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对高粱芒蝇进行有效防治,研究其发生规律对增加防治效果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对高粱进行一个完整生育期间高粱芒蝇发生数量的监测,调查了试验地芒蝇发生消长规律和发生的高峰期,基本明确了高粱芒蝇在贵阳地区的发生规律,高粱芒蝇主要发生在高粱三至四叶期,发生数量最高峰的播种时间为5月28日。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气候因子及芒蝇发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设置9个播种期,以高粱品种黔高8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及芒蝇发生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粱产量与气候因子、芒蝇发生率间相关显著,分别与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芒蝇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芒蝇发生率与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的差异显著影响高粱产量和芒蝇的发生率,适时早播有助于避开芒蝇发生的盛期,确保高粱不减产。研究结论可为贵州省贵阳地区高粱适期播种和病虫害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粱害虫有近百种,但在热带半干旱地区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有芒蝇、蛀茎禾螟、摇蚊、穗蝽象和粘虫。高粱芒蝇(Atherigona soccata)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地中海地区和非洲。蛀茎螟虫中的玉米禾螟(Chilo Partellus)和大螟(Seasa-mia inferans)流行于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以及非洲的东部和西部,高粱蛀茎夜蛾(Seasamia critica)在欧洲的东部和东北部以及除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地中  相似文献   

4.
高粱黑穗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黑穗病是威胁高粱生产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很多,发生普遍,危害较重的有高粱散黑穗病、高粱坚黑穗病和高粱丝黑穗病。故介绍了这3种病害的病原特征、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提出在正确识别病害的基础上,做到科学、有效的防治,是减轻损失、增大收益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粱霜霉病是由高粱霜霉菌[Peronosclerospora sorgh(Weston and Uppal)Shaw]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能在高粱、玉米、珍珠粟等作物上为害。高粱霜霉病在世界的很多国家都有发生,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危害尤为严重。高粱霜霉病是高粱检疫病害之一。美国自发生高粱霜霉病之后即开展研究工作,包括病原学、接种技术、流行病特性,品种对病害的反应,筛选抗源、遗传育种以及防治方法等,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6.
茅台酒用有机高粱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观察和分析高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时期等规律,提出了用农业、物理、生物等主要防治措施和对策,有效地减轻和防止高粱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对指导茅台酒用有机高粱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是我国高粱种植的主要区域之一,近年来高粱锈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呈逐年增加趋势。本文阐释了高粱锈病的症状、病原菌特征和发生流行规律,提出了以高粱抗锈病品种为主,农业措施和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防止高粱锈病在西南地区大面积流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粱黑穗病是高粱上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很多.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有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和高粱坚黑穗病三种症状,在高粱的种植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防治,避免产生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高粱有、无芒表型的遗传特性,以无芒高粱品种Btx623和有芒品种7361为亲本做杂交,分析了F1植株和F2分离群体中的1 155个单株的芒性基因遗传规律,结果显示有芒性状是受1个隐性单基因Awn3.1控制的质量性状。利用覆盖高粱10条染色体的自行开发的250对SSR引物在两亲本间筛选多态性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和22个表型有芒的F2隐性单株对芒性基因进行初定位,将目标基因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SSR标记sm03100和sm03108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1.4 cM和4.5 cM。为了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对亲本7361的相关区段进行了测序,与已公布的Btx623序列比对后设计了InDel标记,并把定位群体扩大到214个F2隐性单株。通过扩大群体和开发新的标记,将目的基因Awn3.1精细定位在标记InDel-1和InDel-2之间的约115 kb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曲明福 《现代农业》2009,(12):25-25
高粱黑穗病是高粱重要病害之一,在朝阳县经常发生。由于高粱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年限延长,高粱丝黑穗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如果播种期地温偏低或因干旱延迟出苗,则容易感染黑穗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0%-15%,直接影响下一年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1.
