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中所含的抗原蛋白是引起幼龄动物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以自备分离纯化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作为试验材料,以原代培养小鼠肠上皮细胞作为试验模型,研究0、1、5和10mg/mL纯化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对小鼠肠上皮细胞完整性和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超过5mg/mL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能破坏小鼠肠上皮细胞完整性,抑制上皮细胞增殖。显著提高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能显著提高体外培养的小鼠肠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分泌,促使其发生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对28日龄断奶仔猪的肠黏膜上皮细胞(IEC)损伤后增殖、代谢、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试验首先采用单因子设计,分别用1.2和2.4 mg·mL-1的β-伴球蛋白对原代培养的断奶仔猪肠上皮细胞进行攻毒,通过测定细胞增殖、代谢及凋亡的变化而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然后再采用2×3因子设计,考察添加不同浓度的GLP-2(1×10-9、1×10-8、1×10-7 mol·L-1)对致敏的肠上皮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β-伴球蛋白攻毒,细胞MTT OD值显著降低(P<0.05),细胞蛋白质沉积量和细胞总蛋白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胞外LDH活力极显著增加(P<0.01),Na+-K+-ATP酶活力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降低,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酶活力极显著(P<0.01)升高;使用β-伴球蛋白攻毒的同时添加不同浓度的GLP-2,细胞MTT OD值、细胞蛋白质沉积量、细胞总蛋白含量和Na+-K+-ATP酶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升高,且随着GLP-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胞外LDH活力则随着GLP-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或P<0.01),caspase-3酶活力极显著(P<0.01)降低.提示β-伴球蛋白对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完整性有不利影响,而GLP-2能够减轻或者避免β-伴球蛋白对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不利影响,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Na+-K+-ATP酶、caspase-3等的活力变化并影响细胞代谢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蒸汽处理对纯化大豆抗原含量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分别从生、熟大豆中分离纯化后,通过电泳进行分析鉴定。将经过鉴定后的纯化抗原皮下注射18~22g的昆明小鼠,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及免疫酶技术检测所得抗血清与原有抗原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反应。结果表明,生大豆所得提纯样品中11S 2峰和7S 1峰分别为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蒸汽处理可使大豆球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免疫原性丧失;而β伴大豆球蛋白经同样处理后,含量虽稍有下降,其免疫原性却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纯化的大豆球蛋白对离体培养的仔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细胞)通透性以及对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mRNA表达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大豆球蛋白(0~5.0mg·mL-1)与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24h后,检测跨上皮细胞电阻值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Occludin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除大豆球蛋白浓度为0.5mg·mL-1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浓度跨上皮细胞电阻值和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由此可知,大豆球蛋白使仔猪小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并使OccludinmRNA表达量下降,进一步明确了大豆球蛋白影响细胞增殖且对肠上皮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并破坏了肠上皮细胞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是引起动物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原之一,经消化酶降解后仍存在具有免疫活性的抗酶解物质,目前它对动物的致敏机理和强度还没有确切定论。试验旨在分离纯化出β-伴大豆球蛋白抗酶解肽,为后续的体外试验提供刺激源,从而为研究抗酶解肽对机体的致敏作用及机制提供必要的条件。试验通过模拟体外环境,利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消化β-伴大豆球蛋白,分析β-伴大豆球蛋白中主要的抗酶解肽段,并用β-伴大豆球蛋白致敏的兔血清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抗酶解肽段的免疫活性,利用凝胶层析技术分离纯化β-伴大豆球蛋白抗酶解肽。结果表明:β-伴大豆球蛋白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连续消化下产生大量抗酶解的肽段,其中有3条主要的抗酶解肽段,分子量分别约为52、30、25 ku。52 ku含量相对较高,且均具有免疫活性。酶解产物经葡聚糖G-100凝胶层析分离纯化后,得到分子量为52 ku的抗酶解肽段纯品。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β-酪啡肽-5(β-CM5)对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的影响,利用翻转的离体小肠模型,通过测定60 min内β-CM5不同浓度组肠囊内葡萄糖含量及葡萄糖的转运率;测定离体肠道黏膜α-葡萄糖苷酶、Na+-K+-ATP酶活力,分析大鼠小肠钠依赖性葡萄糖共转运载体(SGLT-1)及葡萄糖转运载体2(GLUT-2)mRNA表达水平,揭示β-CM5对葡萄糖吸收影响及机制。结果:不同浓度β-CM5肠囊内葡萄糖的转运量及转运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β-CM5组小肠黏膜中α-葡萄糖苷酶和Na+-K+-ATP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β-CM5组小肠黏膜中SGLT-1、GLUT-2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性下调。结果表明:β-CM5可以通过抑制葡萄糖吸收的相关酶活性,下调葡萄糖转运载体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提示β-CM5可能具有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不同浓度7Sβ-伴大豆球蛋白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的影响。试验分为A、B、C、D、E、F 6组,其中A为对照组,其余各组中分别添加1、5、10、5、5 mg·mL-1的β-伴大豆球蛋白,并且在E和F组分别添加1μmol·L-1 NF-κB(PDTC)和iNOS(L-NAME)抑制剂。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用ELISA法检测细胞NO、DAO、5-HT、IL-6和IL-10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NF-κB p65、iNOS、COX-2的蛋白表达量,用qPCR法检测细胞NF-κB p65、IKKβ、iNOS、IKKα、COX-2 mRNA的相对转录量。结果显示:β-伴大豆球蛋白降低IPEC-J2细胞存活率,添加PDTC和L-NAME增高IPEC-J2细胞存活率,促进NO、DAO、5-HT和IL-6的分泌,并降低IL-10的分泌,同时增加p-NF-κB p65、iNOS、COX-2的蛋白表达量及NF-κB p65、IKKβ、iNOS、IKKα、COX-2 mRNA的相对转录量,添加PDTC和L-NAME后抑制了β-伴大豆球蛋白的作用。结果表明,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IPEC-J2细胞损伤,随浓度增大损伤增加,PDTC和L-NAME可以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对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植物乳酸菌对豆粉进行液态发酵,在发酵24,36,48,60,72 h时采集发酵样品进行水解度和免疫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1)48 h为植物乳酸菌发酵豆粉的最佳时间,可去除71.08%的β-伴大豆球蛋白和64.22%的大豆球蛋白的免疫活性(P<0.01),对β-伴大豆球蛋白的去除程度显著高于大豆球蛋白(P<0...  相似文献   

