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椒在由野生向栽培驯化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地理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同名异质现象较为常见。为了给全国花椒品种(品系)区分、规范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对6个不同种源地大红袍花椒的叶片、果实、皮刺等性状进行观察,并采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个不同种源大红袍花椒除小叶数之外,其余供试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通过供试性状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10为阀值时,6个不同种源地大红袍花椒可分为3组,说明不同种源地的大红袍花椒,在叶片、果实、皮刺等生物学性状上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由西到东逐渐变化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构树不同种源叶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等提供参考。【方法】以30个构树种源的叶为材料,通过测量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等8个叶的表型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构树不同种源间8个叶表型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和绒毛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不同叶片性状间变异系数幅度为12.72%~64.50%,该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种源重复力均在55%以上,表明构树的叶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3)对不同种源建立叶面积拟合方程,除四川大邑外,其他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这些模拟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后续试验可通过叶长与叶宽预测叶面积,简化试验。4)对构树叶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和绒毛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种源间构树叶的地理变异是以纬度变异为主。5)根据叶片的8个性状可将30个构树种源聚为3类。【结论】构树不同种源间叶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可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收集的我国沙松自然分布区10个种源球果高、球果径、球果高径比等表型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沙松不同种源球果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球果表型特征而言,不同种源的球果表型特征差异显著,其中,辽宁地区的种源最好,东京城和林口的次之,吉林地区和海林的最差;沙松不同种源球果的表型性状指标表现出自分布区西南向东北的规律性变异趋势;随着海拔的增高,球果高、径和质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对51个种源的种子性状、生长性状及适应性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地理变异呈连续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种子性状以径度变异为主,生长性状和适应性性状以纬度变异为主,经度变异为次。温度和水分是引起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温度是首要因子。根据16个性状,运用主分量分析和类平均聚类法把种源划分为六群,ⅠⅡⅥ群是河南种源选择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对51个种源的种子性状、生长性状及适应性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地理变异呈连续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种子性状以径度变异为主,生长性状和适应性性状以纬度变异为主,经度变异为次,温度和水分是引起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温度是首要因子。根据16个性状,运用主分量分析和类平均聚类法把种源划分为六群,ⅠⅡⅥ群是河南种源选择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8个种源区的樟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种源樟树叶片、果实、种子的表型性状多样性。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种源樟树的叶片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10.74%~24.23%,其中叶面积的变异系数(24.23%)最大,其次为叶周长的(16.50%),再次为叶长的(15.71%)。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中,百粒质量和体积的变异均较丰富,其变异系数均大于15.00%;其他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离散程度较低。樟树表型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04~2.07之间,表明樟树的表型性状多样性较丰富。利用叶片、果实和种子的17个表型性状对福建省的樟树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将8个樟树种源分为2类,一类的叶片大而厚,另一类的叶片小而薄。本研究可为福建省樟树良种选育及不同种源樟树表型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种质资源变异研究是开展遗传改良的前提与重要环节,了解变异程度可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遗传信息,分析不同种源青海云杉无性系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为青海云杉目标性状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张掖市龙渠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内的7个种源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测定和统计不同种源的青海云杉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表型性状,通过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分析和讨论青海云杉种源间、种源内表型性状多样性特点。【结果】青海云杉不同种源间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青海云杉表型分化系数平均值为74.20%,青海云杉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间的变异;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丰富,变异范围为11.40%~55.50%,平均变异系数为21.07%;不同种源间变异差异明显,隆畅河林区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大(23.15%),西水林区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8.46%),11个表型性状间大多数呈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欧氏聚类分析可将7个种源青海云杉划分为5个类群。【结论】不同种源青海云杉球果与种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为广泛,变异来源丰富。因此,在青海云杉种子园遗传改良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育种目的,充分考虑种源间和种源内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在青海云杉种质资源收集、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遗传改良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定量分析了来自我国15个种源(25°~42°N,95°~117°E)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一年生幼苗节间长度的相关性、表型性状的地区差异性以及变异性,将选取的样本划分为4个时期并借助因子分析对其23~26个节间长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借助人工蜂群K-means聚类(KABC)算法将样本分为2大类;并对不同地区样本表型变异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分析将节间长度变量提取为4个公共节间长度因子,且每个因子由相邻的节间长度变量组成;KABC能较明显地根据小叶杨幼苗的表型性状(株高、叶片数、节数和4个公共节间长度因子)进行分类,第二类样本在株高、叶片数、节数性状上的均值大于第一类样本;15个种源7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6.09%~40.22%,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7.6%,且种源内变异大于种源间变异。小叶杨幼苗节间长度的相关性反映了幼苗生长特性,对小叶杨幼苗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可用于林业的多性状选择育种,也为进一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玉溪市玉白顶国有林场收集保存的23个种源4年生林木生长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云南种源的云南松表型性状生长量大于四川种源的,11个云南种源的云南松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和针叶长分别为2.18 m、5.87 cm、1.16 m、0.58 m和18.79 cm, 12个四川种源的云南松各表型性状值分别为1.50 m、4.49 cm、0.76 m、0.38 m和18.70 cm。不同地理种源的云南松在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和针叶长5个性状上均有较大差异,显示出明显的表型多样性,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侧柏地理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具有明显规律性的代表性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侧柏分布区划为7个种源区:即西北种源区;北部区;东北种源区;中部种源区;东部种源区;西部种源区;南部种源区。并对各种源区的概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杭州、湖南长沙等8个种源地的花榈木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种子的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究花榈木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8个种源花榈木的种子长度、宽度、千粒重和种形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9.39 mm、7.58 mm、250.23 g和1.24,且在不同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分别为6.78%、8.01%、10.24%、7.99%;(2)花榈木种子4个表型性状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但种子宽度与种源地的年均气温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千粒重与年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随年日照时数的增长有不断增大的趋势;(3)聚类分析将花榈木种源划分为五大类,由不同类群种源的地理位置可知花榈木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具有地域性和随机性。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共收集马尾松分布区内126个种源的种子,在浙江省内五个具代表性的试验点采用统一设计营造试验林。经6年的观察和测定,取得种子、苗木和幼林期的表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性状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主要性状与产地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结果认为,马尾松具有纬向倾群变异模式。对8—12项性状进行主分量分析,并运用类平均法作系统聚类,综合2个试验点的聚类结果,提出马尾松种源可划分为3个带4个区。选取生长、适应等五个性状作判别因子,结合高生长稳定性分析,为省内各试验点代表的不同生态区初步评选出适生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3.
