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典业  张丽静  黄德君  傅华 《草地学报》2015,23(6):1239-1246
以45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野生种质为材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9个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育种材料。结果显示:45份垂穗披碱草材料各性状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干草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0.86%,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2.43%和5.37%;相关性分析表明参试材料的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尤其产量与可溶性糖呈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与株高、干物质含量等农艺性状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化成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4.53%,可以代表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45份种质材料分成8类,各材料并没有严格按照种源地聚在一起,而是来自相同生境的材料先聚在了一起。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高产材料P16,高糖材料P22,P23和P42,高蛋白材料P36,以及P30,P31,P38和P39四个综合表现较好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2.
对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132份材料进行农艺学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材料间存在很大遗传差异,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为9%~105%,变异系数大的农艺性状有茎叶比、花药长、圆锥花序第1节间长、单株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小穗长、水分含量、干草产量、鲜草产量、小穗数等.主成分分析显...  相似文献   

3.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对50份国外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穗长(H′=2.04),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营养枝数(63.36%);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株高、分蘖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50份燕麦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为早熟种质,具有植株高大、单株鲜草产量高、茎节数和小穗多、茎秆粗壮等特点,可作为选育多目标性状的优良种质或材料;第Ⅱ类群为中晚熟种质,但有益性状不明显;第Ⅲ类群属于中熟种质,植株分蘖能力强,种子千粒重高,可作为选育高产分蘖能力强的优良亲本;第Ⅳ类群属于晚熟种质,植株茎秆粗壮,可作为选育抗倒品种的优良亲本。主成分分析将16个数量性状指标集中在累计贡献率达77.00%的5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与燕麦牧草产量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单株营养枝数;第三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生殖枝数;第四和五主成分主要反映茎节数和株高。综上所述,川西北地区引进的50份国内外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评价表明,种质Golden Yellow、Lightning、Golden RainⅡ、BambullⅡ可以作为亲本以改良当地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对50份国外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穗长 (H'=2.04),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营养枝数(63.36%);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株高、分蘖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50份燕麦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为早熟种质,具有植株高大、单株鲜草产量高、茎节数和小穗多、茎秆粗壮等特点,可作为选育多目标性状的优良种质或材料;第Ⅱ类群为中晚熟种质,但有益性状不明显;第Ⅲ类群属于中熟种质,植株分蘖能力强,种子千粒重高,可作为选育高产分蘖能力强的优良亲本;第Ⅳ类群属于晚熟种质,植株茎秆粗壮,可作为选育抗倒品种的优良亲本。主成分分析将16个数量性状指标集中在累计贡献率达77.00%的5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与燕麦牧草产量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单株营养枝数;第三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生殖枝数;第四和五主成分主要反映茎节数和株高。综上所述,川西北地区引进的50份国内外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评价表明,种质Golden Yellow、Lightning、Golden Rain Ⅱ、Bambull Ⅱ可以作为亲本以改良当地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种质资源是遗传研究与作物改良的基础。饲草产量与品质是决定饲草型小黑麦品种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113份国内外小黑麦种质为材料,通过2年田间种植,对其饲草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小黑麦种质的饲草产量及其品质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单株鲜草产量分别为36.000~111.560 g与36.310~159.780 g,单株干草产量分别为12.000~27.000 g与9.150~30.150 g,鲜干比分别为2.380~4.370与2.610~6.210,饲草粗蛋白含量分别为6.894%~13.259%与6.680%~14.304%,饲草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48.480%~74.850%与53.850%~67.98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26.600%~42.780%与29.000%~39.280%,饲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分别为69.650~128.150与79.840~113.170。饲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974~2.075。主成分分析表明,饲草纤维品质因子、饲草产量因子与综合品质因子为前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2.198%。依据单株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在拉萨地区引种的18个燕麦(Avena satica)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18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多样性指数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8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458~2.054,平均为1.87,遗传多样性丰富,同一性状间差异化大,各性状变异系数大,其中较高的是干草产量(52.354%)、旗叶长(51.946%)。聚类分析将18个燕麦品种分为4类,类群Ⅰ包括11个品种,属于高秆类群。类群Ⅱ包括1个品种,属于高干草产量类群。类型Ⅲ包括2个品种,属高营养、多籽粒型类群。类群Ⅳ包括4个品种,此类群在各个指标中均有较好的表现,是适宜在拉萨地区种植的燕麦品种。主成分分析共提取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592%,第一因子反映叶产量和种子产量,第二因子反映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第三因子反映粗灰分,第四因子反映茎叶比和粗蛋白。第五因子反映株高。通过构建5个主成分为参数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得分,可以筛选出贝勒Ⅱ、牧王、海威为适宜在拉萨地区种植的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7.
