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硫酸铜、生石灰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对水产养殖是有害的,生产上多采用硫酸铜或铜、铁合剂杀灭,为了确切了解硫酸铜对微囊藻的致毒效果和生石灰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我们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生石灰检验了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石灰对微囊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硫酸铜对微囊藻的生长有抑制甚至杀灭作用,0.6×10~(-6)以上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淡水常见养殖品种银鲫(Carassius auratus)在有毒微囊藻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以及微囊藻毒素在鱼体内的积累情况.实验分为添加有毒微囊藻的实验组和不添加微囊藻的对照组2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银鲫,实验周期42 d.结果表明,有毒微囊藻能够极显著的抑制银鲫的生长(P<0.01),添加微囊藻实验组的增重率为38.6%,不添加微囊藻的增重率为87.70%;有毒微囊藻能显著降低银鲫的消化酶活性(P<0.05),添加微囊藻的实验组的银鲫的肠、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和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分别是对应不添加微囊藻的对照组活性的60.6%、71.3%、65.4%、68.2%;而且毒素会最终在银鲫体内积累,并可通过食物链传到人类,从而对人类构成潜在的风险.因此,养殖水体微囊藻水华应该被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有毒铜绿微囊藻对大型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效宇  张进忠 《水产科学》2006,25(12):632-634
用铜绿微囊藻有毒株DS和无毒株573喂养大型溞,观察微囊藻对虫体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毒的微囊藻不仅明显延缓大型溞的生长,而且阻碍虫体的怀卵和发育,并造成幼体产出困难、导致大型溞死亡率升高。无毒微囊藻虽然不影响虫体的生存,但影响其怀卵量和幼体产出。因此单一使用微囊藻饲喂大型溞不能保持其种群良好地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4.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微囊藻水华在低盐度封闭海域也时常发生。为探讨低盐度封闭海域中的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对盐水枝角类动物生殖、抗氧化酶的重要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培养耐盐为8的有毒铜绿微囊藻,分别开展不同藻密度的有毒铜绿微囊藻[4个有毒铜绿微囊藻处理组、1个对照组(小球藻)、1个禁食组]、不同组合的混合饵料(设置4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藻密度为1×105个/mL)对蒙古裸腹溞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不同食物条件对蒙古裸腹溞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藻密度条件下,随着有毒铜绿微囊藻藻密度增大,蒙古裸腹溞寿命显著减短,并且在有毒铜绿微囊藻处理组中均无繁殖现象;在混合饵料(小球藻+有毒铜绿微囊藻)条件下,有毒铜绿微囊藻占比越大,蒙古裸腹溞的净生殖率越低,世代时间越短;在96 h的酶活性测试中,与小球藻组相比,暴露在有毒铜绿微囊藻条件下的蒙古裸腹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时间显著下降。研究表明,有毒铜绿微囊藻显著抑制蒙古裸腹溞的种群生长。在2种食物条件下,添加小球藻可以缓解铜绿微囊藻对蒙古裸腹溞的毒害作用,同时铜绿微囊藻的毒性也显著影...  相似文献   

5.
池塘微囊藻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庆波 《水利渔业》2002,22(1):48-48
微囊藻属蓝藻门 ,在夏季及初秋 ,随着养鱼池塘的富营养化 ,极易出现。池中微囊藻 (主要是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areuginesa及水花微囊藻M .flosaguae)大量繁殖 ,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华 ,江浙一带群众称之为“湖靛” ,福建称之为“铜绿水”。微囊藻对鱼类尤其是鱼苗具有较强的毒性 ,近几年在观音阁水库池塘中连续多次出现 ,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危害 ,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重点防治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 微囊藻的习性与危害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 ( 2 8~ 32℃ ) ,碱性较强 ( pH值 8~ 9 5 )的水体中 ,…  相似文献   

