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适宜黑龙港低平原地区种植的小豆高产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高产品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大田比较试验,对黑龙港低平原地区引进的21份小豆品种进行了生态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白红7号、BH13-1600、白红10号、白红9号、BH13-918、BH13-917具有植株高、百粒重大、主茎节数较多、单荚粒数适中的高产特性,平均产量为3 068.5 kg/hm~2,其中,白红7号产量最高,达到了3 397.5 kg/hm~2。在黑龙港低平原地区,引进种植白红7号、BH13-1600、白红10号、白红9号、BH13-918和BH13-917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黑龙港低平原地区绿豆高产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种筛选与引进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大田试验,对黑龙港低平原地区引种的32个绿豆品种进行产量和农艺性状测定;采用平方Euclidean距离法,对参试绿豆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绿11号、白绿13号、绿豆522、大鹦哥绿935、大鹦哥绿985、JL2012-15、BL13-615、BL13-637、BL13-645、BL13-653、BL13-667、吉绿3号、吉绿4号、洮绿218、中绿1号和蒙清绿豆聚为一组,属高产品种。该组品种具有主茎分枝数多,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荚长均适中的高产特性,平均产量为1 563.39 kg/hm~2,其中BL-637产量最高,达到了1 912.20 kg/hm~2。在黑龙港地区引进种植白绿11号、白绿13号、绿豆522、大鹦哥绿935、大鹦哥绿985、JL2012-15、BL13-615、BL13-637、BL13-645、BL13-653、BL13-667、吉绿3号、吉绿4号、洮绿218、中绿1号和蒙清绿豆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不同种植密度(7. 5万株/hm~2、15. 0万株/hm~2、22. 5万株/hm~2、30. 0万株/hm~2、37. 5万株/hm~2)条件下,进行耐密植大豆沈农12号、较耐密植大豆辽豆14号和普通大豆辽豆11净光合速率的测定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沈农12号、较耐密植品种辽豆14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高于不耐密植品种辽豆11号。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有随密度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耐密性不同的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不同,随着密度增加耐密植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说明耐密植品种沈农12号叶片性状有利于叶片的受光态势,并且随着密度增加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高蛋白大豆品种间作种植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地区优质高蛋白大豆品种菏豆12、冀豆12、冀豆21、齐黄34为研究对象,采用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研究间作模式对高蛋白大豆农艺性状、产出效果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齐黄34和冀豆12在分枝、节数、有效荚、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方面稳定性效果好、耐萌性强,间作产量和纯利润较高,齐黄34间作产量和纯利润分别为1 268.90 kg/hm~2、为11 908.12元/hm~2,冀豆12间作产量和纯利润值为1 285.70 kg/hm~2、11 125.34元/hm~2。[结论]高蛋白大豆品种齐黄34和冀豆12与登海605间作下,农艺性状稳定性好,间作大豆产量及纯利润较高,适宜鲁西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现代山西早熟夏大豆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汾豆101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探索大豆品种相关性状的最优配置,明确山西早熟夏大豆及该品种最佳播种密度和范围。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增高趋势,茎粗、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指数表现特征,而60.0万株/hm~2到71.25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为汾豆101的最佳种植密度范围,其产量表现为3 274.32~3 277.09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密度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适当提高单株粒数,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该研究为山西早熟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豆新品种高产创建示范方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效果结果表明,大豆平均株数、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和产量都比栽培种植常规品种产量高;豫豆22、中黄41大豆品种,在渑池县66.67 hm2示范方表现出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铁丰33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7.5、15.0、22.5、30.0、37.5、45.0万株·hm~(-2))处理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沈农12的籽粒产量高于普通品种铁丰33。沈农12和铁丰33的籽粒产量有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在22.5万株·hm~(-2)到30.0万株·hm~(-2)处理下,沈农12的籽粒产量增长最快;在7.5万株·hm~(-2)到15.0万株·hm~(-2)处理下,铁丰33增长最快。通过模拟方程得出,耐密植品种沈农12的最适宜密度为35.2万株·hm~(-2)、普通大豆铁丰33的最适宜密度为16.7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宜灌云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本试验选用10个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进行种植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差异,并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徐豆18、灌豆1号这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徐豆18产量最高,达148.23 kg/亩,分枝多,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产量高,田间表现好,无倒伏现象,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灌豆1号产量次之,达139.98 kg/亩,分枝较多,籽粒较大,百粒重大。徐豆18、灌豆1号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均表现较好,适宜在灌云县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作为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大豆品种,同时为广西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方法]以广西区外引进的24个大豆品种及作对照的广西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大豆生长成熟期测定大豆的株高、茎粗、SPAD和主茎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指标,在大豆采收期测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和小区产量等产量性状指标。[结果]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各有差异,株高为42~75 cm,株高较高的品种是22、2、4和25号,株高均在70 cm以上;茎粗为3.5~8.3 mm,茎粗较粗的品种是25、4和3号;SPAD值为28~46,较高的是25、18和8号品种;主茎分枝数为7~16个,其中分枝比较多的是9和24号品种;20号品种的单株荚数最高,17号品种的单荚粒数和百粒重最高。产量前3的品种是20号、17和25号,产量分别为3 058.7、3 045.9和2 599.4 kg/hm~2。[结论]20号和17号这2个品种的株高较高,茎粗较粗,分枝数较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都较高,生育期合适,实际产量较高,增产潜力较大。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且适宜广西种植,有引种改良当地品种的前景,可在后续几年继续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耦合根瘤菌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适宜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间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玉米间作中黄30大豆采用2∶2行比模式下,研究大豆不同种植密度耦合根瘤菌拌种对中黄30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间作中,不同处理间的大豆产量有明显差异,最高为1 047.45 kg/hm~2;中黄30的产量与株高、有效荚数呈正相关,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对中黄30适宜种植密度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160 000株/hm~2为最佳适宜种植密度;根瘤菌拌种对中黄30产量的提高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选用3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大豆种植密度对其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趋于升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趋于下降,播种密度对荚粒数、百粒重无明显影响。