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生产和贮藏中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引起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主要有黑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和狄基氏菌属的菊果胶杆菌。本文通过对我国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征、发病规律进行归纳,并总结出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马铃薯黑胫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菌株ZX67是魔芋软腐病病原菌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为进一步了解该病原菌的特性,便于更好地研究防治软腐病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该菌株基因组总长度为4,909,724 bp,GC含量为51.27%,包含4,977个编码基因,其序列长度占总基因组的85.25%,预测的非编码RNA主要包括74个tRNA、22个rRNA及100个sRNA,有10个基因岛,6个转座子,预测存在2个前噬菌体,每个前噬菌体的平均长度为26,258 bp,有5个CRISPR序列,每个序列的平均长度为621 bp,并分析了与降解寄主细胞壁相关的裂解酶、与侵染植物相关的5种蛋白分泌系统。以上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软腐病病原菌的特性提供了机会,也为研究新的防治方法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一套快捷、方便、可靠的生菜细菌性软腐病抗性评价方法,通过比较不同软腐致病菌、接种方法、苗龄、接种后调查时间对软腐病发病的影响,对华北地区主栽的50个生菜品种,通过春、秋2茬试验对其软腐病抗病性进行了综合鉴定,为生菜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采用针刺法,接种胡萝卜果胶杆菌巴西亚种菌株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 BC1于7-8真叶期的生菜幼苗,并在接种48 h后调查病情,可有效地对生菜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对50份生菜种质资源的综合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裕生4号、橡生二号、意大利生菜等10个品种抗性级别为高抗;北生2号、汉堡、雷达等31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其他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无高感和免疫品种。不同类型的生菜种质对软腐病的抗性不同:相对于散叶生菜,结球生菜和直立型生菜抗性资源较为丰富;大部分紫色生菜品种比绿色生菜更具软腐病抗性。  相似文献   

4.
葡甘聚糖等碳源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芋软腐病主要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E.c.c.)和菊欧文氏杆菌( Erwinia chrysanthemi, E.ch.)引起,本研究通过稀释平板计数法,明确了葡萄糖、淀粉、甘油、甘露醇、蔗糖、葡甘聚糖、麦芽糖这7种碳源对魔芋软腐病病菌两个亚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亚种都能很好的利用蔗糖,且在清水生长情况与在含魔芋粉、淀粉的培养液中生长情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葡萄糖培养液中生长情况还没有清水的好。  相似文献   

5.
一株魔芋软腐病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离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过程中,获得一株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Wh2。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HPLC-MS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该菌在18.92 min时的洗脱液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效果,此时的紫外吸收峰波长为229.5 nm,拮抗物质分子量为425 Da。  相似文献   

6.
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强致病力资源菌株,分析新疆主要产棉区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菌系变异和致病力分化情况,探究菌株的抗病水平。本研究从新疆南、北疆植棉区共采集35株棉花黄萎病病杆,经分离纯化、形态鉴定及菌落观察,筛选出1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NH1作为供试菌株。采用鉴别寄主法,检测发现NH1菌株对20个不同抗性的寄主品种均有表现不同程度的致病力。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参与鉴别寄主的20个品种材料中未出现免疫或高抗的材料,表现抗病的材料有5个,占鉴定材料的25%;感病品种11个,占鉴定材料的55%;耐病的材料4个,占鉴定材料的20%。根据病情指数进行划分,NH1菌株的相对病情指数为37.1,大于30.1,生理型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PCR鉴定为落叶型。结果表明,NH1菌株为生理型1型的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可作为新的强致病力菌,对提升棉花黄萎病的统防统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炭疽病是严重影响黄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明确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致病力有助于黄麻抗病育种和优异抗病基因资源挖掘。本研究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河南省信阳市、安徽省六安市、浙江省杭州市、广西省南宁市和湖南省长沙市等7个黄麻生产区采集黄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分离纯化出92个菌株;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中11个为典型炭疽病病原菌。LSU区域的系统进化树和形态学特征鉴定显示,ZZ4、GX19等10个菌株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菌株CS3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人工接种的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炭疽菌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胶胞炭疽菌菌株GX19致病力最强,表现为优势菌株。这些结果为黄麻炭疽病抗性基因位点挖掘和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副猪嗜血杆菌hhdB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副猪嗜血杆菌致病菌株的毒力相关因子,从广东省不同地区发病猪场送检病猪中分离到9株细菌(H1~H9),并对其hhdB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9株细菌经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和PCR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阳性,并具有卫星现象和不溶血特征。用hhdB基因引物从分离菌株中扩增到了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hhdB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副猪嗜血杆菌SH0165的hhdB基因同源性为99%,分离菌株hh-dB基因之间序列同源性为97.5%~9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少数放线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的溶血素激活蛋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RT-PCR扩增到了hhdB基因的目的条带,表明该基因在分离菌株中得到了相应的表达。