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2.
1999年我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这一世界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实施五年来,在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大面积坡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使整个工程实施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依据1995-2002年安塞县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在对安塞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确定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探讨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在短期内显著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加速了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几年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退耕还林(草)驱动力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退耕还林(草)作为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恢复重建地表自然覆盖,建立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研究不同尺度下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可以为构造典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与优化模式提供依据。该文从国家-省区-县域-农户尺度上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国家尺度上驱动力是生态环境安全、粮食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以生态安全为主;省区驱动力分为产业结构调整、水源地保护、防洪、保护三峡工程、减少入黄泥沙和防治风蚀沙化6种类型,经济状况居于主导地位;县域驱动力归纳为12种类型,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农户的退耕还林(草)是国家政策满足农户需求,个体利益最佳化为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主要举措,为认识黄土丘陵区十几年来参与退耕的农户特征变化,文中对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初期陕西省安塞县的149户调查农户进行了跟踪回访(2015年),对比分析了15年来农户搬离情况、农户劳动力结构、耕地和养殖情况、家庭收入情况、退耕态度等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近15年来,离开农村生活的农户增加,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和数量增加,非农业收入增加很快,退耕农户表现出明显的向非农化转变特征,整体收入结构好转;但退耕农户之间收入差异增加,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特征明显;与初期相比,退耕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特征趋于淡化,对补贴款发放期限和强度期望提高,停止补贴后有复耕意向的农户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成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塞县为例,分析了该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建设成效,探讨了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过程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背景下,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年与1999年相比,全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2.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了14%;高效设施农业已...  相似文献   

6.
能值分析方法是惯用的评价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位于陕西省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前后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的能值动态变化,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受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安塞县生态系统年总投入能值和总输出能值均呈先下降后上扬的发展趋势,其中有机能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量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减少表土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总能值产出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能值产出占绝对优势,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林业的能值产出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系统的结构日趋多元化;在系统主要能值指标中,能值投资宰、环境负载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持续性指数均呈先降低再增长的趋势,系统稳定性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后系统的生态环境压力趋于减小,持续性增强,系统结构趋于稳定,系统功能协调,基本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其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发展变化,明确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其影响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农业资源和产业系统的正效应驱动过程和负的约束作用;2009年农林牧用地中林草地比重较1998年增长了11.3%,农业资源得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商品型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008年实际畜牧量仅占草地理论最适承载量的19.36%,产业与资源相关性降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退耕还林(草)成果.因此,安塞县应发展相关产业,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与资源的一致性,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建立了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33团为例 ,对生态林、经济林、牧草等退耕还林还草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 ,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 :生态林、经济林、牧草地等退耕还林还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 ,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 ,经济林 >生态林 >牧草 >农田 (棉花 )。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土壤保持效应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和环境脆弱区,区内大范围的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根据2000、2005、2010年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评估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林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2 219.41 km~2、2 205.27 km~2,研究区植被覆盖度逐渐改善。(2)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增加2.41亿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由3 033.15 t·km~(-2)·a~(-1)增加至5 114.86 t·km~(-2)·a~(-1),土壤保持效应显著提升。(3)研究区土壤保持效应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草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土壤保持效应,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分别为5 405.57、3 598.41、3 078.81 t·km~(-2)·a~(-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区域的土壤保持效应,但是,区内东北部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的植被破坏、地表塌陷以及土壤侵蚀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为遏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我国于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出台标志着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在两次工程实施起到承前启后的节点上,开展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中以退耕还林典型项目区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CVM方法定量分析农户继续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受偿预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哈巴湖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预期均值是2584元/hm~2,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预期均值是4820元/hm~2,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农户的生态补偿预期显著高于哈巴湖自然保护区。2)哈巴湖自然保护区95.8%的农户的生态补偿预期低于新一轮国家生态补偿标准,而六盘山自然保护区71.7%的农户的生态补偿预期低于该标准。3)机会成本和家庭年收入是生态补偿预期的显著影响因素。家庭年收入越少的农户对生态补偿的预期越高,反映出低收入农户期望得到更高的生态补偿。此外,机会成本越高的农户对生态补偿的预期也越高。  相似文献   

11.
