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亲鳖的优劣,是甲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成败的关键。1994年,我所在660m~2亲鳖池中,投放亲体255只,其中雌鳖180只,个体均重1.2kg,雄鳖75只,平均只重0.94kg,仅5~8月共产孵11024枚,平均每只雌鳖产卵61.2枚,孵化稚鳖10732只,孵化率达92%,销售收入151980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效益。其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2.
<正> 笔者近年在江苏、湖北等省10多个县调查了几十个养殖甲鱼获得高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专业户,根据他们的经验,最主要的要注意七点: 1 甲鱼池要建好。甲鱼喜静怕声,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建池要选择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塘作为养殖基地。基地确定后,要按标准精养鱼池的要求全面进行改造,建设养鳖场。 如是自繁、自育、自养的养鳖场,就要考虑新鳖池、稚鳖池、幼鳖池、3龄鳖池、成鳖池5种鳖池配套建设。其比例分别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鳖的人工养殖业不断发展,但控温养鳖大多局限于养殖稚鳖、幼鳖、成鳖,本试验是利用温泉两季加温养殖亲鳖,促使亲鳖提前产卵,延长产卵期,提高亲鳖越冬成活率。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施亲鳖池Ⅰ:面积1400m2,1994年10月投放亲本750只(♀:...  相似文献   

4.
鳖人工繁殖有关技术及影响鳖卵受精率、孵化率及稚鳖越冬成活率的研究表明,2a供试亲鳖8100只,产卵172229粒,受精率88.83%,孵化稚鳖141852只,孵化率为92.72%,其中利用自制亲鳖促性腺发育配合饲料投喂比天然饲料投喂的雌亲鳖产卵量提高23.32%;利用LRH-A对亲鳖进行人工催产的受精率为91.82%,比自然产卵受精率(85.13%)提高6.69%;保温越冬稚鳖4800只,成活率95.3%,比常温越冬成活率(81.75%)提高13.55%;平均饲养稚鳖229d,增重倍数为5.14,饲养幼鳖3400只,成活率97.01%,增重倍数为7.63。  相似文献   

5.
鳖人工繁殖有关技术及影响鳖卵受精率,孵化率及稚鳖越冬成活率的研究表明,2a供试亲鳖8100只,产卵172229粒,受精率88.83%,孵化稚鳖141852只,孵化率为92.72%,其中利用自制制亲鳖促性腺发育配合饲料投喂比天然饲料投喂的雌亲鳖产卵量提高23.32%;利用LRH-A对亲鳖进行人工催产的受精率为91.82%,比自然产卵受精率(85.13%)提高6.69%;保温越冬稚鳖4800只,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1建池建池要选择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塘作为养殖基地。如是自繁、自育、自养的养鳖场,就要考虑新鳖池、稚鳖池、幼鳖池、3年鳖池、成鳖池5种鳖池配套建设。塘底没砂性土的,要掺一部分砂性土,塘边和池边分别建晒台和饵饲台,供甲鱼晒背和摄食之用,四周要建好防逃墙,砖砌、石棉瓦竖插均可,高1m左右。2选苗目前甲鱼苗来源主要是2个方面,一是工厂化育苗和专业户批量生  相似文献   

7.
2000年2月,在西峡县特种水产养殖公司1000 m2的甲鱼苗种场温室内,有2个水面28m2,每1m2投放幼鳖11只的池子发生了建厂以来罕见的甲鱼疾病.其具体情况是:2月23日夜管理人员进温室调整水温时发现,3号、4号池的甲鱼活动异常激烈,但因夜晚观察不很清楚,24日早上检查时,已死亡2只.  相似文献   

8.
以Cr2O3为指示剂,采用间接测定法测定了0~4月龄稚鳖对所研制的3种稚鳖配合饲料中3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并对3种稚鳖料及其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0~4月齿稚鳖对3种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86.61%,80.74%,64.94%。1号料消化率最低,营养价值最低,而3号料消化率最大,营养价值最高。3号料最利于稚鳖消化和吸收,最适于甲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1 建池鳖喜静怕声、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建池地宜选择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池塘作为养殖基地。如果是自繁、自育、自养的养鳖场就要考虑新鳖池、稚鳖池、幼鳖池、3龄鳖池、成鳖池5种鳖池配套建设。塘底没沙性土的要掺一部分沙性土,塘边和池边分别建晒台和饵饲台,供  相似文献   

10.
<正> 有关鳖卵极性变化对鳖人工孵化效果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日本川崎义一先生所著《甲鱼—习性和新的养殖法》一书中明确提出:收集鳖受精卵,必须把乳白色的部分(即动物极)朝上放置,否则就孵化不出稚鳖来;湖南师范大学和汉寿县特种水产研究所合作的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甲鱼(鳖)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把鳖卵在孵化过程中能否翻动与鸡卵在孵化过程中必须翻动的情况作比较,提出:鳖卵在孵化过程中不能翻  相似文献   

