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锥切根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红锥切根、沾灰育苗试验,分析成苗率、苗高、地径、主根、须根及枝、叶等一系列苗木数量、质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切根能使红锥苗木主根变短,侧根部位提高,根系发达,苗木地径和苗高明显增加,生长旺盛。但切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苗率。  相似文献   

2.
青钩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是我国亚热带珍贵用材树种,实生苗造林成活率低,一般只有30%左右,造林初期生长缓慢,其主要原因是青钩栲苗木主根虽然发达,但侧根细少,加之春季造林先抽梢后生根,供给不足。所以抑制主根,促进侧根生长,增加须根、菌根,即增加苗根活力就成为提高苗木质量的关键。 抑制主根生长、促进侧根生长,在实践中普遍采用床上切断主根、苗木移植换床等方法;近来也有人把发芽种子切除胚根尖端后播种育苗。1978年以来我们对青钩栲育苗也采用了以上办法,但均未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是中国亚热带地区至关重要的建群树种.细根作为植物体内最活跃和敏感的地下器官,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为探索外界生存环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而海拔可使温度、光照、湿度和大气压等因子发生变化,进而对细根产生一定的影响.[方法]研究以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600,800,1000 m)丝栗栲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不同海拔丝栗栲细根及土壤碳(C)、氮(N)、磷(P)含量,旨在揭示丝栗栲天然林细根在不同海拔下对土壤养分变化的适应规律.探索细根各项指标参数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天然林更新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结果](1)丝栗栲细根C、N、P、C:N、C:P、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31.34±3.16)mg/g、(12.81±0.51)mg/g、(1.66±0.06)mg/g、36.77±1.46、1122.71±88.36和8.41±0.47,其中丝栗栲细根N、P含量高于我国平均水平,C、C:N、N:P含量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且N:P<12;(2)海拔对丝栗栲细根根际土化学元素及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显著(C含量)和极显著影响(N含量、P含量、C:N、C:P、N:P),而对丝栗栲细根除C:N比影响不显著外,其余元素及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极显著影响;(3)丝栗栲细根C、N、P含量均随海拔梯度变化具有显著差异,且细根C、N、N:P在800 m海拔处数值大于600 m以及1000 m海拔处;(4)细根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丝栗栲细根化学元素含量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变化,且与土壤化学元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在800 m海拔处的土壤环境与气候较适宜丝栗栲细根对N元素的吸收,丝栗栲细根N:P<12,表明郭岩山丝栗栲细根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N元素含量的限制,土壤N含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丝栗栲细根对P元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通过黄山栾树切根和沾灰处理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切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芽率,但同时能使黄山栾树苗木主根变短,侧根发根部位提高,侧根变粗,使得根系发达,苗木地径和苗高明显增加,生长旺盛,从而有利于苗木质量的提高;沾灰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活率。研究结果可以为黄山栾树园林苗木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杉木及其伴生树种化感物质的分离与生物测定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对杉木、丝栗栲以及木荷叶片的化感作用活性物质进行初步的分离 ,并用杉木种子进行生物检测 .结果表明 ,丝栗栲、木荷叶片对杉木种子发芽过程产生影响的化感活性物质是为极性物质 ,杉木叶片对自身种子发芽过程产生影响的化感活性物质为弱极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大田苗切根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福建省浦城县水南李梅进行的马尾松大田苗切根培育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切根培育的苗木,其侧须根总长度、条数、根系鲜重、根茎比等均比未切根对照的增加近一倍,差异极显著,菌根感染率也较高,主根长度却仅为未切根培育的1/4.切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径粗生长,降低高茎比,促进根系发达,降低冠根比,达到优质壮苗.  相似文献   

