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肃柿树发展战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甘肃柿树的资源现状和科研水平,提出今后发展柿树的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低产柿树林综合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龄低产柿树林的综合管理试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柿树低产综合管理技术,可以增加柿树产量,提高果品质量,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该文简要介绍了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3.
柿树通过整形修剪可以促进柿树早产、丰产、稳产及提高果实品质。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柿树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柿树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柿树为我国原产,栽培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各地都在积极引进推广。本文从林地选择、林地整地、苗木选择、栽植技术、栽后管理、果实采收脱涩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柿树的发展前景做出了乐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柿树综合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柿树是我国传统的木本粮食树种,但是长期以来管理粗放,产量低。本文介绍了柿树的丰产条件以及土壤管理、施肥、浇水、修剪和主要病虫害防治等综合丰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柿树单宁多,嫁接成活率往往很低,近一年来我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劈接法嫁接柿树,成活率高达90%以上,现将柿树的劈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柿树整形修剪是柿园管理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整形修剪可以促进柿树早产、丰产、稳产及提高果实品质,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产柿树     
<正> 柿树也是太行山区重要的果树树种。一株柿树能产多少斤柿子呢?在最近进行的考察中见到,有的柿树可结3000斤柿子。例如,邢台县折户沟流域,据当地群众介绍,就有产量高达3000斤的柿树。天外有天,虽然不能称它为“柿树王”,但是可以说产量是很高的。把柿树说成是太行山区的一种宝树,应是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9.
柿树的嫁接繁殖与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柿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多以君迁子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从砧木的培育、嫁接技术、嫁接后的管理3方面介绍了柿树的嫁接繁殖技术,提出了选择优良品种、整地、栽植、树盘管理、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柿树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喜温暖,耐旱、耐寒力较强,喜湿润的气候,在多种土壤上均能栽培。柿树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0℃以上,年降水量在450mm以上的地区。但夏季降水过多易生长过旺,有碍花芽形成,以春季降水稍多,夏季气候适当干燥的地区生长最好。山西省柿树栽培区集中在芮城、永济、盐湖区、万荣、沁水、阳城、泽州等县(市、区)。现将柿树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油茶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的论文产出量变化、研究国家地区和机构、主要研究人员、硕博论文数量、涉及学科、研究层次等指标作为分析指标,采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方法,阐述了油茶研究的概况,分析了油茶研究的主要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油茶研究自2004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油茶研究论文总量和论文引用率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油茶研究主要获得国家层面基金的资助,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的资助力度均较大;油茶研究论文作者绝大多数为中国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最多的作者是该校教师谭晓风;油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良种选育、繁育和栽培、茶皂素、皂苷等方向。  相似文献   

12.
Bigras FJ 《Tree physiology》1997,17(5):311-318
Root systems of 6-month-old, cold-hardened, container-grown black spruce seedlings (Picea mariana (Mill.) B.S.P.) were exposed to 0, -5, -10, -15, -20, or -22.5 degrees C. Freezing-induced damage to fine roots, coarse roots and the whole root system was assessed by various viability tests including leakage of electrolytes, leakage of phenolic compounds, water loss, root and shoot water potentials, and live root dry mass. To assess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freezing-induced root damage, seedling survival and regrowth were measured. Leakage of both electrolyte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differed among fine roots, coarse roots, and whole root systems. In coarse roots and the whole root system, but not in fine roots, leakage of electrolytes, leakage of phenolic compounds, water loss, and root and shoot water potentials were correlated with percentage of live root dry mass which, in turn,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seedling survival and regrowth. Compared with live root dry mass, electrolyte and phenolic leakage, water loss, and root and shoot water potentials were less well correlated with seedling survival and regrowth. Among the viability tests, electrolyte leakage of the whole root system correlated most closely with seedling survival and regrowth. Under freezing conditions that destroyed less than 50% of each seedling's root system, about 70% of the seedlings survived and subsequent growth was little affected, whereas under freezing conditions that destroyed 70% of each seedling's root system, only about 30% of the seedlings survived and subsequent growth was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undamaged plants.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析不同植株类型和不同染病程度的文冠果叶片成分差异,于2012年8月采集其叶片测定了12种成分(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有机酸和6种微量元素)。结果表明,文冠果叶片干物质含量38.80%,干物质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17.56%和9.81%;6种微量元素中钙含量最高(达2.218%),其次为镁(0.507%),其它4种含量均小于0.04%。不同植株类型(毛枝型和光枝型)上的叶片间成分无显著差异。不同病虫害危害程度除对叶片铁含量有显著影响以外,对其他成分含量并无显著影响。叶片12种成分在文冠果群体中变异程度不一且差异较大,其中钙变异最大,其次是维生素C,次之是铁和有机酸,锌变异最小最稳定。  相似文献   

