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3—2017年黔西南州乡镇自动站雨量数据,分析了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逐月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13—2017年黔西南州特大暴雨点数累积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8月;大暴雨主要出现在5—10月,6月最多;暴雨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7月、9月。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雨日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6月最多,达到88 d。大暴雨分布在4—12月,集中分布在6-9月,其中6月最多,达到27个大暴雨日,平均每年4.5 d;特大暴雨分布在5-9月,其中8月最多,有4个特大暴雨日,平均每年0.8 d。暴雨以上量级日数夏季出现最多,其次为秋季、春季,冬季最少。暴雨、大暴雨季节变化特征相同,均为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再次为春季,冬季最少;特大暴雨夏季最多,春秋季相同,均为2日。2013—2017年黔西南州暴雨及以上量级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兴义市东南部、兴义与兴仁交界以及兴仁中部以北。  相似文献   

2.
襄阳地区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襄阳地区7个观测站1960—2012年共53年的降水资料分析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襄阳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81.6 mm,最大值为1 247.5 mm,最小值为553.9 mm。降水随时间具有阶段性的增加、减少变化,但持续变化不超过4年。总体呈下降趋势。2各月平均降水量图呈两边少中间多分布,最大降水出现在7月,最小降水出现在12月;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春、秋2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冬、夏2季降水总体呈增多趋势。3汛期降水波动较大,出现3个较明显峰值、2个较明显谷值。年际间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4年平均暴雨日数2 d左右,每年的暴雨日数较少,最大每年8场暴雨,80%以上的年份都有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不足1d,最大的大暴雨日数每年只有3场,且大暴雨出现的年份大部分都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站1951—2020年的逐日和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从气候态、极端态和灾害态对海南气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均高于23 ℃,中部山区低东南沿海高,月际变化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型分布,6—7月达最高;年雨量900 mm以上,东西差异大,五指山脉东部和东南迎风侧降水高值中心可达2 000 mm以上,月际变化呈阶梯状、非对称单峰型分布,高峰月在9月;年日照时数在1 700 h以上,沿海高于北部内陆和中部山区,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主峰在7月、次峰在5月、低谷在2月,显示出明显的雨、热、光同季特征。海南岛北部极端最高气温高于南部,两者均在38 ℃以上,高值中心可达41.1 ℃;中部山区极端最低气温低于四周,最低值达?1.4 ℃;各地最多年雨量在1 500 mm以上,最少年雨量少于1 500 mm;最长连续雨日在26 d以上,多出现9—10月,最长连续无雨日接近或超过30 d;各地最大日雨量超过300 mm,最大过程雨量在600 mm以上。海南岛高温集中在5—7月,全岛平均高温日约20 d,呈北多南少分布;五指山以北地区低温阴雨较为常见,年均低温阴雨过程1~2次,低温阴雨日数约10 d,五指山以南相对罕见;暴雨日数东多西少,全岛平均年暴雨日约8 d,月际分布呈非对称单峰型,5—10月平缓增多,10—11月断崖式下降;暴雨灾害以单站暴雨为主,半岛范围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全岛性暴雨非常罕见,均出现在2000年后;气象干旱常见,西部和南部沿海冬春连旱频繁,在秋季台风降雨少时,其他地区也易见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4.
用1952~2002年共51年约86个站点的广东暴雨资料对广东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来看,广东年暴雨有2个明显的中心,位于阳江、海丰附近;暴雨雨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前汛期暴雨有3个明显的中心,分别位于阳江、清远、海丰附近,后汛期暴雨明显集中在沿海地区。在内陆地区,前汛期暴雨年均雨量明显多于后汛期;在沿海地区,后汛期暴雨年均雨量明显多于前汛期。从时间来看,前汛期暴雨雨量略大于后汛期,前汛期暴雨雨量占全年的47%,后汛期占39%,其他时间占14%。暴雨雨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小波分析表明,粤东和粤西地区有11~13年和3~5年的周期振荡;粤北地区有10~13年和5~6年的周期振荡;珠三角地区有20年左右和7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依据1981~2018年福建省光泽县气象局的暴雨观测资料,分别从暴雨天气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光泽县暴雨天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光泽县近38年来暴雨天气总体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78 d/10a;光泽县暴雨主要集中于每年的4~8月,占全年暴雨总数的84.6%,暴雨天气出现最多的为6月份,占全年的33.8%, 1月暴雨日数最少,仅占全年的0.3%。光泽县夏季出现暴雨频率最大,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应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7.