文中利用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50份二化性柞蚕种质资源的茧长、茧幅、茧形指数(茧长/茧幅)、千粒茧重、全茧量、茧层量及茧层率7个茧期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供试柞蚕种质资源间变异系数的变幅为1.36%~14.76%,茧层量的变异系数最大(14.76%),茧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1.3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1.94~2.06,全茧量指数最高(2.06),茧形指数最低(1.94),表明柞蚕种质资源茧期性状(除茧形指数外)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基于7个茧期性状的聚类分析将50份柞蚕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8份种质,多为实用型种质;第Ⅱ类群包含13份种质,多为特殊遗传材料;第Ⅲ类群包含19份种质,多为多丝型种质。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本瑜  师尚礼 《草业科学》2016,33(9):1779-1787
为挖掘利用优质百脉根种质资源,促进其育种工作,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分析两种方法,对引进的69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69份材料各具特点,差异明显,类型广泛。单株重变异系数最大,为57.58%,变异明显;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仅为6.92%。通过主成分分析,从9个农艺性状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即草产量、生育期(成熟)和千粒重,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7.468%。利用这3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69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划分为三大类群。第Ⅰ类群属晚熟半匍匐中产型材料,第Ⅱ类群属早熟匍匐低产型材料,第Ⅲ类群属中熟直立高产型材料。结果表明,第Ⅲ类群材料综合产量性状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群体亲缘关系,同时挖掘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位点,本试验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loymorphism,SNP)标记对来自国内外93份无芒雀麦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对茎重、干草产量、节数、鲜草产量、叶重、株高、叶长、茎粗、叶宽、穗长10个重要产量性状进行全基组关联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3份无芒雀麦共鉴定到95 708个有效SNP标记;经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93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被分成了3个类群,第I类群材料为祖先种群,第II类群材料和第III类群材料为进化分支群;通过对10个数量性状的全基因组进行关联分析,株高、穗长、茎粗、节数、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叶重分别筛选到20,24,19,21,29,19,26,31,25,33个核心SNP标记(P<0.001)。这些SNP标记经进一步筛选鉴定,可有效提高无芒雀麦新种质的分子鉴定效率,对加快无芒雀麦育种进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筛选优异苜蓿育种材料,为晋北地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选取15个苜蓿品种对其9个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变异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生态环境下,15个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以鲜草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品质性状以粗脂肪(EE)的变异系数最大。根据主成分分析可知,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木质素(ADL)、EE含量、相对饲喂价值(RFV)、株高、干草产量、鲜草产量综合成为2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苜蓿产量、品质性状74.142%的数据信息量,且在15个苜蓿品种中,评分最高的为甘农1号295.8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知,15个苜蓿品种可以聚为3个类群,第一类有甘农1号、中苜3号、阿迪娜、德国大叶、甘农7号、中苜1号、6010、金皇后、宁苜1号,第一类苜蓿品种的RFV最低,但产量和得分情况最高;第二类有甘农6号、巨能2号、皇后、甘农8号、陇东,其各性状除了EE含量最低,其他性状均在中间水平;第三类为太阳神,其产量和评分最低,但RFV最高。研究表明,第一类苜蓿品种更适合晋北农牧生态区种植,太阳神虽产量不佳,但品质表现突出,可在今后苜蓿育...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桑种(Morus atropurpurea Roxb.)的四倍体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供试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以利于科学选配桑树多倍体优良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91份四倍体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5项质量性状和5项数量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5和1.67,所有供试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0。对20项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8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70.15%,其中反映植株整体形态性状的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7.97%。