粟秆蝇又名粟芒蝇、双毛芒蝇、谷蛆,属双翅目,花蝇科芒蝇属。该虫自2007年7月在豫西新安县李村乡韦庄村谷田发现以来,已连续几年在豫西旱地谷子上发生危害,并且呈逐年加重趋势,成为豫西旱地谷子的新发虫害和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西南地区高粱病虫害和鸟害发生日趋严重,大斑病、炭疽病、纹枯病、锈病、黑穗病、地老虎、蚜虫,高粱螟、麻雀、斑鸠等病虫害和鸟害对高粱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本文总结了高粱主要病虫害和鸟害的危害特征及发病规律,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古蔺县是中国名酒郎酒的故乡,为此,县政府出台了大力发展高粱产业的一系列政策。从2007年起,我县高粱大面积集中种植,彻底改变了以前主要以套种为主的零星种植方法。2007年我县高梁种植因后期雨Et多,收割困难,收后不能及时脱粒等原因,导致高粱穗部害虫严重发生,使全县高粱品质明显下降,减产500t左右。2008—2009年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高粱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规律,并提出了防治策略,使高粱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6,(1):74-76
对105份高粱种质进行了田间鸟害调查以及鸟害与高粱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中紧穗型、籽粒单宁含量低、生育期短的品种穗部受害严重;中散和散穗型、籽粒深色的高单宁含量材料以及生育期长的材料受害较轻;芒长、颖壳包被度等性状与鸟害间有一定的关系,长芒及籽粒颖壳包被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鸟害。不同类型品种的受害情况不同,我国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受害比例较低,说明地方品种在长期种植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和高粱抗鸟害育种中的人工选择起了一定作用;而国外品种白籽粒材料较多,单宁含量相对少,受鸟害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特征特性:假高粱又叫石茅高粱、宿根高粱、琼生草,是禾本科多年生杂草,原产地中海地区。假高粱是谷类作物、棉花、苜蓿、甘蔗、麻类等30多种作物田里的主要杂草。其茎秆直立,高达100~150厘米,直径约5毫米,具有匍匐根状茎。叶长20~70厘米、宽1~4厘米,叶阔线状披针形,基部被有白色绢状疏柔毛,中脉白色且厚,边缘粗糙,分枝轮生。小穗窄,长5~6毫米,无芒。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晋中区域高粱蚜虫种群演变消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近十多年来对晋中区域高粱蚜虫、天敌的发生消长资料以及结合气象同期资料结果分析,高粱蚜虫种群演变、发生程度、危害历期不仅与温度、湿度、降雨和天敌数量有直接关系,引发高粱蚜种群演变还与作物布局和高粱种植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旱稻、长芒稗、高粱属间杂交后代幼苗生理反应特点。试验结果表明,随干旱程度的增大,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水分利用率提高,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脯氨酸含量上升,POD活性也呈上升趋势,但SOD活性在轻度干旱胁迫下下降,重度干旱胁迫下活性增大。相比之下,父本高粱有较高的适应干旱的能力。旱稻/长芒稗//高粱三属杂交后代的表现优于旱稻/长芒稗属间杂种后代。  相似文献   

18.
高粱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已经成为我国较为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但由于病虫害的存在,每年都会导致大幅度的减产和减收,严重影响了高粱的质量和产量,在贵州金沙,高粱的病虫害危害相对比较严重,所以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中,笔者就高粱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粱作为中国主要的酿造原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发病,且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栽种地区更易发生和流行,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引起产量的大幅下降和籽粒品质的劣变。多年来,高粱病理学家和育种家对高粱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分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发生原因、寄主抗性利用和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为炭疽病的生化防控以及培育抗炭疽病品种奠定了基础。开展高粱炭疽病研究,发掘更丰富多样的优异抗性种质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国高粱产业对天然有机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还可以推动高粱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变。对高粱炭疽病的分布和发病症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流行原因、抗性资源鉴定和高粱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高粱与炭疽病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高粱炭疽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种植区大面积流行,严重影响高粱的产量、降低籽粒品质。为贵州高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从高粱炭疽病危害特征、抗性资源鉴定、病原菌侵染机理及抗性机理等方面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针对其研究和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