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松口蘑的保鲜与其它果蔬不同,一般说来它不要求长期储放,由于价格奇昂,人们只能偶一尝鲜,不能经常食用。松口蘑的价值全在香味和新鲜度上,保存得再好,香味也会减退,新鲜度降低,价格随之下降。因此,经营者都争取尽快将其卖出而少有长期存放者。所以松口蘑的保鲜不是长期贮存  相似文献   

2.
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eake(Ito etImai)Singer]又称松茸松口蘑,在稻城全县各地的山林里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3500~4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大多数生长在松林里,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发生.稻城松口蘑产量高,质量好,是甘孜州主产县之一,据了解在60年代初,干松口蘑产量曾达到7.5万公斤,近几年的收购量为50~60吨(盐渍),现将松口蘑生态简况简述于下:(一)气候特点:松口蘑生长在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里的阳坡、半阴半阳坡,在阴坡上少有发生,多生于缓坡上,坡度20~30度,树木较稀,郁闭  相似文献   

3.
以长白山区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子实体作为材料,测定两种子实体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矿质元素、维生素等含量。结果表明:栎松口蘑除粗蛋白含量比松口蘑较高外,其他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无明显差异;矿质元素中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子实体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K、Ca、Na、Mg、Cu、Fe、Zn、Mn等元素,栎松口蘑除铁含量比松口蘑低以外,其余含量均比松口蘑高;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在松口蘑与栎松口蘑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松口蘑的研究热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揭开松口蘑与松科植物的共生关系,开发松口蘑的人工栽培技术已成为国际性的松口蘑研究课题。近年来,日本、瑞典、美国、韩国和新西兰等国的研究人员为鉴别松口蘑及其近缘种提供了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形态解剖学、生理学上验证了松口蘑是典型的外生菌根菌的理论,同时也提出了松口蘑-宿主是一个动态的共生关系。松口蘑快速人工菌根的合成体系已经建立,为松口蘑人工子实体的诱导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这一领域的研究必将与植物学、菌物学和土壤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共同开发松口蘑的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果汁培养基对长白山松口蘑与栎松口蘑菌丝生长影响,结果表明:4种培养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松口蘑与栎松口蘑菌丝生长。从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菌落形态3个方面综合来考虑,松口蘑适宜培养基是Ⅰ培养基,栎松口蘑适宜培养基是Ⅰ、Ⅱ、Ⅲ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养基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PDA为基础,分别加入松口蘑土、松枝、松针、糙皮侧耳菌丝和Fu浸汁,制备成琼脂培养基,对照PDA和浜田氏培养基培养松口蘑纯菌丝。结果表明糙皮侧耳菌丝麦Fu汁培养基的效果明显优于包括浜田氏培养基在内的其它配方,松口蘑土培养基也有良好表现。松口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也不尽相同。进一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几种不同真菌菌丝为原料制成的菌丝麦Fu汁培养基上,松口蘑菌经线生长速度的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松口蘑Tricholoma masutake,日本称松茸。它具有独特的芳香味,丰富的营养,特殊的药用价值,在菌类中享有“蘑菇之王”的美誉。日本是松口蘑的主要市场,年需求量为3000~4000吨,每公斤鲜货价高达10万日元。长期以来,由于松口蘑生态遭到破坏,产量逐渐下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cological niche factor analysis,ENFA)和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对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在中国的分布规律及适生区范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口蘑的气候生态位非常狭窄,其分布极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夏季降雨丰沛,环境昼夜温差较大,年温差相对较小是我国松口蘑分布区的基本气候特征。中国的松口蘑适生区主要可划分为西南和东北两大区域:西南区以横断山区和滇中高原区为核心,川西高原和西藏东南部也存在较大面积的松口蘑最适分布区;东北地区,松口蘑的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两省东北部以及黑龙江东南部与朝鲜半岛毗邻区域(即长白山山区)。此外,陕西南部的秦岭山区,山西东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大兴安岭地区也存在一定范围的松口蘑适生区。总体而言,松口蘑在中国的适生区沿滇中高原—横断山区—秦岭—长白山一线分布。  相似文献   

