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仰源 《福建水产》2007,(2):44-45,43
从水质、底质、施肥、敌害等方面分析了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大规模死亡原因。认为水质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缢蛏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施肥不当以及敌害生物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缢蛏的死亡,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人工基质中添加自生固氮微生菌,放置池塘底层或离地的可移动箱筐式人工基质的缢蛏养殖装置,进行海水生物固氮的缢蛏设施化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项目研究的缢蛏养殖人工基质,经处理后可重复利用,减少了池塘底部缢蛏穴居或死亡引起的土质污染,确保池塘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使缢蛏养殖成活率、起捕率同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缢蝇人工采捕成本大幅下降.起到保护环境,工厂化生产的高效与固氮养殖的高品质三重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隶属于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是福建省主要养殖贝类之一。缢蛏在我国东南沿海有着较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池塘的养殖产量不高。福建莆田沿海地区的缢蛏养殖苗种大多从外地购入,但由于运输路途远,海区水质环境存在差异,养殖成活低。为了更好地进行缢蛏的池塘养殖,提高养殖总体效益,现在福建莆田北高开展缢蛏苗种海水池塘强化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4.
张海灵 《海洋渔业》2001,23(4):192-192,199
由于缢蛏生长快、销路广、作为池塘混养品种已被养殖户广泛采用。但其特定的生活习性,造成养殖时全军覆没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养殖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养殖位置的选择 在对夏季养殖户混养的缢蛏出现大批死亡的调查发现,其养殖位置通常选择在池塘内的深水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太阳辐射  相似文献   

5.
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培养饵料的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进行优化,建立了以专用池塘培养缢蛏生物饵料的池塘养蛏系统,即独立供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经过5个月左右养殖试验,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缢蛏平均单产为3226.8 kg/ha,分别比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2个对照组)提高37.37%和34.20%;生长速度分别快32.3%和38.7%,商品平均规格为16.13 g/粒,规格较整齐;养殖存活率为66.7%,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单位经济效益为5.48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的270.26%和226.73%。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该独立养殖系统具有饵料供应充足、养殖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至少缩短了1个多月的养殖周期,避免了高温期对缢蛏养殖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乳山市滩涂贝类养殖面积有21000亩,养殖品种有缢蛏、牡蛎、杂色蛤、文蛤等,为了进一步提高滩涂贝类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水产科技人员在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的同时,一直潜心探索和实践缢蛏高产养殖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缢蛏亩产量达3000kg,亩纯利润1万多元。现将缢蛏高产养殖模式介绍如下:一、滩质改良由于年复一年的不间断养殖,滩涂出现老化状态,使得滩涂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滩涂养殖的缢蛏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因缢蛏的死亡对滩涂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死亡壳体沉积于滩涂的底质中,使…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和污水的排放,适宜缢蛏生长繁育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缢蛏资源逐年减少。为了恢复缢蛏的自然资源,发展缢蛏池塘养殖,2009年至2011年我们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地经验,在唐山市希忠水产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场进行了缢蛏的苗种繁育和规模化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8.
刺参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刺参的增养殖模式主要包括室内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围堰养殖、浅海底播增殖及筏式养殖等,其中池塘养殖刺参面积最大。池塘刺参养殖受气候影响较大,尤其在夏季持续高温、多雨天气下,极易导致池塘养殖刺参大面积死亡甚至绝产,如何避免夏季极端天气下刺参的大面积死亡,使池塘养殖刺参安全度夏,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利用海水池塘养殖缢蛏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缢蛏过冬成活率不稳定,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本文作者通过调查、试验就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缢蛏过冬成活率浅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利用海水池塘缢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缢过冬成活率不稳定,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本文作者通过调查,试验就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缢蛏过冬成活率浅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缢蛏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为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沿海群众池塘与滩涂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蕉城区缢蛏养殖历史悠久,过去主要以滩涂养殖为主,90年代以后利用原有虾池进行池塘养殖。由于缢蛏池塘蓄水养殖周期短、投资小、收益大,生产比较稳定,且首次采用人工蓄水养蛏技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掀起养蛏热潮。目前,蕉城区池塘蓄水养蛏面积达2000公顷,年产量达2.5万吨左右,成为福建省养蛏大县。但近年来,由于诸方面原因的  相似文献   