云南铁杉地理种源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云南丽江、怒江、临沧、保山、普洱5个地区的9个云南铁杉地理种源间的数量性状变异,进行了不同种源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间球果长、种翅长、种鳞数、千粒质量等12个数量性状指标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出形态分化是地理因子、水分因子、温度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得出地理变异在海拔梯度上呈连续渐变,在纬向上呈随机渐变.3年栽培试验表明:不同地理种源苗木的高、径生长性状差异明显,以3年生苗高为依据筛选出月利、河源、山神庙、狗钻洞4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种源地的天然单株和杂交无性系柳树资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种源间和种源内柳树变异系数、显著性水平差异、多重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柳树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系数较大,变异区间分别为9.0%~35.4%、6.4%~57.35;种源间和种源内的性状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P0.05)的指标分别为:种源间57.1%,种源内89.9%;多重比较表明16个表型性状存在不同层度的差异,东营柳树资源种源内差异显著;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种源与其他种源差异较大。野生柳树表型性状变异较大,不同种源间存在地理隔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毛红椿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测定了毛红椿6个种源的种子表型、种子品质及其内含物含量等14个指标,研究种子性状的种源差异,并通过主成分法及聚类法对种子性状进行综合评价。除种子长和淀粉含量外,不同种源种子的其他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种子性状变异系数的范围为6.09%~26.99%,其中种子表型特征变异系数平均值最小(7.93%)。江西宜丰种源的种子千粒重(7.81 g)显著高于其他种源,发芽率(81.93%)最高。种子千粒重与发芽率、可溶性糖含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毛红椿种子的重量与其所含的内含物的含量有关。种子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有3个,其贡献率分别为43.82%、 32.48%、15.01%,累计贡献率达91.31%。聚类分析将6个种源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是江西宜丰种源,为高千粒重、高可溶性糖和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类群;第Ⅱ类群是江西龙南种源;第Ⅲ类为江西茅坪、福建南平、浙江富阳和湖北恩施种源。整体来说,毛红椿种子性状在种源间具有较强的遗传改良潜力,种子表型特征比种子品质和内含...  相似文献   

16.
秃杉种源苗期试验研究表明,云南、贵州、湖北等8~12个秃杉种源,70个单株子代,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强於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於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经度偏东的贵州种源种子千粒重是湖北种源的1.62倍,种源苗木生长快,生物量高,冠幅宽而长,根系发达。据对秃杉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发育,生物量测定10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参照分布区生态特点,将秃杉分布区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2个亚区。变异、区划与选择为秃杉遗传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种源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种子表型性状及苗期生长情况,了解种子性状的自然变异特点和地理变化规律,为香合欢选优策略的制定及在广西地区引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以海南三亚、海南乐东、广西乐业、云南景洪和四川盐边5个种源的香合欢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型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并开展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香合欢的种子表型性状及生长指标差异显著。最优的种子千粒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苗高和地径分别为云南景洪种源(60.70 g)、四川盐边种源(8.36 mm)、广西乐业种源(5.98 mm)、云南景洪种源(2.28 mm)、海南三亚种源(77.6 cm)和广西乐业种源(4.97 mm)。香合欢种子表型性状变异主要受经纬度和年均气温的影响,苗期性状变异主要受年均气温、纬度、海拔和年均日照时长的影响。初步筛选出云南景洪、海南三亚、广西乐业和海南乐东4个种源,适合在广西南宁地区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8.
秃杉种源苗期变异与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秃杉种源苗期试验研究表明,云南,贵州,湖北等8~12个秃杉种源,70个单株子代,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强於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於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经度偏东的贵州种源种子千粒重是湖北种源的1.62倍,种源苗木生长快,生物量高,冠幅度而长,根系发达,据对秃杉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发育,生物量测定10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参照分布区生态特点,将秃  相似文献   

19.
5个种源文冠果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了解引种文冠果种源的性状变异情况,从而为文冠果良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引种的5个种源文冠果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并对其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种源文冠果果实和种子的11个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文冠果果实和种子11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0.49%~25.70%,说明其表型性状的变异比较丰富;其中的单果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种子横径、种子纵径、单果籽粒数是文冠果果实和种子的6个重要经济性状指标,这6个性状指标与其他性状指标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种源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差异程度、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重庆、湖南和广西等7个种源地的樟树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樟树果实和种子的8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果形指数外,其他7个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671%~18.497%,其中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18.497%),种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3.671%),说明樟树的种子形状最稳定。樟树果实及种子的表型性状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相关性明显,在年均气温高和年均降水量大的分布区,果实和种子较大,并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