9.
松口蘑是一种树木菌根真菌,可以和赤松、偃松、鱼鳞松等针叶树形成菌根关系。我国东北地区的松口蘑,主要发生在赤松林下。最近,我们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地也生长大量松口蘑(图1)。松口蘑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幼年和老年的松树都很少,或不发生松口蘑。大兴安岭林区城镇居民点附近,多为20~30年生落叶松和黑桦混交林,为松口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子实体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口蘑与栎松口蘑两种食用菌的子实体进行了显微解剖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松口蘑与栎松口蘑的菌肉、菌柄组织都是由有隔膜的丝状菌丝组织组成。松口蘑菌摺的菌髓中菌丝排列属于两侧型。而栎松口蘑菌褶的菌髓中菌丝排列属于近规则至规则型,褶缘处都未见到囊状体。  相似文献   

11.
松口蘑菌种的分离与扩大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口蘑是我省,我国出口创汇率很高的珍贵野生食用菌。属专性较强的共生性菌根菌,蓖种分离培养较难。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们经多年试验研究,摸索出了分离和扩大培养松口蘑菌种的方法及其适宜的培养基。在我省首次分离和扩大培养松口蘑菌丝体成功,为半人工接种栽培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西藏林芝地区林芝、波密、工布江达3个县采集的野生松口蘑子实体为材料,测定其外观大小及粗多糖、粗蛋白、游离氨基酸、铁和锌等营养成分含量,并与其它地区的松口蘑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林芝县松口蘑铁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区域;林芝地区松口蘑菌盖直径4.0~7.1 cm、菌柄长5.9~8.6 cm,与内地松口蘑菌盖直径5.9~21.5 cm、菌柄长5.0~18.0 cm相比,个体较小;粗多糖、粗蛋白和锌含量较低,而粗脂肪和铁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付绍春 《食用菌》2009,31(5):31-31
介绍一种松口蘑菌种的保藏方法,保藏松口蘑菌株1年以上,可保持松口蘑菌株的活力,经转管活化的松口蘑菌丝的生长速度是传统保藏方法的3倍。此方法操作简便,是值得在菌根菌类菌种保藏中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栎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试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栎松口蘑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接入黑木耳菌丝-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试验,获得栎松口蘑试管母种,菌褐分离成功率50%,菌柄基部和菌肉分离成功率15%,菌柄上部中央与外缘分离成功率10%。  相似文献   

15.
松口蘑与青冈蕈的生态和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王波 《食用菌学报》1995,2(1):32-35
本文报道了松口蘑和表冈蕈的生态习性,以及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调查结果表明,松口蘑的寄主植物为松属植物,而青冈蕈的寄主植物为栎类植物。松口蘑所需的温度、光照高于青冈蕈、但湿度低于青冈蕈,松口蘑子实体中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和灰分等含量均高于青冈蕈,但氨基酸总量以青冈蕈为最高,青冈蕈子实体中缺蛋氨酸。  相似文献   

16.
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是林地中的菌根菌,具有典型性、脆弱性、稀有性、多样性以及可保护属性。百年的松口蘑驯化栽培研究在纯培养菌种、适地选择、半人工模拟栽培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然而,自然繁衍仍然是当今松口蘑产量的主体。人工促繁是实现松口蘑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方法是优化环境系统。保护和培育松茸窝。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松口蘑的产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因此提供人工培养的方法生产松口蘑是人们所强烈期望的。然而,自然界中的松口蘑,其子实体的形成过程相当复杂,所以  相似文献   

18.
曾东方  陈玢  杨帆 《食用菌》2011,(5):11-12
以2%可溶性淀粉为唯一碳源的改良查氏液体培养基诱导发酵外生菌根食用菌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S.Ito et Imai)Sing.];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检测到松口蘑产生淀粉酶,其活力为0.226U/mL,约为香菇(Lentinula edo-des)淀粉酶活力的7%。结果证明了松口蘑水解利用淀粉的能力,展示了人工驯化松口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筛选的分离培养基从4个长白山松口蘑菌褶中各自分离了菌丝体,应用RAPD标记对其真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菌丝体是其来源松口蘑子实体的纯培养物;所选培养基可用于松口蘑菌丝体的分离;长白山松口蘑子实体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松口蘑在山西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亦称松茸、松蕈。菌肉肥厚,有独特的香气,营养价值较高,据报道还具有抗癌效果,因而被视为菇中之珍品。由于野生资源有限,目前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国际市场上每吨鲜松口蘑价格高达3~5万美元。松口蘑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北欧等地区。我国已知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广西、安徽和台湾等省区,其中主要产区为东北和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