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台四十里湾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2010年5、8、10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进行了30航次的综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水水质、浮游植物、叶绿素以及水文气象等要素。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一般在8月出现高值;仅2008年浮游植物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2009年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5月。2008年10月浮游植物数量平均值为所有航次中最高,达到51.61×104cells/L,且各站位间差别显著(P<0.01);2007年10月最低,仅为0.02×104cells/L。2006~2009年,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值呈逐年增加趋势,2009年分别达到8.72μg/L和1481.42mg/m3·d;2010年(叶绿素a:6.13μg/L;初级生产力:733.91mg/m3·d)又降至与2008年相当。近5年,四十里湾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呈现湾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初级生产力与表层叶绿素a含量呈强正相关关系(R=0.921,P<0.01),并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式,这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汕头南澳-东山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9月(秋季)、12月(冬季)、2015年4月(春季)、2016年7月(夏季)在南澳岛与东山岛之间的近海海域进行的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0.37~14.9μg/L,平均值分别为:夏季(8.2μg/L)>秋季(4.9μg/L)>冬季(1.52μg/L)>春季(1.47μg/L)。表层初级生产力的波动范围为0.6~45 mg(C)/(m^3·h),平均值分别为:秋季20.3 mg(C)/(m^3·h)>夏季18.2 mg(C)/(m^3·h)>春季14.4 mg(C)/(m^3·h)>冬季5.6 mg(C)/(m^3·h)。水柱初级生产力变动范围为14.1~3066.6 mg(C)/(m^2·d),平均值分别为:秋季1034.2 mg(C)/(m^2·d)>夏季715.5 mg(C)/(m^2·d)>春季453.4 mg(C)/(m^2·d)>冬季133.8 mg(C)/(m^2·d)。除夏季外,整个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夏季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浓度都较高,在南澳岛的南面出现一个叶绿素a的低值区。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较差。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与营养盐浓度在春季均呈显著正相关,但在其他季节相关性不强。氮营养盐在春季和秋季可能是南澳-东山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为获得较好的渔业增养殖效益,应该根据初级生产力现状对该海域的养殖品种和规模进行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华阳河湖群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动态与空间分布规律,2016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对华阳河湖群叶绿素a的季节动态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在龙感湖、黄大湖和泊湖分别设置9个(S_1~S_9)、8个(S_(10)~S_(17))和7个(S_(18)~S_(24))采样点,共计24个采样点;通过分层聚类法分析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华阳河湖群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华阳河湖群水体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叶绿素a年均值为7.18μg/L,变化范围0.27~66.61μg/L,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10月(秋季),最小值出现在2017年1月(冬季);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呈现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的动态特征。在空间变化上,叶绿素a浓度在龙感湖最高,其次是泊湖,黄大湖最低。运用分层聚类分析法将华阳河湖群的叶绿素a的时空特征分为三类;主成分分析表明,水体中营养盐是影响叶绿素a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氮在3个湖泊中与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总磷与叶绿素a在泊湖和黄大湖呈负相关,而在龙感湖呈正相关。研究表明,越冬水鸟的排泄物对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乳山湾东流区滩涂底栖微藻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8和10月对乳山湾东流区进行了底栖微藻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测定。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滩涂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浓度和脱镁叶绿素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非养殖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8月最高(57·60mg/m2),6月次之(51·89mg/m2),10月最低(23·04mg/m2),养殖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6月最高(54·20mg/m2),10月次之(33·50mg/m2),8月最低(23·35mg/m2)。由于光的限制,养殖区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主要分布在表层0~1cm,随深度的增加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浓度呈递减趋势,乳山湾东流区滩面养殖区初级生产力6月(92·98mgC/m2·h)最高,10月次之(76·85mgC/m2·h),8月最低(68·40mgC/m2·h)。滩涂单位面积初级生产力超过单位面积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渤、黄、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官文江 《水产学报》2005,29(3):367-372
通过对多年的东海、黄海南部实测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环境数据的分析,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得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模型。利用从2000年1月-12月的SeaWiFS数据反演得到的叶绿素a浓度、透明度、辐照度数据,以及同期的NOAA数据反演得到的海表水温数据,通过该模型,提取出我国海区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在东海、黄海和渤海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明显,在东海,最大初级生产力的月份为5月,最小月份为2月。而在黄海和渤海,最大初级生产力的月份为8月,最小月份为2月。在大洋区,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与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渤、黄、东海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信息及其变化情况。由于我国海区大部分是二类水体,水光学、水文特性比较复杂,叶绿素浓度等遥感产品的精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叶绿素浓度及其剖面分布估算不准,对整个模式的精度影响很大。同时由于所用的实测数据及其分布区域、时间的限制,以及没有同步数据,对该模型的结果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王昆  吴景  杜静  王年斌 《水产科学》2016,(6):675-680
