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双重化控对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京单2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梯度,分别于6叶期和9叶期叶面喷施膦酸胆碱合剂(ECK)和聚糠萘合剂(PKN),研究双重化控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TA)、株高、穗位高上升,透光率降低,冠层结构恶化.双重化控显著降低了高密度下(7.5万~10.5万株/hm2)LAI、穗下叶面积百分比,增加了MTA,提高了下层的通风透光性;缩短了穗下节间长,拉伸穗上节间长,改善了中上部的冠层结构;改善了玉米的穗部性状,显著提高了高密度下的玉米产量,京单28和先玉335产量增幅分别为9.76%~13.00%和10.95%~12.08%.研究表明,双重化控使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得到合理优化,通风透光增强,使高密条件下植株个体维持较高的光合生理活性,产量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在黄淮海区域广泛种植的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喷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性能及穗位叶光合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施“玉黄金”在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玉米子粒产量平均增加了11.34%,产量的提高得益于“玉黄金”处理后玉米的可收获穗数与千粒重显著增加。此外,“玉黄金”能够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与重心高度,并提高玉米基部节间的茎秆质量,玉米的田间倒伏率从10.31%降低至3.36%。“玉黄金”能够通过提高玉米穗位叶的光照环境提高其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进而保证玉米产量的形成。化控处理能够通过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能与穗位叶光合能力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化控剂"玉黄金"为种子处理剂,选用良玉188等6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种子处理对玉米根冠关系及株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化控剂种子处理的响应不同,化控剂种子处理有增加中胚轴长度的趋势,良玉188对化控剂种子处理最敏感;其次是禾玉3和迪卡516,其他3个品种未表现出差异。化控剂种子处理表现出较一致的增大根冠比效应。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在不同生育期对化控剂种子处理的反应逐渐减弱,苗期和拔节期迪卡516和良玉188对化控剂处理的反应最敏感,降低株高的效应最强烈。化控剂种子处理对玉米下部节间长度的影响不显著,对穗位高度和穗位系数的影响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通过拔节期不同的乙烯利喷施处理塑造不同的冠层结构,考察其对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隔带(以2行为一带)喷施乙烯利的处理(间喷处理)可以形成凹形冠层,在高密度条件下,凹形冠层比全矮冠层(全层喷施乙烯利,全喷处理)及常规冠层(全层喷水处理,对照)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间喷处理增加了群体内边行优势并改善了群体下层受光状态。研究认为,通过人为措施(如隔带化控和高矮品种带状间作)塑造凹形群体结构是进一步提高玉米群体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设置3、5、7、9 cm 4个播深处理和4个播种深度混播的播深不一致处理(U),研究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深不一致显著降低株高、穗位高、果穗长度等性状整齐度,影响群体冠层结构,ZD958和XY335的产量较3、5 cm播深分别下降2.6%、3.2%和0.9%、3.9%。播种过深,整个生育期内的植株性状整齐度和叶面积指数较低,穗位高及底层透光率增加;SPAD值及比叶重较低,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质积累下降。ZD958和XY335播深9 cm的产量较3、5 cm播深分别下降5.9%、6.4%和6.1%、8.8%。播深7和9 cm,夏玉米群体密度降低,冠层透光率增加,但其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比叶重降低,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质积累下降,最终降低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化控剂对玉米光合作用、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史磊  尤丹  肖万欣  赵海岩  徐亮 《玉米科学》2014,22(5):59-63,70
以密植中穗型品种辽单1211和稀植大穗型品种辽单120为试材,研究不同化控剂种类和喷施时期对玉米光合作用、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化控剂提高了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9展叶期和12展叶期,在“吨田宝”化控剂处理下,辽单1211和辽单120穗位叶光合速率分别达到了最高值。和对照相比,喷施化控剂降低了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喷施“康丰利”化控剂增加了辽单1211茎粗;喷施“吨田宝”缩短玉米的茎基部节间长度。产量结果表明,在9展叶期喷施“吨田宝”化控剂,可以显著地提高辽单1211产量;在6展叶期喷施“康丰利”化控剂,辽单120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夏玉米理想株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使用金得乐(EC)化控试剂,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紧凑型玉米的群体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挖掘夏玉米的增产潜力。试验设3个密度,每个密度设4个EC试剂叶面喷施处理,不喷施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不同化控处理下,6叶展期叶面喷施EC试剂2.25 mL/L与对照差异不明显;6叶展期喷施2.25mL/L、12叶展期喷施1.5 mL/L夏玉米株高、穗位高降低,叶茎夹角增大,穗位层叶间距缩小,株型趋向平展型;6、8叶展期分别叶面喷施1.5 mL/L夏玉米株高降低不明显,穗位高降低,单株叶面积、叶茎夹角缩小,株型更为紧凑。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调整株型是解决群体结构郁闭突破点,确认整体紧凑、穗位低、穗下层叶间距小、穗位层及穗上层叶茎夹角小、叶间距大、群体结构持续时间长为理想株型。