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以初生、10、20、30、90和150日龄共25头健康香猪肝脏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和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肝脏的一般结构和肝细胞内核酸、糖原、脂肪、琥珀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作对比观察。初生时肝小叶轮廓难以辨认,以后随日龄增加逐渐明显,到20日龄时,肝细胞索、肝窦均很清晰。肝内造血细胞往往成团分布于窦壁或肝窦内,其数量随日龄增加而减少。到30日龄时已极少。肝小叶的分带现象在30日龄时特别明显,此时。核糖核酸、糖原、琥珀酸脱氢酶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外带多、内带少的区域性分布,脂肪的分布则与之相反。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琥珀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酶、碱性磷酸酶5种化学物质的含量一般均在20-30日龄之间稳定下来,说明香猪的成熟分化在此期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2.
张伟  王继秀  周金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45-6546,654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党参、淫羊藿对青脚麻鸡肝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20只14日龄青脚麻鸡随机均分7组,分别为饮用党参和淫羊藿提取物大(2.0 g/L)、中(1.0 g/L)、小(0.5 g/L)浓度组和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于28,35,42,49,56日龄时,早晨空腹随机抽样12只解剖,迅速取肝脏标本,称量并计算肝系数,并于Bouns液中固定24 h后,观察肝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2.0 g/L党参组在28、35、42日龄时肝血窦增大,血窦内枯否氏细胞增多;2.0 g/L淫羊藿组在42、49、56日龄时肝细胞索分界明显,血窦内枯否氏细胞增多,肝血窦增大。[结论]2.0 g/L的党参、淫羊藿提取物对青脚麻鸡肝组织结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孵化1~8日龄的鸡胚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对鸡胚消化器官胃、肠、肝脏、胰腺进行组织学连续性观察,详细描述鸡胚消化器官组织发育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4日龄鸡胚消化器官胃、肝脏、胰腺均开始发育;在6日龄时腺胃和肌胃开始分化;至8日龄肝脏已有肝小管和肝小叶结构,腺胃壁开始出现腺管,未出现腺泡。胃功能的发育完善较肝脏、胰腺、肠的发育晚,可能与鸡胚早期主要消化吸收卵黄等脂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探讨日粮铜来源及水平对肉鸡肝铜沉积及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288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8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选用硫酸铜、蛋氨酸铜作为试验铜源,每种铜源均设4个水平,分为对照日粮(Cu11mg·kg-1)和高铜日粮(Cu110mg·kg-1;Cu220mg·kg-1;Cu330mg·kg-)1。试验期60d,并于12、36和60日龄采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60日龄取肝脏,测定肝铜沉积量并观察肝损伤情况。结果表明:2种来源日粮铜组随着铜水平的增加,肝铜沉积量存在普遍升高的趋势,当日粮铜水平达到330mg·kg-1时,除12日龄蛋氨酸铜组外,其他各组肝铜沉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铜源之间比较,除11mg·kg-1铜水平(对照组)外,在肉鸡36和60日龄时,硫酸铜各组肉鸡肝铜沉积量要低于相应的蛋氨酸铜组(P0.05)。随着日粮铜水平和日龄的增加,血清ALT和AST活性大部分呈现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220和330mg·kg-1日粮铜均可显著提高肉鸡36和60日龄血清ALT、AST活性(P0.05)。铜源之间比较,在肉鸡36和60日龄时,330mg·kg-1蛋氨酸铜组的肉鸡血清ALT和AST活性显著高于330mg·kg-1硫酸铜组(P0.05)。60日龄时,高水平日粮铜可造成肝细胞肿胀、胞浆内颗粒变性、肝细胞索和肝窦结构模糊等组织病理变化,在电子显微镜下则可见到胞浆内吞饮空泡增多、线粒体膜模糊和形态不规则、胞浆和核内出现电子密度沉积体等病理学损伤。结果提示:高铜日粮可增加肉鸡肝铜沉积,肝功能受到抑制,并导致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损伤,相同添加水平的蛋氨酸铜比硫酸铜可导致更多的肝铜沉积,也相应地出现肝功能下降及组织病理学损伤。  相似文献   

5.
