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刺参增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增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苗种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给苗种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但是,许多育苗企业在刺参育苗、保苗生产过程中受桡足类及其他病害影响,产量不稳定,有些甚至导致育苗、保苗失败。现将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过程中的危害及其  相似文献   

2.
陈淑玲 《齐鲁渔业》2006,23(6):47-47
近几年,刺参增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增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苗种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给苗种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但是,许多育苗企业在刺参育苗、保苗生产过程中受桡足类及其他病害影响,产量不稳定, 有些甚至导致育苗、保苗失败。现将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过程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桡足类大量产生的原因 1.1 不重视育苗用水的处理由于沙滤池滤水速度、滤水量与育苗用水不配套,有些育苗单位有意减少细沙层高  相似文献   

3.
卤虫无节幼体(体长约0.5mm)是培养牙鲆等多种海产鱼和对虾幼体的理想饵料,它在一般幼体饵料系列里,居轮虫与桡足类之中。由于桡足类等天然浮游生物难于进行计划性采集,往往导致种苗生产不能顺利进行。因此,人工培养其休眠卵随手易得的卤虫及大型卤虫、以大型卤虫取代桡足类等天然浮游生物,确保初期饵料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日本曾采用以面包酵母、  相似文献   

4.
婆罗异剑水蚤的培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海水养殖业中,桡足类可作为海产经济鱼类仔、稚、幼鱼和贝、虾、蟹类幼体的动物性饵料生物。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s borneoensis Lindberg)隶属于剑水蚤目、剑水蚤科,是一种小型的桡足类,体长0.98-1.13mm,分布于广东(虎门)、福建(厦门)和印度尼西亚,生活在低盐度的咸淡水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桡足类组织细胞膜,依照本实验室确立的细胞膜与WSSV特异性的结合关系,进行了桡足类细胞膜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结合,二者的结合说明了桡足类细胞膜上存在有WSSV的受体蛋白,其为确定桡足类属于WSSV感染宿主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比较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细胞膜对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结合的影响作用,证实了凡纳滨对虾鳃细胞膜对二者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封闭作用,侧面说明了WSSV在二者细胞膜上存在有相同的受体蛋白或结合位点。桡足类细胞膜经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处理后,与WSSV的结合活性没有受到影响,而经Tween-20处理能显著提高与WSSV的结合活性,提示受体蛋白在细胞膜上可能占有一段较小的跨膜区域。经SDS-PAGE分析确定了桡足类细胞膜由分子量为18~207kD范围的约33条蛋白条带组成。  相似文献   

6.
舟山近岸海域秋季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舟山近岸海域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现状,同时也为舟山近岸海域渔业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库,于2015年11月(秋季)对舟山近岸海域(N 29.0°~31.0°,E 121.5°~123.0°)进行了浮游生物生态综合调查,并对该海域桡足类的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海域共鉴定桡足类28种,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海洋真刺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小拟哲水蚤等11种。桡足类的总丰度为839.3个/m~3,其外海丰度均值为1300个/m~3,近岸丰度均值为320个/m~3。秋季桡足类的数量呈现近海多,近岸少的分布趋势。本次调查还发现,小型桡足类种类数占优势,可能暗示着浮游动物有小型化的趋势,造成此现象的发生可能与舟山近岸的环境变化、海域各水系的分布和消长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蛛虫速灭、鱼虫恨和强力混杀3种渔药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96h半致死添加量为0.011mL/m3,鱼虫恨为0.036mL/m3,强力混杀精为0.014mL/m3,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杀灭能力最强;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Ⅰ期的急性毒性鱼虫恨最大,蛛虫速灭最小。蛛虫速灭在0.18~0.20mL/m3的剂量下,对溞状幼体毒性低,幼体能正常变态,可用于蟹苗池桡足类的控制。强力混杀精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很接近,鱼虫恨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大于对桡足类的毒性,两者均不适宜在中华绒螯蟹生态池控制桡足类。  相似文献   