11.
稚鳖饲养是人工养鳖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亲鳖的繁殖期较长,在鳖人工繁殖过程中,当年稚鳖孵出的时间不一,个体差异很大。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稚鳖孵出后不久,往往气温就逐渐下降,适宜鳖的生长期较短,通常只有2-3个月,有的甚至等不到摄食生长就已进入冬眠期。刚孵出的稚鳖个体小(约4克左右),幼嫩,觅食能力差,抗病能力弱,稚鳖养殖死亡率较高。为提高稚鳖养殖的成活率,在饲养管理上应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从稚鳖消毒,饲料选配,培育环境,水质条件,放养密度,病害防治等10个方面总结出了稚鳖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3.
启东市最大的生态养鳖大户——海复镇垦牧村农民宋卫星就再也拿不出商品鳖了。去年,他共计培育并销售了25000多只幼鳖,上市了约2000只商品生态鳖,轻松获得了十多万元的净收入。作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甲鱼大王”,他入行鳖业15年,从当年温室养鳖掘金,到创造性地生态养鳖,并创造出藕塘养鳖新模式,养殖过程中的一着着妙棋,常被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1989,(7):20-22
<正> 甲鱼,俗称鳖,是一种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功效的高档鱼类。我场于1985—1987年开展了甲鱼养殖工作,水面20亩,饲养甲鱼1.3万多只,孵出仔甲鱼0.6万多只。一、甲鱼的形态甲鱼属脊椎动物门爬行纲龟目鳖科鳖属,我国分布有中华鳖、北鳖、山瑞鳖3个品种。洪洞县所产的鳖属于中华鳖。鳖体略呈卵圆形,有背腹二甲,扁平。背。中央线微凹,周缘有较柔软的肉质边,称为鳖裙。鼻孔位于吻端,吻长且尖,眼稍外突,口宽,上下腭有角质喙,坚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稚鳖的生长,为下一步研究中华鳖的生长发育历程提供相关参考,以360只平均个体重5.167 g的中华鳖为试验对象,分设6个网箱,每箱置60只入内,试验期为60 d,每30 d采样检测试验鳖始、中、末期重量,及每日投饵量重量。结果表明,试验30 d稚鳖日增重为0.286 g,试验60 d稚鳖日增重为0.536 g。饵料系数分别为1.11和1.31,试验期间稚鳖饵料系数平均为1.21,平均日增重0.411 g。可得出结论:早期稚鳖所需饵料蛋白含量较中后期特别是500 g以上中华鳖所需饲料蛋白质含量低,中后期特别是500 g以上中华鳖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6.
<正>健康养殖是根据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模拟自然界中华鳖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生产出接近野生的、高品质的商品鳖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一、养鳖场地的选择和设计建造1.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方便处建场,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要求。2.养鳖场应建有亲鳖池、成鳖池、孵化房、稚鳖池、幼鳖池和生活用房。亲鳖池、成鳖池要求是土池池底,土质以沙壤土为宜,淤泥厚  相似文献   

17.
鳖疖疮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冬到1989年春,我院从某特种水产科研所引进的稚鳘发生了一种新的传染病,病鳖体表形成疖状病灶,暂名为鳖疖疮病。从病鳖的病灶和脏器内分离到两株细菌,经腹腔注射和伤口涂抹能使健康鳖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症。两菌株的特性基本一致,被鉴定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相似文献   

18.
早进温室自繁的稚鳖出壳后 ,经短暂培育即进入温室 ,能很快完成适应期 ,进入正常生长状态。稚鳖开食早 ,生长快 ,成活率高。注意消毒稚鳖进入温室前要消毒 ,目前常用消毒办法有 :5 %食盐水和5mg/kg 孔雀石绿溶液 ,浸洗10分钟。注意禁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高锰酸钾杀伤性能强 ,浓度稍高 ,易烧伤鳖体。放养规格和密度稚鳖入池规格要求达到每只10克以上 ,这样的鳖入池后生长快 ,抗病能力强。每平方米放养18~20只 ,密度不宜过大 ,否则就会互相残杀 ,影响成活率。放养时要求强弱分开 ,同一池要求规格均匀 ,一次放足。池水不宜过…  相似文献   

19.
<正> 稚鳖个体生长发育良好是安全越冬与提高幼鳖成活率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人工养鳖经济收益的关键技术。稚鳖生长发育不但取决于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也取决于稚鳖出壳前卵子的状况及母鳖的体质。为了探讨人工养鳖高产技术,我们进行了母鳖个体大小对产卵及稚鳖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观察。试验亲鳖均是1987年5月12日捕捉的野生鳖,经过挑选而得。按其个体大小分为三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热资源养殖甲鱼,水体温度控制在30℃±0.5 ̄1℃的基础上,采用由调节阀,水--空气引射器和中间调节池组成水质改良装置,可使养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明显减少,溶氧经常保持3mg/L以上,稚鳖的平均增重和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