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形态的地貌分布,总体呈现出从山地向平原、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的变迁特征,但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聚落形态的地貌分布呈现出"高地—低地"间反复迁移的过程。这种地貌特征的变迁,一方面与多变的气候环境相关,气候的冷暖干湿促使居址在"高地—低地"之间来回摆动;另一方面受农业耕作环境的影响,粟作农业和麦作农业在地貌上的位移带动聚落地貌选择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以林口县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展开22个绿化示范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运用了无人机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获取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高程、坡度、坡向、流域、交通和区域环境等因素特征,量化分析绿化示范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影响关系,对绿化示范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理性思维探讨,客观认知黑龙江地域典型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量化与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村落聚合程度与地貌特征关系较突出,地势直接影响着村落的分布,低海拔洪积平原低海拔冲积洪积台地、低海拔丘陵和低海拔小起伏山地的村落相对密集,地形坡度在0~5°是普遍选择的范围,坡向分布呈现一定的向阳性,但阳性面和阴性面数值反差并不大,优先选择临近河流或主要道路区域分布,中心镇与行政村的分布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较为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2009-2010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聚落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魏家窝铺先民已经种植粟和黍等农作物,但是其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延续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采集渔猎传统,而属于农业的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种植,在当时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4.
小河西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遗存。通过对小河西文化的气候与环境、聚落、生产生活工具、动植物遗存和原始农业的分析来看,小河西文化的生业模式以渔猎采集为主,辅之以简单的农业为补充,其原始农业已经处于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32-11834
探讨了更新世环境变迁和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的孕育情况。第四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更新世末期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北方大部分地方不适于喜温暖的黍、粟等作物生长,但其东南边缘温暖地带的一些细石器地点已进入采集农业阶段.可能成为后来粟作农业起源地带的一部分。分析了全新世早期北方环境变迁与旱作农业的产生。全新世早期(大约12~8kaBP)为不稳定升温期,黄土高原东南边缘的沟谷、山前坡地和台地,秦岭山地的河谷阶地,淮河上游山地和平原,山东丘陵南部的河谷和台地有可能率先开始粟作农业;全新世早期末段或中期,从青海东部经甘肃中东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至辽宁中西部的沙性黄土地带,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善,可能成为泰作农业最重要的起源地带。  相似文献   

6.
以艾比湖流域新疆精河县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艾比湖流域乡村聚落的空间、规模分布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乡村聚落分布呈显著集聚型,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东西比较密集,中部较稀疏。聚落斑块密度大于1.31个/km~2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托里乡、茫丁乡西北部;(2)规模上具有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呈"V"形空间结构;(3)聚落面积、数量和海拔、高程呈负相关;河流、道路对聚落集聚具有指向性作用;(4)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乡村聚落分布格局趋向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该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人居环境改善以及新疆土地整理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孔雀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方法,并参考土地利用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等,解析该地区的空间格局特征,同时探讨孔雀河流域绿洲乡村聚落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孔雀河流域地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独院和小型聚落占主体;孔雀河流域村落集聚态势,呈现出"北南密,中部疏"的空间格局特征。(2)孔雀河流域聚落规模设有差异,呈现出全局低值集聚的冷点区;孔雀河流域聚落斑块形态不规则,但破碎化不明显。(3)研究区自然因素呈现出"邻河邻路低高程低坡度"特征,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区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它是人口规模、农业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系等人文和社会因素也是农村居民点发展和空间演变的主要推动力。本研究结果对在乡村振兴策略背景下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更进一步了解在不同发展程度与水平的人地关系和演变规律,对优化孔雀河流域村落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前生业研究取得的进展和突破,是中国农业起源问题深化和人地关系学说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中国史前生业研究注重尽全时空,在时间上表现为初步探索、稳步推进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在空间上表现为北多南少,各地区内部分布亦不均衡的特征,随着中国史前生业时空脉络逐渐清晰,有助于推动"生业区系类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史前生业研究路径表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驱动着"生业替代性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国史前生业的空间层级研究是既有成果中所忽视的重要问题,"核心区-次核心区-边缘区"这一中国史前生业空间层级结构对探析生业的演进和驱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定远县自2006年开始进行农村聚落土地整治,农村聚落布局变化迅速,对农村聚落布局特征及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农村聚落体系布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法、缓冲区分析法定量分析2005—2020年间定远县农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各因子对聚落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上,定远县农村聚落呈集聚型分布.各影响因子中,道路、地形、河流对定远县农村聚落集群布局影响较大.农村聚落点多集中在海拔50~100 m,坡度0°~2°范围内;距离河流500 m的区域对农村聚落影响力较大;各级道路中,省道、县乡道对农村聚落布局的指向性较强,铁路和高速公路较弱;距离乡镇中心越远,聚落比例越小.时间上,定远县农村聚落面积不断增加,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定远县地形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河流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较稳定,2020年影响力比2015年稍有下降;省道、县道、村道对农村聚落集群布局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高速公路、铁路、其他道路呈下降趋势;乡镇中心点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呈"数量减少,规模变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期人类的生计为以农业和饲养家畜为主,辅以渔猎、采集等生计手段。仰韶晚期的生计方式与早期相比并无根本性改变,只是个别经济方式比重有所变化。但是到了龙山时期,生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建筑、制陶等手工业发展成为了与农业、狩猎并重的一种新的经济方式。这种变化既源于该地区古环境由湿暖变干冷的现象,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由以氏族为核心的较为平等的原始社会,发展成为以个体家庭为核心的复杂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经济模式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间以渔猎,其核心特征是混合经济;当地农业是一种粗犷型旱地农业经济,这种生业模式与中原地区的典型旱作农业不同,狩猎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环境是此地混合经济存在的自然基础,随着环境逐渐变冷,该地族群逐步适应环境变迁,主动调整生业模式,即农业整体下降,畜牧成分不断上升,朱开沟遗址一到五期遗存生业模式的变化,生动反映出畜牧经济脱胎于当地混合经济的历史进程。至迟到商代前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畜牧经济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古城改造项目三官庙遗址浮选结果鉴定分析显示,就植物性食物资源的获取模式来看,海岱龙山文化三官庙聚落先民的生业系统包括作为生产性经济的食物生产和作为攫取性经济的采集行为两大组成部分。基于食物生产的作物组合为粟、黍、小麦、大麦(青稞),在可能存在的多种作物种植体系中,粟作农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其他植物遗存暗示了先民对其他植物资源利用的可能。本次浮选为胶东地区海岱龙山文化先民农业经济、生业模式提供了新证。  相似文献   

13.