临清市暴雨气候特征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81—2013年临清市暴雨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临清市33年来暴雨日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暴雨日年际变化明显,2000年以后,暴雨日明显增多,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78.1%;暴雨出现在4—10月,以8月为最多,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42%。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暴雨对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提出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8.
1961—2000年九仙山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61—2000年九仙山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间暴雨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九仙山年暴雨日数差异较大,以3~4 d居多;年降雨量在83~166 mm之间,3—8月降雨较多;年日降水极值最多达120 mm,集中在5—9月,最少在10 mm以下,分布在10月至次年1月。通过总结暴雨天气有利于灾害防御和人们的出行安排。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6—2016年三穗县地面气象观测站出现暴雨的降水资料,分析暴雨和大暴雨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运用小波分析三穗县暴雨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三穗县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近31年三穗县暴雨总日数为67 d,年平均暴雨总日数为2.23 d;三穗县共出现暴雨日数64 d、大暴雨3 d。近31年三穗县暴雨日数出现了低→高→低→低的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出现最多,20世纪80年代和2010年后暴雨日数持平。三穗县暴雨多出现在4—9月,约占总暴雨日数的92.5%,集中出现在5—8月,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暴雨出现最少的为11月;三穗县出现大暴雨次数偏少,其中夏季出现频率较高。三穗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槽、低涡、急流、中低空切变、地面冷锋等。  相似文献   

10.
杨春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47-1649
利用马鞍山1956~2009年日雨量50.0~99.9 mm和日雨量≥100.0 mm的强降水资料,从时空分布和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鞍山历年共发生区域性暴雨83日次,区域性大暴雨及特大暴雨17日次;共出现暴雨295站次,当涂最多,为158站次,马鞍山市次之,为137站次;共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63站次,马鞍山市32站次,当涂31站次;1991年出现暴雨次数最多(19站次),出现的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次数也是最多(8站次);4月上旬~11月下旬为暴雨出现时段,6月上旬~8月下旬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出现时段,暴雨峰值出现在7月上旬(56站次),6月上旬~7月下旬是马鞍山降水频发期,夜间出现暴雨的概率与白天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1—2020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暴雨天观测资料以及暴雨灾情资料分析了黔西南州夏季暴雨天气特征,并阐述了黔西南州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年黔西南州共出现暴雨日数1325d,年平均暴雨日数33d;近40a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数整体上呈减少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07d·10a~(-1);夏季暴雨日数占黔西南州年暴雨日数的71.25%;夏季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6月,该月暴雨日数占夏季累计暴雨日数的45.23%。7月份次之,占夏季累计暴雨日数的32.63%; 8月份最少,占22.14%;夏季为大多数农作物旺长期,暴雨天气的频发,会影响到作物的开花、结实,还会导致作物地块土壤的透气性下降,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暴雨天气还会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针对暴雨天气,黔西南州各级气象部门应联合防汛部门以及农业单位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措施,确保黔西南州农业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7个国家自动气象站1976—2016年5—9月逐日20:00—20:00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酒泉市降水雨日、雨量以及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酒泉市小雨雨日最多,占总雨日的82.1%,5—9月雨量将近1/3是由小雨提供的,2/3是由中雨以上的降水提供的。各级雨日(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最多的是肃北,最少的是敦煌,近41年酒泉极端降水事件绝对强度较小,相对强度较大,暴雨事件频次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稳定维持在0.1次/年左右,但其年际和年代际波动十分明显,无暴雨事件的时间分布较为分散,在每个年代都有出现,另外在2011—2016年8—9月没有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赣县1951-2010年暴雨观测资料,对赣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年、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赣县暴雨日数总体呈低、高波动循环状态;近60年赣县暴雨年代际变化明显,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多,最少是20世纪50年代;四季中,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夏季(6~8月),以5,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约占年总暴雨次数的43%,7~8月暴雨次数占总次数的22%左右;其次出现在秋季,约占暴雨总次数的13%;冬季暴雨次数最少,仅占年暴雨总数的5%,主要出现在2月。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分析丰乐河“2018.08.20”暴雨洪水,暴雨中心雨量96.5 mm,暴雨历时4 h;根据暴雨中心及外围雨量站点同步降水资料绘制等雨量线显示,20 mm以上暴雨量笼罩面积2 500 km2;分析计算暴雨的稀遇程度,1 h、3 h雨量的重现期均为100年一遇,6 h雨量的重现期为50年一遇。此次暴雨研究对研究该流域的防汛和洪水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滑动平均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庆地区1986-2015年降水量和强降水(日降水量≥50.0mm)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安庆地区降水量趋于略减少,倾向率-27.195mm/10a,以太湖最多,桐城最少;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61.9%,6、7月降水稳定性最差。②年暴雨次数呈略减少趋势,倾向率-0.404次/10a;年均暴雨次数5.5次/年,6月暴雨次数最多;年暴雨次数和年降水量呈显著线性关系,年降水量每增加10mm,年暴雨次数约增加0.07次。  相似文献   

16.
