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实验为用电生理方法对32头山羊进行了电针效应对大脑皮层体感区诱发电位影响的观察。其结果是。1.在腹壁髂腹下神经进行伤害性刺激(模拟腹壁切开痛),可以在对侧大脑皮层薛氏裂中支前方的外薛氏回上引出典型的诱发电位。此诱发电位可受电针的影响:当针刺“百会”、“肾门”穴组时,可见诱发电位明显地被抑制;停止电针时,诱发电位又复出现。2.对正中神经与隐神经进行伤害性刺激所引出的诱发电位其皮层投射区,都在髂腹下神经的附近,而且针刺“百会”、“肾门”穴组也会使两者的诱发电位受到抑制。3.本试验证明:以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做为指标时,可见刺激不同穴位导致明显的不同效果。但有关针麻作用下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改变和镇痛作用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黄牛胫神经以模拟后肢疼痛性刺激,并寻找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投射区,以此诱发电位的慢成分作为疼痛的指标,观察电针对该诱发电位的影响。并比较镇痛剂度冷丁对该电位的作用。15头成年黄牛实验结果表明:黄牛胫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投射区在薛氏裂中支上前方的中薛氏回(Middle Sylvian Gyrus)上。最大诱发电位的范围为5×8毫米,边缘不规则。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胫神经可在对侧大脑皮层投射区记录到一个合有决、慢成分的诱发电位。快成分潜伏期为20~40毫秒,慢成分的潜伏期为250~300毫秒。在“百会”、“肾门”穴组电针可完全抑制胫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快、慢成分。在前肢的“抡风”、“三阳络”穴组电针则不能或只能部分抑制胫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快、慢成分。镇痛剂度冷丁可完全抑制胫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慢成分,对快成分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后本文就电针、度冷丁对皮层诱发电位的慢成分的影响讨论了大脑皮层在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往我们用强电刺激猫内脏大神经模拟内脏痛刺激,在中脑中央灰质(PAG)一定区域曾引导诱发电位或单位放电变化,它们可被电针穴位所抑制。为了使实验更接近临床手术实际,我们曾用牵拉胃、十二指肠作为伤害性刺激,观察到PAG三种单位对其发生“痛”放电变化。本文旨在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这些电变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计算机叠加技术观察和记录山羊胫神经皮层诱发电位,分析其中的痛相关成分,并把电针穴位和镇痛药物对这种成分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刺激(强度10—25伏)山单一侧胫神经,可在对侧皮层感觉区中薛氏回记录到一稳定的诱发电位。该诱发电位一般由2—5个成分组成,其中早成分 P_1波的潜伏期20—33毫秒,晚成分 P_3 波的潜伏期154—257毫秒。P_1波和 P_3波在22列中的出现率均为100%。本文首次在山羊上记录到晚成分 P_3波。电针“肾门”、“百会”穴组和“三阳络”、“抢风”穴组均能较好地抑制晚成分 P_3波。肌注度冷丁、氯胺酮、静松灵对 P_3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使其波幅下降或消失,但基本上不影响它的潜伏期、峰潜伏期和持续期。P_1波基本不受上述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康复作用.方法将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35)和电针组(n=37),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电针组除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外加电针治疗.分别于电针治疗3、6个疗程后对患者感觉、功能的独立性(按FIM测定)进行评价.结果电针组感觉、功能的独立性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对外伤性脊髓损伤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间盘脱出模型大鼠脊髓巢蛋白(Nestin)和音猬因子(SHH)变化及电针效应,分析神经组织代偿性修复的机理.[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9)、模型组(n=15)和电针组(n=15),在T13段脊髓左腹侧填塞硅胶片建立椎间盘脱出模型.模型建立后4、7、14 d处死大鼠取压迫部位脊髓组织,荧光抗体法观察Nestin阳性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Nestin和SHH含量.[结果]14d时,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运动机能评分极显著升高(P<0.01),SHH含量和Nestin阳性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Nestin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椎间盘脱出模型,脊髓受压后自我修复过程中可表达Nestin.电针干预后大鼠运动机能极显著改善,提示其与电针升高Nestin和SHH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损伤在神经电生理检查中的改变。