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木质素复合肥的研制及其对肥料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造纸黑液中回收的木质素与常规化肥复配合成了木质素复合肥,并研究了该肥料对NP有效性的影响。经脲酶活性测定及土柱渗滤实验表明,该肥料能降低脲酶活性,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轻因常规化肥施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肥料配比对冬小麦分蘖及成穗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永林 《北京农业科学》1997,15(4):20-23,33
冬小麦的分蘖数,分蘖节位,分蘖成穗数是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同时也是决定冬小麦产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在北京昌平的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区内对上述指标在不同肥料配比条件下进行观察,我们初步得出:施用NPK和有机肥料,NPK和作物秸秆以及NPK配比,都具有明显的提高冬小麦分蘖数,分蘖成穗数的作用,对缺磷土壤,NP配比也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木质素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木质素改性磷肥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进行培养实验,通过有效磷及无机磷分级测定,研究了木质素对土壤有效磷及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能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并能促进无机磷向有效磷源形态转化,对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糖类物质具有调控氮素转化和作物生长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不同聚合度糖类物质与尿素反应对尿素氮肥利用、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通过将不同聚合度葡萄糖(葡聚糖)与15N尿素熔融制备葡聚糖改性尿素,分析葡聚糖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与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以期为葡聚糖在提高尿素氮肥利用效率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5N示踪技术,供试作物为冬小麦(济麦22),将葡萄糖(单体)、麦芽糖(2聚)、低聚麦芽糖(≈5聚)和聚葡萄糖(≈20聚)按1%添加量加入到熔融15N尿素(丰度为10.19%)中,制得葡聚糖改性尿素(葡萄糖、麦芽糖、低聚麦芽糖、聚葡萄糖改性尿素分别由GU、MU、OU和PU表示),以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和普通尿素(U)为供试肥料,运用田间土柱栽培试验研究葡聚糖改性尿素对小麦生长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和13C核磁共振(13C NMR)波谱特征探究葡萄糖聚合度及其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并揭示其与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的关系。【结果】(1)与U相比,葡聚糖改性尿素的FTIR谱图在3 343和1 601 cm-1处的伯酰胺振动强度减弱,13C NMR波谱在158—171 ppm处检测到一个新的化学位移峰,是葡聚糖的醛基与尿素的胺基发生席夫碱反应,生成含C=N物质的标志。(2)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GU、MU、OU、PU)增加了小麦产量,分别较U提高了1.9%、9.2%、10.3%和12.3%,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实现增产。(3)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的小麦籽粒总氮吸收量和肥料氮吸收量分别提高了8.7%—20.0%和6.1%—13.9%;MU、OU和PU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均高于GU。(4)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的15N利用率提高了2.0—6.1个百分点,肥料氮残留率提高了1.3—4.9个百分点,肥料氮损失率显著降低6.9—7.4个百分点。(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葡萄糖聚合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席夫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可显著拟合席夫碱含量与小麦产量和15N利用率的关系,葡萄糖聚合度5—8时,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利用率最高。【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促进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肥料氮残留量,减少尿素氮肥损失。一定范围内,随着葡聚糖聚合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吸收量逐渐增加,土壤中肥料氮残留量逐渐降低。葡萄糖聚合度为5—8,其对尿素改性增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造纸废液中回收的木质素为主要原料对高溶磷肥改性,研制的增效磷酸二铵在水中溶解平衡时间延缓1倍;在14周观察期间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10%—20%;两年田间实验结果,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8.5%和14.3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防效果的影响,为利用抗逆性强、耐存储的芽孢杆菌研发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式,设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复合肥750 kg/ha)和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施用量750 kg/ha)3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越冬前和孕穗期的小麦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并调查小麦根部孢囊线虫侵染情况、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可在孕穗期极显著(P<0.01,下同)增加冬小麦的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显著提高冬小麦的次生根数、分蘖数、孕穗数、穗粒数、公顷穗数和千粒重(P<0.05,下同),但对株高和穗长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孢囊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效,土壤有效孢囊数量较CK极显著减少39.02%.与CK相比,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冬小麦平均显著增产44.6%,但与常规肥料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但有改善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和增产的作用,而且对冬小麦孢囊线虫病具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7.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综述了由制浆造纸黑液回收的木质素的化学改性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内容主要包括木质素的磺化、磺甲基化,木质素与丙烯酰胺、丙烯酸和多元单体接枝共聚、缩合、交联,木质素的氧化氨解、稀硝酸氧化,木质素脱甲基化、硫化以及常温常压、高温加压等反应改性。综合分析表明,改性后木质素分子量提高,水溶性、表面活性增强,其改性产物分别在混凝土外加剂、石油开采、染料分散、肥料增效缓释、合成木材、削减地表径流、固沙保水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木质素的化学改性既拓宽了木质素的应用范围,也提高了其实用价值。加强木质素的改性与应用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工业木质素应用的发展,促进制浆造纸废液污染治理,开发可自然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硫加树脂包膜尿素对冬小麦最大分蘖数、叶片叶绿素、穗数、千粒重、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比较,控释期为4个月的硫加树脂包膜尿素在减少20%和40%用量且一次性作基肥施用情况下,冬小麦最大分蘖数、穗数、产量没有明显差别,而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含量和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研究还表明,硫加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作基肥施用效果优于基肥和追肥分次施用.