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2016-2019年小麦生长季进行小麦品种泰科麦33的田间播种量试验,2016-2017年播种量为75 kg/hm2(SA1)、150 kg/hm2(SA2)、225 kg/hm2(SA3)、300 kg/hm2(SA4)、375 kg/hm2(SA5)5个水平,2017-2018和2018-2019两个小麦生长季调...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肥、小麦秸秆还田和播种量对小麦净产值、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氮肥是对各性状影响最大的因素,小麦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净产值影响较小。获得小麦高产的最佳组合是N3P2K2S2D1,即施N 210 kg/hm2,P2O537.5 kg/hm2,K2O 45 kg/hm2,小麦秸秆2 250 kg/hm2,播种量105 kg/hm2。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目前灌量是否合理及灌水量阈值.通过分析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在水分利用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解析滴灌冬小麦产量提升及节水灌溉的关键要素和限制因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设计四种减量灌溉模式(总灌量分别为3 376、3 000、2 625和2 250 m3/hm2).以常规灌量为对照(总灌量为3 750 m3/hm2).监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D4处理(灌量2250 m3/hm2)到D3处理(灌量2 625 m3/hm2)产量逐步增加,D3处理产量最高为9 450.kg/hm2,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逐步降低.[结论]D4(灌溉量2 250 m3/hm2)到D2处理(灌溉量3 000 m3/hm2)水分利用效率逐步增加,而后波动性下降.说明灌溉量超出其阈值,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反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贵州黄壤区豆科绿肥的适宜播种量,为其推广种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以66-25箭筈豌豆为试材,研究63.0 kg/hm2(T1)、76.5 kg/hm2(T2)、90.0 kg/hm2(T3)、103.5 kg/hm2(T4)和117.0 kg/hm2(T5)5个播种量对66-25箭筈豌豆生物量、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播种量对66-25箭筈豌豆生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存在明显差异。随播种量增加,66-25箭筈豌豆的分枝数呈降低趋势,以播种量为63.0 kg/hm2时最大,达6.8个;随生育期的延长,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可分为累积缓慢期、累积快速期和累积平稳期;随播种量增加,留种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播种量为103.5 kg/hm2时最大,达1 283 kg/hm2,播种量为63.0 kg/hm2时最小,为1 120 kg/hm2;采用二次曲线函数模型拟合得出,适宜留种和还田的播种量分别为98.9 kg/hm2和100.1 kg/hm2。【结论】贵州黄壤区适当提高播种量可提高66-25箭筈豌豆的生物量和留种产量,66-25箭筈豌豆及其相似豆科绿肥留种和还田较为适宜的推荐播种量为90 kg/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究湖南稻作烟区烟叶生产中秸秆腐熟有机肥+粉垄耕作的适宜用量和耕作效果,旨在改善湖南植烟土壤环境,为烤烟提质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7个处理,分别为T1:不施用秸秆腐熟有机肥+常规耕作;T2:施用秸秆腐熟有机肥1150 kg/hm2+常规耕作;T3:施用秸秆腐熟有机肥2300 kg/h...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通过调整小麦边行与内行播种量,探索防止小麦倒伏与增产的新途径。[方法]于2016-2017年在曲周试验站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边行播种量,设225kg·hm~(-2)(B1)与300kg·hm~(-2)(B2)两个水平,副因素为内行播种量,设150kg·hm~(-2)(T1)、225kg·hm~(-2)(T2)、300kg·hm~(-2)(T3)3个水平;调查小麦秸秆直径、断裂拉力、倒伏率等抗倒性能指标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结果]随播量增加,边行与内行小麦主茎基部第二节间直径与断裂强度下降,单位面积穗数、产量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边行与内行相互影响显著,内行播量增加对边行小麦生长存在负效应,边行播量增加同样抑制内行小麦生长。综合来看,当边行播量在300kg·hm~(-2),内行播量在150kg·hm~(-2)时小麦平均产量最高,内行倒伏率接近最低。[结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增加边行播量,降低内行播量的差量播种方式,有利于防止小麦倒伏,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群体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为15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5 793.0 kg/hm2,播种量为210kg/hm2的产量最低,为4 969.5 kg/hm2。对于小麦群体而言,播量为150 kg/hm2的群体比较适宜,实粒数多,抗倒伏性强。因此,播种量控制在150 kg/hm2左右小麦较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8.
