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平小黄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小黄姜的经济价值、生长环境及生长周期,以及小黄姜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小黄姜在生产上的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黄姜适宜在鄂西北山区干旱地区种植。但由于黄姜前期茎叶生长慢、叶片小、封行迟,在与杂草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因此除草成为种植黄姜面临的第一大难题。采用化学除草,具有省工、高效的特点,但很多除草剂在黄姜地使用时,存在杀草谱窄、见效慢、控制时间短,或对黄姜生长有不同程度药害等缺陷。这些问题制约了除草剂在黄姜上的推广与应用,有的农户目前仍然采取人工除草。近年来,由美国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惠水县小黄姜无公害生产,对小黄姜选种、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储存等进行了介绍,以期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4.
罗平小黄姜是云南罗平的地方品种,是罗平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研究了罗平小黄姜的不同播种期与其出苗率、株高、生育期、分株数、单株经济产量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5月4日种植以上各项经济性状表现最好,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水城小黄姜”芽茎尖组培脱毒快繁体系,本试验以“水城小黄姜”芽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消毒时间、不同诱导分化培养基、不同增殖培养基及不同生根培养基对茎尖消毒、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增殖、生根的影响,并对组培苗进行脱毒效果的检测。结果表明:“水城小黄姜”芽茎尖采用75%医用酒精消毒60 s+10%次氯酸钠(NaClO)消毒20 min处理效果最好,污染率7.7%,成活率达87.2%;不同培养基配比对茎尖诱导分化效果有差异,以MS+6-BA 3.5 mg/L+NAA 0.1 mg/L效果最佳,愈伤诱导率达75.0%;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3 mg/L,增殖系数大,长势旺盛、茎粗芽壮、叶绿,组培苗生长好,且可与生根协同接续;适宜生根的培养基为MS+NAA 0.10 mg/L,生根数多,平均根长适中。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组培苗中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获得了“水城小黄姜”脱毒核心苗,且脱毒率达93.75%。因此,本研究认为通过“水城小黄姜”芽茎尖脱毒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可为“水城小黄姜”种苗的脱毒快繁及工厂化...  相似文献   

6.
熊飞 《科学种养》2013,(8):28-28
黄姜是山区特有的经济作物,在湖北十堰地区曾有很大的种植面积。但由于过度发展,21世纪初黄姜价格开始暴跌,最低价曾跌至每千克0.2元,黄姜面积由此开始急剧减小。不过近年来黄姜价格出现复苏,目前产地收购价格每千克回升到4.8~5元,每亩黄姜年产值可达  相似文献   

7.
利用冬季黄姜休眠期进行大棚有性育苗,12月进行种子处理,1月中旬播种,4~5月起苗移栽,移栽后生长两年采挖,改变以往露地3~4月播种,翌年春季移栽,第三年秋冬采挖的传统技术,使黄姜有性繁殖从理论探讨和小面积试验阶段,上升到生产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折溪乡小黄姜姜芽为外植体,通过外植体灭菌实验确定了一套高效的姜芽外植体灭菌方法,即剥去姜芽外层组织后,用75%酒精处理30 s,0.1%升汞处理3 min。该方法可在保证存活率为100%时,达到99%的灭菌率。本研究采用正交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生长素萘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NAA)和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对六盘水小黄姜组培苗生长的影响。数据结果表明,在接种3个月内,正交组平均长出丛生芽1.7个,不定根3.1条。当培养基中激素含量为1.0 mg/L NAA和4.0 mg/L 6-BA时,平均长出丛生芽4.1个,不定根12条。说明该激素浓度组合是促进组培苗丛生芽和不定根生长及分化的最优组合。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酶联检测显示脱毒小黄姜组培苗TMV浓度平均值为0.299 5 ng/m L(未处理小黄姜TMV浓度为3.317 4 ng/m L),说明结合茎尖脱毒与热处理脱毒可以有效除去小黄姜体内的TMV。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黄姜脱毒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5条稳定的多态性引物,不同继代小黄姜脱毒苗遗传变异检测表明继代培养8次后的植株与母株的遗传特性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9.
王定育  向锋  王旬 《种子科技》2008,26(6):68-68
黄姜纤维是黄姜提取皂素后留下的废渣。黄姜是提取皂素的主要原料,人工栽培面积较大,在提取皂素后,其大量副产品纤维、淀粉被废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研究,利用黄姜纤维生产食用菌取得成功,并且产量高,成本低,现将该技术做以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黄姜有性繁殖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必华  张必龙  全圣 《种子科技》2004,22(5):300-301
黄姜是一种亚热带藤本缠绕性植物,其块茎中所含薯蓣皂素苷元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无法替代的原料.随着甾体激素新药的不断开发应用,黄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黄姜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对黄姜有性繁殖育苗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有性繁殖提供种苗,减少用块茎作种,从而降低了黄姜生产的种用成本.  相似文献   

