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百姓》2008,(5):64
作为我国中医药申请非物质遗产的一部力作——《药王新篇》一书八卷本,近期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作者孙继光(檀林)是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鄚州系第三十六代传人。在写作条件相当艰苦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他呕心沥血,以其医药养生、武术健身、文学艺术三  相似文献   

2.
"药王信仰"作为以药王庙为载体以庙会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体常是民众祈望百病脱身,健康长寿的精神寄托。而以药王孙思邈为原型的药王信仰文化如今则是铜川市耀州区推进旅游业发展和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对耀州区药王信仰的历史溯源、当今信仰状况和解读开发方面存在的不足的梳理,深入探讨药王信仰与耀州区旅游业和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耀州区特色的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寻找出地域文化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17,(20)
<正>药膳就是用药物与食物配伍,烹制成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膳物,它是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与烹调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药借食力,食借药威,既能充饥又能预防疾病,保身健体,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它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艺术。药膳的起源与现状据有关资料记载,药膳起源于我国西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6首药膳方剂。东汉末年的《神农百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也收集了一些药膳方剂。后来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  相似文献   

4.
药王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和行医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从基础设施增建与景区原生态保护,景区与其他单位的关系,文物与现代服务的协调,药王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药王"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等方面来探讨药王山景区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古为怀庆府所在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使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孕育了韩愈、李商隐、司马懿、许衡、朱载靖等历史名人.留下了女蜗补天、黄帝祈天、神农尝百草等美丽传说:还有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司马承桢、刘海塘、养生鼻祖尹寿子、孙登、王刊等历代高道在这里讲经传道.武王伐纣遗址、山阳城遗址、汉献帝陵、竹林七贤遗址等古迹犹存。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织.与山水风光交相辉映.使得焦作山水更具文化神韵和内涵。就在山阳遗址有一处令人深思而又遇想的静谧之处——药王孙思邈结草为庐隐居之地药王庙.  相似文献   

6.
“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著有《大医精诚》一文专论医德,影响历代医家。本文从“志存救济”的医学目的论、“精勤不倦”的医术学习论、“无欲无求”的医德规范论三方面论述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现世价值。  相似文献   

7.
按揉腹部可保健养生,在我国最早的古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唐代寿星药王孙思邈曾指出:“腹宜常摩,可却百病。”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强胃肠内壁肌的张力及淋巴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改善肠的蠕动功能,起到促进排便,消除便秘的作用。经常按揉腹部,能促进胃肠粘膜产生前列腺素,防止胃酸的过量分泌,可以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揉腹还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血  相似文献   

8.
传统医药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包含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体现着丰富的医学科学价值。本文在分析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系统、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方法,从医疗服务、学术研究、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创新等六方面,集中探讨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在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食疗养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引领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努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装备,多要素聚集、多主体培育、多体系建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创新链,大力发展食药同源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体系,促进农食医药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斋”的养生意蕴浓厚而直接,要求克制欲望,遵守生活和修行禁忌,心斋、坐忘、存思等内斋,本就是通过心灵作用调节生理机能进行养生的过程;“醮”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道教特色的养生思维。从施咒者大多祈求被咒者健康平安的出发点来看,施咒和咒语本身都具有很浓厚的养生意图。符箓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可以用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既体现着道教养生重生思想,又有着道教医学层面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历史学、生态学、生态环境史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孙中山的生态保护思想进行考量与阐释。作者认为,重视预防减少自然灾害与植树造林,是孙中山生态保护思想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关注自然灾害,竭力救灾;充分认识森林的环境保护作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孙中山的生态保护思想远承传统生态文化之精华,近取明清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其民生主义在生态文化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孙思邈基于海外来方以及多年积累的行医用药经验,将治疗常见病证之单方、验方,以每病一方的形式,编成七言歌诀,题名《海上方》,并刻碑于磬玉山(今陕西铜川药王山),以惠及有病求医、索方的百姓。明·秦王朱守中重刻此碑,并作序。后有人依据清代周中孚撰《郑堂读书记》之说,认为《海上方》是宋·钱竽撰写的方剂书。为此,本文就孙思邈撰《海上方》进行考述,以辨正误。  相似文献   

13.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902-10903,10906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农耕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云南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同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才可得以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李新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02-404
中国是个具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速度逐渐缓慢,使中国的科技领先优势成为历史。而西欧国家的科技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使人类步入工业化时代。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到近代以德为重、重农思想、小农经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逐渐凸现出来,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15.
“湖湘中医五老”之首李聪甫,是湖湘中医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医德高尚,有丰富而鲜明的医学伦理思想:挚爱中医,直言捍卫行业地位;借鉴西医,发展中医,团结中西医;弘扬传统医学精华,精调脾胃;珍视患者,注重疗效。李聪甫的医学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四妙丸是中医经典方剂,组方立意独特,常用于治疗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痿软、肿痛诸证。黄政德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审证求因,灵活应用四妙丸随证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慢性宫颈炎、弱精症及脑梗死后遗症等各种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思维。  相似文献   

17.
瑞安孙氏家族是南宋永嘉学派在晚清复兴的启动者。孙氏家学长于《礼》学,尤精于温州方志研究。孙氏两代“经世”观都是以经为本,兼重史学,但在对待西学和诸子学上的态度迥异。孙衣言对诸子学,尤其对西学是极其排斥的,但在孙诒让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却为诸子和西学给予了一定的空间。孙氏两代“经世”观的差异表明嘉道年间复兴的“经世”之学发展至清末,已不再限于传统的“通经致用”、“以史致用”,而是会通中西,旁通诸子,推动了儒学形态的近代化与传统学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理想的生命力体现在社会长期发展中。中国文化原创期的大同理想因与小康相关联,并包含了自强不息、和谐、民生的内容,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和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毛泽东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把传统理想创新与现代化相联系,形成了新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观念的产生和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自有其古今中外的思想来源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虽未必系统,却绝不乏深刻,既有形而上的生态世界观,又有多层具体的生态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0.
古代教师是"传统德治"的创造者、传承者,近代教师则是扬弃"传统德治"、发展"现代德治"的重要力量,现代教师为"现代德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德治思想"的主要创造者和革新者,原因在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德治传统的深远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为德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