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研究鉴定出在中国大豆上又一类重要病原线虫——根结线虫。黄淮海豆区为其主要发生危害地带,并且,其主要病原种和小种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测量及鉴别寄主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其区系分布大体为:在开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and White,191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 (Neal,188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2号;在宁陵为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在崂山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在栖霞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1949),其中南方根结线虫的开封群体和崂山群体雌虫会阴花纹和排孔位置略有不同,但仍属于其种内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首次对我国4个重病区的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M.aren-aria)病病原统一进行了较系统的形态学观察、测量、描述及鉴别寄主鉴定、明确了我国花生上的两个根结线虫种按南,北方两个重病区有其明确的区系分布界限,未发现混生现象,即各分别为:在南方—北纬25°的广东省遂溪县等地区是花生根结线虫1号(Meloidogyne arenaria race 1)生理小种;在北方—北纬37°以北的山东省栖霞县、文登县以及河北省滦县等地区是北方根结线虫(M.hapla);而且在本研究所取样本地区均为单一根结线虫种,亦未发现有其它根结线虫种为害花生。同时还看出北方根结线虫种内四个群体间的二龄幼虫头部细微结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玉米受多种植物寄生性线虫的侵袭,尽管和美国南部根结线虫时常侵害玉米,但有关玉米对这些线虫易感性的报导却不一致。Windham 等(1987)对64个作为寄主的商用玉米杂交种对根结线虫 M.arenaria 2号小种和黄麻根结线虫(M.incognita)4号小种群体的寄生适应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13年,在福建省漳州市进行香蕉根结线虫病害的分布和危害性调查,结果表明:香蕉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田间香蕉的株发病率达79.3%,苗圃香蕉假植苗株发病率达94.8%,带病香蕉苗成为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重要侵染源。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鉴定结果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且存在根结线虫的混合种群。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和河南等省(区)主产区调查和鉴定,红麻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有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1号和2号小种,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2号小种。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其在湖南沅江麻田一年可完成四代。它们都不为害棉花、小麦、花生、芝麻、苎麻、高粱和玉米。幼虫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层内。0~10厘米土层内幼虫数的波动在红麻生长季节有4个高峰,收获后还出现一个高峰。病原线虫以幼虫和卵主要在病残中越冬,清除病残可压低初次侵染。实行轮作可减轻病害和增产。重病田用D—D混剂,涕灭威或棉虫灵处理土壤效果良好。文中对抗线虫育种工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是一种能引起花生重大损失的病原物。据估计,得克萨斯州26%的花生田有花生根结线虫,该线虫也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目前还没有培育出高抗花生根结线虫的栽培品种,但已在花生属的不同种中鉴定出抗线性。Nelson等报道,许多花生野生种抗花生根结线虫,此外,他们发现了两个种间杂种抗这种线虫。抗性杂种之一T P—129是杂交组合[A.bat-izocoi×(A.cardenasiiGK P—10017×A.chacoensisGK P—10602)]4x的  相似文献   

7.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威胁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原物,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两对引物#C2F3/#1108和MI-F/MI-R建立了一种适用于4种根结线虫分子鉴定的技术.结果表明:引物#C2F3/#1108可将根结线虫分为南方根结线虫或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引物MI-F/MIR可用于特异性区分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8.
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及其侵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政和县稻田发现大面积的严重水稻根结线虫病,沟渠内禾本科杂草油芒(Eccoilopus sp.)也遭受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的严重侵染。这两种寄主的根结线虫形态特征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Golden and Birchfield,1965)原始描述相符;对根结线虫的rDNA ITS区、28S rDNA D2/D3区进行了扩增、克隆与测序,其序列与GenBank中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相似性达99%以上,据此将水稻和油芒上的根结线虫鉴定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通过交叉接种试验和田间调查,证实油芒是水稻根结线虫的重要寄主,为田间水稻根结线虫病的重要侵染源。   相似文献   

9.
