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用不同水平葡萄籽渣替代肉牛精料补充料中部分玉米和棉粕对西门塔尔牛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营养物质体外消化率、发酵参数及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 试验采用模拟瘤胃体外培养技术,以4%、8%、12%和16%葡萄籽渣替代肉牛精料补充料中部分玉米和棉粕,测定各组日粮体外产气量、发酵参数、营养物质体外消化率及肉牛生长性能。[结果] 随着体外发酵时间的增加,累计产气量呈递增趋势,12%葡萄籽渣组产气量最大,各组之间72 h总产气量差异不显著(P>0.05);产气后人工瘤胃培养液pH值、NH3-N浓度和菌体蛋白含量各组无显著(P>0.05)差异,试验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P<0.05)升高;16%葡萄籽渣组干物质消化率最低,对照组粗蛋白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试验组,对照组和4%葡萄籽渣组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三组,对照组和12%葡萄籽渣组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三组;4%和8%葡萄籽渣组肉牛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高170 g/d和140 g/d。[结论] 葡萄籽渣替代肉牛精料补充料中部分玉米和棉粕可以提高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添加4%和8%葡萄籽渣可以提高肉牛日增重,促进瘤胃发酵,有利于提高肉牛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杜蒙羊的肉用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方法] 选取60只杜蒙羊,公母各半,于5月龄时利用超声波背膘检测仪对羊只进行活体肉用性能检测,于6月龄时对羊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屠宰性能指标以及肉品质和安全性评价指标;对杜蒙羊公羊和母羊的活体肉用性能指标、主要屠宰性能指标、肉品质和安全性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杜蒙羊活体肉用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公羊的腰肌厚度和眼肌面积显著(P<0.05)大于母羊,背膘厚度与母羊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后肉用性能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公羊的背脂厚和眼肌面积显著(P<0.05)大于母羊。屠宰性能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杜蒙羊公羊的胴体重、净肉重、宰前活重均显著(P<0.05)高于母羊,公羊的屠宰率、胴体净肉率高于母羊,但无显著(P>0.05)差异;母羊的大腿骨重、小腿骨重、大腿骨长、小腿骨长均显著(P<0.05)低于公羊,公羊和母羊的4个骨指标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大腿骨重和小腿骨重更接近线性相关。肉品质和安全性评价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杜蒙羊公羊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P<0.05)低于母羊;公羊的胴体肌肉水分含量与母羊差异不显著(P>0.05);公羊和母羊肌肉中的铅、铬、汞、砷元素含量均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GB 18406.3—2001),母羊肌肉中的铬含量和汞含量显著(P<0.05)低于公羊。[结论] 杜蒙羊公羊的活体肉用性能和屠宰性能优于母羊,母羊的肉品质优于公羊。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阜康市的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山地草甸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句草原等6个样区进行调查,通过样地植被组成、植被盖度、草群高度、物种数量、产草量等调查,了解阜康市2007-2011年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各个样地的降水量在2008年出现最低值,当年各样地草群高度、植被盖度、产草量均有明显的下降;2009-2011年温性荒漠草原草群中优良牧草比重减少,草地植被中不可食草群高度、盖度增大,草地生产功能减弱;山地草甸草原和温性草甸草原的草群高度和产草量在2009年开始下降,但其盖度变化不大;温性草原的草群高度、植被盖度、产草量及各类主要植被的产草量受降雨影响较大;高寒草甸草原的草群高度、植被盖度、产草量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毛乌素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以围封作为对照(Ⅳ),采用施肥(Ⅰ)、补播(Ⅱ)、喷藻(Ⅲ)、藻类补播拌种(Ⅴ)和施肥+补播(Ⅵ)措施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沙化草地进行修复,通过监测植被群落特征及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标,评价其对生态修复措施的响应。[结果] 施肥(Ⅰ)、补播(Ⅱ)、喷藻(Ⅲ)、藻类补播拌种(Ⅴ)和施肥+补播(Ⅵ)处理区的植被群落平均高度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区(Ⅳ);藻类补播拌种(Ⅴ)处理区的植被群落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5个处理区;施肥(Ⅰ)处理区的植物种类最多,共20种;补播(Ⅱ)处理区最少,共10种;喷藻(Ⅲ)、施肥(Ⅰ)和藻类补播拌种(Ⅴ)处理区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组。[结论] 不同修复措施对于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喷藻或拌藻、施肥等具有养分输入作用的修复措施对短期内修复沙化草地具有显著效果,修复后植物种类、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植被群落变得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空间电场对冬春季畜舍内温室气体的净化效果以及对舍内温湿度的影响。[方法] 在畜舍内安装空间电场净化设备和温湿度监测仪,舍内外均设置3个取气点,每个取气点分0 m、0.5 m、1.0 m和1.5 m 4个采集高度,系统监测冬春季畜舍温室气体浓度以及温湿度变化情况。[结果] 空间电场显著(P<0.05或P<0.000 1)降低了冬春季畜舍内CH4、NH3和CO2气体的浓度,降低幅度分别可达39.8%、26.3%和24.0%。空间电场可显著(P<0.05)降低冬季舍内20:00—8:00和12:00—15:00的环境湿度,分别降低了4.5%和15.3%。春季湿度在9:00—17:00降低了31.9%(P<0.05)。[结论] 空间电场可有效地降低冬春季畜舍内CH4、NH3和CO2气体浓度,同时显著降低畜舍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湿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野外受控放牧试验(放牧和不放牧)和人工控制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方法(草原毛虫移除和未移除),研究了牦牛干扰下草原毛虫对高寒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地植被群落(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牦牛(Bos mutus)放牧区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及增长趋势均高于无牧区。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群落的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牦牛与草原毛虫都不存在,CK)差异不显著(P0.05),而牦牛与草原毛虫共存时群落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都显著低于CK(P0.05)。