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蔬兼用话荆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芥,又名“裂叶荆芥”,乃我国固有植物,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北各省,其它国家如朝鲜也有分布。荆芥的异名甚多,秦汉时《神农本草经》称“假苏”、“鼠蓂”;三国时《吴普本草》始称荆芥,并载有“鼠实”、“姜芥”等别名。据《唐本草注》所记,“姜芥……此药即菜中荆芥是也,姜、荆声讹尔。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录在菜部  相似文献   

2.
鄂西北特产蔬菜──荆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芥(Schizonepeta tenifolia Briq)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蔬菜或佐料食用,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湖北通志》卷二十二物产记载:“郧西县志作荆菜案,此本药品,而时以为蔬。亦蒲圻人之豆蔻而莱,也后本草言假菜一名■芥,先居草部,后录入菜部。苏颂图经言,荆芥辛香可■,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是此物,故原以之供食作餐,唐宋时犹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写到:“假蔬一名■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之,皆因气味辛香,如蔬、如芥、如姜也”。 荆芥在鄂西北山区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建立十堰市后开始列为一种正式蔬菜,但种植面积较…  相似文献   

3.
说苋     
“琉璃蒸乳压豚膏,未抵斋厨格调高。脱粟饭香供野苋,荷锄人饱捻霜毛……”这是宋代学者方岳题作《羹苋》的七律前四句。意谓苋菜乃山野老翁常食之菜,味美而品高。 苋菜属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食用苋菜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甲骨文中已有“苋”字出现,《尔雅》及《说文解字》诸典也早有关于“苋”的记载,至今少说也有二、三千年。 苋的种类,古书上的说法不一,如《图经本草》谓苋有六种,有人苋、赤苋、白苋、紫苋、马苋、五色苋。”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则称“苋凡五种”,书中除“马苋”外,其余诸苋与《本草图经》所列皆同。其实,苋的种类远不止五、六种。据统计,全世界苋属的植物约有400种。而今通常将可食之苋分成两大类,即“红叶种”和“绿叶种”。苋叶呈卵圆形或菱形,叶色或绿,或紫红,亦有红绿相间者。叶色相同的苋,植株性状亦因种而异,如红叶种有“尖叶红米苋”“圆叶红米苋”;绿叶种有“青米苋”“长梗青米苋”……。吃口与成熟期也各有不同,红叶种一般较绿叶早熟,因而市场上红叶苋略为多见。 在古书上,苋又称“蒉”,不过专指红叶种而言,汉时曾通用此名。《尔雅》云:“蒉,赤苋。”蒉字从草  相似文献   

4.
说茄     
茄子是夏季主要蔬菜之一,原产印度,约于汉时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茄子的别称“落苏”,也很早见诸典籍。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写道:“茄……一名落苏”。五代时又写作“酪酥”,“以其味如酥酪”(《贻子录》)而得名。至于茄子本名的来历,则无所考。段成式说:“茄字,本莲茎名。”此说当有所本,据《尔雅·释草》谓:“荷,芙蕖,其茎茄。”  相似文献   

5.
“鱼腥草”亦称蕺菜、“蕺草”、“岑草”、“臭草”,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常见野生蔬菜,产于亚洲,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及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自生。蕺菜的茎时有异味,若采其嫩者,稍加处理后煮食,即可成为可口的蔬菜,且随处可觅,自古为著名救荒植物,甚至有以此菜而题作山名者,如《会稽志》所记:“蕺山,在府西六里,越王采草蕺于此。”可见早在  相似文献   

6.
药食兼用话百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合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宋代的《尔雅翼》中有“百合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百莲花”的描述。其食用部分是由许多鳞片抱合而成的鳞茎,肉质肥厚,鲜食味美,可制粉,入药有滋补之效,是一种名贵的稀有药用蔬菜。  相似文献   

