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长白山区林下炭疽病病害种类及其病因,本研究从发病林下参叶中分离纯化病原,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对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害由人参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 Uyeda Takimoto)侵染所致,是人参炭疽病。炭疽病一般侵害栽培人参(园参)的叶片、果实和茎,这是首次在林下参上发病的报道,提醒广大种植户在林下参种植护育中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2.
石柱黄连是特产于渝东南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地理标志产品,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量巨大,在黄连(Coptis chinensis)行业拥有很高的地位。运用民族植物学原理和方法,调查研究了石柱土家族管理和利用黄连的传统知识和经验。介绍了石柱黄连的历史变迁和现代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传统中药材。  相似文献   

3.
为重庆石柱黄连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重庆石柱黄连叶片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 重庆石柱黄连叶片形态之间在叶片形态和色泽两类形态学特征参数均有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建议按照其形态变异规律和分化特点,将重庆石柱黄连60份材料划分为3个形态类群.  相似文献   

4.
重庆石柱黄连叶形态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重庆石柱黄连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重庆石柱黄连叶片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重庆石柱黄连叶片形态之间在叶片形态和色泽两类形态学特征参数均有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建议按照其形态变异规律和分化特点,将重庆石柱黄连60份材料划分为3个形态类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引起棕竹叶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分类法、形态学方法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方法对棕竹炭疽病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棕竹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可以侵染有伤的棕竹叶片并引发炭疽病;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暹罗刺盘孢菌株聚为一类。[结论]引起棕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暹罗刺盘孢菌(C.siamense)。  相似文献   

6.
炭疽病是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subsp.jasminoides)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并威胁该珍稀物种的生存。为明确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以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在确定致病性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法对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叶片中共分离到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仅1个菌株(QZH)能引起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一致。多基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菌株QZH与果生刺盘孢菌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具有较高的支持率。综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鉴定鉴定结果,确定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后续开展该病害的有效防治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杜鹃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昆明市郊的杜鹃盆花种植基地采集炭疽病样品,经病原分离和纯化得到形态一致的6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将该杜鹃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 H值、温度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源,最适合的为葡萄糖;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的有机氮为蛋白胨,无机氮为硝酸钾;病原菌在15~35℃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适于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p H值为6~8;适于产孢的培养基为MA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博落回种植区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为明确福建三明地区博落回叶片炭疽病致病的病原菌,对采集的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博落回病叶中共分离到20株菌株,所有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一致,菌落圆形,白色,背面浅灰白色至肉桂色,分生孢子团橘红色,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单孢;ITS和TUB2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的菌株和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ucticola均聚类在一起,置信度分别为82%和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的症状与田间的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病样发病症状、菌落形态及基因序列(ITS和TUB2)分析,发现引起三明市明溪县的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相似文献   

9.
从昆明市郊的杜鹃盆花种植基地采集炭疽病样品,经病原分离和纯化得到形态一致的6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将该杜鹃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 H值、温度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源,最适合的为葡萄糖;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的有机氮为蛋白胨,无机氮为硝酸钾;病原菌在1535℃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适于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p H值为635℃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适于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p H值为68;适于产孢的培养基为MA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炭疽病是田七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种严重的病害,为明确引起炭疽病的病因,从引起田七叶片穿孔和褐化的样本上分离病原,对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对显微形态和r DNA ITS分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种田七炭疽病病原分别为人参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