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验采用原鸡(♂)与文昌鸡(♀)进行杂交,并对其F1代的外貌特征、体重、体尺等有关指标进行了观察和测定,比较了杂交鸡与文昌鸡的异同,研究了杂交鸡的外貌特征和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杂交成年鸡体羽颜色、外貌特征与原鸡基本一致,但杂交成年鸡的体型较大而稍长,胫色、耳叶颜色变浅并发生分离;杂交雏鸡的体重增长比文昌鸡慢,累积生长和绝对生长在第三周差异显著(P0.05),绝对生长在第四周差异极显著(P0.01);杂交鸡体尺指标较文昌鸡低,其中体斜长在第三周、第四周差异极显著(P0.01);龙骨长在第四周差异极显著(P0.01);胸宽在第三周和第四周也差异显著(P0.05)。此外,两者除了在胫长和胫围的生长趋势相似外,其他体尺指标的生长趋势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鸿雁体尺指标与体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体尺指标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试验随机选取6月龄鸿雁30只,雌雄各半,测量其体质量(Y)、胫围(X1)、胫长(X2)、胸宽(X3)、胸深(X4)、胸围(X5)、体斜长(X6)、龙骨长(X7),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体尺指标与体质量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鸿雁的体尺指标(胫围、胸宽、胸深、胸围、体斜长、龙骨长)与体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体尺指标中,对鸿雁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的指标有龙骨长、胸宽、胫围、胸深;大部分指标的直接作用小于间接作用,反映多体尺指标联合效应成为影响鸿雁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决定程度分析显示,对鸿雁体尺指标对体质量决定程度较高的体尺指标有龙骨长、胫围、胸宽.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体尺指标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回归方程:Y=-2.432+0.146X7+0.371X1+0.124X3(r=0.924,P<0.01).[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利用鸿雁进行我国家鹅杂交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边鸡体质量与体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边鸡体质量与体尺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在330日龄选取同一饲养条件下的100只第7世代的边鸡(公母各1/2)进行体质量与体尺的性状指标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母鸡体质量与体斜长、胫长、胫围、头围、胸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体斜长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达0.638,与胸宽、龙骨长相关性不显著;公鸡体质量与体斜长、胸宽、龙骨长、胫长、胫围、头围、胸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公鸡胫长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达0.755;其他各体尺指标间也有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性。表明在边鸡选育过程中,母鸡优先考虑体斜长、胫围,公鸡优先考虑胫长、体斜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各生长阶段对体质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生长性状,为开展花鲈选育工作时不同阶段应采取何种筛选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外池塘养殖模式对花鲈(平均体质量12.29~599.33 g)开展为期250 d的养殖试验,每隔50 d随机采样测量其表型性状,包括体质量、全长、体长、眼径、头高、头长、上颌长、躯干长、尾鳍长、体高、尾长、尾柄高和吻长,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在测定的13项花鲈表型性状中,除吻长外,其余性状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其中,花鲈的体质量从12.29±2.87 g增长至599.33±116.50 g,体长由86.73±7.75 mm增长至328.12±21.10mm。花鲈体质量和体长的变异系数波动变化均不明显,分别为19.44%~24.74%和6.43%~9.09%。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生长性状分别是:养殖第1 d为全长;养殖第50 d为体长、头高和吻长;养殖第100 d为体长和体高;养殖第150 d为体长、眼径、上颌长和体高;养殖第200 d为体长、躯干长和体高;养殖第250 d为体长和头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第1 d以全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894);养殖第50 d、第100 d、第150 d和第250 d均以体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531、0.663、0.403和0.686;养殖第200 d则以体高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11)。【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生长性状也各不相同。花鲈平均体质量为12.29 g时全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平均体质量在70.25~599.33 g时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大;花鲈的体质量还与其体高和头高有相关性。因此,在花鲈选育过程中建议以体长为主要选育性状,同时辅以体高、全长和头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冬季气候条件下不同饲养密度对舍饲肉羊生长性能的影响,将6月龄体质量相近的144只新疆阿勒泰大尾羊F1代品改断奶羔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36只,试验1~4组的饲养密度分别为每只0.35m2、0.7m2、1.05m2和1.4m2,在饲料配方、饲喂与管理方法完全一致的条件下育肥45d。