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采用小流域平行对比法,分析研究小流域的次降雨洪水过程,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小流域洪水的作用过程,通过双环入渗法测定流域土壤入渗速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条件,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并对洪水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中庄小流域,针对其多年来水保措施的治理成效,利用小型人工模拟降雨和双环注水法入渗试验装置技术,对全流域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地(水平沟、鱼鳞坑、水平梯田、人工牧草、天然草地),不同地形地貌(坡向、坡位、坡度)进行了多点土壤入渗速率实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入渗速率具有明显的坡面垂直变异规律,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稳渗率增加,阴坡土壤稳渗率高于阳坡,但其初渗率小于阳坡;坡位对稳渗率的影响表现为南坡上到坡下稳渗率逐渐提高。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入渗速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应县大小石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为对象,研究了梯田、谷坊坝地和垫滩造地等3种工程措施和经济林、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地和封禁治理5种林草措施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均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水分含量和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
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测试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用注水(双环)法和人工降雨法对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和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注水法试验所得土壤稳渗速率大于人工降雨法所得土壤稳渗速率,注水法仅能反映土壤本身的入渗特性,人工降雨法可以较好的模拟天然降雨入渗特性,2种方法所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宁夏浅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于2021年列项实施。依据浅岔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梯田标准偏低、生产道路不完善、沟道坡面立地条件复杂及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确定采取梯田提升改造、沟坡造林、沟头防护、封禁治理等措施,对浅岔河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93.85%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65%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40%以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 500元。浅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符合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需要,是落实西吉县“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规划及转变生产方式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榆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甘肃省庄浪县榆林沟流域,总面积4.2 km2,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坝系工程开发利用、梯田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和水土保持产业经济等5个功能示范区。目前,园区主要开展了小流域治理措施立体配置、节  相似文献   

