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焉耆盆地44a来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焉耆盆地 1964~2007 a 景观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绿洲水土资源和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焉耆盆地1964~2007 a 5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景观变化分析.[结果]耕地从1964 a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96;到2007 a的44.69;,成为焉耆盆地最主要的景观; 1964~2007 a,草地面积减少了94.51;,主要转变为耕地;水域面积减小约1/3,遥感影像上表现出河面、湖面的萎缩;林地景观曾一度消失,近7 a在退耕还林政策推动下再次出现;湿地景观相对稳定.研究期内,城乡、工矿建筑用地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比例从0.04;上升到2.90;,但仍然属于非优势景观;未利用土地位于其他景观外围,2000~2007 a未利用地在博斯腾湖大湖东北角处有了一定的增加.[结论]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焉耆盆地自然景观干扰强度的增加,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水平降低,异质化程度降低,土地利用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土地开发已达极限,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相似文献   

2.
焉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焉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数学法,确定了焉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状况,评价结果为焉耆盆地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确定开发规模及趋势提供依据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羊角椒自1998年在和静县试种获得平均每亩产值1250元的经济效益后,近几年在焉耆盆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2002年焉耆盆地羊角椒的种植面积就达到5万余亩,成为焉耆盆地发展订单农业的主要的作物品种.但近几年,焉耆盆地羊角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病、立枯病、青枯病、病毒病、地老虎、蚜虫、棉铃虫等病虫的为害.为此,我们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主要推广了以下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当前自治区力争全面扩大冬小麦种植规模的政策要求,通过分析巴州焉耆盆地近年来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产量等情况,根据当前焉耆盆地种植冬小麦的现实困难及问题,提出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焉耆盆地农户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9年焉耆盆地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新疆焉耆盆地农户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年龄、是否统一种植、对节水灌溉重要程度的认识、节水灌溉是否有风险等因素对农户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有显著影响。对此提出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焉耆盆地1997—2006年的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荷率、能值利用强度、人均能值使用量、电力能值使用比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7个指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焉耆盆地的净能值产出率为非匀速上升的趋势,从1997年的1.856上升到2006年的1.888。这表明焉耆盆地向外界输出的能值高于区内对其投入的能值,是一个资源输出型的生态经济区域;(2)焉耆盆地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与净能值产出率变化趋势相反,从1997年的1.70下降到2006年的1.43。这表明从1997—2006年焉耆盆地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有所增加,经济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开发程度仍然较低,经济上处于不发达的阶段;(3)环境负荷率的变化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焉耆的进口资源及劳务的能值用量增大,尽管如此,由于环境负荷率较低,焉耆盆地的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粮食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根据1990-2013年焉耆盆地粮食生产要素的统计资料,基于C-D生产函数,运用协整检验得出协整关系式。结果表明:影响焉耆盆地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粮食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村用电量,影响程度分别为:0.79%、0.405%、0.370%、-0.179%。结果与焉耆盆地山地面积多,耕地面积少的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焉耆盆地西北部的葡萄滴灌为例,开展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投资预算,并进行综合效益进分析,科学评价葡萄滴灌的可行性。实践证明,葡萄滴灌收益率高,经济效益好,可以在焉耆盆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22团地处焉耆盆地中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焉耆盆地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有着较高的小麦栽培技术水平。近年来,国家政策向粮食作物倾斜,加大了对小麦生产投入和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小麦收获后复播一茬蔬菜,效益大大提高,给职工带来较高的收入。现将焉耆垦区滴灌小麦复播白菜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总结如下:一、滴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土地选择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工业番茄滴灌节水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工业番茄滴灌节水制度以及2009年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膜下滴灌的增产优势。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工业番茄滴灌的节水作用明显,增产效果显著,各滴灌处理平均产量达150t/hm2以上;不同的灌溉定额和滴灌次数显著影响产量,滴灌次数增加,产量也增加,但当灌溉定额增加至4500m3/hm2时,产量呈降低的趋势;焉耆盆地工业番茄兼顾高产和节水的滴灌最佳灌溉方案为滴灌次数14次、灌水定额为3300m3/hm2。  相似文献   