用原位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的分离技术是开展离体肝细胞培养及研究的前提 ,细胞的分离效果直接影响离体细胞的成活率、细胞纯度以及细胞分裂增殖的能力 以往多采用机械分离法和肝组织酶解分离法分离哺乳动物肝细胞[1,2 ] ,但这 2种方法均存在细胞破损较严重、肝细胞中混杂大量红细胞等缺点 ,对肝细胞的成活率及细胞纯度产生较大影响 本试验采用肝脏原位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试验动物采用 30日龄SD大鼠 ,购自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培养基为RPMI 1640 (GIBCO公司 ) ,胶原酶为Sig ma产品 ,小牛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莆田黑猪不同组织间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及各组织甲基化水平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片段多态性(MSAP)方法检测了1、25和210日龄莆田黑猪的心脏、肝脏、肌肉、脂肪、耳和尾6个组织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心脏和肝脏组织的甲基化水平随日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且日龄间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P0.05);25日龄肌肉组织的甲基化水平与1日龄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210日龄(P0.05);25日龄脂肪和耳组织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1和210日龄(P0.05);3个日龄间尾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3个日龄的肝脏与脂肪组织之间、肝脏与耳组织之间的甲基化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DNA甲基化在肝脏与脂肪组织之间、肝脏与耳组织之间存在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剪切9日龄三黄肉鸡鸡胚肝组织,胰酶消化分离肝细胞,用改良的M199培养液进行培养。结果显示,分离的肝细胞即时存活率为93.7%±2.6%;过碘酸席夫试剂染色后,胞质中布满粉红色糖原颗粒;肝细胞活力和白蛋白分泌功能在第3天达到最高水平,这是体外研究禽类肝脏功能和代谢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对妊娠毒血症小尾寒羊肝脏的大体结构、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肝组织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出血;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等脂肪肝的特征变化,细胞核浓缩,线粒体出现空泡化,细胞质内糖原颗粒增多.  相似文献   

9.
取材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培养其原代细胞,比较研究了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两种培养方法及不同的培养条件,以确定其最佳培养方法和条件,同时观察了长期培养过程中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组织块方法不适于大口黑鲈肝细胞的培养,未见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培养效果。胰蛋白酶浓度0.25%,消化时间20 min,分步收集肝细胞,经台盼蓝检测和血球计数板计数,平均活力>90%,每克肝重可获得3×106个分离肝细胞。在细胞活力和数量两方面达到最佳平衡。在含20%胎牛血清、10μg/mL胰岛素的M199/L15培养基中,于4%CO2,28℃培养箱中长期培养并传代。  相似文献   

10.
大口黑鲈肝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材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培养其原代细胞,比较研究了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两种培养方法及不同的培养条件,以确定其最佳培养方法和条件,同时观察了长期培养过程中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组织块方法不适于大口黑鲈肝细胞的培养,未见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培养效果。胰蛋白酶浓度0.25%,消化时间20 min,分步收集肝细胞,经台盼蓝检测和血球计数板计数,平均活力>90%,每克肝重可获得3×106个分离肝细胞。在细胞活力和数量两方面达到最佳平衡。在含20%胎牛血清、10μg/mL胰岛素的M199/L15培养基中,于4%CO2,28℃培养箱中长期培养并传代。  相似文献   

11.
以自行分离的野毒FAV—b株的肝组织毒、细胞培养物,分别经尿囊接种于13日龄鸡胚,继续孵化至18日龄,断孵移至4℃冰箱处死进行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本病毒主侵肝脏,引起变质性肝炎、肝出血,少数例发生肝包炎,镜检在高度变性的肝细胞内出现嗜碱性或嗜酸性核内包涵体与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具证病意义;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核内有晶格状排列、直径70~88nm的病毒粒子,同样的病毒粒子也见于胞浆内。脾脏淋已细胞数减少,网状组织活化增生;肾肿胀镜检呈急性肾病形象,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在高度变性的胰腺上皮细胞内也偶见嗜碱性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12.
饲料中不同淀粉源及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估饲料中不同淀粉源及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学的影响,采用4种淀粉(蜡质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木薯淀粉)各按两水平(5%和10%)配制成8种等氮和等能的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3.45±0.08)g的大口黑鲈,经45 d的饲养后,采集肝脏样本进行肝脏组织的生化测定和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摄食全部5%淀粉饲料和10%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的实验鱼的肝脏颜色呈正常的鲜红色;而摄食其他10%淀粉饲料的实验鱼肝脏均显现出发白现象,同时,肝细胞体积、肝体指数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高于5%淀粉饲料组和10%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组,肝细胞的细胞核移至细胞边位,出现空泡化现象。在5%和10%的淀粉水平上,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组的肝体指数、肝糖原含量和肝细胞体积均显著小于其他淀粉源的饲料组,肝细胞也没有出现细胞肿胀现象。本研究得出,饲料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与水平均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的肝糖原含量和组织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高直链玉米淀粉优于小麦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5%的饲料淀粉水平优于10%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建立了肝细胞体外培养的二种方法。①组织块-细胞培养法:取7~10日龄兔新鲜肝脏,剪成1 mm~3的组织块,洗涤后种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5%胎牛血清(FCS)的199培养液,待组织块周围长出大片肝细胞时。用0.25%胰蛋白酶(含0.03%EDTA)消化液分离肝细胞,并进行传代,得到较纯的肝细胞。②肝细胞直接培养法:0.5mg·mL~(-1)胶原酶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鸭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IGF-1受体(IGF-1R)基因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规律,选择0、14、28、42和56日龄高邮鸭和金定鸭各10只(共100只),称测体重后屠宰,采集肝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GF-1和IGF-1R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并进行品种间比较。