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用60 Coγ射线 30 0Gy处理湘辐 87 1 2 湘早籼 2 0号F2 代干种子 ,经多代选育 ,育成了优质早籼水稻新品种湘辐 994,该品种产量一般为 690 0~ 72 5 0kg hm2 ,米质优良 ,抗病性较好。 2 0 0 3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早籼新品种浙辐910的培育、特征特性与生产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浙辐 91 0系用浙辐 2 1 9与广东优质籼稻长丝软占杂交、杂种F1辅以 3 0 0Gyγ射线辐照处理后选育而成的早籼新品种。浙辐 91 0在湖南省湘潭市 1 997、1 998两年区试中 ,比对照品种湘早籼 1 3分别增产 6 4% (达显著水平 )和 6 9%。在浙江省金华市 1 997、1 998两年区试中 ,浙辐 91 0比对照品种浙 852分别增产 5 5%和 9 8% (达显著水平 )。已分别于 1 999年 1月和 2 0 0 0年 4月通过湖南省湘潭市和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稻米品质分析 ,浙辐 91 0糙米的蛋白质含量达 1 3 2 % ,因此 ,它是一个高蛋白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3.
突变体间接利用育成中熟早籼新品种辐897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辐射诱发突变体辐85151与辐8638杂交育成早籼新品种辐8970,该品种具有大粒多、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病抗逆能力强,米质中等偏上,秧龄弹性大等特点,1995年5月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目前正在省内外部分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辐501是以早籼中间材料Z96-12为母本、Z95-03为父本杂交,F1代干种子经过80Gy60Coγ射线,M6F6代干种子经过300Gy60Coγ射线2次辐照处理,采用系谱法育成的一个早籼常规品种。该品种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生育期适中,抗稻瘟病和适应性广等特性,并于2011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品种湘早籼20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湘早籼20号是采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1个迟熟偏早的高产优质抗病早籼新品种。本文就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生产示范表现等进行了叙述。并对湖南省水稻诱变育种的新进展、育种目标及选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田东野生稻、IR36、IR2061、IR24、古154等五个各具显著优异性状的育种材料进行单交、复交,将各自优异性状综合到一个新个体中.从而选育出强优广谱恢复系测253,然后用其与优质不育系金23A配制成优质、高产、多抗早籼中熟杂交稻新组合金优253。该组合于2000年12月通过了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正在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及越南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深受群众欢迎,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7.
辐照F_1代干种子育成高产优质早籼品种辐296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辐296是以早籼中间材料Z96-03为母本、晚籼品种广昌占为父本杂交,F1代干种子经80Gy60 Coγ射线辐照处理,采用系谱法育成的一个早籼常规品种。该品种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米质优良,植株形态理想,叶直立,植株高大,茎秆粗,抗倒力较强,穗大而结实率高等特性。于2008年3月通过湖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8.
优Ⅰ315是用高异交率优质不育系优ⅠA为母本,与自选恢复系测315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早籼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直链淀粉含量高(26.8%)、制种产量高等特点,可作为米粉加工型专用稻利用。该组合于2003年2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文章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其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9.
用300Gy60Coγ射线处理湘早籼13号/香2B的F2代干种子,经多代选育,育成了优良早籼水稻新品系124,与株IS配制成杂交组合"株两优124",在湖南省预试、省区试中表现产量高(约8000kg/hm2),熟期适宜,生育期109d左右,比对照金优402短2~3d,且米质较好,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优I315是用高异交率优质不育系优IA为母本,与自选恢复系测315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早籼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直链淀粉含量高(26.8%)、制种产量高等特点,可作为米粉加工型专用稻利用。该组合于2003年2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文章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其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江西早稻高温逼熟气象灾害指数保险费率的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早稻“五优157”为试材,于2012年在早稻灌浆期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逼熟的气候模式(白天35℃/夜间28℃分别持续2、4、6、8、10、12、14、16d),建立早稻减产率与高温持续天数间的关系模型.再依据江西省11个市1960-2007年气象数据,采用Weibull分布模型模拟不同地区发生高温逼熟的概率,结合减产率模型确定免赔额为15%、30%、45%的保险纯费率.结果表明:“五优157”的减产率(y,%)与灌浆期高温持续天数(x)呈对数函数关系,即y=32.082lnx-22.681;鹰潭和赣州地区的高温逼熟发生概率较高,达87.5%,抚州、景德镇、宜春和萍乡等地区较低,均在70%以下;江西省高温逼熟气象灾害指数保险纯费率呈北高南低的趋势,鹰潭地区的纯费率最高,达4.707%,宜春地区的纯费率最低,为2.138%.研究认为在免赔额为30%时的纯费率较适宜,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早稻开展政策性气象指数保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加工型功能早籼稻新品种“浙辐201”的选育与特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浙辐201是新品系201干种子经60Coγ射线辐射培育而成的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早籼稻新品种,具有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软和抗性淀粉含量高的特点,适合加工专用和功能食品开发,适宜在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作早中熟早籼稻栽培。  相似文献   

13.