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冬小麦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率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河北省冬小麦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现状,通过对河北省2005—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的2 794个冬小麦"3414"田间试验进行分析,明确了氮肥、磷肥、钾肥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测算了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河北省冬小麦不施化肥时产量为4.16 t/hm~2,配方施肥显著提升产量至6.83 t/hm~2,在其他肥料施用的基础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使小麦增产1.77、1.31、0.90 t/hm~2。肥料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39.3%,其中氮肥、磷肥、钾肥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7%、18.8%、13.1%;河北省冬小麦肥料偏生产力平均值为15.0 kg/kg,氮肥、磷肥、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36.1、50.9、60.2 kg/kg;冬小麦肥料农学效率平均值为5.9 kg/kg,氮肥、磷肥、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9.2、9.5、7.7 kg/kg。河北省冬小麦肥料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推进土壤培肥、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提高养分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小麦产量与养分效率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改善作物养分供应,向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生长物质、调控其生长、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减少化肥施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改善环境质量。同时,利用有效微生物的特定功能作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农牧业废弃物来生产有机(复合)微生物肥料或作物秸秆快速腐熟制剂,这就是微生物肥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源对复合侧耳属白腐真菌Tf1(P.pulmonarius)和JG1(P.cornucopiae)降解麦秸中木质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能显著提高复合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发酵9d后小麦秸秆的失重率为14.87%,木质素含量为8.68%,木质素降解率为22.95%(p0.05)。  相似文献   

12.
硫代木质素及其复合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潮土和紫色土两种土壤上 ,比较研究了硫代木质素及其复合肥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硫代木质素单独作为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增产作用不大。硫代木质素基复合肥较普通无机复合肥具有更大的增产作用 ,硫代木质素对无机肥料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竹木质素的含量、理化性质、生物合成和降解、回收应用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提出了今后竹木质素的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秸秆木素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小麦秸秆细胞壁中羟基肉桂酸和多糖或/和木素之间的化学键类型、木素和多糖间的连接类型和木素母体间的连接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一种实验性的小麦秸秆木素的化学结构模型。西北林学院学报24卷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5):1351-1365
Delayed sowing mitigates lodging in wheat. However,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nhanced lodging resistance in wheat has yet to be fully elucidate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on lignin and cellulose metabolism, stem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odging resistance, and grain yield. Seeds of Tainong 18, a winter wheat variety, were sown on October 8 (normal sowing) and October 22 (late sowing) during both of the 2015–2016 and 2016–2017 growing seas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te sowing enhanced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wheat by improving the bio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of lignin and cellulose. Under late sowing,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key genes (TaPAL, TaCCR, TaCOMT, TaCAD, and TaCesA1, 3, 4, 7, and 8) and enzyme activities (TaPAL and TaCAD) related to lignin and cellulose biosynthesis peaked 4–12 days earlier, and except for the TaPAL, TaCCR, and TaCesA1 genes and TaPAL, in most cases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under normal sowing. As a result, lignin and cellulose accumulated quickly during the stem elongation stage. The mean and maximum accumulation rates of lignin and cellulose increased, the maximum accumulation contents of lignin and cellulose were higher, and the cellulose accumulation duration was prolonged. Consequently, the lignin/cellulose ratio and lignin content were increased from 0 day and the cellulose content was increased from 11 days after jointing onward. Our main finding is that the improved bio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of lignin and cellulose were responsible for increasing the stem-filling degree, breaking strength, and lodging resistance. The major functional genes enhancing lodging resistance in wheat that are induced by delayed sowing need to b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氮肥和多效唑调节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方法】以小麦品种烟农21和藁城8901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不同时期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的影响以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同品种条件下,与低施氮(225 kg•hm-2)处理相比,高施氮(300 kg•hm-2)处理降低了茎秆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的活性,茎秆木质素含量、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而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茎秆PAL、TAL和CAD的活性,木质素含量、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提高,倒伏面积和倒伏程度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抗倒伏指数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5);木质素含量与PAL、TAL和CAD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4CL酶活性相关不显著。【结论】高施氮量处理降低了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木质素含量,茎秆抗倒伏能力降低。而施用多效唑显著提高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木质素含量,进而增强了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7.