结果表明:0~56日龄期间,高邮鸭和金定鸭肝脏IGF-1基因表达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56日龄时高邮鸭肝脏IGF-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金定鸭;IGF-1R基因表达量基本呈下降趋势,高邮鸭肝脏IGF-1R基因表达量在0日龄时显著高于金定鸭。高邮鸭和金定鸭肝脏IGF-1和IGF-1R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与体重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鸭肝脏中IGF-1和IGF-1R基因表达量有特定的发育模式且存在品种差异,IGF-1R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不依赖IGF-1基因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碳水化合物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组织结构的影响,配制分别含0%,15%,30%糊化玉米淀粉的等能饲料分别作为对照、中水平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CHO)饲料,观察以3种饲料喂养8周后南方鲇鱼体肝脏、胰脏和肾脏的组织形态学.结果发现:中水平碳水化合物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的肝细胞多发生肿胀和空泡化,部分肝细胞膜破裂.中水平碳水化合物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的肝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肝细胞短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二者均与中水平碳水化合物组无显著差异.中水平碳水化合物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肝细胞核多移至细胞边位,大小无明显变化.中水平碳水化合物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的胰脏和肾脏组织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摄食过高水平碳水化合物饲料对南方鲇幼鱼的肝脏组织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害,验证了饲料碳水化合物对肉食性鱼类在组织学水平上的营养胁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摄入镉在罗非鱼中的累积效应及其对肠道、肾脏和肝脏组织的影响,为罗非鱼及其他水产品种的养殖及质量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罗非鱼饵料中分别添加0、50、100和200 mg/kg的氯化镉,按鱼体重3.0%~3.5%的量投喂2月龄健康吉富罗非鱼,饲养60d后测定罗非鱼肠道、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镉含量,并取样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至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间的罗非鱼全长、体长、体高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肠道、肾脏和肝脏组织中镉含量均随食物相镉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投喂含镉饵料可引起罗非鱼肠道、肾脏和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发生病理变化,具体表现为肠绒毛排列紊乱、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空泡变性;肾小管排列结构紊乱程度加重、肾小球出现轻度萎缩甚至坏死;肝窦增宽、结构紊乱,少数肝细胞核浓缩变小甚至溶解,肝细胞界限模糊不清.[结论]食物相镉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是通过富集于肠道、肝脏和肾脏等组织中,并引起这些组织细胞凋亡及破坏关键组织形态结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饲料碳水化合物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组织结构的影响,配制分别含0%,15%,30%糊化玉米淀粉的等能饲料分别作为对照、中水平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CHO)饲料,观察以3种饲料喂养8周后南方鲇鱼体肝脏、胰脏和肾脏的组织形态学.结果发现:中水平碳水化合物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的肝细胞多发生肿胀和空泡化,部分肝细胞膜破裂.中水平碳水化合物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的肝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肝细胞短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二者均与中水平碳水化合物组无显著差异.中水平碳水化合物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肝细胞核多移至细胞边位,大小无明显变化.中水平碳水化合物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组的胰脏和肾脏组织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摄食过高水平碳水化合物饲料对南方鲇幼鱼的肝脏组织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害,验证了饲料碳水化合物对肉食性鱼类在组织学水平上的营养胁迫.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大白猪的RXR—γ基因在1日龄、90日龄、t80日龄、270日龄和360日龄的心、肝、胃、脾、肾、肺、大畅、小肠、肌肉、子宫、卵巢共11个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XR—ymRNA在大白猪的心脏、脾脏、大肠、小肠和肌肉组织中持续高表达,而肾脏不表达该基因,肝脏组织也只在360日龄时有微量表达。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讨补饲开食料对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出生日龄、体质量相近、健康的大通牦牛犊牛(公)30头,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犊牛饲喂代乳粉和苜蓿干草,补饲组犊牛在对照组基础上补饲开食料,两组犊牛的干物质饲喂质量保持一致。分别在犊牛断奶前(160 日龄)和断奶后(230 日龄)进行屠宰,每组各屠宰5头,采取肝脏、胸腺和脾脏,观察各器官组织形态,测定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表明:补饲开食料显著提高160日龄和230日龄犊牛平均日增质量。补饲开食料促进160日龄和230日龄犊牛肝细胞的发育;160日龄犊牛肝脏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30日龄对照组犊牛肝脏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160日龄和230日龄犊牛胸腺皮质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胸腺细胞因子含量差异不显著。160日龄试验组犊牛脾脏脾小结半径显著大于对照组,脾脏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30日龄两组犊牛脾脏细胞因子含量差异不显著。综上,补饲开食料提高160日龄犊牛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有效提高犊牛系统免疫力;对230日龄犊牛免疫器官形态发育和功能也具有潜在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慢性镉中毒鸡肝脏中镉的蓄积情况及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30只50日龄健康海蓝白蛋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低镉组饲喂基础饲粮 CdCl2140mg/kg,高镉组饲喂基础饲粮 CdCl2210mg/kg,分别在20d、40d、60d取肝脏测定镉含量,并做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镉在肝中的蓄积量存在时间和剂量效应。加镉组鸡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膜性细胞器损害严重。【结论】肝脏是镉重要的靶器官;随着染镉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肝脏的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