方法对39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电图(NCV)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并与手术探查中的发现相对比。结果臂丛神经损伤引起电生理改变结果与手术发现完全及基本符合率为92.3%。结论电生理检查在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范围、性质、部位与程度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选用山羊20头为实验模型,以电刺激髂腹下神经为模拟的腹部手术切口痛,以山羊大脑皮层中薛氏回神经元单位的电活动为指标,观察电针及某些镇痛药对其影响。在对电刺激骼腹下神经有反应的39个单位中,电针能使其中25个单位的放电活动恢复到髂腹下神经受到刺激前的水平,本实验对其中16个单位进行了给予镇痛剂的对比观察,观察到有8个单位的放电活动受到镇痛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皮层的骼腹下神经代表区内存在着对痛发生反应的痛敏细胞,电针迅号可以影响该处痛敏细胞的电活动。本实验对山羊大脑皮质神经元单位在电针影响下的放电活动第一次作了观察记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山豆根多糖(SSP)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存活率及分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为研发出治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新型兽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0、100、200和400 μg/mL SSP作用于PRRSV体外感染8h的RAW264.7细胞,通过MTT法评价SSP对PRRSV感染RAW264.7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SSP对PRRSV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8、IL-10和MCP-1.[结果]PRRSV感染RAW264.7细胞8h极显著降低了细胞存活率(P<0.01,下同),而200~400 μg/mL SSP能极显著升高PRRSV感染RAW264.7细胞存活率.PRRSV感染RAW264.7细胞8h可极显著升高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IL-8、IL-10和MCP-1水平,而SSP能有效降低PRRSV感染RAW264.7细胞分泌上述炎性因子水平,其中以200~400μg/mL SSP的抑制效果最佳.[结论]SSP通过提高炎症细胞存活率及抑制其分泌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有效干预PRRSV感染免疫细胞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有效容积100L的堆肥反应器研究了添加过磷酸钙(SSP)和磷酸一铵(MAP)两种磷肥对牛粪好氧堆肥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添加1.0%SSP和0.25%MAP对堆肥温度、pH、电导率(EC)、水溶性碳(DOC)和水溶性无机氮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添加SSP和MAP均可加速堆肥升温,延长堆肥高温期,SSP和MAP处理高温期(≥50℃)较原料常规堆肥(CK)处理延长2d。SSP和MAP均呈酸性,可有效降低堆肥的pH值,减少氨的挥发,同时使堆料EC增高。添加SSP、MAP处理DOC利用率分别比原料常规堆肥(CK)高16.5%和4.9%。与原料常规堆肥(CK)相比,SSP和MAP均对牛粪高温堆肥的保氮起到一定效果,至堆肥结束,添加SSP、MAP处理的总氮含量比原料常规堆肥(CK)处理分别增加6.7%和17.3%,铵态氮含量比原料常规堆肥(CK)处理分别增加127.9和602.5mg/kg。从堆肥的总养分来看,加入SSP和MAP有利于增加堆肥的氮磷钾总养分,改善了堆肥品质,添加MAP效果要好于添加SSP。  相似文献   

11.
电针麻醉是家畜针刺麻醉的主要方法之一,迄今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家畜的电针麻醉是否确有镇痛效应,抑或单纯起电针保定作用?这是研究家畜针刺麻醉原理的前提条件。本实验应用自制的FAC81—1型家畜痛阈测定仪,测定了牛、猪、山羊三种共十五头家畜电针麻醉前后,痛阈与耐痛阈值变化的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畜别和个体,对疼痛反应的基础阈值(包括痛阈和耐痛阈值),以及电针麻醉的镇痛效果,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经电针后,绝大多数实验动物的痛阈和耐痛阈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将十五头实验动物电针前后的阈值变化进行成对t检验,电针后的痛阈较电针前的基础痛阈提高差异显著(P<0.05),电针后的耐痛阈较电针前的基础耐痛阈提高差异极其显著(P<0.001),肯定了家畜电针麻醉的镇痛效应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并对家畜针刺麻醉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苣卖菜芽根在土壤耕层中的分布以及土壤耕作对其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首荬莱芽根在小麦田和玉米田90%以上分布于0~10cm耕层内,而大豆田苣荬莱芽根分布相对较深,80%左右分布于0~10cm耕层.土壤耕作次数增多,芽根变短,但对根量分布的影响小麦田和大豆田表现不同,小麦田只翻地处理,0~10cm土层内根量显著减少,进一步耙地虽有回升,但也不及原茬,而大豆田翻地之后0~10cm耕层根量超过原茬,而进一步把地后又降低至原茬之下.  相似文献   

13.