8.
1生活习性与生理生态 刺参喜生活于岩礁底的浅海中,特别喜在海藻繁茂的地方.刺参也分布于大型藻类生活的沙泥底质.纯泥底很少有刺参分布. 摄食量最高值出现在2~3月份,最低为8月份.刺参主要摄取海底表层的细菌及底栖硅藻,还兼食海藻碎片、原生动物、螺类及双壳类的幼体,桡足类、虾蟹类的蜕皮壳等.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自然海区刺参网箱生态育苗过程中,网衣污堵造成的水质恶化和桡足类危害刺参幼体问题,进行了双层网衣网箱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 Boone)控制桡足类试验。对比试验结果:双层网衣组刺参苗的成活率达到1.73%、变色率高达74%、规格达到4.26万头/kg,显著高于单层网衣组;投放凡纳滨对虾组和投药组网箱内桡足类数量相近,分别为112个/m3和84个/m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8个/m3,实际生产中采用两项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育苗后期刺参苗死亡减产的问题,避免了药物的使用,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0.
在轮虫培养中用敌百虫杀灭桡足类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鱼、虾、蟹人工苗种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轮虫中混杂桡足类导致育苗失败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用轮虫和桡足类对晶体敌百虫忍耐性的差异,在不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彻底清除桡足类的方法。结果表明:轮虫和桡足类对敌百虫的忍耐性有较大的差异,轮虫和桡足类的96h敌百虫安全浓度分别为2.0mg/L和0.2mg/L;致死浓度分别为3.0mg/L(96h)和0.4 mg/L(72h);在敌百虫添加浓度0.5~2.0mg/L条件下,敌百虫对轮虫繁殖率的影响随添加浓度加大而增加,但这一影响是可逆的,一般在2~3d后即可恢复正常。在苗种生产实际中,将敌百虫处理浓度定为1.0~1.5mg/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2007—2008年在珠江八个入海口进行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数据,探讨了珠江八个入海口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等指标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季节数量变动及对浮游桡足类总数量的影响,并将本研究水域与珠江口外海水控制区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周年共鉴定38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10科23属。其中春季25种,夏季28种,秋季23种,冬季21种。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四季平均丰度的变化趋势为春季(79.06 ind./L)>夏季(56.11 ind./L)>秋季(17.52 ind./L)>冬季(14.62 ind./L)。珠江口夏季浮游桡足类出现的种类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四季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高锰酸盐指数对浮游桡足类分布的影响极为显著,夏、秋季对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分别为溶解氧和硅酸盐。  相似文献   

12.
大亚湾桡足类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12月~2004年9月对纬度22.617°以北的大亚湾海域进行4个航次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的资料,对大亚湾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记录的54种浮游桡足类中,以红纺锤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微刺哲水蚤和锥形宽水蚤的数量最丰富。桡足类种类数和丰度均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通过这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亚湾桡足类种类较多,是浮游动物第一大类群,但数量上次于毛颚类和枝角类;夏、秋2季是桡足类数量的高峰期,都以红纺锤水蚤占绝对优势;该次调查中大亚湾出现的浮游桡足类分属热带大洋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和广布类群,种类组成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边缘区系。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刺参增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增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苗种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给苗种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但是,许多育苗企业在刺参育苗、保苗生产过程中受桡足类及其他病害影响,产量不稳定,有些甚至导致育苗、保苗失败。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现将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过程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一、桡足类大量产生的原因1.不重视育苗用水的处理由于沙滤池滤水速度、滤水量与育苗用水不配套,有些育苗单位有意减少细沙层高度,增大流水量,而忽略了滤水效果,导致桡足类大量进入育苗池。2.忽略保苗用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以1998年1月至1999年5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分析El Nino/La Nina期间北部湾四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并对其与气候及海洋水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出现浮游桡足类122种,其中32种周年出现,以春(82种)、夏(84种)较多,秋(52种)、冬(67种)较少;四季共出现优势桡足类13种,以广温广盐类型占主导,除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外,其余12种为季节性优势种;冬、夏两季受El Nino影响较大,优势种以中型桡足类为主;秋、春季大型桡足类优势地位较高,受La Nina影响明显;北部湾浮游桡足类多样性较高。分析表明,夏季北部湾水温和盐度对浮游桡足类群落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在其他季节,这种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海中南部鳀鱼各发育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1999~2001年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消化道进行了分析。产卵场的鯷鱼仔稚鱼和越冬场的成鱼都是主要在白天摄食,胃饱满指数白天明显高于夜间。鯷鱼消化道中的食物团几乎全部由浮游动物组成。鯷鱼偏好的食物随鯷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mm的鯷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mm的鯷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剌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域;叉长大于121mm的鯷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Song。  相似文献   