播种期对轻简栽培方式再生稻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柳开楼  秦江涛  张斌 《土壤》2012,44(4):686-695
为建立轻型化的再生稻高产技术体系,并在赣东北种植和推广再生稻,于2009—2010年在江西省余江县开展了再生稻轻简栽培和播期试验,分析了源库关系、生物量和氮积累量以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人工栽插相比,直播和抛秧在头季稻后期和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显著较低,降幅为5.1%~57.8%,在头季稻中其实粒数分别比人工栽插减少了25.3%~41.2%,再生稻中分别降低了9.9%~46.5%,再生稻中生物量分别比人工栽插减少了23.7%~53.2%,氮积累量分别降低了20.0%~54.4%。这表明直播和抛秧等轻简栽培方式的源小库弱,从而导致其再生稻产量比人工栽插降低了30.1%~35.1%。不同播期之间是较早播种的再生稻占用的温光资源较多,3月下旬和4月上旬播种的处理在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源库关系、生物量和氮积累量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较晚播种的处理,因此通过提前播种可以优化直播和抛秧的源库关系,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双季早稻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00-2013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6月下旬-7月中旬逐日最高气温资料,探讨早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江西省双季早稻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模型,并利用2000-2012年早稻产量、灾害调查资料和2012-2013年早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过程最大升温幅度、过程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持续日数,为早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评估和指数计算模型,其历史回代和分期播种试验检验的准确率均比较高,可以用来定量评价江西省早稻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高温热害评价指标为:高温热害指数(HTDI)≥0.60时为重度高温热害,早稻减产率>10%;HTDI在0.30~0.60时,发生中度高温热害,早稻减产5%~10%;HTDI在0.10~0.30时,发生轻度高温热害,早稻减产小于5%。  相似文献   

15.
机械化播栽对杂交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碳氮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氮素吸收与积累是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基础。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步伐随之加快, 机械化播栽使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和各生育阶段所处环境发生了改变,但针对其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探讨机械化播栽条件下杂交稻的氮素积累、 分配及碳氮比特点。【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播栽方式,共3个水平,分别为机械精量穴直播、 机插和常规手插;副因素为穴苗数,设2个水平,分别为低穴苗数和高穴苗数。研究播栽方式和穴苗数对杂交稻氮素积累、 分配及碳氮比的影响。【结果】机械化播栽对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及碳氮比产生了明显影响,与常规手插相比,机械精量穴直播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量,同时提高了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能力。机插植株含氮量在抽穗期显著高于手插,并能在拔节期保持较高的植株氮素积累量。不同播栽方式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量、 氮素表观转运率以及氮素转运贡献率、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偏生力表现为常规手插>机插>机械精量穴直播,而穗部氮素增加量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则为机械精量穴直播>常规手插>机插,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表现为机插>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水稻植株全碳含量及植株碳氮比在各主要生育时期内均受播栽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机械化播栽方式配合低穴苗数能加强成熟期各器官碳氮比,配合高穴苗数处理能显著提高杂交稻抽穗期穗碳氮比,并且能够促进碳素在植株内的转化和分配。【结论】机械化播栽方式虽降低了拔节期植株全碳含量及植株碳氮比,但可显著提高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提高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能力,有利于杂交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和植株体内碳氮代谢的平衡,因而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6.
籼稻早熟辐射突变类型和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本试验对50个IR_24水稻辐射早熟突变系的早熟性状进行了田间观察和相关分析,其中的某些突变系相当于迟熟早稻和早熟中稻的生态遗传型,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早熟突变系生育期缩短与主茎节数、主茎叶片数减少,叶长、穗长变短,每穗粒数、单株产量和二次枝梗数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关系,经相关分析表明,呈显著相关,而与其他性状,如有效穗数、实粒数等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分析早熟性状的遗传参数表明,生育期、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不实率、二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遗传进度也较高,具有显著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7.
利用CERESRice模型开展宁夏河套灌区水稻低温冷害影响定量化评估,需要确定河套灌区主栽水稻品种的遗传参数。采用1996-2013年中卫、永宁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水稻试验观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和稻田土壤属性数据,对河套灌区宁粳28号(晚稻)、富源4号(中稻)、宁粳16号(晚稻)3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遗传参数调试,并以水稻开花期、成熟期、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最大叶面积指数进行误差验证。结果表明:中稻富源4号遗传参数调试效果最好,开花期、成熟期和产量一致性指标分别为0.86、0.77和0.84;晚稻宁粳16号遗传参数调试效果较好,开花期、成熟期和产量一致性指标分别为0.86、0.64和0.91;晚稻宁粳28号开花期、成熟期和产量的一致性指标分别0.58、0.77和0.92;对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和最大叶面积指数模拟效果一般,对开花期和产量模拟效果较好。表明主栽水稻品种遗传参数调试总体效果较好,3个主栽品种遗传参数适于河套灌区水稻生长发育,可用于低温冷害对水稻影响的定量化评估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部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运用25个早籼稻组合按北卡罗莱纳Ⅱ(NCⅡ)设计进行了配合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米长、精米宽、精米形状、胶稠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7个性状受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受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因此在育种中要特别注意不育系本身的特点。垩白级别、糊化温度的狭义遗传力较小并受特殊配合力影响较大,在世代传递中的稳定性是较差的,因而在育种时要特别考虑双亲的表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