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泥乳化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是以乳化沥青、水泥与水作为结合料,加入到符合规范要求的级配碎石中,在经过拌合、压实与养生,得到的符合抗压强度要求的混合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路面基层材料,对这种材料的劈裂抗拉强度性能在室内试验基础上作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泥剂量的增长,水泥乳化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劈裂强度在增长;劈裂强度随着乳化沥青剂量的增加而减少;粗级配时混合料的劈裂强度较中值级配高;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随龄期的增长有一定增长,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一款激振力高达450kN,振幅最高达到2.0的大吨位级的YZ27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在中联重科成功下线,业内专家称,这是我国目前最大激振力的压路机。该机特别适用于高速铁路和其它大型工程中高质量的土方压实施工。  相似文献   

3.
影响水泥稳定粉砂土压实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砂的级配、最佳合水量与最大干密度、压实功能及压实方法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同时对该种水泥稳定粉砂土的压实机理做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苏州绕城高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总结,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的材料、施工过程、养护等进行事先控制,从而提高工程施工控制的效果,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5.
以白梧桐、红桧两种国际通用乒乓板木材为试验材料,采用悬臂板一端固定的横向振动方法,研究木材试件的含水率、纹理角、树种、比模量与固有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木材试件固有频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当含水率达到20%以上时,两种树种固有频率值的变化趋于缓和。在含水率变化范围内,白梧桐试件固有频率值在66~56 Hz之间变化,红桧试件固有频率值在76~60 Hz之间变化。白梧桐、红桧两种树种试件的固有频率均值分别为56.32和69.01 Hz,但白梧桐试件固有频率的稳定性高于红桧,且径切板试件的固有频率大于弦切板的固有频率。在相同尺寸、测试方法和条件下,两种树种试件的固有频率值与比模量的关系符合薄板振动理论推导出的固有频率解的形式;红桧试件的比模量大于白梧桐试件的比模量。通过计算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密度,得出相应的比模量,从而可以判断出此材料的固有频率值。  相似文献   

6.
杨林  胡海洋 《森林工程》2015,(1):123-127
为进一步明确东北地区季节性冻融条件下,三灰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工程特性,本文在保留二灰稳定碎石优良性能的前提之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三灰(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中各材料用量。以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目标,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在进行了方差与极差分析的条件下,应用MATLAB的BP模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强度预测,在强度满足要求的条件下,进行了配合比优选,确定了石灰:粉煤灰:碎石为6∶12∶82,同时外掺2%水泥的合理配合比,并按照正交配合比配制混合料,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冻融循环等试验,试验证明合理配比的三灰稳定碎石对应用于东北季冻区路面基层具有优越的性能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合广州至乐昌某高速公路工程,通过级配衰退规律试验及击实试验,探讨了振动成型法的最佳振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2min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各粒径颗粒振碎率增长均趋于缓和,2min后振动对级配衰退规律影响不大;振动击实试验在120s、135s时最大干密度分别为2.328g/cm3、2.325g/cm3,均已经超过重型击实法下的最大干密度,2min后的最大干密度均在误差范围内上下浮动,均符合工程要求;2min可作为合理的振动击实时间用于振动击实试验,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在一定级配的碎石中,适当加入油基岩屑、水泥和水,并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拌和、摊铺等工艺,在其最佳含水量时进行压实、成型并养护,用于钻前工程井场公路(简称钻前公路)的基层,此类油基岩屑可用于新建和改建钻前公路的半刚性路面结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设计标准是强度值须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还要保证其在使用年限内不会产生过多的残余形变,不会发生较严重的裂缝破坏和冲刷破坏,并且具备一定的刚度和抗拉强度。故研究了油基岩屑的掺量、对砂的替代率以及水泥掺量对其无侧限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并以此探究了掺入油基岩屑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路用性能,以实现提高道路使用年限,油基岩屑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相似文献   

9.
刘国昌 《森林工程》2005,21(2):42-44
通过宁杭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实践,介绍了控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的具体做法,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各环节质量控制重点、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沥青路面压实度的质量控制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依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为依托,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马歇尔标准密度和最大理论相对密度双重标准进行控制,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路面实际压实情况。当芯样空隙率大于设计空隙率4.12%时,以马歇尔试件为标准密度计算的压实度值可能出现超百假象,此时试件不能真实的反映沥青路面的压实状态,因此建议按照两项质量控制标准相一致的原则,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K1值进行线性回归,用回归后的压实K′2度表示此时的压实度。  相似文献   