7.
漫谈黄花菜     
黄花菜(Hemarocallis cttrina Baromi)为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祖籍欧洲,史料记载我国栽培至少有二千余年了。古人对它有种种称谓,《诗·卫风·伯兮》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句子,在《周处风土》中,记有“宜男”的趣名,古典记述“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得此名。魏时嵇康著的《养生论》中有“萱草忘忧,亦可食”的记载。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宋代《尔雅·翼》等古书中都有“忘忧草”这一名称。《本草纲目》上称“疗  相似文献   

8.
张德纯 《中国蔬菜》2012,1(7):53-53
苦荬菜为菊科苦苣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绿叶菜类蔬菜。以嫩苗和嫩叶供食。苦荬菜原产于欧亚两洲,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中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食用历史很早。苦荬菜在中国古时称为"苦菜"。先秦古籍《诗经》、《礼记》和《神农本草经》都有著录。《尔雅》载:"荼,苦菜。"《诗经》的《邶风·谷风》篇和《唐风·采苓》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灵芝有“瑞草”之称(郭璞《尔雅注》),并赋予一种超自然属性的神秘力量,认为灵芝的出现,是向人展示天意的一种吉祥征兆。这种观念的形成,固然与战国以来齐燕方土文化有关,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汉儒将芝草神化的结果。一、“天人感应”的信使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刘彻)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便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是董仲舒以儒家理论为基础,杂采阴阳五行学说,而建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谓“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事亦感应于天,而这些都是通过祥瑞或富异来显示的。灵芝被称为“瑞草”,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如《孙氏瑞应图》说:“王者仁慈则芝草生;亲近者耆老、养有道,则芝实茂。”《尚书大传》说:“王者德先地序,则芝草生。”在儒家的一些著作,如《孝经·援神契》、《白虎通》等书中都有类似论述。因此,灵芝也和传说中的麒麟、凤凰等“祥兽”、“灵禽”一样,成为反映圣王德政的祥瑞。  相似文献   

10.
药食兼用话百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新华 《蔬菜》2004,(4):37-37
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var.)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宋代《尔雅翼》中有“百合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百莲花”的描述,其食用部分为由许多鳞片抱合而成的鳞茎,肉质肥厚,鲜食味殊佳美,又可制粉,入药有滋补之功,是一种名贵的稀有药用蔬菜。  相似文献   

11.
葱的家族考     
我国古代有叫葱为芤、菜伯、和事草、鹿胎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芤者,草中有孔也……叶中涕曰葱苒,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凡四种,山葱、胡葱、汉葱、冻葱,一名芤,一名鹿胎”。以上四种葱,古人又将它们分为二类,王圻曰:“山葱、胡葱入药,冻葱、汉葱食用”。  相似文献   

12.
@@韭菜为百合科葱属中以嫩叶和柔嫩花茎为主要产品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别名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等。@@@@韭菜原产中国。古籍《夏小正》中已有韭的记述。《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其成书年代争论很大,但一般认为最迟成书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时期。地理著作《山海经》曾多处记载河北、陕西“其山多韭”,至今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山野中仍有野生韭分布。韭菜在中国很早就被栽培利用。《说文》载:“韭,菜也。一植而久生者也,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凡韭之属皆从韭。”从韭字起源上,也可见韭是最早栽培的蔬菜。《诗经》国风中的《豳风·七月》一诗,完整而细致地描写了农民从正月到腊月一年里的农事活动。其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韭被作为“祭韭”,与羔同列,为献祭的物品,说明当时韭在蔬菜中的地位很高。  相似文献   

13.
说藜     
藜,亦称“灰雚”、“灰菜”,属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于地球各处,我国南北各地随处可见,从古就有栽培。《诗经·小雅》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据晋代陆机考证,“莱”就是“藜”(《诗疏》)。在历代典籍上,藜还有许多异名,如《尔雅》称“鳌”,梁简文帝《劝医文》称“灰莜菜”,《本草纲目》又称“灰涤菜”、“胭脂菜”,《救荒野谱》则称“灰条”,民间还有“灰雚苋”、“灰天苋”、“落藜”……等俗名。  相似文献   

