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控制性打开二硫键的方式,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过氧乙酸量的增加,二硫键的打开率逐渐增加,当二硫键断开率为46%时,此条件下的γCMC,CMC值分别为53.12 m N/m,0.15 g/L,具有表面活性;HLB值为9,表明样品的亲油性较强;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都有一定的提高;圆二色谱以及荧光图谱表明,不同程度的打开二硫键,蛋白质的结构由β型转变为α+β型,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导致疏水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测定氧化断开二硫键对大豆11S蛋白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氧化处理提纯后的大豆11S蛋白。结果表明: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高,大豆11S蛋白二硫键断开率逐步增加,当过氧化氢浓度为100mmol/L时二硫键断开率为92.79%,此时大豆11S蛋白乳化性和起泡性最高。在此条件下的γCMC,CMC值分别为55 mN/m,0.1 g/L,具有表面活性剂的特征,表明样品的亲油性较强。通过原子力扫描电镜分析,经过100 mmol/L过氧化氢处理之后大豆11S蛋白的可溶性蛋白颗粒减小,均一性增加,适当氧化之后大豆11S蛋白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性能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
用0、1.0%、1.5%和2.0%(体积/体积)的过甲酸对大豆蛋白进行氧化,破坏其内部的二硫键,改变其分子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加入0.5%(质量/体积)海藻酸钠与大豆分离蛋白共价接枝,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表面活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过甲酸添加量为2%(体积/体积)时,反应产物的乳化性达到92%,较未经氧化的二者反应产物的乳化性提高32%。通过对样品中二硫键断裂程度及其表面活性性能的测定,发现样品的起泡性和乳化性随着二硫键打开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可知,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大豆分离蛋白与海藻酸钠的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在不断增加。试验结果证明,过甲酸的氧化作用使大豆分离蛋白内部的二硫键打开,导致其内部反应活性基团暴露,更易与海藻酸钠反应,增强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糖基化改善蛋清蛋白功能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研究了糖基化对蛋清蛋白功能性的影响.糖基化蛋清蛋白是通过将蛋清蛋白一麦芽糊精混合物在60 ℃,65%相对湿度条件下反应0~5 d制得.糖基化蛋白粉溶解性在反应前期(0~3 d)变化不明显,反应4~5 d溶解性有所降低.糖基化蛋白较未改性的蛋清蛋白在热稳定性、凝胶性、乳化性、起泡性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糖基化方法是提高蛋清蛋白功能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试验将经过巴氏杀菌(58℃,4.5 min)的全蛋液分别置于常温储藏和冷藏贮藏,分析贮藏期间全蛋液的挥发性盐基氮、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常温贮藏期间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增长速率约为冷藏贮藏的2倍;全蛋液的起泡性和乳化性在贮藏期间均呈下降趋势,在常温贮藏1 d时起泡性达到较大值(41.9%),在冷藏贮藏1 d时乳化性达到较大值(27.8%)。全蛋液的起泡稳定性和乳化稳定性在贮藏期间均呈上升趋势,在常温贮藏第9天时起泡稳定性达到较大值(83.8%),在冷藏贮藏第11天时乳化稳定性达到较大值(42.4%)。  相似文献   

6.
将巴氏杀菌蛋清液在4℃下冷藏0~13 d,测定储藏期间蛋清液起泡性和凝胶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冷藏期间,蛋清液起泡性先下降后上升,鲜蛋的起泡性为0.691,第9天蛋清液起泡性达到较低值0.283,较鲜蛋样降低59.04%;泡沫稳定性先上升后下降,鲜蛋泡沫稳定性为0.926,冷藏第8天达到较大值0.955,较鲜蛋样增高3.13%;凝胶强度呈波浪式变化,鲜蛋液凝胶强度为935.095 g/cm~2,第4天达到较低值540.282 g/cm2,较鲜蛋样降低42.22%,第11天达到较大值1 408.763 g/cm~2,较鲜蛋样增加50.65%;凝胶弹性也呈波浪式变化,第5天和第10天凝胶弹性较大,分别为1.579和1.908。由此可知,蛋品加工若要利用起泡性,不应将蛋清液冷藏;若要利用泡沫稳定性,需在4℃适当冷藏,并综合考虑其起泡性;若要利用凝胶强度,应在4℃冷藏11 d后再进行加工;利用凝胶弹性需在4℃冷藏5或10 d。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黄原胶-氯化钠提高蛋黄液乳化性的效果,选用不同浓度的黄原胶(0.3%、0.6%、0.9%、1.2%、1.5%)和氯化钠(1%、2%、3%、4%、5%)溶液单独及两者的复合加入蛋黄液,探讨对其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黄乳液的乳析稳定性随黄原胶浓度增大而增强,当黄原胶浓度为1.5%时,乳液的乳析指数从42.20%降低至21.60%,乳析稳定性提高了48.80%;氯化钠浓度为5%时,蛋黄液乳化容量提高了28.49%。0.9%的黄原胶和5%的氯化钠溶液复合添加,能同时提高乳液的乳析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两者添加量均为蛋黄质量5%时,乳液的乳析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达到最佳,分别提高了59.72%和37.29%。本研究证明,黄原胶和氯化钠无论单独添加还是复合添加,均可提高蛋黄液的乳化性,复合添加时提高乳析稳定性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8.
