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湖北省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偏低,管理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出需要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实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恩施玉露,为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获授“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称号。该文介绍我国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恩施玉露的主要地理标志特征,探讨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并建议:(1)充分利用农业品牌类遗产“恩施玉露”;(2)保护其农业物种类遗产;(3)挖掘侗乡农业民俗类遗产;(4)申报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收集与整理有关的文献类等农业文化遗产;(6)建立生态博物馆,“活态”保护恩施玉露文化遗产;(7)开发恩施玉露茶文化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及历史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健全管理和利用的体制机制、提升文化内涵,激发文化创造力等。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挖掘与保护提供建议和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一、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指已经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的早期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活遗迹,这些遗产包括遗址本身,以及遗址中发掘出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遗存、生活用具遗存、农作物和家畜遗存等。二、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驯化和培育的动物和植物(作物)种类,主要以地方品种的形式存在。分为动物类物种和作物类物种。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动态并提供经验借鉴,在回顾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内涵进行了梳理。国外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以实证研究为主,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和可持续管理等问题;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研究内容聚焦在概念界定、特征、价值、类型划分以及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等,研究视角日趋多元,研究方法从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存在理论尚未成熟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构建、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江西茶类的地理标志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地理标志保护是农产品和食品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江西省茶类资源现有4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本文分析了江西省茶类的地理标志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1)深入研究名茶地理标志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特征;(2)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为主,同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与农业品牌类遗产,整合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茶类品牌;(4)挖掘与整理与茶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江西省茶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5)将"庐山云雾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 IAHS)项目;(6)结合庐山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系统保护庐山云雾茶的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茂  莫力  杨玲 《农学学报》2020,10(8):89-9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是农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云南有着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景观保护、特有农作物品种保护和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等层面,提出了挖掘云南农业文化遗产及建设云南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为加强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农业部组织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各地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办加﹝2014﹞13号)要求,积极挖掘、择优上报。依据《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经过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遴选、农业部组织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确定北京平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淮南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富有丰富的淮河流域文化内涵,并以豆腐为原料形成了有名的淮南豆腐宴、豆腐文化节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路径,指出消费者对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程度低;政府没有给予淮南豆腐具体的保护政策;淮南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的内在潜力巨大。最后,提出了发展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闵庆文  张碧天 《农学学报》2018,8(1):229-236
为应对全球农业环境问题、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2005年,浙江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一批GIAHS保护试点,自此也开始了中国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笔者在全面梳理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过去10多年来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成果,认为现阶段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核心内容主要为价值挖掘与多功能拓展开发、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2个方面;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有许多的争论,但这些争论促进了对这种新型遗产的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内部的可持续机制赋予了它价值多样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凸显了保护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主要有2种途径,即在其多功能价值认识基础上的多功能农业发展,包括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生态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以及以生态与文化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为进行动态性和适应性管理与保护,“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和法律保障管理办法的建立必不可少。虽然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相较其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仍需要在资源普查与价值评估、系统演化特征与可持续性维持机制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在体制与机制建设、动态保护范式与典型模式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并注意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模式的有效探索将直接关系到遗产类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 济社会价值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同时也存在资 本垄断型、农村居民自发型等旅游发展模式,但是这种单一化的主体参与模式无法正面回应与有效破解新时代遗产类 旅游发展中缺乏发展活力、保护力度不足、市场意识不强等新问题。因此,通过强调以“官、商、民”为核心的主体群参 与到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后,厘清该主体群参与到旅游发展中的边界,并系统化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策略体 系,从而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掌握龙江农业地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提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实现农业区域开发与遗产保护的稳步发展,形成互利机制,丰富龙江地区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在龙江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多学科领域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为全面整理近年国内特别是岭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岭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并进一步推动《广州大典》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17年11月24-26日共同举办了岭南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会议分为主旨发言及学术报告研讨环节,后者分两个会场进行了"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史综合研究"专题的学术报告会,研讨并设立了"畅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沙龙,来自海南琼中县,江西万年县,广东清远市、东莞市、增城区等地农业局的领导与专家学者一同就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及申报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宣化传统葡萄园作为城市中的农业文化遗产地,蕴含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和对宣化传统葡萄园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效益、发展现状及困境调查,得出要保护宣化传统葡萄园,需要加快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快提高农户收入,相关部门要强化品牌意识,建立物种基因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振兴资源。历史悠久的泰兴银杏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历史、审美、科技、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在其价值挖掘与利用过程中存在政府管理体系分散,难以有效协调挖掘利用工作、原住民缺少文化自觉,对价值挖掘与保护认识不足、银杏产业链过窄过短,经济价值利用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统一管理体系、激发原住民文化自觉,提升其主体意识、延伸银杏产业链,探索银杏农业文化遗产创新性利用的建议。以此创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路径,多渠道、多形式来实现当地的乡村振兴,形成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17.
黄巨永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6):1356-1358
本文基于浙江省1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料,归纳分析遗产地产业经济结构、城镇化率、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比等经济指标,旨在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价值,研究通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助推浙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处于世界前列,但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探索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提供指导。分析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有3条:一是通过理论教育宣传和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知识,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感受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三是通过制度建设为农业文化遗产教育保驾护航,最终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农业部近日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要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以筛选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重点,不断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一批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土地利用系统,体现了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自2002年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亚洲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本文在总结亚洲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展的基础上,将亚洲农业文化遗产分为物种资源、耕作制度、复合系统、农业工程、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6种类型,最后从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两个角度对亚洲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