红麻是一种重要纤维作物,随着红麻造纸工业的开发,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据研究报道,我国红麻产区主要土传病害有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1号和2号小种,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2号小种诱致的根结线虫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内的凹玻片测试结果表明:接种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后,使南方根结线虫1号生理小种卵的孵化率明显降低,接种5天后的孵化率比对照降低一半,接种11天后卵寄生率达58.20%;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每40平方米1.5公斤、3.0公斤用量下,当季对花生北方根结线虫的卵寄生率达62.09%。53.99%;相同用量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前期卵寄生率分别为18.72%—63.08%、22.92—32.76%,后期卵寄生率分别为19.42%,21.13%,防治效果分别为5.13%—22.45%,23.04%—25.50%,说明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1号生理种、花生北方根结线虫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广西贺州市栀子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采集根部有明显根结的栀子根系进行根结线虫分离鉴定,通过观察根结线虫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利用核糖体ITS区和28S rDNA D2D3区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2龄幼虫和雌成虫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值与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 Yang & Eisenback, 1983)相似;该病原线虫核糖体ITS区与NCBI数据库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为100%,28S rDNA D2D3区与NCBI数据库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为99%以上;该病原线虫核糖体ITS序列以99%的支持率与象耳豆根结线虫聚为同一分支。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广西贺州市栀子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是该线虫的新寄主纪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水杨酸及茉莉酸信号途径在辣椒抗蚜性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获得遗传稳定的抗、感蚜参照辣椒品种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桃蚜为害前后抗、感蚜参照辣椒品种叶组织中水杨酸、茉莉酸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桃蚜为害后,水杨酸含量在抗蚜辣椒品种‘猪大肠’(ZDC)和感蚜辣椒品种‘大羊角椒’(DYJJ)中均比为害前显著提高,而茉莉酸含量在ZDC中显著提高,在DYJJ中则先显著降低之后又恢复到为害前水平。水杨酸信号途径相关基因PR1EDS5PAD4的表达量在ZDC、DYJJ被桃蚜为害后均能够显著诱导,并且桃蚜为害早期PR1EDS5基因在ZDC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DYJJ。ZDC被桃蚜为害后,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LOX2AOC的表达量比为害前先显著提高,之后又逐渐降低至为害前水平,而这2个基因在DYJJ中的表达被显著抑制,并且也显著低于ZDC中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抗蚜辣椒品种可以同时激活水杨酸、茉莉酸信号途径抵御桃蚜为害,而感蚜辣椒品种激活水杨酸途径、显著抑制茉莉酸途径则有利于桃蚜为害。本研究从以上2个防御信号途径初步揭示了辣椒的抗蚜性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茉莉花资源对白绢病的抗性,从主产区广西横县的病株分离白绢病菌株,以横县双瓣茉莉花为材料,对露天条件下茉莉花白绢病接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盆栽的不同茉莉花品种(系)进行接种,采用相对抗病程度评价法鉴定供试材料的抗病性。结果表明:(1)在5种接种方法中,带菌燕麦粒埋土法的病情指数、发病率最高,分别为47.93%、86.67%,可以作为茉莉花白绢病露天接种方法;以此法接种后0~24 d期间,随着苗龄增加,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呈降低趋势,1年生盆栽发病最迅速,病情指数也一直最高,20年生的发病最慢,病情指数一直最低;(2)供试的18份茉莉花品种(系)中,有抗病品种(系)5个、中感品种(系)6个、高感品种(系)7个,其中J0718的相对抗性指数最高,虎头茉莉和J1836最容易感染茉莉花白绢病,横县双瓣茉莉属中感品种;(3)供试的其他8份素馨属资源中,迎春花的相对抗性指数为0.93,为高抗品种;抗病品种4个,包括耳叶茉莉、扭肚藤、厚叶素馨及浓香茉莉,高抗及抗病品种占62.50%,可为茉莉花抗性育种提供种质资源;(4)在抗病及高感种质资源中,都有单瓣、双瓣及多瓣类型,不宜仅依据瓣型来判断抗性强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Pi9是一个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田间病圃监测发现持有Pi9的水稻单基因系IRBL9-W在苗期高抗稻瘟病,但却感穗瘟。探明水稻单基因系IRBL9-W在苗期抗病而孕穗末期感染穗颈瘟的原因,为Pi9基因在水稻抗病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从IRBL9-W穗颈瘟病斑上分离的8个单孢菌株以及实验室保存的单孢菌株Y363,在温室分别对单基因系IRBL9-W苗期和孕穗末期进行接种鉴定;并利用病原菌AvrPi9基因的特异引物对9个单孢菌株进行PCR扩增及产物测序;提取水稻单基因系IRBL9-W苗期叶片和抽穗期穗部的总RNA,通过半定量RT-PCR以及实时qRT-PCR分析Pi9基因在苗期和穗期的表达。【结果】在温室人工喷雾接种条件下,IRBL9-W在苗期对从穗颈瘟上分离的8个单孢及对照菌株Y363均表现为抗病;随机选取的2个从IRBL9-W穗颈瘟病样分离的单孢菌株(YX2-7-1和YX2-15-1)及对照菌株Y363对孕穗末期IRBL9-W注射接种,接种的植株表现出典型的穗颈瘟症状;AvrPi9的等位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与AvrPi9相比,Y363中的等位基因与AvrPi9完全相同,而从IRBL9-W穗瘟分离的8个单孢菌株中编码区与AvrPi9基因完全相同,但在编码起始位置上游-264 bp处缺失16 bp的一段序列。由于IRBL9-W苗期对这些菌株均表现抗病,推测这段序列的缺失并不影响AvrPi9基因的功能;实时qRT-PCR分析结果表明,Pi9基因在穗部的表达量为苗期叶片表达量的47.3%。【结论】在水稻单基因系IRBL9-W中,与苗期叶片中Pi9基因的表达量相比,Pi9基因在穗部表达量的明显降低可能是造成IRBL9-W穗期感稻瘟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通过对花生抗线虫鉴定方法的比较,确定更加快速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作者于2002~2003年在佐治亚大学的Tifton试验站进行了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侵然期幼虫(2000~4000条/株)与虫卵(8000~16000粒/株)均可以用于花生抗线性鉴定的温室接种,但与使用虫卵接种相比,以侵染期幼虫作为接种体需要多花3~5d的时间收集幼虫;接种后14d,可以依据0~5级的虫瘿分级标准将供试的4份花生种质区分开来;接种后6~10周依据卵块数量或每克根中的虫卵数可以进一步确认花生的抗性水平.虫瘿级数、虫瘿数量、卵块数量及每克根中的卵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温室中花生抗线虫鉴定的程序方法以8000粒卵/株为适宜接种量,接种后14d依据0~5级的虫瘿分级标准进行初筛,对初筛入选的材料再在接种后6周根据卵块数量或卵量验证其抗性.  相似文献   