14.
百合,学名 Lilium L.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半球温带,我国是世界百合分布的中心。古书《尔雅》中记有“百合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古名百合,谓百片合成也”,另一说法是因其能治伤寒后的“百合病”,故称其“百合”。由于其“根大如蒜,其味如山薯”,又名蒜脑薯。 百合作为观赏花卉,得到古今中外人士的欣赏和喜爱。我国南北朝时代的梁宣帝曾咏诗“接叶多重,花无异色,含露低垂,从风偃柳”,赞美百合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宋代诗人苏拭和陆游分别留下了“堂前种山丹(渥丹百…  相似文献   

15.
马齿苋是极普通的野生植物,原野园圃、田埂道旁随处有之。别看它是不起眼的野草,历代典籍上却屡有记载。马齿苋的别名甚多,如“马苋”(《名医别录》)、“长命菜”(《植物名实图考》);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称它“五行菜”,因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之故,道出了马齿苋的性状特点。如今有些地区的老百姓又称它“酱板草”、“蚂蚱菜”.  相似文献   

16.
《吉林蔬菜》2010,(3):68-68
<正>大蒜,又名荤菜、葫,属百合科植物。常用以独头紫皮大蒜为佳。美食性味:辛·温,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美食成分:大蒜的药用有效成分为挥发性的蒜辣素。新鲜大蒜无大蒜辣素,而含一种大蒜  相似文献   

17.
款冬     
<正>款冬为菊科款冬属宿根草本多年生蔬菜,别名款冬花、钻冻、虎须、金实草、水斗叶等。中国自古以花薹、叶柄作菜用和药用。花蕾未破时称蕗薹,作香辛料。叶柄、嫩花穗多肉味微苦,经腌渍或烫漂去苦味后煮食。款冬原产亚洲北部,中国、朝鲜及日本山谷间多野生。款冬的称谓早期可见于《神农本草经》。先秦古籍《尔雅》记为:"颗冻",李时珍《本草纲目》注曰:"洛水至岁末凝厉时,款冬生于草冰之中,则颗冻之名以此而得。后人讹为  相似文献   

18.
晋郭璞所传《山海经·中山经》中载,荆山、纶山、葛山、贾超之山、洞庭之山,其上多桔柚。 西汉武帝时东方朔撰的《神异经·东荒经》中载,“东方裔外有建山,其上多桔柚。” 三国沈莹撰的《临海异物志》中载,“鸡桔,小如指头大,味甘,永宁界中有之。” 这些古文献载的桔柚等,应是这些地方的原生植物。但是,由于历史悠长,如《山海经》虽为晋传,却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史料,因此所列山、地,大多荒远无稽。据清代毕沅《山海经注》,荆山、纶山、铜山在湖北至河南,葛山、贾超之山在四川,洞庭之山在湖南。永宁则为三国临海郡之黄岩与温州地。  相似文献   

19.
《吉林蔬菜》2003,(3):63-63
《本草纲目》载:“白菜,亦名菘。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其色青白也。” 菘,相传原为王母娘娘仙园中菜,是王母一年一度宴请天神仙子的必备之菜。某年,玉帝第三女触犯天规,被赶下凡至太白山受苦,遭受龟精之辱,得松阳真人解救与保护。度过  相似文献   

20.
在柑桔栽培的北缘地区或向北推移的栽培中,生产上最关键的问题是桔树的安全越冬问题,而以苗期的安全越冬更为突出。 提高嫁接高度是柑桔苗期抗寒栽培的措施之一。我国古代早有高接的历史,远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韩彦直的《桔录》(卷下)中就有记载:“……遇春月乃接。取诸柑之佳与桔之美者。经年向阳之枝以为贴。去地尺余。(纟留)锯截之。剔其皮。两枝对接。……”明确指出嫁接高度是离地尺余。吴县洞庭山的广大群众也素有高接的习惯,《太湖洞庭山果树》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