套作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在该套作模式下,晋豆19、中黄30、晋豆23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21.7万株/hm~2、22.3万株/hm~2、17.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闽豆6号是以浙2818为母本、闽豆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选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在福建省2010-2011年的多点区域试验中,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鲜荚平均产量达9 568.20kg·hm~(-2),比对照增产8.85%,标准荚平均产量达5 497.50kg·hm~(-2),比对照增产4.31%;在2012年生产试验中鲜荚平均产量达10 742.55kg·hm~(-2),比对照增产15.86%;2013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13001),适合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于赣州地区栽培的鲜食大豆品种,以12个鲜食大豆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绿宝石2号、宏瑞大豆王、苏育3号、辽鲜二号、互信千斤王和日本大青产量要比对照75-3高,产量增幅在4.62%~34.73%,其中绿宝石2号产量最高,达8 546.71 kg/hm2。有效分枝数、单株总荚数、饱荚数、饱荚率、多粒荚率、单株粒数等农艺性状均以绿宝石2号最多,因此绿宝石2号可作赣南地区优先推广种植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适宜于新疆南疆推广种植的高产夏播大豆品种,挖掘与夏播大豆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方法】2021年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进行复播大豆不同品种田间比较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供试的23个夏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结果】吉育354产量最高3 271.05 kg/hm2,其次为吉育260为3 154.35 kg/hm2和吉育554为3 066.75 kg/hm2。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株高(0.731)>百粒重(0.714)>底荚高(0.699)>荚节数(0.678)>单株粒数(0.669)>单株荚数(0.646)>茎秆直径(0.636)>单株粒重(0.633)>种植密度(0.625)>生育期(0.614)>主茎分枝(0.611)。【结论】适宜于新疆南疆地区种植的夏播大豆品种为吉育354、吉育260和吉育554,与新疆夏播大豆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主要为株高和百粒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适宜于北疆推广种植的高产复播大豆品种.[方法]2013年在伊宁县进行复播大豆不同品种田间比较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供试的8个夏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黑河35号产量最高达3 160.7 kg/hm2,其次为黑河45号为3 081.17 kg/hm2和黑河43号为2 973.43 kg/hm2.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主茎节数>荚数>株高>茎粗>空腔数.[结论]适宜于伊犁地区种植的复播大豆品种为黑河35号、黑河45号和黑河43号.  相似文献   

16.
以菏豆28号、菏豆29号和菏豆33号大豆新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茎粗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都有所降低,而对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单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有所区别,菏豆28号每公顷密度21. 0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60. 0 kg/hm~2,菏豆29号25.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80. 0 kg/hm~2,菏豆33号16.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386. 7 kg/hm~2。  相似文献   

17.
在江西红壤旱地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鲜食大豆台湾292鲜荚产量、鲜籽粒产量、生育期和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大豆最佳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在此条件下,鲜食大豆的鲜荚产量和鲜籽粒产量均最高,分别达16 511.1、8 696.4 kg/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的适宜密度和施肥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3种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分析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土壤地力条件不同,施肥量和密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对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影响不同。在低土壤地力条件下,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高密高肥处理(密度25.5万株/hm~2,复合肥375 kg/hm~2)的产量较高;中等地力条件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在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中密中肥处理(密度18.0万株/hm~2,复合肥225 kg/hm~2)的产量较高;较高地力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单株粒重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中密高肥处理(18.0万株/hm~2,复合肥375 kg/hm~2)的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为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高产栽培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旱地豌豆新品种定豌9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S9107为母本,草原12号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技术和系谱选育法,培育出旱地豌豆新品种定豌9号。在2012 — 2014年多点试验中,3 a 15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064.0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豌4号增产12.14%,产量表现稳定、高产。平均株高73.3 cm,主茎节数13.9节,单株有效荚数4.03个,单荚粒数3.86粒,百粒重20.5 g,经济性状优良。生育期92 d左右。干籽粒含粗蛋白258.1 g/kg、赖氨酸13.2 g/kg、粗脂肪7.67 g/kg、粗淀粉600.0 g/kg。抗旱、耐根腐病、丰产稳产性好。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其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促进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云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3-1。2013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 459.4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显著提高2.25%,定名为闽豆7号(闽审豆20180002)。【结果】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在2015–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中,闽豆7号平均鲜荚产量9 625.5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增产1.76%;2017年春进入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9 780.45kg·hm~(-2),比对照增产5.68%;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180002)。【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7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鲜食大豆中熟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