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调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资源分布于贵州西部及西南部,主要分布在兴仁、普安、安龙、盘县、威宁等地区。其中黔西南州野生榛子资源最为丰富,六盘水次之,但利用都十分有限。笔者主要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分布区域、生存环境、伴生植物、利用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营养成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相关测定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18个样品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贵州喀斯特山区的野生榛子皮厚、出仁率低,但榛仁中能量、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灰分、脂肪等营养成分丰富,尤其是VA、VE较丰富,为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及后期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相关测定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18个样品,东北铁岭3个样品中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总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6.5%~24.5%、水分含量为3.97%~5.12%、维生素A含量为0.023 3~0.038 0mg·hg~(-1),显著高于东北铁岭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的能量含量为2 532.5~2 679.6kJ·hg~(-1)、灰分的含量为2.49%~3.24%、蛋白质的含量为18.7%~20.7%、脂肪含量为48.8%~54.9%,显著低于东北铁岭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仁维生素E含量为3.61~7.82mg·hg~(-1)。对21个野生榛子的8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Ⅱ组的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的7、8、9、16、17、18号品系)的维生素A的平均值最高,且蛋白质的含量也较高,可以作为今后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重点开发、推广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野生毛榛种子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榛子为桦木科榛属植物,原产我国,是人们喜爱的干果佳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榛子的需求量日趋增大。定西市部分山区有着零星的野生榛子资源,但尚无开发利用,为了给开发利用当地的榛子资源提供技术支持,我们试验总结出了野生毛榛子种子繁殖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原生境土壤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资源种类、分布与原生境土壤条件的关系,本文对原产于贵州的8种43份葡萄属野生资源的原生境土壤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野生葡萄原产地土壤中性微酸,有机质含量和各类矿物质含量变异幅度(VR)很大,除土壤有效硼含量整体偏低外,土壤中其他必需元素含量较为平衡,适合葡萄生长。土壤pH值、有机质及各类矿物质含量间表现出一定的正负相关关系,表明各测定指标间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与拮抗关系。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野生葡萄生境土壤类型归类时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大,土壤类型与野生葡萄种类关系较小。贵州野生葡萄属植物中蕴含着大量对土壤因子需求特异的种质资源,是葡萄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全国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劣势,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特色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城郊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等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的遗传基础,对采自不同喀斯特山区的12份(59个单株)野生燕麦进行了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数材料表现为植株较高、穗长较长、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多,而千粒重相对偏低.基于材料间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12份(59个单株)种质资源可划分为五大类群.类群特性分析表明:类群工、类群Ⅲ和类群V可作为分蘖强的穗数型亲本材料,类群Ⅱ可作为分蘖强的粒重型亲本材料,类群Ⅳ为小穗数较多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付业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331-331,333
在对喀斯特山区野生木本观赏资源评价的基础上 ,研究其开发利用途径。着重强调绿色植物资源是人工可再生资源 ,资源利用与再生必须紧密结合 ,才能世世代代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资源保护与发展生计是喀斯特山区面临的相互联系又制约的问题。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以发展生计,保护资源为目标的发展项目。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的环境特点决定了保护与发展必须同时进行,网络信息技术将促进山区农户发展生计,农户为主体的地位是多方参与发展项目成功的首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农耕地、公路边坡治理、苗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且对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推广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国产资源卫星数据在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经济建设服务中的应用,探索了CBERS-02B数据在喀斯特山区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中理想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分类方法。结果显示:134波段为土地利用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HIS变换融合是喀斯特高原山区背景下的CBERS-02B星HR与CCD数据的最佳融合方法。说明,国产卫星CBERS-02B能较好地实现喀斯特地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分类,可以替代国外遥感影像TM,运用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与调查方面。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省份,同时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综合水平低。本文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典型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及效益评价,提出了喀斯特山区庭院循环经济优化导向模式。即喀斯特峰丛谷地的畜-沼-稻-果-鱼模式;丘陵平坝区的畜-沼-稻-鱼-桑-蚕模式;平坝传统农耕区的猪-沼-稻-酒-果模式;庭院景观型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李 《农技服务》2014,(2):59+53-59,53
贵州喀斯特面积达13万km2,水土流失严重。香根草根系发达,分蘖率强,对土壤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剪切力,为了探索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效果,于2010~2012年在罗甸县兴隆乡进行了香根草水土保持试验研究,以期对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推广应用及其生态效应发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高美娣 《新农业》2008,(1):27-28
凤城市地处辽东山区,近年来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杂交大榛子已显现明显的优势.杂交大果榛子个大、丰产、皮薄,又具有野生榛子抗寒、味香的特点,克服了野生榛子个小、皮厚、产量低、虫口多的弱点.杂交榛子营养丰富,榛仁含脂肪51.4%~66.4%,蛋白质14%~25%,碳水化合物6.6%,还有维生素c、E等,是颇受市场欢迎的干果.杂交榛子一般亩产可达100~125公斤,高产榛园达150公斤以上,每亩收入在2500~5000元.一次性栽植,多年受益,是农民发家致富及出口创汇的好项目,另外,杂交榛子又是大灌木,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因此,在辽东山区发展杂交大果榛子具有广阔的前景. 明显的优势.杂交大果榛子个大、丰产、皮薄,又具有野生榛子抗寒、味香的特点,克服了野生榛子个小、皮厚、产量低、虫口多的弱点.杂交榛子营养丰富,榛仁含脂肪51.4%~66.4%,蛋白质14%~25%,碳水化合物6.6%,还有维生素c、E等,是颇受市场欢迎的干果.杂交榛子-殷亩产可达100~125公斤,高产榛园达150公斤以上,每亩收入在2500~5000元.一次性栽植,多年受益,是农民发家致富及出口创汇的好项目,另外,杂交榛子又是大灌木,具 防风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贵州野生榛子种子繁殖育苗技术,包括采种、种子处理、催芽、育苗地选择、整地、播种。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辽北地区野生榛林被大面积垦复,许多荒山也被栽上了榛子。榛子因多为野生资源垦复而成,优新品种少、栽培技术还比较落后,产量较低。针对榛子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项对策,提高榛子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保护喜树树种,指导药用喜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调查对贵州喜树的分布及其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喜树有野生型、半野生型及人工种植型3种类型;野生喜树濒临灭绝,半野生、人工种植的喜树资源广泛分布,主要处于喀斯特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群落中,年龄结构表现为衰退型,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型;半野生、人工喜树由于长期处于人类活动区,其种群数量、分布面积、发展趋势均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要实现山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抛弃传统的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传统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4大发展模式,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复合发展模式,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山区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后提出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对策: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产业支持为主,增强喀斯特农村自主发展能力;加强教育扶贫,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9.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本文总结回顾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历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解决温饱,向自然索取阶段;改造自然阶段;保护自然阶段;保护与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阶段。通过分析农业生产模式的衍变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我国工业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展望贵州喀斯特山区未来的农业生产模式,为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榛子资源十分丰富,但基本上处于利用野生资源的状况,人工栽种面积较小。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分布的6种榛子资源,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