哈民忙哈遗址是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保存完整、出土遗物丰富、文化内涵鲜明的史前聚落址。在分析哈民忙哈遗址生业方式时,主要对遗址进行科学的植物浮选与植物种属鉴定,同时利用动物遗存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哈民忙哈先民的经济结构中,以黍为代表的农作物占据主导,采集和渔猎是当时人类生存资源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上海乡村聚落形态及景观风貌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乡村聚落以其独特的景观特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多个视角,通过对比归类,将上海乡村聚落进行简单的分类,大致分成聚落沿水型,聚落散布型,聚落远水型,水系围合型和湖泊边缘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聚落与水体的山水关系,聚落内部的结构和尺度,及聚落周边的绿化环境构成三个层次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最终对上海乡村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特色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滨海乡村建筑聚落在早期建设中遗留了许多"城市化"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山东半岛滨海乡村建筑聚落更新坚持动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可持续性三大原则,并以荣成市俚岛镇为例,从建筑聚落优化和加强对当地居民保护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保护与利用山东半岛滨海传统乡村建筑聚落的措施,以此优化建筑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乡村聚落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全面了解乡村聚落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借助古遗址和传统村落数据,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史前时期和古代时期河北省乡村聚落在数量及空间分布上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史前时期乡村聚落的选址主要与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农业生产条件变化有关。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在河北省北部生活;随着新石器时代中农业的出现,乡村聚落逐渐形成,且呈现出数量增加、平原地区匮乏、向南发展的特征;2)古代时期乡村聚落数量的快速变化主要与战争、灾害等社会因素相关,如明朝采取从山西移民的方式恢复战后人口;3)历史上的乡村聚落呈现出了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集聚区包括张西南地区、石西地区和邢西—邯西地区,且农业生产条件始终是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因此,农业作为乡村聚落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和农村经济社会形成最重要的基石,未来应在乡村聚落调控中着重考虑。本研究可为村庄规划中科学、合理划定古村落并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论述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文章认为,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必须与需求结构和其它社会目标相吻合。要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就必须提高农村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发展农业中使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相结合;以价情规律为基础,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奸的经济环境;强化农村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使农业生业向高层次延伸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传入以来,尤其近十多年来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丰富了学术界对于我国农业起源、传播和早期发展过程的认识。本文从粟作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稻作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稻粟混作区早期农业发展状况、麦作农业的东渐与早期发展、特定族群生业经济的转变、动物驯养与家畜饲养方式等六个方面简要地总结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我国农业考古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年、2016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提取建制镇、村庄、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和沙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最近邻方法、核密度估算法、生态景观法、扩张指数法等方法,精准解剖莎车县聚落演变与周围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并解析聚落演化过程中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6年莎车县聚落斑块面积和数目均有所增长,而平均斑块面积变化不明显;莎车县聚落斑块扩张强度比较大,演变过程中依然保持聚集模式;(2)对聚落形态特征分析发现,在2时期聚落斑块形状指数整体较高,表明在研究时间段内聚落趋于不规则化,散乱且缺乏规划,同时土地利用效率较低;(3)研究区聚落演变过程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表现出"低高程、低坡度、沿河流、沿交通线"的分布特征,其中聚落的生态、生活、生产"三生条件"及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对农村聚落分布状况影响较大,城镇的带动作用明显;乡村聚落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强,在用地迅速扩展的同时对周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轻型人力钻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研究了黄河中段河流不同阶地枣树林地土壤垂直剖面水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中段河流一级阶地土壤含水量最高,平均含水量为12.64%,在2.0 m以下土层中无干层发育,土壤水分有效性为中效水及易效水;一级阶地土壤水分输出量小于输入量,土壤水分处于正平衡状态,水分循环为大气—植物—地表径流—土壤—地下水的正常水气循环模式。河流二级阶地两个采样点2.0~5.0 m土层均有干层发育,其中靠近山丘的采样点(A采样点)平均含水量为11.39%,已发育轻度干层,在2.0 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基本上为难效水,而远离山丘采样点(B采样点)平均含水量为6.66%,已发育中度及严重干层,土层土壤水分大部分已处于无效水状态;二级阶地土壤水分输出量大于输入量,处于负平衡状态,水分循环以地表水循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