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上节间距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穗上节间长度是影响冠层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其遗传特点对于改善玉米植株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豫82×沈137的229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具有212个位点的SSR标记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 943.8 cM,平均间距8.76 cM,通过229个F2∶3家系穗上节间距的鉴定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出与节间距有关的14个QTL,分布在第1、2、3、4、7、9染色体上,未检测到控制穗上5个节间距的共同QTL。穗上第3节间距的qThiIL3、第4节间距的qForIL3和第5节间距的qFifIL3标记区间相同,贡献率在8.89%~16.36%,可能为控制节间距的一个主效QTL。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密度(D1:60 000株/hm2,D2:90 000株/hm2)、耕法(T1:少耕,T2:常规耕作)与化控(R1:喷化控剂,R2:喷清水)三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和冠层光合特性。结果表明,D1条件下,T1R1处理子粒产量、穗粒数较T2R2处理显著增加27%~40.5%、19.6%~27.3%;D2条件下,T1R1处理子粒产量、穗粒数较T2R2处理显著增加22.9%~24.9%、14%~21.3%。少耕和化控处理显著影响植株冠层结构,降低了玉米的植株高度、穗位系数、上部叶片的叶面积,提高了植株上层和中层叶向值及上部冠层的透光率;少耕和化控处理提高了叶片单位面积光能的吸收(ABS/CS0)、捕获(TR0/CS0),在高密度条件下表现明显差异。综上,在密植条件下,少耕和化控耦合优化了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增强了对光能的截获、吸收与传递能力,最终显著增加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以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内单314为材料,通过超高产栽培和普通高产栽培的比较,对超高产玉米的冠层结构和叶片光合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内单314最大LAI(叶面积指数)达6.95,其全生育期内LAI维持在6以上的时间在40d以上;全生育期总LAD(光合势)比普通高产群体高74.85万m2/(d·hm2)。②与普通高产玉米相比,超高产玉米群体内个体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叶片功能期延长,株型更加紧凑。超高产群体冠层截获的PAR(光合有效辐射)比普通高产群体高25μmol/(m2·s),且超高产群体中散射PAR占入射PAR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产群体,群体内光分布较为合理,提高了光能利用率。③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叶片的Pn(光合速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高,而Tr(蒸腾速率)较低,植株穗位及穗位上部叶片的Pn和WUE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穗位下部叶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18~2019年以陕科9号和大丰30为材料,设置4个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进行田间试验,分析玉米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以及产量构成指标,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陕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子粒产量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密度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4.1 t/hm2和13.2 t/hm2。随种植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能够调节穗上中部叶倾角、株型变紧凑,穗位层接收到更多的光能,增加了群体光合速率,积累更多光合同化物,高密度条件下陕科9号协调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优于大丰30。适当增加密度配合耐密品种是陕北灌区春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密度7.5万株/hm2是该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2.
以登海618为试材,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宽窄行种植、行间错位,比较研究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叶片后期衰老缓慢,维持较高净光合速率的时间较长,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较多,各器官干物质运转率和对子粒贡献率较高。Richards模型解析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较早,起始势和最大灌浆速率较高,子粒灌浆活跃期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均偏低,植株空秆率较低,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5.61%、12.29%。密度为101 055株/hm~2时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均比对照偏低,较高的有效收获穗数足以弥补劣势,使子粒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砂培法模拟磷素营养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品种黑农48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盆栽法,通过在大豆生育期间淋浇不同磷素水平的营养液,研究了施磷素水平对大豆植株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的生长CO_2的吸收速率、叶面积、光合速率逐渐增大,CO_2的吸收速率和光合速率基本在R5时期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单峰曲线变化。CO_2的吸收速率、叶面积随着磷素营养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当磷素营养水平达到21 mg·L~(-1)时,再提高磷素水平对其已无明显作用。低磷胁迫(P1处理)大豆生育中前期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低磷胁迫后再供给较高的磷素营养对大豆光合速率有一定的激活效应,使光合速率增大。大豆株高、粒数、节数和产量都随着磷素营养水平的上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当磷素营养水平达到21 mg·L~(-1)时,再增加磷素营养对大豆株高和产量已无影响。低磷胁迫后再供给较高的磷素营养水平对大豆产量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果缺磷极易减产,低磷胁迫时间越长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14.
