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于2013年1月(枯水期)、6月(丰水期)对赣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4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分析研究了赣江水体NO3--N、NH4+-N以及NO,--N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水体无机氮的主要形式为NO3--N,约占78%,其次为NH4+-N,NO2--N含量很小,平均浓度低于0.02 mg/L.赣江枯水期NO3--N平均含量为1.86 mg/L,略高于丰水期的1.74 mg/L;枯水期NH4+-N含量为0.59mg/L,高于丰水期的0.45 mg/L.枯水期赣江流域上游到下游NO3--N和DIN含量呈现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NH4+-N含量在赣州附近出现最大值,其次在南昌下游赣江南支,其他地区含量较小,反映了城市污水排放对NH4+-N的影响.丰水期上游至下游NO3--N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但降幅不大,NH4+-N含量变化趋势与枯水期相似.主要支流中枯、丰水期以S06样点(桃江)的DIN含量和NO3--N含量最高,主要原因为桃江流域农业化肥的氮输入;其次为S18样点(袁水),可能与新余市大量排放工业废水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武夷山风景区溪流污染状况,2008~2009年间对武夷山风景区溪流水体中TN、NH3-N、NO-3 -N和NO-2 -N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该流域溪流水体中氮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景区溪流水体中氮素污染存在季节变化特征,NH3-N丰水期和枯水期均高于年平均值,NO-3 -N丰水期低于年平均值,枯水期高于...  相似文献   

3.
A/O+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四川丘陵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健  许明  涂勇  张龙  梁志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52-21953
[目的]分析四川省丘陵地区地形地貌和援建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方法]采用A/O+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结果]在A/O工艺水力停留时间22 h,人工湿地水力负荷为〈0.6 m3/(m2.h)的条件下,出水平均浓度COD≤60 mg/L,NH3-N≤8 mg/L,TP≤1.0 mg/L,SS≤20 mg/L;COD、NH3-N、TP、SS总去除率分别为81.4%、84.1%、83.3%及90.0%。[结论]出水稳定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洋河水库流域纳污能力及消减量。[方法]在统计分析洋河水库流域污染物负荷量的基础上,根据水环境数学模型,结合流域内各个子流域控制单元的污染状况、水质现状和水质管理目标,计算多年平均、50%保证率和75%保证率水量条件下各个子流域控制单元的主要污染指标(TN、TP、COD、NH_3-N)水体纳污能力及消减量。[结果]多年平均水量条件下TN、TP、COD、NH_3-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28.26、144.19、1 845.28、182.56 t/a;库区和西洋河支流的污染物消减量最大,为今后重点污染治理的区域。[结论]该研究可为洋河水库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及消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倒水河红安段水质污染情况,以倒水河红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监测,结合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分析倒水河红安段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水质污染情况.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倒水河红安段流域水体中COD、NH3-N、TP的浓度分别为5.92~24.56、0.06~3.52、0.00~0.99 mg/L,枯水期超标现象最严重,多出现在中下游的城关镇、高桥镇和八里湾镇.对倒水河红安段干流上的13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评价,发现倒水河红安段在枯、丰、平3个水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其中以枯水期水质最差,丰水期和平水期较好.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黄河地表水水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与评价三江源黄河地表水质量状况,为三江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江源黄河地表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监测,对三江源黄河地表水进行水环境评价,并对该地区的生态及环境保护提出几点建议。[结果]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三江源黄河地表水的质量状况如下:水温10.7℃,pH8.05,高锰酸盐指数1.54mg/L,化学需氧量COD8.19mg/L,生化需氧量BOD5 2mg/L,氨氯0.139mg/L,氟化物0.163mg/L,硫化物0.02mg/L,总磷0.03mg/L,铬(六价)0.004mg/L,挥发酚0.002mg/L,总汞0.00001mg/L,石油类0.02mg/L,粪大肠恩斯特群〈20个/L。[结论]三江源黄河地表水水质均未超过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Ⅰ类标准.水体未受到污染,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7.
李国朝  杨涛  陈捷  张新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205-5206,5209
[目的]研究内循环撞击流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性能。[方法]采用内循环撞击流生物膜反应器,以玉米芯为生物载体处理模拟高氨氮废水,探讨了C/N比、溶解氧(DO)对COD和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在进水NH4+-N 200 mg/L、DO 2mg/L、C/N比分别为1.0和1.5时,对COD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均高达92%以上;C/N为1.5时,COD和NH 4+-N平均去除率最高,分别达92.7%和41.2%;在C/N为2.0时,去除率显著降低,COD和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降至20%和10%左右;在C/N为1.5、NH 4+-N 200 mg/L时,DO对COD的去除影响不大,但对NH 4+-N的去除影响较大,DO浓度从4 mg/L降到1 mg/L时,NH 4+-N去除率从46.4%降至17.1%。[结论]该研究为高氨氮废水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监测并掌握城市排洪沟水体中致病菌的污染现状,对强化城市排洪沟的修复整理和常规性管理工作,提升污染突发事件中的预见预警能力和保障人居地周围的环境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以粪大肠菌群数为致病菌检测指标,通过五管发酵法对兰州市区不同功能区的主要排洪沟水体中粪大肠菌群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水体中致病菌的污染程度较高.粪大肠菌群平均含量1.61×10<'7>个/L,最小2.3×10<'5>个/L,最大2.34×10<'7>个/L;文教区排洪沟致病菌污染最重,混合区次之,工业区污染较轻;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公式P<,i>=C<,i>/S<,i>计算,污染最轻的深沟桥排洪沟水体中的粪大肠菌群数也已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的5.75倍.  相似文献   

9.