11.
王定育 《种子科技》2003,21(6):360-361
黄姜属于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为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地上部有茎、叶、花、果,地下部有根状茎、须毛。黄姜的繁殖方法有四种,即种子繁殖、根状茎繁殖、株芽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1种子繁殖(有性繁殖)黄姜种子繁殖是指用黄姜地上茎所结蒴果中的种子直接播种,当年形成种子姜,是目前培埴黄姜种源,改良黄姜品种的最佳方法。一般亩用种子5kg,4—6月播种,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前起挖,亩培育姜种10~15万株,单株重10g以上,可大田种植10亩。其技术要点是:1.1选地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宜于管理的地块。1.2整地深翻土地,耙碎土块,地面平整。1.3…  相似文献   

12.
水城县小黄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姜属姜科多年生宿根植物,是人们饮食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品,它在我国的种植规模大、产量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病虫害威胁。简要介绍了水城县小黄姜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高产管理模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解决目前国内粮食紧缺的情况,探索冬小麦高产高效的优化栽培管理模式,针对当前小麦栽培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不规范、高产不高效等问题,在大田内通过3种不同的小麦高产管理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别进行试验研究,以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黄姜田杂草化学防除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是安康地区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很快,2000年种植面 积达1.4万hm2。由于杂草发生种类多,密度大,生长期长,为害严重,人工防除难 度大,费用高, 已成为影响黄姜生产的主要障碍。据调查,常年造成黄姜严重草荒的主要有 马唐、狗尾草、刺儿菜、打碗花、繁缕、猪秧秧、鸭跖草、鬼针草、苍耳、香附子等20多种 。平均74~320株/m2,高者达540株/m2,一般造成黄姜减产20%~30%,严重田块高达4 0%以上 ,拔草费用高达90~150元/667m2。为有效地解决黄姜田草害问题,从1999年开始先后引 进12种国内外新型除草剂,在全区布点试验,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水稻高产高效的根-冠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全面认识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过程及其生物学机理,塑造高产高效的冠层和根系,本文归纳了高产高效水稻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总结了高产高效水稻的群体质量、物质生产特征及叶片光合特性,并分析了高产高效水稻根-冠互作的方式和指标。针对水稻水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协调根-冠互作机制来协同实现水稻的高产高效,并对水稻高产高效的根-冠互作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黄姜又称盾叶薯蓣,亦叫藤根,属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其根状茎内皂素含量很高,被称为“药用黄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湖北郧阳至陕西安康、汉中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黄姜生产基地,黄姜种子及种茎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基地的生存和稳定。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又借鉴有关文献资料,现对黄姜种子及种茎质量检测关键技术简述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温彩虹 《中国种业》2018,(11):47-48
阐述了陕西省小麦主栽品种小偃22提纯复壮的方法和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两圃一田制"是小偃22提纯复壮的长效机制,"穗系循环法"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偃22的高产、稳产和广适性,也是简易、高效、经济的小麦种子繁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保健小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保健小麦栽培技术,可使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在整个生育期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改良了土壤和生态环境,使小麦麦香味浓、面筋度高,口感极佳,且营养成份含量高,提高了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假眼小绿叶蝉化学防治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普  韩小虎 《茶业通报》2001,23(3):29-31
目前防治假眼小绿叶蝉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假眼小绿叶蝉化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提出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选择性强的农药同时 ,合理使用农药 ,组建以综合防治为主导的化学防治模式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确保茶叶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双版纳小糯玉米品质退化、产量降低的现状,充分挖掘西双版纳小糯玉米优势特色,开展小糯玉米选育。根据选育出的小糯玉米新品种特征特性集成建立了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加强推广应用,为提高小糯玉米产量水平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同时发展小糯玉米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