赵荣敏 《中国饲料》2022,1(9):42-46
为研究不同浓度亚麻籽胶(FG)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功能特性的影响,试验将FG添加到SPI溶液中,使得SPI/FG共混体系中FG的浓度为0% ~ 0.4% (m/V),通过巯基和二硫键探究其对SPI/FG交联聚集的影响,然后通过测量乳状液的粒径、Zeta电位和光学显微镜,分析其对SPI/FG制备的乳液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FG浓度的增加,巯基含量先减少后增加,二硫键趋势与之相反。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随着FG 浓度增加而显著提高,且乳状液的粒径结果与光学显微镜结果相一致。综上,较低浓度的FG可以控制SPI的交联聚集,提高乳液的乳化特性,并且在浓度为0.2 %时,效果最好。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亚麻籽胶|交联聚集|乳化特性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力的基础,含有较多的二硫键,但是目前有关二硫键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简述了二硫键的构成要素;从二硫键对蛋白质结构和表面活性影响的角度分析了二硫键的重要性;对采用打开二硫键的方法提高蛋白质表面活性的可行性和近年来采用氧化改性提高蛋白质表面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丝素蛋白溶液乳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正华  陆旋  朱良均 《蚕业科学》2007,33(2):250-254
探讨了丝素蛋白质在生物材料领域内作为微胶囊壁材应具有的相关理化性质。经钙盐解的丝素蛋白质溶液具有良好的乳化特性和稳定性,在pH 3~10范围内其乳化特性和稳定性变化不是很明显。随着丝素浓度的增加,丝素蛋白的乳化特性、起泡性及其稳定性增强,溶液呈乳白色均匀体系。丝素蛋白的这些良好性质为制备丝素蛋白微胶囊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天然牧草干草和草颗粒对乌珠穆沁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0只6月龄体重为(28.60±0.31 kg)乌珠穆沁公羔羊,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设计2种日粮饲喂乌珠穆沁羔羊,分别为以天然草地牧草为原料调制成的干草和草颗粒。结果表明:(1)草颗粒组的采食量、日增重、胴体重、宰前活重、净肉重、眼肌面积和GR值均显著高于干草组(P<0.05)。(2)草颗粒组羔羊肉中的蛋白质、磷、胆固醇含量、大理石纹、失水率均显著高于干草组(P<0.05),但其脂肪、钙含量和肉质红度、黄度显著低于干草组(P<0.05)。(3)草颗粒组羔羊肉中的重要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α-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及谷氨酸、半胱氨酸、异亮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干草组(P<0.05),但n-6/n-3、络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干草组(P<0.05)。因此,饲喂草颗粒能显著提高乌珠穆沁羔羊的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并能有效优化羔羊肉的风味及品质。  相似文献   

12.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主要由猪圆环病毒2型(PCV-2)引起。该病毒可引起感染猪免疫系统的破坏,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继而引发多种病毒/细菌的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疫苗免疫接种是防控PCVAD的有效手段,由于衣壳蛋白(capside,Cap)是PCV-2的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因此常被用作研制PCV-2基因工程疫苗的理想靶抗原。论文就PCV-2Cap蛋白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PCV-2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克隆猪热休克蛋白40 (heat shock protein 40,Hsp40)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以纯化的猪Hsp40蛋白为抗原免疫兔制备抗猪Hsp40多克隆抗体。参照GenBank收录的猪Hsp40全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扩增其CDS区全序列的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猪Hsp40基因;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zn1-His,测序无误后转化Arctic Express (DE3) RP感受态高效表达宿主菌,优化其表达条件(时间、IPTG浓度、温度)后,将可溶性的猪Hsp40重组蛋白用His-Band Ni^+层析柱进行纯化,用纯化的His-Hsp40重组蛋白免疫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抗原亲和纯化法对制备的多抗进行纯化,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以及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猪Hsp40基因片段长度为1 485 bp,表达出的可溶性His-Hsp40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7 800,制备出的猪Hsp40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512 000,且该多抗能够特异性识别His-Hsp40重组蛋白和猪肺泡巨噬细胞中的Hsp40蛋白。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猪Hsp40基因,表达并纯化了猪Hsp40蛋白,制备的兔抗猪Hsp40蛋白多克隆抗体能够有效地应用于猪Hsp40蛋白抗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氮、磷、钾配施对草原3号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草原3号苜蓿进行大田施肥,通过对苜蓿干草产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模拟寻优分析来探索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结果表明,施肥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苜蓿干草产量,增产幅度在7.20%~26.85%之间,增产最高的施肥处理是P2K1N1;在单因子施肥效应中,苜蓿干草产量随着磷肥施入量增加而增加,随着钾肥和氮肥施入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在两因子互作效应中,氮磷、磷钾互作对苜蓿干草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氮钾互作对苜蓿干草产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模拟寻优分析得到最优施肥配比为P2O5 180.22kg/hm^2、K2O 52.82kg/hm^2、N 41.84kg/hm^2,产量达11257.09kg/hm^2。磷、钾、氮以及饲草产量的最优配比区间分别为178.2~182.33kg/hm^2、51.38~54.38kg/hm^2、40.8~42.9kg/hm^2、11247.36~11266.82kg/hm^2。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营养模式对草鱼特定生长率、肌肉及肝胰脏营养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270尾体质量相近的草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采用矮象草(Pennisetum purpereum)、20%矮象草+80%配合饲料混合、配合饲料(均以干重计)3种营养模式进行饲喂。