30%已·乙水剂对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30%已.乙水剂处理极显著缩短穗下部节间长度,降低了植株和果穗的重心,提高了子粒形成期和灌浆期穗下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极显著提高穗下部节间折断时的最大载荷和径向的碾碎强度,增加了穗下各茎节的粗度,总体提高玉米茎的抗倒伏性能。同时,化控处理降低了空秆率和秃尖长,提高了行粒数和穗粒重,显著提高了产量,化控措施使玉米子粒产量与茎秆质量得到了协同改善。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不同叶位受光条件的玉米冠层光合生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37 500株/hm~2和67 500株/hm~2密度下测定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面积和光合有效辐射。从玉米冠层顶部到基部,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呈单峰不对称曲线分布,最大值出现在顶4~6叶,两个密度下表现一致。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在37 500株/hm~2和67 500株/hm~2的条件下,棒三叶(顶7~9)叶面积分别占群体的28.74%和29.11%,其光合生产能力分别占群体的29.60%和29.04%;棒三叶上部的3个叶片(顶4~6)的叶面积分别占群体的25.74%和25.12%,光合生产能力分别占群体的36.27%和40.57%;棒三叶下部的基部叶片分别占群体叶面积32.74%和35.23%,光合生产能力仅占群体的13.90%和9.79%。研究证实,由于冠层结构的不同造成冠层中光分布的差别,影响不同叶位叶片光合效率,导致其光合生产能力的差异。构建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不仅需要关注叶片的空间分布,更应该重视对冠层光合生产能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Cotton produces more biomass and economic yield when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ree plants per hole) than in a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one plant per hole), even at similar plant densities, indicating that individual plant growth is promoted by cluster planting. The causal factors for this improved growth in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e light interception, canopy microclimate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cott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rid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area index and light interception were higher in cluster planting,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ditional planting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 Cotton canopy humidity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as increased but canopy temperatures were re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In the later growth stage of cluster planting, the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was higher and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nopy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W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biomass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yield in cluster plan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of cotton.  相似文献   

17.
以农业生产上常用的15%多效唑为对照,选择其他2种抗倒剂(5%抗倒酯水乳剂和3%调环酸钙水乳剂),分别以3种用量喷施,来探究这2种抗倒剂在不同用量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经5%抗倒酯和3%调环酸钙喷施处理后,水稻的叶绿素含量都低于对照,但5%抗倒酯和3%调环酸钙的喷施用量分别为40、60 g/667 m2时,水稻的光合作用较强。喷施5%抗倒酯后,水稻的株高明显降低,且药剂对水稻的第1、2和4节间控制效果较明显,但对水稻的第3和5节间控制效果不明显。喷施5%抗倒酯后水稻的穗长变短,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处于较高水平,且产量排第一;而喷施3%调环酸钙后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指标基本处于中等水平。综上,在5%抗倒酯水乳剂喷施用量为40 g/667 m2时,能够保持水稻的光合作用,对水稻的第1、2和4节间控制效果较明显,从而以降低株高来增强抗倒性,对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夏大豆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傅金民 《大豆科学》1994,13(1):16-21
本文研究了夏大豆的群体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夏大豆群体内光强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群体光合随光减弱而明显下降。开花结荚期一天中,13时群体光合速率达最大值。在一定范围内,密度大的光合速率在上午上升得快,峰值持续的时间长,对早,晚的弱光利用率较高。音以前和19时以后,各群体的光合速率均为负值。分枝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主要决定于种植密度。开花结荚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种植密度呈抛物线关系,与百粒重,生物产量和籽粒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