7.
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主要研究了坡耕地、新梯田、老梯田的各种水土保持指标,对比分析坡改梯后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坡改梯后土壤水分、土壤贮水量、地表径流量、入渗性能、土壤物理性状等指标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塘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塘背河小流域是江西省第一批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小流域之一,于1980年便开始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至1988年全面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在对塘背河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塘背河小流域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比综合治理前减少了70%,山地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上升到了70%,土壤理化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地利用与种植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流域经济增长迅速,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开发与治理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9.
从小流域治理的整体角度介绍了山东省平邑县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1985-1997年)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十几年来的治理经验,分析了综合防护体系近几年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各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论证了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水保工程措施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入渗性能是降水向土壤水转化的关键环节.利用双环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实施的88542水平沟整地、鱼鳞坑整地和机修水平梯田3种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后土壤的入渗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水保工程措施后,土壤的入渗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对土壤入渗性能改善程度表现为88542水平沟>鱼鳞坑>水平梯田,三者的入渗模型以Philip入渗公式精度最高,Horton人渗经验公式精度相对 较低.土壤入渗性质的变化主要由于在实施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容重和孔隙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起的.三种工程措施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改善程度和土壤入渗性能各项指标的变化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1.
Millions of dollars are spent each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wildfire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flash floods and debris flows. Research from forested, chaparral, and rangeland communities indicate that severe wildfires can caus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oil water repellency resulting in increased runoff and erosion. Few data are available to document the effects of fire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oil water repellency and potential impacts on infiltration and runoff on sagebrush-dominated landscapes. Soil water repellency, infiltration and runoff were assessed after two wildfires and one prescribed fire in three steep, sagebrush-dominated watersheds with coarse-textured soils. Water repellency was generally greater on unburned hillslopes and annual variability in water repellency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infiltration capacity than fire effect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f fire was canopy and ground cover removal on coppice microsites. Infiltration rates decreased on coppice microsites after fire even though soil water repellency was reduced. Fire-induced reduction in infiltration resulted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anopy and ground cover removal and the presence of naturally strong water repellent soils. Removal of ground cover likely increased the spatial connectivity of runoff areas from strongly water repellent soi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coarse-textured sagebrush landscapes with high pre-fire soil water repellency, post-fire increases in runoff are more influenced by fire removal of ground and canopy cover than fire effects on soil water repellency and that the degree of these impacts may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water repellent soi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演变监测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神木水蚀交错带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及其整治这一课题,着重讨论系统定位监测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典型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分析研究该地区的气候,风蚀水蚀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入渗产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我国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入渗产流规律,为该地区雨水径流集蓄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自然降雨入渗产流试验,对小流域坡耕地、林地、草地和荒地的降雨入渗产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农林草地比荒地具有明显的拦蓄地表径流和减少土壤侵蚀的效果,比荒地拦蓄地表径流效率增加35.7?.0%,拦蓄泥沙效率增加46.2?.6%;利用Philip入渗理论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入渗产流试验结果处理分析,建立了小流域坡耕地、林地和荒地土壤的入渗产流及其相关因子数学模型;小流域产流系数与降雨小区地形坡度、降雨强度、植被盖度、土壤雨前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等因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径流形成高含沙浑水,其人渗特点直接影响着坡面产流产沙,探求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规律,对于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以清水入渗为对照,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浑水入渗特征、入渗过程和浑水减渗率等项目.分析结果表明,第1 min末的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递减,而减渗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对数函数关系递增.两种关系均随着浓度增加呈稳定趋势.清水的累积入渗量在相同时段内始终最大,随着泥沙浓度增加,累积入渗量减小,说明浑水具有阻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径流调控理论是水土保持的精髓——四论水土保持的特殊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是科学调控坡面径流 ,径流聚散工程体系是径流调控理论的具体运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解决坡面径流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问题 ,不论是坡面措施还是沟道措施 ,都是依据径流调控理论 ,在径流聚散工程体系中各自起着处理不同地段坡面径流的作用 ,各项措施相互依存和互补。径流调控理论是成功防治水土流失的科学指南 ,是水土保持学科和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开发建设中扰动地面新增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神府东胜煤田开采过程中所引发的严重新增水土流失问题,采用野外放水冲刷的试验研究方法,对神府东胜煤田扰动地面新增水土流失机理和流失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放水冲刷流量和坡度下,原始地面的平均土壤入渗率较扰动地面的增加30%;两种不同类型下垫面的径流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冲刷的前6min,径流量均较小,且原始地面>扰动地面,在6min以后,径流量迅速增大,且原始地面<扰动地面,扰动地面的平均径流量较原始地面增加14%;原始地面的侵蚀产沙在整个放水冲刷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基本维持在一个常数水平;扰动地面在放水冲刷0—15min的侵蚀产沙量较高,此后侵蚀产沙随冲刷历时的延长而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扰动地面的平均含沙量较原始地面增加96%,平均产沙量增加89%;新增土壤流失量随放水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10°时,新增土壤流失量最大;同一坡度条件下,放水流量越小,土壤流失量增加的百分比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相似文献   

17.
人工降雨条件下秸秆覆盖减少水土流失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秸秆不同用量对径流、入渗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增加入渗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覆盖率大于40%条件下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但当覆盖度低于40%时对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不明显.在土壤含水量10%,降雨强度120 mm/h的雨强条件下,秸秆覆盖能推迟起流时间1~15min,增加累积人渗量37%~113%,减少径流总量3%~40%,减少土壤侵蚀10%~80%.  相似文献   

18.
草本植物对土质路面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及水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草本植物不同覆盖度土质路面的径流水动力学特征以及路面的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路面径流的弗劳德数和雷诺数属层流的急流范畴,并且二者与径流流速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相同,均随草本植物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而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以及曼宁糙率系数则均随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覆盖度土质路面上,径流量随径流时间急剧增大后趋于稳定,且二者符合移轴双曲线关系,而输沙率则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土质道路的水分入渗率逐渐增大,而径流量、输沙率及含沙率均逐渐减小。该研究表明土质路面种植的草本植物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为阐明草本植物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川中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农耕、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川中丘陵区9市(州)所辖的37个县(市、区)21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5年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使25°以上坡耕地面积减少49.28倍,人均基本农田面积增加0.21倍,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37.91%和25.92%,泥沙拦蓄量提高5.41倍,径流拦截能力提高2.19倍;2)生态工程措施使林业总产值增幅达到138.13%,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提高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保护机制,治理后,泥沙拦蓄能力提高近5倍,径流拦蓄能力提高近3倍;3)社会效益成果显著,以粮食消费为标准的环境人口容量提高5.97%,以价值消费为标准的环境人口容量提高37.97%。说明川中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卓有成效,这离不开当地农民的支持和配合,其中农耕措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最明显,可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