12.
薛海勇  华芳 《内陆水产》2005,30(3):26-26
在池塘养鱼中。随着精养化程度的提高,养殖鱼类出现浮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发大面积的死亡。一般认为是池塘养殖鱼类密度过大,超过了池塘的负载量;或者是由于水质过肥引起。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仔细观察了池塘养殖鱼类出现浮头的现象。对产生这一现象的不同原因作了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刀额新对虾与缢蛏混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仰源 《齐鲁渔业》2007,24(4):28-29
为提高养殖池塘经济效益,选择具有环形沟的低盐度海水池塘,开展刀额新对虾与缢蛏混养,充分利用池塘水体进行立体化养殖,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南部地区海水池塘大多数养殖海参,但由于近几年降雨量的增加,汛期海水盐度较低,尤其是河口附近的池塘,盐度常年偏低,导致养殖的海参大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庄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因地制宜开展了海蜇、缢蛏、中国对虾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平均亩效益达到4000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健康养殖技术要点总结交流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朱于来 《科学养鱼》2016,(11):43-45
正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混合养殖是江苏省响水县及周边沿海滩涂近10年来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养得较好的亩效益达3000元以上。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该虾蛏混养模式,提升当地海水养殖经济效益,2014-2015年,响水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站在位于响水县沿海的海珍品养殖总公司第十一分场,开展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海水池塘高效混合养殖  相似文献   

16.
通州市沿海有10多万亩淤泥质滩涂,此处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极其适宜缢蛏的生长繁殖。2006年开始,沿海群众充分利用这些滩涂资源,发展缢蛏养殖,2008年总养殖面积达到5万多亩。但2008年8月份以来,已生长到一定规格的缢蛏发生死亡现象,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后,死亡现象越来越严重,部分养殖滩涂死亡率高达70%-95%,甚至颗粒无收。这种情况极大地打击了养殖广的生产积极性,使滩涂出现抛荒趋势。笔者根据本地几年来缢蛏养殖的现状,通过典型事例和生产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闽东沿海池塘主要以培育肥水的方式养殖缢蛏,但在养蛏过程中大量的施肥投料,使过剩的肥料沉积池底,底质逐渐恶化.近年来,池塘养蛏生长慢,高温期发病严重,成活率低,产量不高,效益不明显.沿海群众于2002年开始改池塘缢蛏单养为缢蛏与三疣梭子蟹轮养,效益显著,规模逐年扩大.缢蛏与三疣梭子蟹轮养即养蛏结束后,接着高温期不播种蛏苗,而进行梭子蟹养殖.现将其池塘轮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乐清湾泥蚶、缢蛏体内及养殖水环境细菌菌群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浙江省乐清湾滩涂和池塘养殖的泥蚶和缢蛏体内及养殖环境细菌菌群组成进行了初步调查。2000年7月—2001年7月间分四个季度进行采样分析。细菌总数分析表明,蒲歧和翁样海水中细菌总数在10^3—10^5个/mL之间,蒲歧和翁样两地每次海水样品部是池塘细菌总数高于滩涂;无论哪个季节和采样点,在一年内泥蚶和缢蛏体内的细菌总数均高于水中的细菌总数,且缢蛏体内细菌总数高于泥蚶,翁样贝体内细菌总数几乎均高于蒲歧贝体内细菌总数。对贝体内细菌属组成分析表明,在不同季节,同一滩涂或池塘中泥蚶和缢蛏体内菌群的组成及优势菌属比较相近,蒲歧滩涂和池塘、翁样滩涂和池塘贝体内菌群的组成及优势菌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贝体内细菌优势菌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夏季(2001年7月31日),以弧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占优势,而在冬季则以莫拉氏菌属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以缢蛏为主,鱼、虾、贝多茬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沿海传统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以对虾为主的单茬单养方式,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虾池资源,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在江苏省南通市利用614亩水面进行以缢蛏为主的鱼、虾、贝多茬混养生产试验,获得成功。一、池塘条件养殖池塘为沿海地区传统的对虾养殖池,面积20亩~50亩不等,设中央沟,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以泥底或泥沙混合的底质为主,适合缢蛏、青蛤、文  相似文献   

20.
李媛媛 《齐鲁渔业》2009,26(2):59-59
无棣县充分发挥渔业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发展池塘基础渔业,开拓大水域水产养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该县渔业生产的持续、稳步、快速发展。一是挖掘池塘生产潜力,着重抓好常规渔业生产。加快池塘基础设施改造,完善水系配套,为虾贝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池塘综合高产养殖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和伏季休渔期,适当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积极推广鱼虾蟹混养和对虾与缢蛏生态养殖高产高效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