这将为副猪嗜血杆菌致病菌株毒力特征基因的鉴定以及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马铃薯黄萎病菌的侵染机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入马铃薯黄萎病菌VD012中,经过潮霉素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了47株有绿色荧光信号的阳性转化子。随机挑取8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含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株阳性转化子中有3株微菌核产生的数量明显高于野生型,1株转化子微菌核产生量低于野生型菌株;各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和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显著;阳性转化子的产孢量与对照相比,有2株差异不显著。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保湿培养8 h,所有阳性转化子的平均萌发率低于野生型菌株。相比对照,粗毒素的含量表现为升高趋势的转化子有7株,1株表现为下降趋势。致病力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力增强的转化子有1株,2株转化子的致病力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马铃薯块茎软腐病原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为研究对象,探究离体条件下二氧化氯(ClO_2)对其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室内生物测定,观察菌体形态和菌体超微结构,并通过马铃薯体内接种Pcc对马铃薯块茎软腐病进行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Pcc对ClO_2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其毒力回归式为y=4.486 8+7.682 7x,EC_(50)和EC_(90)分别为0.252 4μg·m L~(-1)和0.487 2μg·mL~(-1),ClO_2处理对马铃薯软腐病原菌Pcc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存在浓度效应,0.52μg·mL~(-1)ClO_2对Pcc的相对抑制率最高;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ClO_2处理后Pcc菌体形态发生异常,个别菌体胞壁皱褶、破裂,内容物渗出,细胞壁与细胞膜出现分离,且鞭毛消失,生长受到抑制。体内试验表明,ClO_2处理可显著降低马铃薯薯块的发病率和病斑扩展速度,其中以低温条件下80μg·kg~(-1)效果最佳。综上所述,ClO_2对Pcc具有良好的抑菌特性,该研究可为ClO_2在马铃薯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安全高效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新疆乌苏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型和群体间的变异性,从该地区不同棉株上分离8株病原菌,通过对病原菌的菌落培养形态、菌丝和孢子的显微结构、对寄主的致病性、ITS序列的克隆、菌株间的系统进化及营养亲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均属于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大丽轮枝菌;系统进化树显示8株菌在系统进化上属于2个不同的进化方式;8株黄萎病菌在相同的寄主上致病性存在差,Vd-1菌株致病力最强,Vd-34致病力最弱;不同致病力的菌株之间的营养亲和性分为2个营养亲和群(VCGs)。新疆乌苏地区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是大丽轮枝菌,病原菌在进化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448-6452
人参病害严重影响着人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明确人参根部病害的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种类,本研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左家资源圃的患病人参植株上共分离纯化获得8株致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观察病原菌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了人参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菌株中,6株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腐皮镰刀菌相似性达99%;2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尖孢镰刀菌相似性达99%。2种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腐皮镰刀菌的致病力要比尖孢镰刀菌的强一些。本研究结果对人参抗病育种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组织分离与稀释分离法,对西部马铃薯生产基地(河西加工型马铃薯基地)贮藏期不同品种的种薯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种植年限较长、面积较大的品种陇薯3号、大西洋、费乌瑞它带菌率为25%~32.7%。共计鉴定出真菌性病原菌11种,细菌性病原菌3种,其中优势真菌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硫色镰刀菌F.sulphureum、尖镰孢菌F.orysporium、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estans分离率为10%~46%。优势细菌为密执安棒形菌Clavibater michiganense、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分离率为10%~46%。茄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acearum是生产上值得监视的一个细菌。为马铃薯种薯包衣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3种细菌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一例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爆发性死亡疾病,本研究旨在寻找其致病因子,明确分离菌的生物学地位、致病性和耐药特征。从患病中华鳖体内获得菌株C1、C2 和C3,经人工回归感染健康鳖,测定分离菌的致病作用;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测序,结合系统发育学分析,做菌种的归类判定;用琼脂扩散(K-B)法测定菌株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分离纯培养的3 株菌分别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能引起中华鳖急性感染性疾病,3 种菌共同致病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等17 种药物耐药;摩氏摩根氏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等17 种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恩诺沙星等13 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等6 种药物耐药。本研究所检出的弗氏柠檬酸杆菌、摩氏摩根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该例中华鳖爆发性死亡疾病的病原菌,3 菌混合致病力强于单一菌液。弗氏柠檬酸杆菌和摩氏摩根氏菌呈现高度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耐药趋势异于前两者,表现为弱耐药株。  相似文献   

15.