基于各种质资源间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将91份桑树四倍体种质资源聚类并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是有较大增产潜力的杂交亲本材料,第Ⅱ类群的枝条节间最密,第Ⅲ类群的生长势最差,第Ⅳ类群的副芽数量最多,第Ⅴ类群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以里奥、迈瑞伯及佐治亚3份中国材料为对照,对引进的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5项营养指标及相对饲喂价值进行测定,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及聚类分析法对各种质材料的营养价值和相对饲喂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明显,相对饲喂价值变异系数最大,为23.33%,变异明显;中性洗涤纤维的变异系数较大,为15.05%,变异明显;酸性洗涤纤维及粗蛋白变异较明显,变异系数分别为12.65%、11.95%;粗灰分变异不明显,变异系数为8.40%;干物质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28%,变异最不明显。通过灰色关联度及聚类分析,将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分为4类,第1类材料营养价值高,相对饲喂价值高,包括Zxy09p-6485等13份材料;第2类材料营养价值较高,相对饲喂价值较高,包括Zxy08p-4868等20份材料;第3类材料营养价值中等,相对饲喂价值中等,包括Zxy06p-2376等17份材料;第4类材料营养价值低,相对饲喂价值低,包括Zxy06p-1785等23份材料;对照里奥及佐治亚处于第3类,迈瑞伯处于第4类,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中有36份材料的营养价值及相对饲喂价值均优于3份对照材料,可适当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 < 0.05),其中Q6、Q8、Q2的鲜草产量与Q16、Q4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可作为追求产草量的基础材料利用;Q16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牧草消化率高,营养品质好;Q2、Q4、Q10、Q14叶茎比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聚类分析将16份种质材料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原产地关系较小。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叶茎比、干草产量、粗灰分、粗蛋白在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系统中权重最大,可作为无芒雀麦品种评价和筛选时的关键性状;Q6、Q4、Q10、Q16、Q2、Q8与理想品系关联系数最大,综合表现最好,可为无芒雀麦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对30份不同来源南荻种质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叶茎比、茎壁厚、株高、节数、最大节长、茎粗、单株重、分枝数和分蘖数)和6个品质性状(含水量、灰分、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热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南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4.15%~75.02%;(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因子解释了88.68%的变异源,第1主成分因子载荷最高的性状是株高、分蘖数、茎粗,说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是南荻的主要变异来源;(3)聚类分析表明,30份南荻种质可划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由8份来自洞庭湖地区的种质组成,第Ⅱ类群由14份来自鄱阳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种质组成,第Ⅲ类群由8份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的种质组成;(4)通过主成分的综合线性模型对30份南荻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来自湖南澧县(编号B0634)种质综合评分最高,为2.778。  相似文献   

17.
115份高羊茅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地理来源的115份高羊茅种质资源的株高、穗长、叶枕距、每穗小穗数、主穗分枝数、单株穗数、穗重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115份高羊茅种质7个农艺性状的82.82%的信息,且对3个主成分作用较大的性状主要有穗长、单株穗数、主穗分枝数。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将115份高羊茅种质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类群,其中Ⅰ-Ⅱ亚类群和Ⅳ类群的每穗小穗数和穗重较大,综合表现较好。同时,地理距离和农艺性状间未存在严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公农1号"苜蓿,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苜蓿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降低茎叶比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氮磷钾复合肥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苜蓿的粗蛋白含量,提高苜蓿第三茬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降低第二、第三茬苜蓿的茎叶比以及第三茬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说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黄薇  常巍  余淑艳  李小云  高雪芹  伏兵哲 《草业科学》2021,38(11):2237-2246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相似文献   

20.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在干旱与半干旱区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理论系统,以搜集自我国8省区的38份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叶面积生长动态、草产量、茎叶比、鲜干比及种子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从拔节期到抽穗期增幅较大,而叶面积从分蘖期到拔节期增幅较大;38份材料鲜草及干草产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9.275%和43.087%;大部分种质材料茎叶比在1.0~2.0之间;不同材料种子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鲜干比>种子产量>茎叶比>叶面积>株高.综合分析发现,适应性较好的种质材料有NMC32、BJT37、QHD19、SXD36、XJD11、XJD15、XJS8、XJT2、XJE13和XJD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