结果表明,各组的总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1~4组的平均日增质量分别为(87.86±52.26)g、(111.43±57.33)g、(114.34±43.91)g和(137.27±55.93)g,第4组的平均日增质量最大并与第1组、第2组、第3组差异显著(P0.05),第2组与第3组的平均日增质量相近且差异不显著(P0.05),第2组、第3组与第1组差异显著(P0.05);各组的体尺增长与体质量增长趋势完全相同的是体长、体高和胸深,只有管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25kg左右的新疆阿勒泰大尾羊F1代羔羊在冬季舍饲育肥时的饲养密度以第2组(每只0.7m2)较为适宜,而且饲养密度显著影响该羊的体高、体长和胸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绿壳蛋鸡配套系最佳的配套组合模式。【方法】测定绿壳蛋鸡纯系(LK)和2个杂交组合旧院黑鸡×绿壳蛋鸡(JL)、绿壳蛋鸡×芦花鸡(LL)300日龄体尺性状及屠宰性能,并分析体尺性状及屠宰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屠宰性状的最佳回归方程。【结果】LL的胸深、胫围小于LK和JL,胫长反之,LK的冠高为三者中最高。LK、JL、LL母鸡300日龄活体质量均达1 700 g以上,屠宰率均达87.00%以上,全净膛率分别为53.50%、59.35%和61.39%。LL的皮脂厚最大,胸肌率高于JL,腹脂质量和腹脂率低于JL;LL和JL的全净膛率均大于LK,LK和LL的胸肌率均大于JL(P0.05)。体斜长、胫围、龙骨长等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建立了屠宰性能与体尺性状的最佳回归方程,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皮脂厚、全净膛率、胸肌率与相关体尺性状回归模型中R2均高于0.4。【结论】LL比JL、LK具有更好的肉用性能;胫围、龙骨长、胸深等可作为间接选择绿壳蛋鸡屠宰性能的指标;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通过体尺性状评估屠宰性状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对长江铜陵段捕获的0~+龄铜鱼(Coreius heterodon(Bleeker))的体长(X_1)、头长(X_2)、吻长(X_3)、体宽(X_4)、眼间距(X_5)、尾柄长(X_6)、尾柄高(X_7)、背鳍基底长(X_8)、臀鳍基底长(X_9)、体高(X_(10))等10个外部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以研究长江铜鱼各外部表型性状与体质量(Y)的关系,为铜鱼的人工育种提供选择策略。结果显示, 10个表型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尾柄高、体长的相关系数最大(0.917,0.917);在通径分析中,眼间距对0~+龄铜鱼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90),体长直接作用最小(0.294);而决定系数随着多个性状的引入不断增大;尾柄高、眼间距、体长这3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最显著,这3项指标对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75.808+22.072X_7+33.333X_5+2.559X_1(R~2=0.945),方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著,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新疆褐牛体重与体尺指标间的相关性及构建不同生长阶段的回归方程,为新疆褐牛选育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以伊犁地区2011—2019年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新疆褐牛为对象,测定4个生长阶段的4个体尺指标和体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新疆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和体尺指标间存在着极显著的(P<0.01)相关性,12月龄的体尺指标与体重的相关性较其他生长阶段更高,其他体尺指标间也存在着极显著相关性(P<0.01)。通过新疆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估测体重的回归模型,得到了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4个阶段的最优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60、0.63、0.55和0.44,说明各阶段体重与体尺指标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对不同生长阶段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构建了不同生长阶段的4个线性回归方程,对新疆褐牛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近交对大菱鲆体尺生长的动态影响,构建了非近交和2个不同近交水平的30个家系。在生长期内,定期测量了1 082尾个体的全长、体长、头长、体宽和尾柄高等体尺性状。选择三阶勒让德(Legendre)多项式为子模型,采用随机回归模型估计了这些体尺性状的遗传参数。考虑近交和不考虑近交作为固定效应的随机回归分析表明:近交显著地提高了所有体尺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与远交组相比,近交导致了体尺性状不同程度的衰退,但衰退程度在2个近交组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5个体尺性状之中,全长和体长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近交衰退趋势,而体宽、头长和尾柄高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与非近交组相比,全长和体长在350日龄前,近交系数0.25的个体体长性状并未出现近交衰退,反而有所提高,而近交系数为0.375的组,这2个性状表现出衰退。全长和体长的近交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0.25和0.375两种近交水平的群体在第400和第650生长日之间对体长的生长曲线几乎没有影响。在整个测量周期内,近交水平对尾柄高的生长曲线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异。而在第650生长日龄后,全长、体长和头长的近交衰退随着近交程度增加而加快。