6.
袁永锋 《河北渔业》2006,(10):10-12,27
随着精养池塘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微囊藻水华也大量出现,微囊藻水华形成后又向水体排放含N、P、C物质和一类单环七肽的生物毒素,加剧水质恶化,给鱼类生长以及渔业生产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从微囊藻水华形成的环境因子入手,应用药物清杀,给全水泥衬砌池塘回填粘土,在池塘底泥中种植小麦,在微囊藻水华大量出现时增放红草鲫鱼等综合方法,成功地抑制了微囊藻水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太湖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累积及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在0.123~0.514 μg/L,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d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月至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变化范围在0.123~0.514ug/L间,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间,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天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并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内的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9.
金燮理 《内陆水产》2002,27(9):28-28
微囊藻属于浮游植物蓝藻门,由于池中微囊藻大量繁殖,而使池水水面呈现一层翠绿色的薄膜,俗称湖靛,又叫臭绿纱。其中主要包括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有时还有鱼腥藻等。微囊藻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达49.7%),但由于它具有胶膜包囊,青、草、鲢、鳙鱼吃了以后不能消化。如林婉莲等(1979~1980)用活的微囊藻喂白鲢,证明不能被消化利用,试验鱼全部减重。李永函(1971~1972)也认为蓝藻中的粉状微囊藻多的养鱼池中,鱼生长不好,有的甚至死亡。据分析:微囊藻死亡后,其尸体腐烂分解产生羟胺(NH2OH)、硫化氢…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属蓝藻门,在夏季及初秋,随着养鱼池塘的富营养化,极易出现.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reuginesa及水花微囊藻M.flosaguae)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华,江浙一带群众称之为"湖靛",福建称之为"铜绿水".微囊藻对鱼类尤其是鱼苗具有较强的毒性,近几年在观音阁水库池塘中连续多次出现,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危害,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重点防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分别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ITS序列)方法对一株可保持稳定群体状态的微囊藻(Microcystis)进行了鉴定,发现该菌株为蓝藻水华常见种类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采用紫外线、Cu2+和放线菌发酵产物3种常见杀藻方式对不同表型微囊藻作用时发现,杀灭群体微囊藻所需要的杀藻剂剂量更大,作用时间更长.结果显示,在环境胁迫条件下,该菌株(群体株)比M.aeruginosa PCC7806(单细胞株)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提示在微囊藻水华的控制中,杀藻剂所用剂量和作用时间也应考虑微囊藻的表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在0.123~0.514μg/L,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d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水体中不同有机碳源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以葡萄糖和冰乙酸分别作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有机碳源,将铜绿微囊藻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并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葡萄糖可以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2 mg/L和5 mg/L葡萄糖处理组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密度分别增加到2.68×10~7和2.94×10~7个/m L,极显著高于不添加碳源的对照组(P0.01); 0.1 m L/L冰乙酸处理组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浓度组(1、2、5m 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趋势与细胞密度变化趋势相似,一定质量浓度(2~5 mg/L)的葡萄糖可以提高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  相似文献   

14.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室内竞争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进行藻类竞争实验,并通过模拟计算,分别得到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纯培养和竞争条件下的生长模式,并计算了2种藻之间的相互竞争抑制强度。纯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增长速率r分别为0.451/d和0.419/d,最大环境容量K分别为1414×104个/mL和812×104个/mL;混合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对小球藻的种间竞争强度为1.44,小球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种间竞争强度为0.9。  相似文献   

15.
分别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ITS序列)方法对一株可保持稳定群体状态的微囊藻(Microcystis)进行了鉴定,发现该菌株为蓝藻水华常见种类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采用紫外线、Cu2+和放线菌发酵产物3种常见杀藻方式对不同表型微囊藻作用时发现,杀灭群体微囊藻所需要的杀藻剂剂量更大,作用时间更长。结果显示,在环境胁迫条件下,该菌株(群体株)比M.aeruginosa PCC7806(单细胞株)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提示在微囊藻水华的控制中,杀藻剂所用剂量和作用时间也应考虑微囊藻的表型。  相似文献   

16.
铜绿微囊藻生长特征及营养盐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洋河水库分离出野生铜绿微囊藻,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室内不同氮、磷浓度及不同氮磷比值下的生长特征。在总氮质量浓度为16.0 mg/L、总磷质量浓度为1.60 mg/L、TN/TP值为14时,铜绿微囊藻的日增长率分别达到最大值。铜绿微囊藻“水华”的形成不仅与氮、磷营养盐的浓度有关,而且还与TN/TP值有关。根据实验结果和限制因子的定义,磷是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鳗鱼养殖常用6种药物对铜绿微囊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二氯海因、土霉素、敌百虫和高锰酸钾对铜绿微囊藻的96EC50依次为:2.09g/L、66.26mg/L、93.85mg/L、153.54mg/L、1.62mg/L,其对铜绿微囊藻繁殖的抑制效应强度分别为:高锰酸钾〉二氯海因〉土霉素〉敌百虫〉二氧化氯;而甲苯咪唑在0.25-50mg/L验浓度范围内对铜绿微囊藻的繁殖表现出积极的效应,随着浓度的增大铜绿微囊藻的繁殖逐渐递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水质日趋富营养化,藻类水华频繁暴发,危害水产养殖,其中微囊藻是我国池塘养殖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藻类之一。现就我国微囊藻的控制研究作一介绍。 一、微囊藻水华暴发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水华蓝藻,常产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微囊藻毒素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多肽化合物,其性能十分稳定,当藻细胞破裂后释放到水体中,给水质和水产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0.
微囊藻水华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塘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华微囊藻)大量繁殖后,可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华,早晨很容易观察到,江浙一带群众称之为“湖靛”,两广称之为“耗”,福建称之为“铜绿水”。近年来,受养殖模式改变及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的影响,微囊藻的发生有加剧的趋势,一些地区池塘微囊藻的发生率高达30%~50%,小型水库和湖泊等大水面也时有发生,这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微囊藻水华的主要危害1.微囊藻大量繁殖能抑制其它有益藻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水体老化,不利于鲢、鳙鱼的生长。2.强烈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