牦牛干扰了草原毛虫对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作用,植物重要值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植物多样性指数与CK间无显著差异,单独放牧牦牛和牦牛与草原毛虫共存时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CK(P0.05)。本研究表明,牦牛显著加剧了草原毛虫对小嵩草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方法]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放牧样地上设置4个不同放牧强度的处理: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载畜率分别为0、0.91、1.82、2.71只羊/hm2。于2020年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叶片中的C、N、P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计算。[结果] 与对照区(CK)相比,重度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短花针茅和银灰旋花叶片的C浓度;放牧对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和冷蒿叶片N含量无显著(P>0.05)影响;中度放牧显著(P<0.05)增加了短花针茅和银灰旋花叶片的P浓度,并显著(P<0.05)降低了冷蒿的P浓度;重度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银灰旋花的C∶N,短花针茅、银灰旋花和冷蒿的C∶P,以及短花针茅的N∶P。[结论] 放牧改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状况,不同植物对相同生境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放牧降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固C能力。长期中度放牧有利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对N、P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空间异质性的特征和变化。[方法]以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为对象,采用半方差函数、克里格插值法和多重分形维数等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种群密度均值大小为重度放牧(HG)>禁牧(CK)>中度放牧(MG);短花针茅种群具有多重分形特点;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空间分布有所差异,CK处理区结构比(C/C0+C)最大,HG处理区次之,均大于75%,说明CK处理区和HG处理区都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而MG处理区最小,小于75%但大于25%,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因素是导致短花针茅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结论]重度放牧增加了短花针茅种群密度,而中度放牧因家畜采食践踏作用小,导致短花针茅种群密度降低;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结构因素是影响短花针茅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禁牧处理区内短花针茅种群空间分布最复杂,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家畜生产性能具有不同的表现。本论文通过不同放牧强度(对照、轻度、中度、重度)下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等)变化和家畜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表明了典型草原草群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家畜生产性能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从开始放牧至8~9月份期间,各小区草群盖度、高度、地上总生物量变化先是增加后减少(除轻度放牧区),8月份均达到高峰。从开始放牧至8~9月份期间,对照区与轻度放牧小区地上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而对照区与中度、重度放牧区地上总生物量差异显著,轻度、中度、重度放牧小区地上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从开始放牧至8月份,各小区草群盖度和高度差异均不显著。从8月份至9月份,对照区与重度放牧区盖度和高度差异呈显著,其余的差异无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特征对不同轮牧时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放牧时间各轮牧小区主要植物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群种短花针茅的高度在晚放牧的小区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碱韭的盖度和密度表现最佳。与早放牧小区相比,晚放牧小区短花针茅、碱韭、无芒隐子草以及栉叶蒿地上现存量较高。各主要植物种群尽管在高度、盖度和密度对不同放牧时间的响应不一致,但晚放牧能够有效地提高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收获期对2种玉米农艺性状和生物学产量的影响,选择适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制作青贮饲料的玉米品种以及最佳收获期。[方法] 以全株青贮玉米吉东81和粮用玉米甘优702为试验材料,试验期为2019年9月5日至10月5日,设11个收获日期,分析不同收获日期2种玉米株高以及各部位鲜物质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的变化。[结果] 2种玉米株高随着收获期的延长呈先增加后平稳趋势,9月17日吉东81和甘优702的株高最高,分别为3.51 m和2.94 m,试验期间吉东81的平均株高显著(P<0.05)高于甘优702。2种玉米茎叶、秆、果穗和整株鲜物质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干物质含量呈递增趋势,干物质产量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2种玉米整株平均鲜物质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吉东81的整株平均干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显著(P<0.05)低于甘优702。[结论] 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吉东81最佳收获期为9月23—26日,粮用玉米品种甘优702最佳收获期为9月17—20日,且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吉东81更适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切根改良后配合氮、磷肥混施对科尔沁草原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在切根基础上对羊草割草场进行不同浓度的氮、磷肥添加试验,设置4个氮、磷添加梯度处理,分别为CK(对照)、NP1(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45 kg/hm2)、NP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90 kg/hm2)和NP3(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135 kg/hm2)。每个处理设置3个区组作为重复,共12个试验小区。