探索建立秸秆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快速准确检测模型,将有助于秸秆腐熟程度判定及秸秆利用产业在线控制。本研究利用添加堆腐剂对小麦秸秆进行腐熟试验,以腐熟过程中的小麦秸秆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NIRS构建快速检测秸秆主要成分含量的定量检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可以通过NIRS在短时间内精准检测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定标相关系数Rc分别为0.976 7、0.980 5和0.984 8,矫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 1、0.987 2和0.989 8,全交互验证相关系数为0.979 8、0.989 2和0.987 3,RPD值分别为4.84、6.57和5.75均3.0,定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好气和厌氧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腐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网袋培养法,研究在好气和厌氧条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碳和氮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呈前期(0~3个月)降解较快,而后(3~12个月)逐渐减缓的趋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对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7),质量腐解半衰期分别为72.8和121.9d,腐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2 0和0.014 0/d。在好气条件,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释放速率常数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1.79和1.67倍,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的释放率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4.39和1.40倍,且在培养至1个月时处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小麦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好气条件更有利于小麦秸秆碳氮元素的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从而更有利于小麦秸秆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竹生物制浆的适宜条件,该文研究了5种碳源对白腐菌降解竹基质中木质纤维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碳源刺激菌丝生长,白腐菌对竹基质中不同组分的降解程度因外加碳源的种类而异;纤维素降解率对白腐菌降解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选择性起着关键的影响;10%葡萄糖、5%木聚糖和10%麸皮都能显著提高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选择性系数,其中5%木聚糖的效果最好;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选择性系数从12 .91分别上升到41.45和78.83;添加复杂碳源麸皮和玉米秆粉对白腐菌降解竹子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促进作用可能是木质素降解酶、小分子物质及共代谢多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在利用白腐菌进行竹生物制浆时适当添加富含半纤维素的物质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划分气候年型,对于准确预测小麦产量至关重要。利用河南省15个气象站点(市、县)1984—2018年的温度数据划分暖温年、平温年、冷温年,依据降雨数据划分湿年、平水年、干年,组合成9种气候年型并分析其规律;结合小麦产量数据划分出丰产年、平产年、低产年,分析气候年型和产量年型的关系。然后结合地形土壤、气象等因素把河南划分为豫北麦区、豫中东部麦区、豫西麦区、豫南麦区和南阳盆地5个麦区。在此基础上,利用HP滤波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以气象因子驱动并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模型预测气象产量,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建模得到趋势产量,把两者产量叠加得出实际产量,从而实现小麦产量的预测。结果表明:河南省积温年型以暖温年、正常年型为主,降雨年型分布比较均匀,气候年型中以正常年和干年为主,暖湿年小麦高产频率最高,为76.9%,冷湿年小麦低产频率最高,为67.9%;积温是影响小麦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暖年年型下小麦更容易丰产,冷年时小麦低产概率较高;利用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分别建模叠加得出的小麦产量和实际产量相比,豫北、豫中东、豫西、豫南和南阳盆地五大麦区各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31%、0.36%、0.58%、0.48%、0.38%,说明利用HP滤波和BP神经网络技术预测小麦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