试验期为180d。结果表明:1)矮象草模式下,草鱼特定生长率及腹肌、背肌、肝胰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但饲料系数及3种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以及腹肌和背肌中钙(Ca)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且肝细胞内无明显脂肪空泡,肌间和肌内脂肪较少,肌纤维较细且排列紧密。2)混合模式下,草鱼除腹肌无氮浸出物含量最低,腹肌铜(Cu),背肌锌(Zn)、铁(Fe)及肝胰脏Ca、锰(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外,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肌纤维直径及间隙、肌间与肌内脂肪、肝细胞中脂肪空泡数量均介于矮象草模式和配合饲料模式之间。3)配合饲料模式下,草鱼特定生长率、肝胰脏无氮浸出物和3种组织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但饲料系数,背肌无氮浸出物含量,腹肌Zn、镁(Mg)、Fe含量,肝胰脏Zn、Cu、Mg、Fe含量以及3种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且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数量、肌间和肌内脂肪沉积量、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间隙等均明显增加。综合来看,草鱼的营养模式以20%矮象草+80%配合饲料混合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6.
旨在考察西潘莲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亚慢毒性作用,以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分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给药,测试西番莲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西番莲颗粒以3.3、1.65、0.825g/kg的剂量对SD大鼠连续灌胃4周,并观察其生理状况及其体重变化情况,在第4周周末对大鼠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西番莲颗粒各剂量组均不引起小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剂量为16.5g/kg体重;在对大鼠的亚慢毒性试验中,连续给药期间未见大鼠有不良反应,试验组大鼠在增重、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或均在95%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在各脏器未发现异常组织病理学变化。说明受试药物西番莲颗粒实际无毒,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山蚂蝗属(Desmodium Desv.)植物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绿肥资源,为探明其培肥效果,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12份野生山蚂蝗属绿肥后,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山蚂蝗属绿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效果不一,在施用1年内均能显著(p<0.05)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且施用1个月后效果最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不断变差。  相似文献   

18.
牦牛不同年龄肌肉组织microRNA表达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挖掘牦牛不同年龄肌肉组织中miRNA表达谱,分析其生物学特征,以探索其在牦牛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调节模式。本研究构建0.5、2.5、4.5和7.5岁肌肉组织的4个小RNA文库,利用Solexa技术进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RT-qPCR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获得各miRNAs分别在4个年龄段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在7.5岁肌肉组织中发现58个共同与0.5、2.5、4.5岁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53个miRNAs在7.5岁肌肉组织中显著下调,5个显著上调。运用R语言进行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58个miRNAs可能通过PI3K-Akt、MAPK、Ras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参与调节牦牛肌肉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且PI3K-Akt、MAPK、Ras 3个信号通路共同靶向53个靶基因,说明3个信号通路相互关联。随机选择8个miRNAs进行RT-qPCR验证,结果表明其中7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结果表明,牦牛肌肉发育可能受到多种miRNA的调控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有助于构建肌肉组织中miRNA的调控网络,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哺乳动物肌肉发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米曲霉HML366为出发菌株,研究纤维素预处理及化学表面活性剂Tween 80对米曲霉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浓度的Tween 80对预处理过的蔗渣滤纸酶活的影响较为显著,蔗渣经5%氨水、5%乙酸、10%乙酸处理后,添加0.8%Tween 80的滤纸酶活分别可以达到6.6、6.3 U/mL和6.1 U/mL。当Tween 80浓度增加到1.2%浓度时,滤纸酶活有所下降。预处理过的蔗渣及添加Tween 80经发酵后,其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酶活较高。  相似文献   

20.
树鼩是最接近灵长类的动物,也是医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型动物,但是在人工驯化时饲养不当和环境因素不良,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确诊广西南宁市某大学人工驯化养殖树鼩发生死亡的原因,从发病树鼩肝脏和肠道中分离到可疑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rDNA序列进化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与GenBank收录的猪奇异变形杆菌RBX1株同源性高达99.9%。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该分离菌株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奈替米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黏菌素、恩诺沙星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米诺环素、头孢氨苄、强力霉素等12种药物完全耐药,存在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成年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26×10^8CFU。综上所述,引起此次树鼩死亡的病原菌为奇异变形杆菌,且毒力较强,建议采用大环内脂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