以沣油68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量(T1:2.25 kg/hm2,T2:3.00 kg/hm2,T3:3.75 kg/hm2,T4:4.50kg/hm2)对洞庭湖平原稻田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发育、部分植株生物学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油菜各生育期无明显影响,播种量大的处理全生育期比播种量少的缩短1~2 d;各处理油菜植株的株高、开盘直径、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出叶数、绿叶数和根颈粗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以T1处理均为最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期各处理油菜植株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T1>T2>T3>T4;各处理油菜植株的茎干重和叶干重、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T1处理油菜植株的株高、主花序长、二次分枝数、主花序有效果数、单株总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等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间油菜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T2>T4>T3>T1,T2处理油菜产量分别比T1、T3、T4处理增产12.9%、8.2%、7.2%;油菜获得高产的适宜播种量为3.0 kg/hm2.  相似文献   

9.
杉木良种壮苗培育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凤芝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74+6278-6274,6278
[目的]探索杉木良种壮苗高效优质的培育技术.[方法]在青阳县杨田镇下东堡村杉木育苗基地,研究杉木播种量、播种季节、施肥种类与施肥量、育苗密度等对杉木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①青阳地区杉木播种量以60 ~ 75 kg/hm2,良种为45 kg/hm2为宜.播种季节采用冬播好处多,苗木生命力强,抗逆性强.②杉木育苗施基肥为复合肥1 500 kg/hm2,饼肥750 kg,/hm2是合理科学的,苗木的木质化程度高.③从苗木质量和育苗量双重指标综合考虑,杉木育苗的最优密度是90株/m2(产苗量为67.5万株/hm2).[结论]培育合格的杉木良种壮苗,要提早播种,控制播种量,搭配适当的施肥量以及育苗密度.此外对于其他影响苗木生长量的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播期、播量和施氮水平对弱筋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皋地区进行小麦播期、播量和施氮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穗数的影响是导致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该试验条件下,11月5日播种,播种量为120 kg/hm2,施氮肥270 kg/hm2,小麦产量最高,达7 854.75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小麦配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与糯小麦渝L-2按10.0∶0、9.0∶1.0、8.5∶1.5、8.0∶2.0、7.5∶2.5、7.0∶3.0、6.0∶4.0和0∶10.0不同的比例配麦,测定其蛋白质、淀粉特性及面条加工品质的变化。[结果]渝麦12号与渝L-2按不同比例配麦后,9个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均表现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渝麦12号的面条加工品质较好,随着渝L-2添加比例的增加,面条的适口性、韧性、光滑性得分显著提高,总分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渝L-2添加超过一定比例后,继续提高渝L-2添加比例,面条的适口性和韧性得分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最适宜的配麦比例为8.5∶1.5,即85%的渝麦12号搭配15%的渝L-2,可显著改善面条的加工和制作品质。  相似文献   

12.
小麦播种量对杂草群落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也是各种害虫的寄主,最终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该文分析小麦绵农6号不同播种量对农田杂草发生种类、发展规律及小麦经济产量的影响,为实现农田杂草的生态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麦田杂草群落主要由看麦娘、荠菜、猪殃殃、蔊菜、短辐水芹、碎米荠和野薄荷等构成,其中看麦娘、荠菜、猪殃殃和野薄荷等为主要杂草.在低播种量B1(4.47g/m2)时,杂草生物量较高,增大播种量B4(17.88g/m2)可抑制麦田中杂草数量的发生.适宜的小麦播种量B2(8.94g/m2)和B3(13.41g/m2)能抑制麦田杂草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3.
