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鱼卵、仔稚鱼的分布, 并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 根据 2020 年 4—7 月在黄河口近岸海域的产卵场调查和 2020 年 4—11 月的定置网渔业生产调查, 结合水温遥感数据, 分析了鮻的产卵期和鱼卵、仔稚鱼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研究了鱼卵、仔稚鱼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4—5 月为黄河口近岸海域鮻的繁殖盛期, 鱼卵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近岸水域, 仔稚鱼在莱州湾和黄河入海口门水域均有分布。水温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和丰度都有重要影响, 11~14 ℃和 19~22 ℃范围内, 鮻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和丰度均较为集中; 盐度与鱼卵、仔稚鱼分布关系密切, 但对丰度影响不显著; 2~6 m 水深范围内, 鱼卵、仔稚鱼分布最为集中, 随着水深增加, 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降低。本研究结果为鮻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7.57%、45.55%,4—6月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呈月递增趋势。鱼卵中石首鱼科未定种最多占10.06%,其次黄姑鱼占6.45%,再次为凤鲚占总数的6.06%。凤鲚仔稚鱼数量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4.06%,其次为虾虎鱼科仔稚鱼,占24.25%,再次为鲻科鱼类仔稚鱼,占23.57%。调查发现杭州湾是凤鲚的主要产卵场,其仔稚鱼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内,少量分布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小黄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外侧。从产卵时间和渔场分布来看,鱼山渔场是最早集中的水域,随着时间推移,产卵场的中心区向北部水域的舟山渔场转移。研究的海域内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银鲳的鱼卵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由1960年的优势种成为现在的非优势种;主要经济鱼类中鳓、凤鲚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但绝对数量有所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沿岸水域资源补充量有所减少,这可能与水域环境变化及过度捕捞导致亲体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渤海硬骨鱼类鱼卵和仔稚鱼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渤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种类41种,隶属7目27科38属,优势种类依次为科、石首鱼科、鲱科、科、科和舌鳎科。鱼卵、仔稚鱼分布几乎遍及整个渤海海域,产卵盛期密集中心为辽东湾中南部、渤海中南部至莱州湾西北部以及三湾的底部。并对主要种类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及变化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2012—2014年每年5月在莱州湾海域布设20个站位,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进行3个航次拖网调查,分析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302 373粒鱼卵和2 912尾仔稚鱼,共计27种类,其中16种鉴定到种,隶属于5目11科16属,还有6个种鉴定到属,5种鉴定到科。鱼卵与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鱼卵、仔稚鱼平面分布极不均匀,沿岸海域数量大于远海。黄河、小清河和胶莱河河口附近数量较多,莱州湾湾口海域数量较多,中部海域数量较少。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2012年仔稚鱼数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呈明显正相关(r=0.891,P<0.01),2013年鱼卵数量与化学需氧量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1),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及仔稚鱼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5-7月对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卵样品9494粒,仔稚鱼样品328422尾,分属8目15科43属51种.结果显示:5-7月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3.3 ind./100m3,最大密度值87.8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5月;5-7月仔稚鱼平均密度为61.8 ind./...  相似文献   

7.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6):493-500
2012年10月和2014年5月在诏安湾海域进行了鱼卵、仔稚鱼的调查,对诏安湾秋季和春季的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鉴定的鱼卵7种、仔稚鱼7种,隶属于10科10属;秋季共采集到鱼卵31个和仔稚鱼47尾,密集区出现在湾口的西屿北侧海域,春季共采集到鱼卵662个和仔稚鱼69尾,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诏安湾中部偏北海域和湾口西屿西侧海域。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隆头鱼科鱼类、美肩鳃鳚,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黄姑鱼、红鳍笛鲷和美肩鳃鳚。与东山湾相比,春季诏安湾鱼卵密度明显较大、仔稚鱼资源密度略低;秋季两个海湾的鱼卵、仔稚鱼数量均处于低水平;两个海湾的产卵时期主要在春季。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2008年春季的种类和数量较2007年春季明显偏少;2008年初夏种类的数量与2008年春季基本相近,但鱼卵的数量明显增多,仔稚鱼的数量基本相近。42种优势种类、重要种类和主要种类构成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主要成分。东海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布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表层水温锋面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初夏最弱;锋面的位置秋季离岸最近,冬季次之,春季和初夏离岸最远,冬季偏南,初夏季节北移。