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对小麦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根腐长蠕孢毒素处理小麦5日龄黄化苗、旗叶圆片和线粒体后,抑制了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PO)活性,并导致快带区PO同工酶数目减少;促进了抗病品种PO活性,使其同工酶带活性加强.用根腐毒素处理旗叶提取液后,抗病、中抗和感病品种PO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抗病性越强,PO受抑程度越小.因此认为,PO是小麦抗根腐病机制的组分之一,可能与线粒体完整性有关,快带区PO同工酶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自由基清除剂对青花菜衰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常温结合0.03mmPE膜包装条件下,研究了自由基清除剂对青花菜采后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40mg/kg6-BA处理,可明显延缓组织MDA含量和电导率的上升,激活CAT,SOD活性,保持较低的POD活性,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和叶绿系的分解,2g/kg苯甲酸钠能有效延缓青花菜衰老。6-BA与苯甲酸钠结合使用具有增效作用,可进一步延缓衰老过程,200mg/kg抗坏血酸处理,加速青花菜的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及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对新惠占1号等5个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田间抗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温室苗期抗性测定结果相印证,确定新惠占1号和“7915”为抗性品种,七桂早25、玻惠占1号为中抗品种,双桂1号为感虫品种。指出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是测定和评价水稻品种抗虫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6~1988年在泸州调查的资料,采用频次分布检验和聚集强度指标判定法,对粟穗螟幼虫田间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梁粟穗螟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受虫口密度和时间的影响,均属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番茄小孢子的发生从孢原细胞开始,经过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小孢子、雄配子体等发育阶段,最后形成二核花粉.番茄的绒毡层细胞是由初生壁细胞衍生的同型的双核细胞,正常情况下在减数分裂时期至四分体时期同步溶解.番茄的绒毡层为"变形绒毡层"类型,即溶解后的绒毡层要形成周原质团流入药室.番茄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不立即形成细胞壁,而是形成一个双核细胞;第二次分裂中,两个核同时进行分裂,其方向互为垂直,当分裂完成时,在四个核之间产生细胞壁,分隔成一个呈正四面体形的四分体.新形成的小孢子有浓厚细胞质和一个位于中央的细胞核.小孢子进一步发育形成明显的细胞壁,增大体积,细胞核被挤向一侧,在贴近细胞壁的位置上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分裂的结果形成两个子核:生殖核和营养核,两核之间最初由一弧形细胞板分隔成两个不等的细胞.番茄小孢子的发育基本是同步的,大多数小孢子都能发育成正常的成熟花粉.  相似文献   

18.
小麦温光发育类型的研究(第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来自全国各大麦区的供试品种,进行了春化反应与田间周年播种反应的研究。用系统聚类法将40个供试品种分为两个大集团、三个分枝、六个较明显的类型。这六个类型是强春型(SS)、春型(S)、冬春型(WS)、冬型(W)、强冬型(SW)和超强冬型(USW)。六个类型进一步划分,又可分为九个系列等级,每个系列等级都包含若干顺序排列的品种,看出品种对低温春化反应是一种连续的数量效应累加过程,具有连续的依次排列性。试验发现供试品种的春化效应跨度由辽春6号的零反应型到肥麦的70天以上的超春化反应型,大大超过我国五十年代春化研究的反应幅度。说明我国育种与品种资源利用幅度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9.
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从出穗至成熟进行了0kPa(CK)、-20kPa和-40kPa3种土(壤)水势处理。水育秧水稻结实期籽粒中的ATP(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灌浆速率、叶片光合速率(Pn)、根系活力(RA)、结实率和粒重随土水势的下降而减低,叶片中MDA(丙二醛)含量随土水势的下降而增加、旱育秧水稻籽粒中ATP酶活性、灌浆速率、Pn、RA、结实率和粒重以土水势-20kPa的处理最高,-40kPa的处理最低,叶片MDA的含量则相反。表明结实期适当降低土壤水分有促进旱育秧水稻籽粒灌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锯蛱蝶Cethosia biblis(Drury)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蝴蝶中,翅面斑纹是暖色调的种类不多,红色的种类更少,红锯蛱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成虫喜爱飞翔而色彩艳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赏蝴蝶。在重庆地区,红锯蛱蝶分布在海拔400—1000m的生境里,其中,分布在500—600m占多数;从1998年2004年调查数据表明主要集中在山坡灌丛,阔叶林、针叶林也有分布;重庆武隆、巫山、石柱等地均采集到。三峡库区红锯蛱蝶取食杯叶西蕃莲Passiflora cupiformis Mast.,卵聚集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一个卵块可达几十粒以上。饲养幼虫龄期6或5龄;初龄幼虫有群集性,数量较多。悬蛹,悬挂在植物的枝、叶上。卵期7d左右,蛹期10-20d;从卵发育成蝶约需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