对利用人工坡降和自然坡降两种径流集水方法营造的梭梭固沙林,进行了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集水方法所形成的径流量,均占林地水分平衡收入项的89%,也是支出项蒸散量的主要基础,现14.7%和4.98%的盖度过小,再加大盖度也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水分失衡现象。指出径流集水营造固沙林是天山北麓生态、经济两效俱佳的成功措施,但在实施前,应选择好下伏沙土的平坦地,确保径流集水的渗润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更是西北地区实现山川秀美的重要保证。源区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事关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鉴于此,本文立足三江源地区实际情况,遴选了16县经济发展的21项指标以综合考评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分析本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问题,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源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动措施。旨在通过文中互动措施的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以QuickBird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等理论,在对西安城市森林绿地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构建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类型、结构,参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建设模式的构建,并提出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西安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及最终将西安市建设成为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森林城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原则及配套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林轻草、重政府投入轻民间参与、重有形价值轻无形价值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建设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从研究草地的价值贡献和我国草地严重的退化与沙化现状出发,分析了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草原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原则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中利用陕南退耕还林区实际调研数据,依据森的福利理论设计福利度量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农户福利水平,并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福利效应。结果表明:1)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福利存在差异,且退耕户的福利总模糊指数大于非退耕户。2)退耕还林工程使得农户的总福利、主观福利和客观福利均有所提高,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主观福利的提高程度远远小于客观福利。3)退耕规模影响农户福利,提高退耕规模有助于提高农户总福利水平和客观福利水平,但对主观福利水平的促进作用仅在福利水平处于中间阶层及偏上农户身上发挥作用。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扶贫效果明显,政府应更多关注退耕还林农户的福利变化状况,出台措施提高农户主观福利,并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差异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民勤绿洲因水资源缺乏,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等问题,处于民勤北部的湖区这些问题更为突出。通过对民勤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民勤湖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互动模式,旨在构建一个和谐长远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重建民勤绿洲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平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调查与生态还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展开已经有4~5年,其执行效果如何?如何及时总结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更好的退耕还林决策呢?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采访调查,及时的、客观反映了退耕还林的执行情况。本文以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川藏边缘的横断山区X县为例,应用“3S”技术对退耕还林的成果进行了监测,得出:由于种种原因,该地区退耕还林中可能上报的退耕面积不实,超出实际退耕面积;耕地中很大比例的坡度小于25o的耕地纳入到退耕地中。研究也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当地社会、经济等影响,调查和有关研究证实,大面积退耕还林使该地区财政收入大比例较少,农民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一旦停止钱粮补助,农民将失去生活来源,很可能导致毁林复耕。多数农户强烈表达了希望延长粮食补助的愿望,本研究认为经济补偿机制的关键应该放在如何调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后续产业的积极性上,否则再长时间的连续补偿也无济于事。对已经大面积退耕的区域,加紧发展后续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对正在计划退耕的地区,应该将退耕还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考虑,退耕还林应该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施的过程,必须综合各种原则和因素、分清楚轻重缓急,一步步实施,相应的经济补偿机制也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退耕还林项目对缓解贫困的影响,文中以甘肃南部武都区为例,通过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结合180份调查问卷,建立了适合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生计综合能力指数体系,并对参与该工程的农户进行了比较分析。经分析,退耕后,参与项目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一般农户在人均纯收入和生计综合能力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且绝对贫困人口受益最大,而富裕农户在上述三个方面却发生了倒退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西北干旱区水问题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维系着干旱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在阐述干旱区水资源独特的禀赋基础上,探讨了包括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洪水灾害威胁与水土流失严重等在内的水问题,分析了水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叠加连锁效应。对干旱区常见的开荒扩耕增产增收的做法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在脆弱的生态约束下,开荒扩耕并非发展经济的良策。结合干旱区实际状况,提出了一些应对水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