药剂处理对小麦全蚀病防效及其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国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483-3484,3487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药剂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Gaeumanonomyces graminis (Sacc.)ArX& Olivier var.tritici J.Walker]均表现出较好防效,对小麦产量也有明显影响.不同药剂土壤处理与对照相比,次生根受害症状表现推迟8~10d,剑蚀消、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防效分别为57.4%、32.9%和21.8%,后期枯穗率与对照枯穗率(0.75%)相比,防效分别为72.0%、66.6%和56.0%;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产31.1%、22.3%和18.6%.不同药剂拌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健禾保根部受害症状表现推迟12d,其他处理推迟16~18 d;通过次生根受害程度调查,综合处理区平均防效达90.6%,3%敌萎丹、2.5%适乐时、12.5%全蚀净、3%敌萎丹+2.5%适乐时、6%立克莠和健禾保等处理平均防效分别为75.7%、51.2%、83.3%、66.4%、81.7%和57.4%;后期枯穗率与对照相比,平均防效依次分别达到85.3%、80.0%、97.3%、78.6%、84.0%和52.0%;产量表现以2.5%适乐时药剂拌种小麦产量最高,12.5%全蚀净处理小麦产量偏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化标记和选择性回交等手段进行糯质目的基因定向导入与跟踪,采用组培和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等生物技术,建立糯性小麦高效选择体系,创造糯性小麦新种质和面条麦品种,评价糯性小麦新种质在面条麦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麦条锈菌与寄主交界面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颈部和吸器体壁均由两层构成,即染色较深的外层和染色较浅的内层,但是,具邻位羟基多糖物质的分布模式和糖基的种类在颈部壁和吸器体壁并非一致。在颈部处凹陷的寄主细胞质膜紧贴于其外壁,而在吸器体部位,它与吸器体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吸器外间质中存在有多糖物质,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酸半乳糖胺,半乳糖等糖基。此外,在吸器外围的寄主原生质中存在有呈管状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对2010年春节后国内小麦市场基本情况做了简要回顾,分析了目前国内小麦市场的主要特征。着重探讨了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销售进入尾声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对4-5月份小麦市场做了初步展望。重点指出,2010年部分地区因价格较高可能无需进行托市。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不同品系白粉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清  陈凯  徐关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51-1151,1183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对2003年从华北北部203份材料中选育出来的抗病性、丰产性好的48份材料再次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鉴定结果:成株期免疫材料有24份,高抗材料9份,中抗材料6份。苗期无免疫材料,有高抗材料31份,中抗材料10份。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19.
基于WheatGrow和CERES模型的区域小麦生育期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小麦生长模型在区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并利用WheatGrow和CERES-Wheat两套模型模拟区域小麦生育期,以检验和评价模型区域应用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首先利用薄盘样条法(thin plate spline,TPS)对各站点逐日气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得到研究区域气象要素表面数据;其次利用TPS方法对各站点历史多年小麦播种期进行空间插值,并将插值后的结果进行多年平均得到研究区域播种期表面数据;进一步将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与生长模型相结合,利用典型站点历史多年小麦生育期实测数据,估算出典型站点的品种参数,并将其作为各省份的代表性生态型品种参数;最后将生成的气象要素和播种期表面数据以及生态型品种参数等输入到WheatGrow和CERES-Wheat模型中,并以栅格为单元进行研究区域小麦生育期的模拟,进一步结合不同站点历史年份的生育期观测资料,检验和评价模型区域应用方法的有效性,并量化区域生育期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两个模型在区域尺度上的生育期预测效果均较好,区域尺度上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预测值和观测值之间的R2分别为0.85、0.87和0.86(WheatGrow),0.87、0.85和0.82(CERES);RMSE分别为9.6、7.2和6.3 d(WheatGrow),9.4、7.8和6.6 d(CERES)。另外,WheatGrow模型对抽穗期和成熟期区域预测的准确度略高于CERES-Wheat,但由品种参数导致的区域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也相对较高。【结论】通过气象数据和小麦播期数据的TPS插值技术结合MCMC方法的品种参数估计技术,将基于机理的生育期模型拓展到区域尺度,较好地预测区域小麦生育期,量化了由品种参数导致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量化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区域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对2010年新麦上市前国内小麦市场的变化做了简要回顾。分析了最低收购价小麦投放增加、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基本销售完毕及中国小麦进口增加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对美国农业部2010/11年度世界小麦平衡表做了简要分析。重点分析了2010年全国冬小麦生产形势和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变化。指出河北市场将成为市场热点,优质麦价格上涨可期,小麦市场的政策市特征不会改变,重点关注第三季度通货膨胀水平对小麦市场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