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从样本分布来看,83%的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17%感到不满意。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接受和认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社区支持网络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新技术、新成果、新政策不断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生产中,生产科技含量逐年提升,但在南乐县农业生产中这些生产力的应用不容乐观,技术变了相,投入效果差,影响了生产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升。一、存在问题(一)科技接收主体转变的影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主要劳动力构成发生改变,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包括留守妇女、老人,这些人中专注于农业生产的是老人,留守妇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子女外出务工对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作用有限,却使老人的劳动负担加重,生活照料情况变差,这些因素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使得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幸福感指数偏低。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绍霞 《甘肃农业》2006,(7):111-112
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形成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加剧了农村人口的专化.并对农村的家庭养老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打工,农村留守老人肩负着耕种责任田、干家务、照顾孙辈的多重压力。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时篾.  相似文献   

5.
谭少柱 《甘肃农业》2011,(2):8-9,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土地撂荒等问题,在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县内转移是解决农民转移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正是基于此,从转移主体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的分析,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县内转移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加剧了农村土地撂荒、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异地转移的弊端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就近转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面对就近转移的现实困境,应当坚持以民为本,提高农民的劳动技术,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利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劳动力优质、优速转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大量男性劳动力长期离乡离土进城打工,农村“留守妇女”群体逐渐形成。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守妇女约4000多万。她们既要承担农活、又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柔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在苦累中煎熬年华,在寂寞中坚守家园。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正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急剧转移的关键阶段,及时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和原因及应对策略,具有战略性意义.文章阐述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缓解而留守老人问题凸显;户籍"瓶颈"缓解而土地"瓶颈"凸显;"侯鸟"问题缓解而"蜗居"问题凸显等重大变化.分析了残缺的土地产权制度;排斥性的城镇住房制度;歧视性城市就业政策等产生新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园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加干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207-208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产物,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出发,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提出了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留守儿童问题,一是留守老人问题。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老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而留守老人更是弱中之弱,这一弱势群体队伍的规模日益庞大,随之引发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且越发严重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复杂影响,总结当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阻碍农业生产的争论,基于实地调研,通过超越对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欠发达地区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已显现出负面影响,其作用机理体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并间接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和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减少。应通过提高留守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等措施弥补农村劳动力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孩子与父母两地分居的社会现象。本文在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实行的对策和建议,减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粮食价格不断下降,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效益不断下降[1],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问题。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所在的曲周县农村,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如何让农村宝贵的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4.
从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公共建设、留守老人儿童问题、农民精神面貌和村级治理5个方面,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根据广东3县1市7个村庄的村委访谈和161个农户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同时存在正反两面的影响.描述了所调查地区的情况,并从劳动力流动角度对农村社区发展进行辩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已渐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本研究旨在衡量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并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选取东营市张村及周边几个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最终对250户家庭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40名留守儿童接受了问卷调查,从而得出性别、年龄、家庭等因素对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增加,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农村城镇化的短板,亟待解决。总结山东齐河农村城镇化发展给予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答案,并分析其目标与特征,提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应以坚持以人为本,以老人满意度为基点、因地制宜的确定养老模式、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最后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O2O"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164-165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实行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后,河南省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但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华丽转身的同时,各种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相互碰撞、相互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孝观念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变化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2015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为10788.14万人,常住人口9532.4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909.20万人。在河南省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数量逐年增加。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尊老爱老的缺失,国家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需要对农村留守老人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以河南省商水县农村留守老人实际生存现状为例,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着重围绕农村留守老人及家庭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4个方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展开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基于评价结果建立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指出商水县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后遗症"的解决对策: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吸引优质劳动力就近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预防"与"治疗"并举,宏观控制"城市病"的发生和发展;鼓励具有特殊文化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城市农村双向努力,缓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农村留守老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守老人养老满意度的因素和养老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自我养老和子女养老仍是留守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留守老人缺少代际照料,以自我照料为主;经济创造能力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重要内部因素,社区服务和养老保险是重要的外部因素.破除他们的养老困境,需要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服务,鼓励农村发展多重养老方式,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对留守老人的科学分档,提倡孝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