9.
<正>ATP1B1全称Na+、K+-ATP酶β1亚基(简称β-亚基)为多肽亚基,β-亚基和α-亚基是组成Na+、K+-ATPase(Na-K泵)必不可少的,其中α亚基是分子质量约为120 ku的跨膜蛋白,既有Na、K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活性,催化ATP水解,因此Na+-K+泵又称为Na+、K+-ATP酶[1-3]。β-亚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β-伴大豆球蛋白通过上调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焦亡的作用机制。利用慢病毒转染IPEC-J2沉默目的基因NLRP-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目的基因沉默效果。慢病毒转染成功沉默目的基因NLRP-3后,将样本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未转染),B组为阴性对照组(转染慢病毒空载体),C组为干扰组(转染携带NLRP-3干扰片段的慢病毒载体),D组为β-伴大豆球蛋白调节组(转染携带NLRP-3干扰片段的慢病毒载体+10 mg/mL的β-伴大豆球蛋白)。利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阳性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IL-1β和消皮素D(GSDMD)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B组的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C组细胞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1)。2)与A组相比,C组细胞Caspase-1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β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NLRP-3、ASC、Caspase-1、IL-1β、GSDMD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3)与B组相比,C组细胞Caspase-1和IL-1β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NLRP-3、ASC、Caspase-1、IL-1β、GSDMD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4)与C组相比,D组细胞活性极显著降低(P 0.01),IL-1β和Caspase-1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TUNEL染色显示细胞呈阳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D组细胞肿胀、细胞膜破裂、胞浆内容物流出,线粒体变性肿胀,NLRP-3、ASC、Caspase-1、IL-1β和GSDMD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β-伴大豆球蛋白上调NLRP-3表达,并通过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介导IPEC-J2细胞焦亡。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噻拉嗪对山羊不同脑区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噻拉嗪麻醉山羊的中枢作用机制。试验将25只山羊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共5组。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0 m L,试验组肌肉注射噻拉嗪12.8 mg/kg体重。10 min后、山羊倒地、翻正反射消失后、翻正反射恢复后和翻正反射恢复后6 h断头取脑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山羊各脑区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大脑皮质、丘脑的Na+-K+-ATP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0.1%和21.9%(P<0.01);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6.5%、38.6%、35.1%、36.9%和37.9%(P<0.01)。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两种ATP酶活性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噻拉嗪通过大脑皮质和丘脑Na+-K+-ATP酶及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活性作用的改变起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在发生内毒素血症时,山羊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以及红细胞内和血清中K+离子浓度的变化,将体重10 kg±1 kg的12只山羊,随机分为内毒素处理组(LPS,1 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分别在处理后第0,0.5,1,2,3,4,5小时和第6小时从颈静脉采取血液样品。采血之后,制备红细胞、红细胞膜和血清。检测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力,红细胞内和血清中K+浓度。结果表明,发生内毒素血症时,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力和红细胞内K+离子浓度都先升高后降低,血清中K+离子浓度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氯胺酮对大鼠海马神经元ATP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氯胺酮的中枢麻醉机制。体外培养怀孕16~18 d的胎鼠神经细胞,至第8天直接给予3种不同浓度的氯胺酮,使用超微量ATP酶测定试剂盒,检测胎鼠海马中ATP酶的活力。结果显示,海马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且这种抑制作用的程度具有剂量依赖的趋势。据此推测氯胺酮的麻醉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Na+-K+-ATP酶在荷斯坦牛热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比较测定了329头荷斯坦牛在非热应激期和热应激期的体温、红细胞K+和红细胞Na+-K+-ATP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牛群红细胞Na+-K+-ATP酶活力呈正态分布;不同胎次、产犊季节、泌乳期、场次牛Na+-K+-ATP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性别牛Na+-K+-ATP酶活力差异极显著(P<0.01).在热应激期,同一泌乳期牛红细胞Na+-K+-ATP酶活力与产奶量下降率成负相关;荷斯坦牛的体温明显升高,产奶量明显下降,红细胞K+无显著变化,红细胞Na+-K+-ATP酶活力明显下降,与非热应激期相比只有红细胞K+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都差异极显著(P<0.01);红细胞Na+-K+-ATP酶与体温成负相关,与产奶量成正相关,与红细胞K+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热应激期,荷斯坦牛红细胞Na+-K+-ATP酶活力与耐热性成正相关,红细胞Na+-K+-ATP酶活力高的荷斯坦牛,耐热性好.  相似文献   