7.
以水稻空育131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查几种水稻种衣剂和浸种剂对水稻种子发芽率、苗高、主根长、须根数、根鲜重、苗鲜重和种子病斑率的影响.筛选综合性状好的种衣剂和浸种剂用于田间生产。结果表明:供试水稻种衣剂和浸种剂均能降低种子病斑率;生物种衣剂对水稻种子的苗高、主根长、须根数、地上鲜重、根鲜重均有促进增加作用。综合各种因素。种衣剂的处理效果如下:生物种衣剂〉护苗〉其他种衣剂;浸种剂qz7、qz5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浸种剂。  相似文献   

8.
以紫楠(Phoebe sheareri(Hemsl.) Gamble)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比例切根对紫楠容器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探寻其芽苗切根的最适强度,为培育优质紫楠苗木提供技术支持。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紫楠芽苗进行切除主根1/3、1/2以及2/3后移栽至无纺布容器中,设置不切根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切根抑制了苗高生长,使地径增粗,从而高径比降低;显著缩短了主根长,抑制了一级侧根的发生,且随着切根强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大,但切根后的苗木须根显著增多,根系构型更加合理紧凑。最终切根1/2处理的育苗效果最佳,整株干质量1.92 g,侧根干质量0.32 g;根系总长度达228.80 cm,根系表面积71.40 cm~2,根系体积3.33 cm~3,总根尖数达499个;除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外,切根1/2处理的苗木生理指标优势最显著,叶绿素总质量分数达4.44 mg·g~(-1),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为28.86 mg·g~(-1)。综合考虑得出,紫楠容器苗的最佳芽苗切根强度为切除主根1/2。  相似文献   

9.
几个植物种叶片生化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发芽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丝栗栲及木荷叶片的生化物质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并用杉木种子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经木荷和丝栗栲处理的,就绝对发芽率和胚根长而言,其弱极性生化物质组分的促进作用大于极性生化物质组分的;就鲜质量和干质量而言.极性生化物质组分的促进作用大于弱极性生化物质组分的;经杉木处理的.就绝对发芽率、胚根长及鲜质量而言.杉木叶片弱极性生化物质组分的抑制作用大于极性生化物质组分的活性.而对于于质量而言.极性生化物质组分的抑制作用大于弱极性生化物质组分的.  相似文献   

10.
以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芽苗分别进行切除主根1/3、1/2、2/3处理后,将芽苗分别移栽至育苗容器中培育1个生长季,以不切根处理作为对照(CK),通过研究不同强度芽苗切根处理对红豆树苗木生长的影响,探寻最适的芽苗切根比例。结果表明:切根处理对于红豆树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积累、根系形态发育均会产生影响。切除芽苗主根2/3处理促进了红豆树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同时促进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切根处理缩短了苗木的主根长,影响一级侧根的数量。切除芽苗主根2/3处理的苗木根构型较好,其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等根系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红豆树芽苗切除主根2/3处理为最佳切根比例,苗木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20个福建柏家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家系苗木生长差异,并对优良家系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福建柏不同家系间的种子发芽率、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长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步筛选出优良家系4个,分别为家系10、15、18、6,其种子发芽率、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长分别比群体均值高18.90%,4.16%,10.35%,7.07%,11.71%和10.51%,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12.
王伟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73-75
从不同郁闭度和不同立地类型2个层面调查分析了马尾松林下套种丝栗栲的生长状况.不同郁闭度包括马尾松上层林郁闭度0.5~0.6、0.6~0.7、0.7~0.83种郁闭度等级,立地类型选择较肥沃立地类型和中等肥沃类型2种.结果表明:23年生马尾松林经过间伐,郁闭度在0.4~0.7时,丝栗栲套种成活率均可达到90%以上;5年生丝栗栲平均树高3.32~3.62m、平均胸径3.28~3.65cm、单株立木材积0.0018~0.0020m3、单位面积立木材积2.5311~2.7321m3/hm2;不同郁闭度丝栗栲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单位面积立木材积均未达到显著差异;不同立地类型马尾松林下套种的丝栗栲,无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还是单位面积立木材积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因此,在中等肥沃立地类型的马尾松林下套种丝栗栲树种时,可通过加强抚育、施肥等技术措施来提高丝栗栲生长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6种不同的基质,对辣木种子进行容器育苗试验,观测不同基质的种子发芽率、苗木生长、成苗保存率、苗木根径、苗木根系及苗木干鲜重量。结果表明:20%有机肥+80%红土最适宜辣木苗生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LI-COR公司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了江西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丝栗栲和苦槠栲的光合日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丝栗栲和苦槠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两者的净光合速率均在上午11:00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84μmol/(m2.s)和9.54μmol/(m2.s);两者的净光合速率均在15:00达到次高值,分别为9.09μmol/(m2.s)和5.13μmol/(m2.s)。造成丝栗栲叶片和苦槠栲叶片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为气孔限制。在一天中,丝栗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均高于苦槠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  相似文献   