这些近交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大菱鲆配套系选育过程中亲本群体遗传纯化过程中的近交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池塘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养殖周期的生长特征变化规律,测定体质量为(16.3±4.9)~(424.9±27.2) g生长周期内大口黑鲈的体长、全长、吻长、眼径、头长、尾柄长、头高、体高、尾柄高、体宽和体质量生长特征参数,分析其生长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和随机森林回归(RF)的体质量预测模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确定最佳模型;并运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建立各个生长特征参数的最佳生长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与生长特征参数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佳,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96,均方根误差为9.004,平均绝对误差为6.598;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7×L3.224,决定系数R2为0.977;全长、体长、吻长和头长的最佳生长模型为Logistic模型,头高、体高、眼径和体宽最佳生长模型为Von Bertalanffy模型,体质量、尾柄长和尾柄高最佳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在养殖周期内大口黑鲈肥满度在2.26%~2.93%波动。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利用生长模型和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掌握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过程,并通过精准投喂达最佳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大鳞副泥鳅的遗传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49尾,分别测定其全长、体长、头长、体厚、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宽和体重共9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分别计算了大鳞副泥鳅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分析了大鳞副泥鳅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厚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236 0),且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0.055 7),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头长和头宽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小,主要通过体厚间接影响体重。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并通过偏回归系数检验,以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厚(X4)、体高(X5)、尾柄长(X6)和尾柄高(X7)对体重(Y)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Y=-12.126+0.342 X1+0.353X2+0.884X3+5.059X4+2.465 X5+0.979X6+1.718X7。[结论]多元回归方程的构建量化了体重与全长、体长、头长、体厚、体高、尾柄高、尾柄长的关系,可以对大鳞副泥鳅体重进行预测和控制;同时,在大鳞副泥鳅选育中可以主要对体厚较厚、体长较长的个体进行选择,间接实现对体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喜鹊雏鸟的生长发育和体温调节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4月至7月,在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沙丘榆林稀疏灌丛中对喜鹊(Pica pica sericea)雏鸟的生长发育及体温调节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喜鹊雏鸟在出飞前23日龄内与乞食行为有关的外部器官指标,如体质量、体长、跗跖长和嘴峰长等的发育较为迅速,增长曲线为“S”型,而与飞翔行为有关的外部器官指标,如翅长、尾羽长则发育较为缓慢,增长曲线为近似直线;喜鹊雏鸟到19日龄时体温调节能力发育完善。根据测定结果,喜鹊雏鸟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随机选取4月史氏鲟幼鱼380尾,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体厚、体高、头长、吻长、尾长、尾柄高、眼径、眼后头长共11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史氏鲟4月龄幼鱼外部形态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及决定系数,明确了影响史氏鲟4月幼鱼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影响史氏鲟4月幼鱼体重的主要性状是全长、体高、眼径、尾柄高;全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395**),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高(15.60%);眼径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0.160**),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重(0.4152);决定分析的结果和通径分析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形态性状对体重总的决定系数Σd=0.882,它与相关指数R2的数值相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体质量为因变量,全长、体高、尾柄高和眼径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92.751+3.018x1+12.472x2+50.765x3+35.335x4。  相似文献   

14.