为研究辽东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8月(夏季)和12月(冬季)在辽东湾设置38个站位,分别采集了表、中、底层的海水样品,检测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分析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影响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的叶绿素a平均质量浓度为6.90μg/L,冬季为1.26μg/L,时间分布上夏季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空间水平分布上,夏季辽东湾湾口的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湾内的平均质量浓度,而冬季则越靠近湾口处叶绿素a的平均质量浓度越低,与夏季规律正好相反;空间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最高,10m层次之,底层的质量浓度最低;而冬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则呈现10m层最高,底层次之,表层质量浓度最低的趋势。说明辽东湾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是导致叶绿素a含量趋势变化的最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人类活动对洱海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影响,2014年4月、7月、11月和2015年1月在洱海全湖设置36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研究洱海光学衰减系数(K)、透明度(SD)、浊度(Turb)和叶绿素a(Chl-a)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并分析沉水植物分布对光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洱海富营养化治理和控制提供基本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光学衰减系数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0.59 m-1)冬季(0.68 m-1)秋季(0.95 m-1)夏季(1.05 m-1);叶绿素a含量与光学衰减系数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同,为春季(5.24μg/L)冬季(5.49μg/L)秋季(12.33μg/L)夏季(14.22μg/L);透明度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1.86 m)秋季(2.28 m)春季(3.00 m)冬季(3.07 m);浊度季节变化规律是春季(32.50 mg/L)冬季(32.52 mg/L)秋季(32.64 mg/L)夏季(32.70 mg/L)。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浊度和叶绿素a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0.523和0.467;透明度与叶绿素a和浊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97和0.564;浊度与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41。叶绿素a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光学衰减系数,但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秋季和冬季,沉水植物区的水体光学衰减系数显著低于无沉水植物区(P0.05),但这种差异在春季和夏季不显著(P0.05)。在一年中的各季节,沉水植物区与无沉水植物区的水体透明度和叶绿素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沉水植物区的水体浊度显著低于无沉水植物区(P0.01)。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沙湖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关系,2015-2017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沙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常规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与检测,分析沙湖叶绿素a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法和通径分析探讨了时空性变化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湖叶绿素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冬春两季相对较低,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7月(夏季),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月(春季),2017年叶绿素a含量最高,年均值为18.94μg/L,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和透明度(SD)是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有机污染物与氮磷营养盐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通径分析表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的总决定系数(d_(ij))分别为0.379和0.373,是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最主要的两个环境因子;其中总磷对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是对叶绿素a起决定性作用的限定性营养盐。  相似文献   

9.
大窑湾牡蛎养殖区叶绿素a分布和初级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年4-12月间对大窑湾牡蛎湾牡蛎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讨论了该养殖水域叶绿素a含量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对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大窑湾浮筏养殖区叶绿素a含量上于较低水平,平均为1.02mg/m^3。叶绿素a含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秋季较高。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叶绿素a含量分布存在差异,丰季最高,海水透明度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2008年3月-12月对闽江口海域进行了每月1次共10航次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闽江口海域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25 ~45.38μg/L,平均值为3.93 μg/L.叶绿素a浓度的平面分布在春季和夏季总体呈琅岐岛附近海域>川石岛以东海域>定海湾的趋势,秋季和冬季平面分布较均匀.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总体呈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绿素a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活性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1999年7月至2000年7逐月测定隔河岩水库上下游共5个站的叶绿素a含量,全库年均2.55μg/L.除上游桃山站在2000年4月、5月出现高值6.00μg/L和11.25μg/L的特异性变化,其余各月均在0.72~4.48μg/L.各站年均在2.00~3.18μg/L,以上游桃山及下游临坝沿市口站最高.年变化受气候和水位升降综合作用,有5月、6月、9月及2月4个峰值.叶绿素a含量的垂直分布表明水流运动复杂.据OECD及美国FPA标准将隔河岩水库定为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沙湖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关系,2015-2017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沙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常规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与检测,分析沙湖叶绿素a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法和通径分析探讨了时空性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湖叶绿素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冬春两季相对较低,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7月(夏季),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月(春季),2017年叶绿素含量最高,年均值为18.94 μg/L,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透明度(SD)是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有机污染物与氮磷营养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径分析表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的总决定系数(dij)分别为0.379和0.373,是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最主要的两个环境因子;其中总磷对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是对叶绿素a起决定性作用的限定性营养盐。  相似文献   

13.