表层盐度锋面主要分布在近岸区域,与岸线大致平行,其强度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初夏季节最弱。秋、冬季节陆架深水海域的水温较沿岸海域高,鱼类生殖群体在陆架深水高温区产卵;春季和初夏季节沿岸海域明显升温,鱼类生殖群体由深水区向近岸海域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分布由陆架中部向近岸海域扩展,并在近岸海域形成了中心产卵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与温、盐锋面和种类的温、盐属性的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温度锋面暖水一侧,并有各自最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水温、盐度与种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导致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以及种类的生物学属性是影响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以及密集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泉州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1-2002年在泉州湾海域分别进行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泉州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和主要种类的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34种,分别隶属于14科21属。在数量上,鱼卵和仔稚鱼最高值均出现在春季(5月),其中鱼卵数量最大的种类是鳀科鱼类,约占总卵量34.2%。仔稚鱼则以鱚科鱼类最为丰富,占61.8%。在数量分布上,不论鱼卵或是仔、稚鱼均以9号站最为密集。这表明该区鱼类主要产卵期在春季。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团队分别在2010年5月—2012年2月春、夏、秋和冬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此海域开展了8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鱼卵1 042粒,仔稚鱼2 055尾,隶属于10目19科37种。鱼卵优势种为扁舵鲣和小带鱼等;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鰉、鳀和中华小公鱼等。调查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是8.40粒/100 m3,仔稚鱼的平均密度是14.85尾/100 m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春、夏季4个季节之间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匀,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得出,与鱼卵、仔稚鱼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和海水悬浮物。研究表明,春、夏季是岱衢洋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该海域是鳀、扁舵鲣、中华小公鱼等中上层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育幼场。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5年5―7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存在空间异质性的南北两个典型断面进行的鱼卵、仔稚鱼水平拖网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春、夏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获得鱼卵33587粒,仔稚鱼713尾。出现鱼卵25种(未定种1种),隶属于14科25属,仔稚鱼13种(未定种1种),隶属于13科13属。鱼卵优势种主要是鳀(Engraulis japonicus)、多鳞鱚(Sillago sihama)、(魚銜)属(Callionymus spp.)、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江口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仔稚鱼优势种主要是(魚銜)属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鱼类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年代际变化明显,目前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资源更新节律快的小型鱼种为主;研究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的优势种在不同月份和断面之间存在一定变化,5、6月南北两断面优势种组成不同,7月开始出现共同优势种。从鱼类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来看,近岸海域的丰度较高,5、6月鱼类浮游生物的平均丰度均为北面断面1高于南面断面2,7月反之。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在两个典型断面随月份呈现出不同特征,水深、温度和盐等海洋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着春、夏季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2.
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长江下游莲花洲港15个采样点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并对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40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1种、软体动物门10种、环节动物门9种.莲花洲港的底栖动物由5个摄食功能群构成,其中,撕食者占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3.
罗源湾夏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9-315
分析研究了2009年7月福建罗源湾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19种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13科。其中,鱼卵10种、仔稚鱼14种。夏季,罗源湾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80 ind/m3和0.54 ind/m3;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4.11 ind/m3和2.63 ind/m3。鱼卵、仔稚鱼以鳀科数量最多,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commersonli)。与历史资料相比,不但种类数减少,且优势种由多科鱼类并存向鳀科鱼类为主转变。夏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罗源湾中北部海域及湾口附近。  相似文献   

14.