2014年8月中旬,在每个小区随机设置一个1 m×1 m样方,齐地面刈割植物样品后采集土壤样品,随机设置3个取样点,采用凯氏定氮法、碱解法、钼锑抗比色法、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氢氧化钠熔融法、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重铬酸钾滴定法分别测定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与CK相比,NP3处理导致10~20 cm土壤层的全氮含量显著(P<0.05)降低;3个施肥处理均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壤层的速效氮含量;NP3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土壤层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NP2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和20~30 cm土壤层的速效磷含量;NP2和NP3处理导致10~20 cm和20~30 cm土壤层的全钾含量显著(P<0.05)降低,NP3处理导致0~10 cm土壤层的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降低;3个施肥处理均可显著(P<0.05)提高不同土壤层的有机质含量。[结论]综合考虑施氮、磷肥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在对羊草割草场改良过程中,需要配施一定量的钾肥,有利于改善科尔沁草原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修复措施组合对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并对不同修复措施组合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围封、禁牧、施肥和补播的不同修复措施组合,设置5个荒漠草原修复区(T1区:围封+禁牧,T2区:围封+禁牧+施有机肥,T3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T4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施有机肥+补播,T5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补播)。以自由放牧地(T6区)为对照,对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退化荒漠草原实施修复。不同组合的修复措施在2020年6月同时实施,当年8月下旬对不同修复措施区及对照区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调查,计算、分析不同修复组合产生的经济效益。[结果]5个不同修复区的草原植被群落高度增长率、盖度增长率、密度增长率、地上生物量增长率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区;T5区的高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2、T3、T4区;T5区的盖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3区;T4区的密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3区;T5区的地上生物量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区。以自由放牧地为对照(0元/hm2),T3区的当年纯收益最高,可达到9 944元/hm2;T4区最低,为6 601元/hm2。[结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补播组合的生态修复效果最佳,围封+禁牧+施复合肥组合的当年经济效益最高。围封+禁牧是保障退化荒漠草原修复改良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刈割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为对象,于202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刈割实验平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和取样。该实验平台于2014年建立,以不刈割为对照(CK),设置轻度(LM)、中度(MM)及重度刈割(HM)3个处理。本研究通过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测定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增加了新物种,且中度刈割的物种数最多;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显著增加了群落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且轻度刈割显著增加了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表明轻度刈割最有利于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草原的生产力均无显著影响;2)土壤全碳、全氮和pH均在中度刈割时最高,且显著高于不刈割,表明中度刈割对土壤养分有积极影响;3)硝态氮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草地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本研究可为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参...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呼伦贝尔5种不同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各类菌群数量分布在5种草地中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但不同菌群数量及区系组成在各草地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菌数量在5种草地中依次为:羊草>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叶菊>大针茅,真菌数量依次为:线叶菊>克氏针茅>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放线菌数量依次为:克氏针茅>羊草>线叶菊>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在不同草地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其中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较低。研究还表明,各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表层土壤(0~10cm)酶活性大于下层土壤(10~20cm)酶活性,不同草地类型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脲酶活性以克氏针茅草原最高,且与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差异显著;而土壤磷酸酶活性则为羊草草原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从回归分析得出的2个方程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土壤含水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则随着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退化草原植物群落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退化草原植物群落产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干草产量增加最多,干草产量达4 500 kg/hm2,为不施肥的4.9倍。各处理增产效果依次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化肥与石膏>化肥与沸石>化肥>不施肥;施肥后植被盖度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含水量增大,全量养分有所提高。说明施用有机肥和石膏或沸石等改土物质能明显增加牧草产量、改善土壤性质,对退化草原植被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