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住)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士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性为春、夏、冬季分布比较均匀.秋季叶绿素浓度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近岸区的叶绿素浓度低于中间深水区域,可能与养殖虾夷扇贝摄食压力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高于底层,其他季节的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反.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叶绿素的变化趋势不同,从3~10月,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30.4~117.0 mgC/m2·d,平均值为76.6±41.9 mg C/m2·d.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温、营养盐数据得知,水温和溶解性无机氮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淡水渔业》2021,51(4)
为了解澜沧江小湾库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于2017-2019年8月使用叶绿素a法、黑白瓶法和生物量法对小湾库区进行初级生产力测定、估算。结果显示:2017-2019年小湾水库初级生产力(以C计)为0.17~5.26 mgC/(m~3·d),三年平均值分别为(2.67±1.10)、(2.68±1.14)、(2.38±1.11) mgC/(m~3·d);黑白瓶法测得初级生产力(以溶氧计)为0.87~2.31 mgO_2/(L·d),三年平均值分别为(1.23±0.19)、(1.51±0.40)、(1.45±0.33) mgO_2/(L·d);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16~5.49 mg/L,三年平均值分别为(1.51±0.56)、(2.42±1.19)、(2.95±1.12) mg/L。三种测量方法中叶绿素a法估算各年份结果最稳定,可作为周年代表值;黑白瓶法测量结果空间变化范围最小,可作为库区均值,生物量易受环境因子影响,不宜估算全年生产力终值。从时空分布看,连续三年黑惠江生产力最高,澜沧江上游最低,三种测量结果呈现出支流下游中游上游的变化趋势,不同年份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分布基本一致,小湾水库营养盐与透明度是各江段初级生产力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干2004年9月--2005年11月,对河北扇贝养殖区海域进行了10个航次的叶绿素a含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养殖区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0.73~4.44μg/L,叶绿素a浓度月均值周年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3月份。(2)叶绿素a平均浓度区域分布为:近岸海区〉中岸海区〉远岸海区,呈现从近岸海区向远岸海区逐渐降低趋势。(3)测区初级生产力均值变化范围为52.09~1390.3mg C/m^2·d,最低值出现在11月份.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10个航次总平均值为311.74mgC/m^2·d。海区的营养盐、浮游动物及养殖贝类的摄食是制约影响调查海区叶绿素a周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祥云湾人工礁区的水质情况,2019—2020年对祥云湾海洋牧场海水环境条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海水盐度变化不大,平均为30.91‰,礁区透明度低于对照区.溶解氧含量在9月最高,变化范围为8.10~8.81 mg/L.COD含量在3月最高,9月最低,浓度变化范围为0.83~1.48 mg/L.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7.
营养盐作为海水生物的基本生源要素,其含量与分布显著影响渔业资源分布与渔业活动。为了探究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分布状况,并为海洋牧场的开发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于2017年12月—2018年9月对小竹山岛海洋牧场区进行4个航次的季度调查,分析并讨论了该海区营养盐分布特征,并针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深水网箱增养殖活动,选取海水营养水平指数、叶绿素a浓度、温度、盐度、水深和底质类型等指标,对增养殖适宜性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活性磷酸盐(DIP)浓度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浓度值分别为0.032、0.021、0.017和0.015 mg/L。无机氮(DIN)浓度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浓度值分别为0.26、0.21、0.20和0.18mg/L。DIP和DIN浓度在4个季节间差异明显,但季节内分布均匀。受到地形坡度和人工鱼礁投放的影响,在人工鱼礁投放区域的中下层水体有较高的营养盐浓度。增养殖适宜性结果显示,虾夷扇贝增养殖适宜性指数在冬季和夏季较高,适宜在海洋牧场西部区域进行增养殖活动。深水网箱增养殖适宜性指数在夏季和秋季较高,...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用黑白瓶测氧法研究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亲鱼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水柱耗氧量的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结果表明,达氏鲟亲鱼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垂直分布极不均匀;随着季节的变化,其垂直分布也有显著的差异,一般表层高于中层,中层显著高于底层;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月度变动也较大,年均值为(4.08±2.14)g/(m2·d),最高值出现在6月,为8.19 g/(m2·d),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0.25 g/(m2·d)。水柱耗氧量的垂直分布则相对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为1.0~2.5 mg/L。从昼夜分布看,不同时间段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差别十分明显,10∶00-16∶00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生产时段,但各时段池塘水柱耗氧量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光照强度、水温、透明度是决定达氏鲟亲鱼培育池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生态因子;采用分段挂瓶法的测定值要显著高于24 h连续挂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三峡上游梯级水库蓄水发电后,三峡水库支流库湾水华情势有显著不同。为弄清新情势下影响三峡水库支流库湾水华的影响因素,于2015年对香溪河库湾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季节性变化显著,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全年平均值为14.38μg/L,变化范围为0.36μg/L ~108.00μg/L;春季,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pH、混合层深度表现为正相关,与浊度总氮、总氮溶解性硅、真光层深度表现为负相关;夏季,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pH、滞留时间、混合层深度表现正相关,而与总氮表现为负相关;秋季,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混合层深度表现正相关,与浊度、溶解性硅、真光层深度表现负相关;冬季,叶绿素a与溶解性硅表现为负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浓度水平均指示香溪河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粤东柘林湾海洋牧场的建设效果,以环境卫星遥感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柘林湾海洋牧场建设前(2011年8月)和建设后(2013年8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 a)、总渔获物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生物多样性、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柘林湾海洋牧场建设后,海域氮磷比(N/P)接近16,Chl a质量浓度由海洋牧场建设前的7.5~12.3 mg·m-3提高到建设后的10.4~16.2 mg·m-3。总渔获物CPUE从2.1~5.5 kg·h-1提高到5.8~14.5 kg·h-1。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和贝类的种类数分别增加了25种、3种、2种和3种,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和贝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提高了0.5、0.4、0.1和1.0,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及栖息密度均有所增加。柘林湾海洋牧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渔业生境,对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增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