11.
轻质泡沫水泥注浆材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的发泡剂和稳泡剂,采用正交实验,对轻质泡沫水泥浆液作为注浆材料作了初步研究,测试了轻质泡沫水泥浆液的比重、粘度、析水率、结石体密度和结石率等指标,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结石体密度和结石体的结石率考虑优选出一种作为注浆材料用于充填防渗注浆的轻质泡沫水泥浆液的合理参数配比。  相似文献   

12.
史云龙 《森林工程》2009,25(4):68-69,87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具有强度高、造价低廉及原材料来源广等优点,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黑龙江省的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针对齐齐哈尔当地的天然砂砾,进行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和抗冻性试验,分析水泥稳定砂砾的强度变化规律,得出适合当地基层施工的合理配比。  相似文献   

13.
二灰(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是道路基层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基层作为路面结构的主要承重层,其力学强度及其路用性能是重要的指标。通过分析废旧材料硼灰的化学成分,利用其与粉煤灰的相似成分,研究硼灰代替粉煤灰做成石灰硼灰稳定碎石用作道路基层结构的可行性,首先从力学强度入手,通过在石灰粉煤灰碎石中掺加硼灰并改变硼灰的掺加比例,得出虽然掺加硼灰后无侧限强度有所下降,但仍能满足道路基层的需要;为进一步验证石灰硼灰碎石的路用性能,并防止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又通过对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冻融强度等各项指标的测试,最终得出硼灰代替部分粉煤灰用于道路基层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武鹤  魏建军  苏群  马松林 《森林工程》2012,(5):76-78,98
水泥稳定冷再生材料属于半刚性材料,其以强度高、刚度大、路用性能好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半刚性基层材料也存在着如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差等缺陷。因此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是半刚性基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不同的水泥剂量、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厚度比,以及不同新骨料掺加量的冷再生材料进行温度收缩系数试验和抗冻性能试验研究,得到不同配合比例与水泥稳定冷再生材料不同龄期的温度收缩系数和耐冻系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路面基层材料水泥稳定沙砾抗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姗姗  韩琪 《森林工程》2011,27(2):77-79
水泥稳定砂砾以其强度高,板体性好以及一定的水稳定性和耐久性,广泛应用于公路路面基层,但也存在一定的抗冻性问题。以半刚性基层材料水泥稳定沙砾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不同级配的水泥稳定砂砾在不同含水量、不同温度下、经冻融循环后的耐久性。对水泥稳定砂砾的低温性能进行比较,以确定保证半刚性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砂砾强度的最佳配合比,以期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6.
杨林  匡以寿 《森林工程》2014,(3):143-146
以TG固化剂、水泥、石灰3种固化材料为影响因素,它们的剂量为因素水平,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考核指标,对稳定土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G固化剂、水泥、石灰均是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显著性因素,可靠度达95%。在保证强度并考虑经济的情况下,对稳定土的配比方案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最优方案为TG固化剂∶石灰∶水泥为0.02%∶4%∶4%。同时,对最优配比下的稳定土进行微观结构的观察和固化剂机理的分析得出,当3种固化材料同时加入时,固化效果较好,能形成致密、稳定和高强的胶凝结构,而只加入水泥和石灰时,虽然能够形成团状骨架大颗粒,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但结构不够致密,不能形成胶凝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及其采样间距,以杉木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00 m×100 m区域,利用网格法(10 m×10 m)设置样地共计100个,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土壤深度(0~20、20~40 cm)土壤容重的空间异质性,并进行再采样探寻该尺度下最佳采样间距及采样数,旨在减少土壤容重采样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及其变异系数随土层增加而增加,中等变异,0~20、20~40 cm最佳模型分别为指数模型、球状模型,空间分布呈斑块状,属中等空间自相关;采样间距增大会导致采样数呈"减小-稳定-极限"的变化趋势,变异系数变化虽不大,却能获得更为真实的土壤容重变异系数,20 m×20 m采样间距以下空间自相关性变化程度、拟合效果、块金值等参数较好,小尺度(100 m×100 m)空间变异分析时,采样间距20 m×20 m、采样点布设25个,既能满足Kriging插值精度,又能节省人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庆地区的典型粘土,采用美国路邦EN-1固化剂进行加固。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加固土的强度变化规律,然后从强度和抗冻性两方面与传统的半刚性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砂砾)进行对比,确定加固土在该地区道路基层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