14.
对宁镇丘陵区几种主要类型林下土壤中Fe,Mn,Cu,Zn,Mo,B等6种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量以及影响微量有效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如土壤全N,速效P,速效K,有机质,pH和土壤颗粒组成等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木本蔬菜香椿的产量和质量,以湖南省湘乡市湘之椿农作物有限公司的矮化香椿为试验材料,施用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KH_2PO_4)叶面肥,然后对香椿地径、老叶长度、小叶长度、小叶数量及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氮(N)、磷(P)、钾(K)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KH_2PO_4对香椿生长及营养成分促进作用明显,浓度在0.5%~1.5%之间的叶面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香椿的地径、老叶长度、小叶长度和数量,各指标随施肥浓度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当其浓度超过2.0%时,KH_2PO_4对香椿老叶生长有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KH_2PO_4对于老叶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N、P、K含量的提高均有显著效果。综合分析认为,浓度为1.0%的KH_2PO_4对香椿老叶叶片营养成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KH_2PO_4处理下的香椿叶片中的N、P、K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且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花楸树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部位物质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以及不同生境条件对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浸提及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花楸树不同部位(嫩枝、嫩叶、成熟叶、鲜果和干果)营养和药用物质。[结果]结果表明:花楸树不同部位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物质,其中成熟叶片中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干果中蛋白质、可溶性糖、总酚、花色苷和单宁含量较高;与北京花楸相比,花楸树不同部位蛋白质、花色苷、黄酮类物质和总酚含量均较高,其中果实中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约为北京花楸的3倍和5倍,成熟叶片中的黄酮类物质和总酚含量约为2倍;花楸树新鲜果实中黄酮类和酚类物质种类丰富,其中槲皮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最高,且分别约为北京花楸的1.5倍和3倍。[结论]与北京花楸相比,花楸树的营养物质和药用成分的含量更高,值得加强其果实和叶片中黄酮和果实酚类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从云南昌宁、云南龙陵引进的17个秃杉半同胞家系实生林的长期观测,进行了秃杉生长形状的遗传分析及初步选择。结果表明:各半同胞家系在第5、15、24年,生长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上,这些差异主要由其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受中、强遗传力的控制,而受环境控制较弱。所有半同胞家系中,24年生14号、2号、17号、16号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均值分别为13.64 m、18.29 cm和0.1877 m^3,遗传增益的平均值分别为5.2%、4.38%和15.85%;选择出6株优良个体,2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17.6 m、29.12 cm和0.5886 m^3,遗传增益的平均值分别为14.13%、14.73%和69.83%,这些优良半同胞家系和优良个体表现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种子园和采穗圃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品种的涩柿果实鲜食品质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涩柿品种,通过对比六倍体和九倍体涩柿的鲜食品质,探讨倍性对柿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柿良种选育和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_2脱涩法,对95个涩柿品种的硬果进行处理,然后对各品种果实的脱涩难度及口感风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筛选易脱涩且口感风味佳的品种,分别对其果实鲜食特性,即表型指标、内在营养指标以及耐储性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果实易脱涩的品种68个,较易脱涩的品种21个,难脱涩的品种6个,且不同品种涩柿果实经脱涩后鲜食的口感风味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品种6个,包括3个中国六倍体品种‘三原鸡心黄’‘七月早’‘中柿1号’,以及3个日本九倍体品种‘平核无’‘大平核’和‘刀根早生’。3个九倍体品种的果形指数较小,果型属于扁果形,且其果皮色泽较为亮丽,外观指标整体优于六倍体品种。6个品种果实经脱涩处理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中柿1号’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酚、黄酮等有效成分的含量最高,但其最不易脱涩,且易褐化,耐储性最差。3个九倍体品种在果实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方面显著高于六倍体品种‘三原鸡心黄’和‘七月早’,但其矿质元素含量较低。九倍体品种果实更易脱涩,脱涩后不易褐化,耐储性较好。【结论】不同涩柿品种果实脱涩难度和鲜食风味品质不同,九倍体品种在果实外观品质、内在营养品质及耐储性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适合作为良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棕榈藤材材性数据库,提升棕榈藤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文章以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材综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α-纤维素、半纤维素、苯-醇抽提物、热水抽提物、冷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及灰分含量的均值分别为67.98%、16.72%、43.91%、24.38%、9.78%、18.85%、15.02%、38.60%和1.46%。径向上,综纤维素、α-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及灰分含量均为藤皮>藤中>藤芯;而半纤维素、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苯-醇抽提物及1%NaOH抽提物含量均为藤芯>藤中>藤皮。轴向上,综纤维素、α-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及灰分含量最大值均在中部,而半纤维素及4种抽提物含量最大值均在梢部。酸不溶木质素和α-纤维素含量最小值在梢部,综纤维素、半纤维素及灰分含量最小值在基部,冷水抽提物、苯-醇抽提物及1%NaOH抽提物含量最小值均出现在基部以上2 m处,而热水抽提物含量最小值在中部。  相似文献   

20.
经济林学科是我国创立的林学分支学科。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林树种的组学与分子生物学、优异种质发掘与良种选育、栽培生理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支撑了经济林产业的快速发展。预测了经济林学科的发展趋势,凝练了学科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点技术,制定了我国经济林学科的中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绘制了未来经济林学科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提出了未来我国经济林学科发展的7大研究任务,即经济林产量、品质、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形成机制与调控,经济林优异种质挖掘、评价及高效育种,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及良种工程化技术,特色经济林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特色经济林机械化、轻简化和智能化高效栽培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经济林产品(原料)规模化采后处理与贮藏保鲜,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与高值化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