16.
以1998年1月至1999年5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分析El Nio/La Nia期间北部湾四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并对其与气候及海洋水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出现浮游桡足类122种,其中32种周年出现,以春(82种)、夏(84种)较多,秋(52种)、冬(67种)较少;四季共出现优势桡足类13种,以广温广盐类型占主导,除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外,其余12种为季节性优势种;冬、夏两季受El Nio影响较大,优势种以中型桡足类为主;秋、春季大型桡足类优势地位较高,受La Nia影响明显;北部湾浮游桡足类多样性较高。分析表明,夏季北部湾水温和盐度对浮游桡足类群落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在其他季节,这种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物饵料种类对拟穴青蟹后期蚤状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Z3~Z4阶段分别投喂初孵卤虫无节幼体、活体桡足类以及冰冻桡足类的3个实验组的培育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均在90%以上,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实验组的变态时间间隔缩短一天;Z4~Z5和Z5~M阶段,投喂活体桡足类实验组的培育成活率分别为95.72%和89.66%,Z3~M累计成活率达到80.18%,比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实验组各发育阶段的培育成活率分别提高1.07%、6.09%和7.11%;比投喂冰冻桡足类实验组分别提高0.92%、5.14%和6.27%;3个实验组Z3~M所需天数,除投喂冰冻桡足类实验组为10 d外,其余两组均为9 d。实验结果可为丰富青蟹苗种培育的生物饵料种类和开展土池育苗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桡足类在池塘育苗模式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在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桡足类的种群增长情况、生产率和呼吸率。试验结果:2口试验池塘中的桡足类主要有7种,其中矮拟哲水蚤(Paracalanus nanus)、小拟哲水蚤(P.parvus)这两种小型桡足类为优势种;育苗期间,桡足类的生物量呈现出前10天逐渐升高、第10 d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育苗池中桡足类的平均世代时间为42.312 h,平均生产率为4. 560 mg/(L·d),平均日P/B系数为0. 723 5;育苗全过程桡足类的呼吸率为0.074 4 mg/(L·d),单只桡足类的平均呼吸率为4.055×10^-5mg/(L·d)。结果表明,到育苗后期,自然增长的桡足类远不能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需每天向池塘增加投放桡足类及轮虫等。  相似文献   

19.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00′~123°30′E、29°00′~32°00′N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和赤潮生物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共鉴定桡足类40种,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水蚤幼体(Eucheta larvae)、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等,并以中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桡足类总丰度均值为154.97 ind·m-3(5.00~649.85 ind·m-3),最高丰度区(>500 ind·m-3)主要分布于长江口30°30′~31°15′N、123°15′E以东水域.多样性指数值在长江口以北是近海高于外海,长江口以南是外海高于近海.桡足类种类数与表层水温(℃)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R=O.713,P<0.01).桡足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样中硅藻丰度,桡足类总丰度与夜光藻丰度呈非线形相关关系,前者可用肥力与产力模型描述,后者可用有效积温模型表达.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河网桡足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对该水域进行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桡足类9科24属31种,以及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结果显示,该水域桡足类优势种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等种类为常见种。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现存量大于枯水期;桡足类现存量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总体看来,丰水期桡足类的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高于枯水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PCA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桡足类群落结构与水温、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以及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p H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