长江安庆新洲江段仔稚鱼的群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庆新洲江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干流-沙洲生境,为掌握该水域仔稚鱼群聚特征,于2018年4月15日—8月4日开展了逐日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仔稚鱼121246尾,隶属于6目8科34种,贝氏䱗()为第一优势种。新洲南汊、北汊分别采集仔稚鱼79338尾和41908尾,数量占比依次为65.44%和占34.56%。所有渔获物中,产漂流性卵鱼类物种数最多(16种,47.06%),产浮性卵鱼类数量最多(92623尾,76.39%)。就时间特征而言,南汊、北汊仔稚鱼丰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与水位上涨高度关联,共监测到三次高峰,其中7月13日达到峰值(2001.28 ind/100 m3);就空间特征而言,近岸采样点丰度高于河道中泓采样点,南汊丰度总体高于北汊。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与新洲江段仔稚鱼丰度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为水位、浊度、水温和透明度,其中水位为主要的正相关因子。空间尺度的聚类分析将新洲江段6个采样点分为3个群组,表明新洲江段不同采样点仔稚鱼群聚结构差异显著(=0.017)。研究表明,安庆新洲江段仔稚鱼补充量显著大于上游输入量,新洲对该江段仔稚鱼群聚特征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表现为南汊的鱼类繁殖条件显著优于北汊。研究结果补充了安庆新洲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数据,为长江下游渔业资源评估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18年4月和11月在舟山群岛以东沿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资料,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公式、生物多样性指数、ABC曲线等方法,对虾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种类的空间分布、丰度/生物量等进行研究。经鉴定,本次调查共捕获虾类32种,隶属于10科21属。春季(4月)出现的虾类共有22种,隶属于9科16属;秋季(11月)共有29种虾类,隶属于9科20属,出现种类较多。两季共出现虾类19种。秋季虾类的种类数高于春季,秋季有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 2种优势种,春季无优势种出现。秋季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高于春季,而均匀度指数则相反,秋季小于春季。ABC曲线的W值春季小于0,秋季大于0,表明春季群落结构受到较大程度的干扰,秋季群落结构受到干扰的程度较小。春、秋季ABC曲线末端均有重叠,表明舟山群岛以东沿岸海域虾类群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The spawning ground of the Japanese sardine, Sardinops melanostictus (Schlegel), was distributed over the oceanic waters as well as the coastal waters along the Pacific coast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Japan during 1978–1992. The area of the spawning ground in the coastal water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has ranged from 95 000 km2 in 1992 to 143 000 km2 in 1988, constituting 44–77%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spawning ground. The area of the coastal spawning ground was relatively constant in spite of the large fluctuations in egg abundance, i.e. size of the spawning population, from 88 trillion (1987) to 668 trillion (1989) in the waters. Spawning adults seemed to extend over the coastal waters irrespective of the size of the spawning popul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coastal waters, the spawning area in the oceanic waters offshore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creased from 31 000 km2 in 1978 to 183 000 km2 in 1988 and then shrank to 83 000 km2 in 1992, as a function of the spawning population size. The egg distribution density in the coastal waters stayed less than 6000 m−2 mo−1, but it reached as high as 27 400 m−2 mo−1 in the expanded spawning ground in the oceanic waters. The oceanic waters seemed to function as a reserve spawning ground for the sardine in years of extremely high spawning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三峡水库开展试验性生态调度后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的5—7月对该江段卵苗种类组成、资源量、产卵场及生态水文指标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鱼类7目14科54种(属),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6种。仔鱼组成以贝氏䱗()(占15.2%)、沙鳅属(粒、324.2×108尾;2019年分别为35.9×108粒、1140.7×108尾。监利江段成为鳊()等鱼类的重要产卵场。生态调度对监利江段贝氏䱗、鳊、银鮈等鱼类的自然繁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产卵量与涨水持续时间、流量累积涨幅呈正相关。监利江段涨水持续时间4 d及以上,流量累积涨幅3500 m3/s及以上时,产卵量可占当年调查期间鱼卵总规模的8.4%以上。建议继续开展并优化生态调度,加强对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特征,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的13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共采集到仔稚鱼77种,隶属于13目27科63属。各季节出现仔稚鱼种数分别为37、20、13和7种。仔稚鱼是以暖温性种类占绝对优势,按生态类型划分,河口性和淡水性种类为主,其次为海洋性种类,洄游性种类最少。根据优势度曲线可看出,夏季优势种最突出,秋季优势种最不明显。夏季与秋季的共有种最多,均为27种;冬季与春季,冬季与秋季间的共有种最少,均为11种。从数量分布来看,冬季仔稚鱼数量最少,且分布较分散,春季数量有明显增加,夏季数量达最大值,且分布趋于集中。在低盐和淡水的站位St.4、St.5、St.7和St.10,形成了以刀鲚为主要种类的仔稚鱼密集区,平均密度高达2 729尾/站。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了解河北省昌黎地区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2016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分别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采样,并监测了12种常规水质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季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类群31种(属),其中桡足类12种、浮游幼虫类10种、腔肠类6种、糠虾类1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春、夏季全区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4 706个/m~3和138.2 mg/m~3)均高于夏季(4 239个/m~3和13.5 mg/m~3);春季优势种有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夏季优势种有双壳类幼虫(Lamellibranchiata larv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春、夏季均出现的优势种有2种,分别是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94和2.18)均高于春季(1.71和1.80);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硝酸盐和透明度是影响昌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昌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其优势种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