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年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2010年、2015年和2016年在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分析其胴长、体质量及角质颚形态的年间差异和性别差异,并计算角质颚的月平均生长率,结合不同年份各月索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hl.a)的分布,研究环境对角质颚形态和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3年的个体胴长和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2016年的个体和角质颚的形态值最大,2015年的个体和角质颚形态值最小。不同年份间角质颚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分析角质颚形态值与胴长的关系发现,2010年生长参数b最大,2015年则最低。不同年份的角质颚月生长率中,2010年角质颚在8—9月有着较高的生长率,而2015年同期的生长率则最低。分析渔汛期索饵场SST和Chl.a的变化发现:2015年8—9月的SST相对其他年份较低,而2010年8—9月索饵场的Chl.a值较为分散,但高浓度(0.7 mg/m~3)所占比例较高;2016年由于适宜的SST和适宜的Chl.a,使得其个体有着形态较大的角质颚,同时个体也相对较大。不同年份间角质颚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8—9月的SST和Chl.a的变化是影响该年度个体角质颚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为提高斑鳢亲本选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1165条斑鳢后备亲本,指标包括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X5)、体高(X6)、肛门处体高(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共10个性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性别鉴定后,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雌雄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 1165条斑鳢包含雄性711条、雌性454条。雌雄斑鳢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下同),通径分析显示,雄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高、尾柄高、肛门处体高、尾柄长和眼径;雌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肛门处体高、尾柄高、眼径和尾柄长。对雌雄斑鳢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雄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484.547+21.628X2+21.577X7-130.000X5+54.475X9-33.605X8+32.055X6,雌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503.361+24.994X2+31.786X7+56.763X9-38.272X8-83.860X5。检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将斑鳢形态性状带入回归方程得到预测值。对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回归方程可用于斑鳢的选育及实际生产工作中。【结论】在斑鳢生产及选育过程中应以体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并综合考虑体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的影响,以期获得优良性状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雌核发育牙鲆家系的生长比较和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测定9个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家系后裔150、240、360 d时的生长资料,对体重、体长、绝对增重率、绝对增长率和体型指数(头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进行方差分析,对体重和体型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了体重-体长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家系C11847的体重、体长及头长/体长与尾柄长/尾柄高指标在各阶段均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作为重点家系加强选育。不同生长阶段绝对增重率和绝对增长率最优家系不一致,且家系间的生长差异主要发生在240 d前。各日龄体型指数均与体重呈极显著负表型相关(P〈0.01)。不同日龄体型指数间差异显著(P〈0.05)。雌核发育牙鲆的体重与体长之间呈曲线相关关系,且该关系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白羽王鸽体尺与屠宰性能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日龄的白羽王鸽为材料,测量体重、体尺和屠宰性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原理对3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屠体重与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胸宽、胫长和活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646、0.457、0.560、0.478、0.577、0.947,所有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分别建立白羽王鸽活重与体斜长、胸宽和胫长,屠体重与体斜长、胸深,全净膛重与体斜长、龙骨长、胸宽,半净膛重与体斜长、胸宽、胫长的回归模型。通过各性状的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间接估计其生产性能,从而简化对肉鸽生产性能的测定过程,加速育种进程。为利用白羽王鸽的体尺性状预测屠宰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类头足类渔业生物、生态学。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18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生长特性。主成分分析表明,鸢乌贼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翼长(UW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翼长(LWL)和下侧壁长(LLWL)可以作为鸢乌贼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UHL、LW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除LLWL和雄性个体的UH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外,其余均最适用指数方程表示;雌性个体所有外形参数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而雄性个体除UCL和UWL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9.
淮南麻鸭生长发育规律及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Gompertz、Richards和Logistic模型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对0~9周龄淮南麻鸭的体质量增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淮南麻鸭体质量增长以4周龄时最大,日增体质量为41.26 g;3种模型拟合效果俱佳,其中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度为0.994 9,对淮南麻鸭前期生长的拟合结果更接近观测值;得到Gompertz模型方程为:y=2 913.49×exp(-exp(1.23-0.23x)),生长拐点5.29周龄,拐点体质量1 071.81 g。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霸王鸡体重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与体尺性状的相关性,为其科学饲养管理及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3种非线性模型对0~18周龄霸王鸡的体重数据进行生长曲线拟合与分析,同时对18周龄霸王鸡的体重与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以Gompertz模型对霸王鸡生长曲线的拟合效果最佳,拟合度(R2)达0.9989,极限体重1505.2 g,拐点体重553.7 g,拐点周龄为10周龄.霸王鸡的体重与各体尺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龙骨长与体重的相关性最高(r=0.9355),其次为胸深与体重的相关性(r=0.9119),而胸宽与体重的相关性最低(r=0.6795);经逐步回归分析后,霸王鸡生长曲线模型的自变量由7个减为4个(胸深、龙骨长、骨盆宽和胫围),最佳回归模型为:y=-1573.3470+57.9062x3+109.7107x4+66.4648x5+80.9203x7.[结论]在今后的实际生产中,应尽量满足霸王鸡前10周的营养供给,同时应加强对龙骨长、骨盆宽、胸深和胫围4个指标的选育,最大限度地提高霸王鸡的体重,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