芝麻成株期茎点枯病原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通过对感茎点枯病芝麻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包括表型鉴定、分子鉴定以及芽期致病力鉴定)获得了具有高致病力的病原菌株M. phaseolina,然后对获得的M. phaseolina进行芝麻成株期致病性研究,并对感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再分离鉴定从而确定获得的真菌为M. phaseolina。芝麻茎点枯病原菌M. phaseolina的致病性鉴定方法采用受侵染牙签接种法,在芝麻茎杆内,M. phaseolina会导致维管束组织形成一个由上往下逐渐坏死的棕黑色条纹,随后开始呈放射性收缩并坏死并逐渐扩大;所有病原菌接种的茎杆上都出现大量的菌核。对所有接种病原菌的植株感病茎杆进行M. phaseolina再分离纯化。茎点枯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鉴定以及病原菌再分离结果都符合科赫法则,为芝麻茎点枯病相关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韭菜细菌性软腐病现已成为韭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韭菜生产者的心头大患之一。由于韭菜细菌性软腐病为害鳞茎根系后,致使病组织整体软腐、鳞茎根系失水,组织整体变黑,导致全株死亡,所以寿光当地菜农也称其为黑根病。1.病原与发病特点韭菜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物是胡萝卜软腐欧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病原物主要在土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明确核盘菌种群内致病力分化现象,采用离体叶片菌饼接种方法,以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为供试寄主,对采集自黑龙江省6个地区18个县的大豆和向日葵两种寄主植物的93个核盘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除14个菌株不能致病外,其余79个菌株均能引起向日葵叶片发病,但所致病斑直径的大小差异很大(0.2~5.3 cm),中等致病力菌株数量较多,共占总菌株数的66.7%。来源于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地块的菌株其致病性也达到了极显著差异,说明在所测定的核盘菌分离株内确实存在着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菌株,这种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现象与菌株来源地区和寄主来源间均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百香果茎基腐病菌分离鉴定与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百香果产业中多发病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与防治问题,在广东省百香果主产区采集茎基腐病病株,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测序方法鉴定分离病原菌菌株,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同时检测系列杀菌药剂对病菌生长及其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从百香果茎基腐病病株中分离获得的8个菌株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离体和活体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致病力较高的菌株为FP6、FP7、FP2,其次为FP1、FP3、FP8、FP4,最低为FP5。不同药剂处理对病菌的生长及致病力均产生影响,其中30%苯甲嘧菌酯处理的抑制效果为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百香果茎基腐病病理学、百香果抗病育种等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紫山药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药炭疽病是危害山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30%~85%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斑组织块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炭疽菌分别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隐秘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enigma)和兰科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complex)的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和Colletotrichum sojae聚在一起,支持率分别为89%、80%、87%、94%、88%和91%。这是关于喀斯特炭疽菌、暹罗炭疽菌、隐秘炭疽菌、C.plurivorum和C.sojae引起山药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致病性测试表明,6株菌株均能对山药离体叶片致病,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暹罗炭疽菌致病力最强,喀斯特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plurivorum或C.sojae致病力中等,隐秘炭疽菌致病力最弱。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和致病性分化存在差异,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及抗病育种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得能够防治黄萎病菌的棉花内生芽孢杆菌。【方法】将棉株组织研磨液80℃加热后,采用涂板法分离内生菌,将对大丽轮枝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4拮抗效果最好的菌株,依据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gyrB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以盆栽试验确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结果】分离到61株芽孢杆菌类似菌,其中17株能拮抗大丽轮枝菌。复筛得到1株拮抗活性较高、抑菌谱较广的菌株LH-L3。该菌株被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与无菌水对照相比,用106 mL~(-1)的LH-L3菌液浇灌3次的棉花出苗率、株高、根长、地上以及地下部分鲜物质质量分别提高42.85%、10.24%、23.83%、10.05%、97.62%,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5.24%。【结论】菌株LH-L3有较好的促生长和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效果,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