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谭健生 《蜜蜂杂志》2005,25(11):42-42
我要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养蜂大户、具有30多年养蜂经验的乔银恒师傅。他今年52岁,18岁时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养蜂,积累了很多养蜂技术和经验,是我们这里一位很出名的养蜂能手。这些年来,不管气候如何,丰年也好,欠年也罢,他所养蜂始终没有垮过场,亏损过钱。乔师傅很爱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钻研养蜂技术,更可贵的是他能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别人,让蜂友们少走弯路,增加效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曾经在《蜜蜂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过数篇文章。他蜂养好了,经济收入高了,可他却忘不了那些养不好蜂,年年见不到效益,已经失去养蜂信心的蜂友,…  相似文献   

2.
正"合作社让我们掌握了养蜂技术,也让我们找到了致富的门路,现在的生活像蜜一样甜。"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兴安乡辰清河村的村民王玉国指着一排排蜂箱叙述着自己的甜蜜事业。五大连池市兴安乡辰清河村地处山区,是非常适合养殖蜜蜂的地方。39岁的孙世成,十多年前跟随他的父亲养殖蜜蜂,几经风雨的他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养蜂是山区农民致富的好路子,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养蜂行业中  相似文献   

3.
<正>8月7日,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养蜂户兰志军在林下放养的64箱蜜蜂产值达12万多元,成为当地养蜂状元。今年63岁的兰志军已有20多年的饲养蜜蜂历史,在逐年积累养蜂经验、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近年来,蜜蜂采蜜期,他坚持把蜜蜂转移到山间林下追花夺蜜,饲养60多箱蜜蜂,每年产值在4~6万元左右。今春,兰志军经过周密的实地调查,6月下旬起,他把64箱蜜蜂搬到离家20多公里的煤矿地区林下追花夺蜜。这里林大树密,特别是椴树较多,今春风调雨顺,  相似文献   

4.
正他是一位养蜂人的后代,从小在父亲养蜂的熏陶下喜欢蜜蜂,长大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全身心扑在养蜂管理上,饲养的蜂群从10群发展到现在的140群。今年虽然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但是他的养蜂收入仍然保持在3万元。他就是养蜂后生吕喜才。今年55岁的吕师傅,出生在邢台县的太行山深处,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有刺槐、枣树、荆条、柿树等蜜源植物。他的父亲看准当地丰富的蜜粉源优势,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5.
荆楚养蜂第一家──赵溶养强蜂夺高产的经验介绍湖北省当阳市的养蜂佼佼者,今年40岁的赵溶师傅,出身于养蜂世家。他专业养蜂25年以来,以强群为本,精湛的饲养技术、较高的效益、对徒弟、蜂友真诚的帮助,誉满荆楚大地。1993年他养蜂70群,纯利3万元;199...  相似文献   

6.
邓天佑师傅是四川冕宁人,从1982年开始养蜂,至今已30多年。刚开始养蜂时只有10群,发展到现在已超过200群。30多年的养蜂生涯让他摸索并积累了许多养蜂经验。2015年9月30日,在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董霞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在四川泸沽和漫水湾两地参观他的蜂场。  相似文献   

7.
云南瑞丽农场二分场养蜂专业户赵元,以前是农场一名出色的电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迷上了养蜂,于是果断地放弃了“铁饭碗”,改行学养蜂。1985年春,他买来6箱蜂,带着家小,将蜂搬到离家20多公里的油菜地春繁。从此,他走上了养蜂的道路。四年来,赵元刻苦钻研养蜂知识,努力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他主要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8.
正在湖北省宜昌市江南点军区十里红村,有着这么一家人,他们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这家的老爷子吴天富是当地出名的养蜂能手,74岁的他开朗豁达,乐观好善,从60岁开始养蜂至今,定地养蜂50多箱,是点军目前最大的养蜂户,一年可产蜜500 kg余。5月14日上午,吴师傅在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1与蜂有缘路边捡来蜂王"说来好笑,我的第一箱蜂是儿媳妇捡来的",吴天富老人笑说。60岁之前,他一直从事禽蛋批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养蜂也是一样.像杨多福老师那样的养蜂专家还主张订刊物,向别人学习养蜂经验,我们就更应该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增长自己的养蜂技能,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0.
程永春 《蜜蜂杂志》2020,40(3):I0004-I0005
笔者比现在年轻21岁的时候年龄正是27岁,成家并有一个3岁的女儿。那时的我青春年少,活力四射、朝气蓬勃,跟随师傅养蜂已有3个春秋,自我感觉学有所成,师傅也鼓励我另立门户自己办蜂场,从此便走上独立养蜂之路。养蜂人都知道有一个好的蜜粉源是养蜂成功的关键。为了选择一个理想的放蜂场地,我考察过很多地方,最终选定吉林省桦甸市的五道沟。当时此地并没有养蜂人,外地人也没有来过这里放蜂,笔者认为这里具备养蜂的条件,另外还有亲戚在这里可依靠。  相似文献   