15.
人工控制增温和施氮对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和人工施氮(对照、质量分数为0.125%和0.25%NH4NO3溶液),设置出不同的增温和施氮梯度,研究增温和施氮对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处理引起了小气候环境的明显改变。随着在设定环境下生长时间的增加,丝栗栲和苦槠幼苗单株的地径和苗高均显著增加(P<0.01)。同一测量时间、同一处理条件下,苦槠幼苗的地径和苗高均显著高于丝栗栲(P<0.01)。与对照相比,增温和施氮均明显提高了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的生物量,但其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值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着轻型基质的腐解速度及腐解质量。本研究以不同堆腐阶段杉木、马尾松、巨桉Eg5、木荷、丝栗栲以及废渣轻型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堆腐阶段杉木、马尾松、巨桉Eg5、木荷、丝栗栲以及废渣轻型基质的微生物种类及含量,从而筛选出有利于杉木、马尾松、巨桉Eg5、木荷、丝栗栲以及废渣轻型基质腐解的菌群。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可控环境盆栽方法研究丝栗栲幼苗对不同氮供应强度和形态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各浓度氮素形态供应条件下丝栗栲幼苗都能正常生长,但在低氮条件下不同氮素形态造成的生长差异很小;随着氮浓度的提高,各生长指标在铵氮或铵硝混合氮源供应条件下优于以硝为唯一氮源。在pH 3.8条件下,丝栗栲幼苗能正常生长,而且生长各指标对不同氮素形态具有pH 5.8条件下相似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幼苗能够在氮素适当波动的酸性土壤环境中生长,人工培育过程中供应较高浓度的铵氮或铵硝混合氮源更好。  相似文献   

18.
切根育苗对马尾松苗木及幼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尾松种子经沙床催芽后育苗,芽苗截根定距移栽,不同切根处理、不同深度切根、切根苗造林等试验表明,马尾松育苗采取芽苗截根定距移栽,9月衬苗期切主根和侧根,切根深度8-10cm,苗木质量最优,造林成活率可达96%;幼林生长各项指标最好,并提前闭成林,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切根处理对林木幼苗根系侧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质栽培和营养液栽培条件下,对侧柏、刺槐和白榆幼苗主根分别进行切除1/3,1/2和不切除试验,以研究不同切根比例对一级侧根数量、一级侧根总长度以及一级侧根发生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苗木进行主根切断,抑制了主根的生长,促进了一级侧根的发生,使切根处理后的幼苗在一级侧根的数量和总长度上均大于全根苗.一级侧根发生的数量以及生长量与主根切断比例有关,1/3切根的增加幅度大于1/2切根处理,说明一级侧根的发生随着主根伤害程度的增加而有所减小.一级侧根的发生位置比全根苗更接近于根基.3树种全根苗一级侧根的发生位置主要集中分布在2~5 cm,而1/3切根苗的一级侧根主要分布在2-4 cm,1/2切根苗的一级侧根主要分布在2~3 cm.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株间、行间、带状、块状四种方式营造杉木丝栗栲混交林,结果表明:四种混交方式与杉木纯林比,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块状混交最好,带状混交次之,行间与株间混交基本相近;株间、行间混交更有利于丝栗栲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