11.
吴佐  赵俊三  吴聪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06-9808,9810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最新地理国情及水利普查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评价体系分析计算了华宁县龙珠河流域地表覆盖和景观的分布、斑块特征、异质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地表覆盖景观格局以林地、耕地为主,园地、水体和道路因受人为控制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流域整体受人为影响较大,景观破碎程度低,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这为政府或相应部门掌握该流域内地袁覆盖、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状况、将获取到的地理国情信息为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ASTER影像数据源的龙川江LUCC景观格局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级星载热发射反照辐射计(ASTER)影像作为数据源,以龙川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GIS和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办法,对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景观空间格局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川江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林地和灌草丛面积合计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27%,但除灌草丛连通性较强外,各景观类型斑块小而分布零散,景观破碎化程度大,阻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需要改善.  相似文献   

13.
焉耆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焉耆绿洲近30年3期遥感数据(1973年MSS.1990年TM,2000年ETM)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解译和拓扑后,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中,计算出不同时期景观指数,根据计算结果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对焉耆绿洲景观格局尤其是天然植被和耕地有很大影响,耕地面积在近30年问增长了增长120%。2000年耕地已经成为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其最大斑块指数,达到16.24%。天然植被斑块密度由1973年0.0213增大到2000年0.0505,斑块数从120增加到284个,面积减少了68%,破碎化程度提高,在空间上趋于离散。1973~1990年,城镇面积增加了373.95%。1990-2000年又增加了38.36%,近30年问城市和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增加了65个。博斯腾湖周边的芦苇沼泽地,1973~1990年,面积减少了17.52%.1990~2000年,又恢复了14.80%。从景观水平上整个研究区的斑块数在增长,平均斑块面积在减小,这3个时期的斑块密度分别为0.098,0.135,0.158,斑块密度的提高表明了斑块破碎化增加。香农多样性指数值在1990年上升到1.96后又在2000年下降到1.93,绿洲整体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在1990年上升2000年下降。  相似文献   

14.
焉耆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瑛  刘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805-807
根据焉耆县农村居民点现状,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抚仙湖作为我国高原大型深水型湖泊的典型代表,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直接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探讨较大时间尺度背景下抚仙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随景观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我国云南高原湖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使用当量因子法分析抚仙湖流域28 a间的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阐明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抚仙湖流域在28 a时间尺度内景观类型以湖泊为主,其次是乔木林地,而建设用地类的面积最小。1990-2018年,景观转换最频繁的为沼泽湿地,转出6 105.54 hm2,转为人工湿地与工矿建设用地。2) 抚仙湖流域ESV随时间尺度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2005年是分水岭,最低为62.46亿元。流域的总ESV贡献最大的景观类型为湖泊和乔木林地,两者价值量总占比超过85%。抚仙湖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大,因此合理调整土地结构,重视水体、林地等景观类型,才能充分发挥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林  张双  李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67-4070
选取重庆市梁滩河流域(沙坪坝段)、高滩河流域2008年6月、2008年7月的SPOT5遥感影像,运用GIS和RS技术,获得其景观类型分布图,选取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周长、分维数、优势度、破碎度7个指标,通过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计算出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两流域的景观格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流域的林地、灌丛、草坡景观类型为两流域最稳定的景观类型。主要区别在于水体、水田、建设用地3种景观类型,梁滩河水田、水体较少,建设用地呈大板块、组团式分布;高滩河水田很多,水体较少,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垫江、梁平两县城境内。梁滩河流域其景观呈现出人为干扰强度较大的特征,旱地为景观基质,大面积水田、水体转化为建设用地,破坏了原有的景观类型分布和生态环境,并有剧烈加剧的趋势;高滩河流域其景观呈现出人为干扰强度相对较小的特征,旱地和水田为其景观基质,景观类型转换主要发生在县城及周边,其主要的转换方向为水田等景观向建设用地景观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许多  曹银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38-7340
以1975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图件,以各个县市为研究单位,提取各个县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三峡库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然后接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引入了斑块平均面积、景观的多样性与景观破碎度,寻找分异特征。研究表明,三峡库区近30年各类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河流水域的变化速度>林地、草地的变化速度>耕地的变化速度;各县市土地利用程度在增加;各个景观指数的变化在各个地域分布上的变化趋势是不一样的,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比较和缓,三峡库区景观的多样性在减少。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学分析--以湛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生态学为研究土地利用问题提供科学方法。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又产生景观生态问题。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从城市整体、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三个方面,分析了湛江市城市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认为在景观布局、景观结构、景观类型和景观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城市绿地景观和居住用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