11.
我已有8年的养蜂历史。每期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失败的教训,我都反复看上几遍,牢牢记取。我觉得在我们这里有许多老养蜂员,凭自己的老经验,想当然办事,结果往往失败惨重。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2.
养蜂扶贫记     
正笔者75岁(2013年)开始学习养蜂。由于得益于有养蜂经验女婿的帮助和《蜂蜜杂志》的理论指导和经验介绍,很快就熟悉了养蜂生产。蜂养得好,繁殖很快,当年就由2箱发展到6箱。工作量大了不行,违反了自己养蜂以消遣、休闲、充实、修身养性为主的初衷。于是,把发展的部分蜂群用来扶贫。本村的下岗工人乐欢欣就是笔者的扶贫对象。他52岁,全家6口人。住着3间破瓦房。妻子半身不  相似文献   

13.
<正>76岁的李志通是一名共产党员,古稀之年的他还组织几户农民组建了牟平区通泰养蜂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使6户村民脱贫。自牟平区委号召各乡镇认真抓好扶贫工作以来,作为共产党员的李志通师傅就积极行动起来,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养蜂经验在蜜蜂养殖上带领村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5,(10):39-40
<正>甘肃静宁县寺沟乡业余养蜂者司建华,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饲养中蜂,养蜂5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饲养中蜂经验。2014年9月,笔者同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张贵谦副站长在静宁县调查本区域蜂业发展状况期间,专程拜访了七十多岁的养蜂家司建华老人,聆听了他从事养蜂职业以来的点点滴滴,以及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笔者根据司老的养蜂经验以及实际观察蜂场养殖概况,从土制蜂箱保温层、采用新法饲养标准箱以及  相似文献   

15.
上海郊区出现了一位设计并制作蜂具的专家,近四年来向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出售了各种蜂具数万件。为我国的养蜂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就是上海市上海县杜行乡勤俭村农民邢泉鑫。邢泉鑫今年64岁,是一位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老共产党员,从1962年开始养蜂。他既有一套养蜂的经验,还有一手制作蜂具的  相似文献   

16.
陆永乐,今年50多岁,是江苏泰州地区的一名养蜂人员,自幼跟着父亲养蜂,走南闯北追花夺蜜.而今,他的养蜂方式已发生了变化,陆永乐一面务农,一面养蜂,有空还干木匠活.养蜂生产从过去的追花夺蜜,改为定地饲养结合小转地饲养,成本低,风险小,充分利用本地蜜源,收入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蜜蜂王国耕耘人──记荆门市养蜂协会会员向阳屈指算来,向阳已有21年的养蜂历史了,几多辛劳,几多酸苦,但酸苦过后是甜蜜,辛劳换来的是幸福。今年45岁的向师傅从1970年迷上养蜂后,即订阅了大量科技书籍。特别是《蜜蜂杂志》使他获得了宝贵经验,并创下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乡茶树村的残疾人吴伦绪身残志坚,依靠养蜂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致富之路. 47岁的吴伦绪,是德隆乡茶树村农民.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而直不起腰,身子有残疾,但吴伦绪是一个坚强的人,他不愿意靠别人的施舍和照顾过日子.一天,他得到了一条养蜂致富信息.他想,自己年轻时就懂得一些养蜂技术,为什么现在不发展养蜂产业呢?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支持下,2007年他开始养蜂.刚开始时,他因时制宜,开展适度规模饲养.后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蜂外部环境如交通、蜜源等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方便蜂群管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他开始转地放蜂.蜜蜂养殖的数量由原来的几群,发展到现在的120多群.近年由于蜂产品的市场价格十分看好,可观的收入让吴伦绪更加坚定了走养蜂致富之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正>72岁老人李志通办起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这一消息传开,有很多人不理解,70多岁的人了,不在家享清福,办什么合作社呢?但是李志通有他的想法:为了吃上饭,他20世纪60年代时背地里养蜂,那时不让发展私人企业,现在国家改革后形势这么好,还为农民制定了《农业合作法》,养蜂免收税,我们为什么不干呢?从2008年春天开始,他带领5个乡镇的8个养蜂能手,创立起通泰养蜂专业合作社,寓意通向康泰的甜蜜事业。  相似文献   

20.
<正>要说张西刚有什么养蜂技术?不是,是凭他实干精神?也不是,那是凭什么呢?凭他头脑灵活,敢闯新路,巧借东风,才有了2014年的好收成。46岁的张西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工作,卖过蔬菜、养过肉牛、放过绒山羊。2013年,他看准了养蜂能致富这条门路,开春起,在管理区工会干部的指导帮助下,花了1万元买回20箱蜜蜂饲养。第一年,他虚心好学,不断向有经验的养蜂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