16.
根结线虫是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其中象耳豆根结线虫在近几年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优势种群,防治较为困难,严重影响了苦瓜的产量和品质,生产中较多采用嫁接砧木的防治措施.为筛选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苦瓜砧木品种,以18份苦瓜砧木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幼苗人工接种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方法,接种45 d后,测量供试材料的相对...  相似文献   

17.
The false root-knot nematode, Nacobbus aberrans, causes severe damage to field and greenhouse pepper crops in several localities of the American continent. No commercial peppers (Capsicum annuum) resistant to this nematode are available up to the present. Host suitability of 6 experimental and 3 commercial peppers (some of them carrying Me1 and Me7 resistance genes to Meloidogyne spp.) to two N. aberrans populations were evaluated under greenhouse experiments. None of the peppers was found to be resistant to the nematode. The evaluated parameters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ome peppers tested within a single population and between populations for a single plant material. Some peppers carrying resistance showed higher nematode reproduction than some lines that did not possess resistance genes.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gene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Meloidogyne spp. do not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this species of root-galling nematode. Host suitability of pepper lines carrying Me1 or Me7 resistance genes against N. aberrans is evaluated for the first time. Search for resistant genes against this nematode in wild peppers growing in areas where this nematode is indigenous should be promoted.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辣木(Moringa spp.)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分子标记方法对18份辣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70对引物中筛选出13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0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62.50%。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等位基因数(Na)为1.625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777,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32,香农信息指数(I)为0.3797,说明18份辣木种质资源间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份辣木种质资在遗传相似系数0.732水平上,可分了3个群,来自非洲卢旺达的狭瓣辣木[M. stenopetala (Baker f.) Cufod.]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单独聚类为一个类群Ⅲ;其余样品则分别聚类为类群Ⅰ和类群Ⅱ,类群Ⅰ共11份材料,主要为来源于印度的多油辣木(M. oleifera Lam.)及其改良种‘PKM1’和‘PKM2’,类群Ⅱ共6份材料,主要为来源于我国云南和海南的多油辣木及其改良种‘PKM1’和’PKM2’。SRAP标记反映了辣木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辣木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NAC(NAM/ATAF/CUC)基因家族是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该基因家族在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木薯cDNA中克隆了MeNAC29和MeNAC30基因,并采用qRT-PCR技术对抗、感种质受木薯萎蔫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pv.manihotis,Xam)侵染后2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均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且均有保守的NAM结构域。MeNAC29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888 nt,编码295 aa。MeNAC3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870 nt,编码289 aa。接种木薯萎蔫病菌后,抗病种质中MeNAC29和MeNAC3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表明这2个基因参与了木薯对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是引起大豆品种对胞囊线虫抗性差异的因素之一,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东农L~(-1)0以及感病种质黑农37、绥农10和绥农14为试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QTL位点qscn3-3内27个编码基因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F测验表明15个目的基因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拷贝数变异;抗感病品种PCR产物丰度相对值分析结果表明9个目的基因拷贝数在抗感病种质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推测其功能是通过编码抗病蛋白和富亮氨酸蛋白来实现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相关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