15.
随机从2窝“杜长约”三元杂交仔猪中挑选12头,分成A、B、C3组,每组4个重复,公、母各半。21日龄断奶;22-26日龄,A组饲喂不舍任何豆科植物的代乳料,B、C组分别饲喂合纯化的蒸汽处理前、后β-伴大豆球蛋白的代乳料。26日龄全部屠宰,取胃、空肠中段、盲肠和结肠中的食糜,以测定消化道各部位β-伴大豆球蛋白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消化道的延续,β-伴大豆球蛋白的免疫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与消化道其他部位比较起来,活性在胃和空肠下降幅度较大,到空肠中段基本丧失,从空肠中段到结肠无明显变化;整个消化道中,采食含未经蒸汽处理β-伴大豆球蛋白代乳料仔猪中β-伴大豆球蛋白免疫活性的下降幅度均小于采食含蒸汽处理β-伴大豆球蛋白代乳料的仔猪。  相似文献   

16.
<正>很早人们便发现大豆产品能引起人和动物的不良反应(Duke,1934),而且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大豆抗原蛋白的存在有很大关系(Li等,1990;Li等,1991a;Friesen等,1993)。大豆抗原蛋白主要包括大豆球蛋白(glycinin)、α-伴大豆球蛋白(α-conglycinin)、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和γ-伴大豆球蛋白(γ-cong-lycinin)(Castimpoolas等,1969)。  相似文献   

17.
大豆是一种高蛋白含量的作物,在畜禽养殖中多用作蛋白饲料,但其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大豆的使用。大豆球蛋白及β-伴大豆球蛋白是主要的抗原蛋白。本文介绍了大豆球蛋白及β-伴大豆球蛋白的结构、抗营养作用和抗原性的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小鼠作为模型动物,观察和验证豆粕当中的抗营养因子α-伴大豆球蛋白刺激小鼠中性粒细胞(PMNs)之后,是否能诱导其释放胞外诱捕网(NETs),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从而为深入研究豆粕当中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通过分离小鼠外周血PMNs,培养液中加入α-伴大豆球蛋白孵育后,激光共聚焦进行形态观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下游ERK和p38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结果表明,α-伴大豆球蛋白能够刺激小鼠PMNs释放网状NETs结构,其上装饰有精氨酸、髓过氧化物酶等活性成分,NETs释放水平和加入的α-伴大豆球蛋白剂量呈正相关,且ERK和p38通路可能在α-伴大豆球蛋白诱导NETs释放过程中发挥作用,而LDH水平未见升高。以上结果证实豆粕当中的抗营养因子α-伴大豆球蛋白,刺激小鼠PMNs之后可诱导其释放NETs。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乳化异氟醚对大鼠中枢突触体ATP酶活性的影响,选用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麻醉组和麻醉恢复组,经乳化异氟醚尾静脉注射对大鼠进行麻醉,采用比色法检测各脑区的突触体ATP酶活性。结果显示:大鼠注射乳化异氟醚后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Na+-K+-ATP酶和Ca2+-ATP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大脑皮质和海马Mg2+-ATP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提示:乳化异氟醚能够抑制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内Na+-K+-ATP酶和Ca2+-ATP酶的生成,抑制大脑皮质和海马内Mg2+-ATP酶的生成,推测中枢突触体ATP酶是乳化异氟醚产生麻醉效应的主要靶位。  相似文献   

20.
8头初生荷斯坦公犊牛,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头。分别饲喂含生全脂大豆粉的代乳料和全乳。1、3、7、10、14、18、22、26、30、34、38、42日龄早饲前采血5mL,分离血清,以提纯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及其相邻收集馏分(7S二峰、11S二峰)为抗原,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结果表明:A组犊牛自10日龄起全部开始腹泻,20日龄左右粪便中可见脱落的肠黏膜,而B组犊牛无腹泻发生;A组犊牛血清中各种大豆抗原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滴度均极显著地(P<0.01)高于B组;饲喂初乳后,3日龄血清抗体滴度出现一个峰值;在持续饲喂大豆蛋白的情况下,6周龄内血清抗体持续升高,未见下降趋势,其中7S二峰致敏性高于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11S二峰;β-伴大豆球蛋白在30日龄前致敏性高于大豆球蛋白和11S二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