1965—2011年平塘县暴雨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塘县气象站1965—2011年暴雨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等方法,分析了平塘县47 a来的暴雨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塘县年均暴雨日数为2.6 d,年际变化不大,暴雨日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其线性减少率为-0.1 d/10 a;每年出现2~3 d暴雨的概率占57.5%;暴雨多发生在5~7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66.1%;暴雨初终日出现推迟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城市防涝规划、积涝预报预警、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建设等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对吉首市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吉首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 534.3 mm,年最大降水年份为2014年,降水量为2 209.4 mm,占10年内总降水量的14%;月平均降水量最大值为260.0 mm,出现在6月,最小值为35.9 mm,出现在1月。通过模糊识别法以及PC法对吉首市短历时暴雨进行分析,发现吉首市暴雨类型主要为单峰型,且中部单峰型雨型的比例最大。其中,模糊识别法发现中部单峰型雨型的比例最大,占比为37.04%;PC法发现短历时暴雨在第13个时段出现的降水量最高,占总降水量比值为5.71%。  相似文献   

18.
林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5,(25):211-212
利用大英县2004 ~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大英近10年降水的实际变化特点、季节差异等进行简要阐述,并对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外出旅游以及交通运输等的暴雨进行了重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3年大英县年雨量和暴雨日数分布特征均呈单峰型,峰值均出现在7月;暴雨雨量、雨日与年降雨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夏季同月雨量差距巨大;初秋的9月出现暴雨的概率较大,月雨量、暴雨出现次数均为全年的次高值;大英县出现秋绵雨的概率达50%,集中出现在9、10月.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8—2011年桐梓县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桐梓县近54年中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影响桐梓县暴雨的天气系统。结果表明:近54年桐梓县年平均暴雨日为2.1 d,集中出现在5—9月,占全年暴雨总日数的92%;其中以7月暴雨日数最多,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33%,共出现6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为5.3%,大暴雨日数最早出现在5月,最晚出现在10月;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暴雨日数变化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019 d/10年;共出现持续性暴雨6 d,其中4 d连续性暴雨均出现在21世纪前11年期间。低涡切变、冷锋低槽、高原小槽东移天气系统是导致桐梓县出现大到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低槽以及桐梓县地形地势作用形成的局地小气候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孔维财  尤明双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913-1915
分析高淳1961—2018年各年代际高淳连阴雨过程的雨量、日数、频率,定义适合当地的连阴雨天气标准。结果表明,1)高淳1961—2018 年连阴雨过程年降水量与年降水量波动趋势非常一致,其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26.6 mm;连阴雨雨量在20世纪70年代波动较大,在 90 年代上升明显,在21世纪 00 年代有下降的趋势;连阴雨降水量在年降水量中的占比波动较大,在 20 世纪90年代上升明显,但上升幅度不大;年连阴雨期间暴雨极大值为10次,平均每年连阴雨期间会出现2.2次暴雨。2)年雨日数和连阴雨日数上升趋势不明显,年雨日数和连阴雨日数波动趋势一致;连阴雨频率波动较大;频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3)连阴雨过程数呈现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0.2个;高淳长、中、短连阴雨过程数变化趋势与连阴雨过程总数变化一致,都呈现小幅下降趋势;短连阴雨过程共出现292次,是中、长连阴雨过程的1.3倍,中和长连阴雨过程数基本相同;秋季连阴雨过程数最少,夏季最多;连阴雨过程数在20世纪70 年代呈现上升趋势,随后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