西南涌流域水体近年来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为了解西南涌流域水体的污染状况,分别对西南涌干流的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及各支流4~7月份的水质进行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GB3838-2002)相比,整个西南涌干流在枯水期的污染都比较严重,COD、氨氮、总磷均严重超标,平水期与丰水期的水质逐步提高,而氨氮、总磷依然污染严重;支流芦苞涌水质较好,左岸涌水质不稳定,而大棉涌、大塑涡涌以及乐平涌是重点污染河涌.因此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3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涌流域污染的来源以及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充分调查清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已有监测断面的历史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1995—2007年间不同监测断面的主要水污染因子COD、高锰酸盐指数、BOD5、NH3-N、TP等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论述清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形成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汾河运城段水质情况。[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2015年汾河运城段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4个指标PH、COD、DO和NH_3-N中,NH_3-N为主要污染因子;在全年45个监测周中,水质情况总体表现为丰水期优于枯水期。[结论]汾河运城段水质处于国家劣V类,须采取相应的手段控制污染,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大肠杆菌菌液刺激蝇蛆产生浓度高、活性强的抗菌肽时间和蝇蛆饲喂家禽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菌液分别与麸皮混合饲喂蝇蛆,于10、24、48 h分别收集存活蝇蛆并对其粗提取抗菌肽,通过考马斯亮蓝法和抑菌试验分别测定各试验组抗菌肽粗提液的浓度和抑菌力,同时用CFU计数法测定细菌培养的家蝇幼虫的细菌含量以确定其作为绿色抗生素的安全性。[结果]浓度为3.0×107cfu/ml的大肠杆菌作用24 h的蝇蛆组产生的抗菌肽浓度最高、活性最强,且蝇蛆体内细菌含量为1.6×105cfu/g,低于国家规定的饲料细菌标准含量最低值(2×106cfu/g)。[结论]为进一步利用动物死尸、畜禽粪便生物转化蝇蛆产生大量安全、浓度高且活性强的蝇蛆抗菌肽作为绿色抗生素运用于禽类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干清粪+水冲"生产模式条件下生猪养殖小区污水经沼气池一级处理前后污染物产量和浓度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污水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连续3d利用量水槽测量生猪养殖小区的污水产生量,同时采集污水样品用于测定经沼气池一级处理前后污水的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凯氏氮、总P、Cu、Zn和K的浓度。[结果]污水经沼气池一级处理前后每头猪每天的平均污水产生量由原来的(6.25±0.57)L减少为(5.68±0.58)L;除氨氮浓度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化学需氧量、总P、Cu、Zn和K的去除率分别为67.21%、50.83%、78.28%、77.47%和20.92%。[结论]沼气池在净化猪场污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该生猪养殖小区的污水经沼气池一级处理后其污染物指标未能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4.
谢磊  徐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34-8635
[目的]探寻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养殖废水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猪场废水,研究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和氨氮的去除率变化。[结果]在进水COD为1 000 mg/L,氨氮质量浓度为50mg/L的条件下,COD与氨氮的去除率均随处理时间增加而上升,但COD的去除效率远高于氨氮,处理4 h后,氨氮去除效率为55%,而COD去除效率接近90%。平稳运行下亚硝酸盐与硝酸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始终稳定在较低的水平。[结论]采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养殖废水具有良好的COD和氨氮去除效果,该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异育银鲫上皮瘤病发病池与未发病池的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环境因子与异育银鲫上皮瘤病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2007年9月~2008年2月,每月下旬对异育银鲫上皮瘤病发病较为严重的裕安淡水养殖场的37个养殖池水质进行测定分析,其中20个养殖池为发病池,17个养殖池为未发病池。[结果]结果表明,水质测定除2007年9月份发病池N03-N与未发病池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月份发病池与未发病池中的pH值、NH3-Nt、NH3-Nm、NO2-N、NO3-N、COD和S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的水质测定期间,发病池和未发病池中的NH3-Nm含量分别为(0.051±0.020)和(0.158±0.141)mg/L;2007年9、10和12月份发病池和未发病池的NO2-N含量均超过了0.1mg/L;无论发病池还是未发病池SRP含量在水质测定期间均高于精养鱼池SRP最适含量0.010—0.030mg/L的上限值。NH3-Nm、NO2-N和SRP偏高的协同作用可对鱼体免疫功能造成更大的损伤,增加异育银鲫对疾病的易感性,在病毒病原存在的条件下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和发展。[结论]该研究为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浮萍混养体系对养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处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养猪场废水的达标处理工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将供试废水加到水生植物处理装置中,再加入处理稀释养猪场废水后的健康浮萍及水花生,于人工气候培养箱内连续培养1周,监测COD、NH4+-N、TP和pH值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废水COD、NH4+-N和TP浓度均持续降低,总去除率分别为75.7%、47.6%和83.0%,最终出水浓度分别为336.51、95.2和7.2 mg/L,处理系统运行良好。[结论]利用浮萍混养体系处理养猪场废水具有较好的经济可行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太湖地区直播稻田氮素的渗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文  李勇  朱亮  顾佳  杨林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620-2621
[目的]研究直播稻田氮素的渗漏损失特点。[方法]在丹阳市典型的直播水稻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整个稻季,土壤渗漏液中NO3^--N的浓度在0.07-14.77 mg/L变化,是氮素渗漏流失的主要形态,渗漏液中NH4^+-N的含量普遍较低,基本低于1.0 mg/L,最高浓度2.41 mg/L,100 cm深处仍有一定浓度的NH4^+-N存在。水稻生长前期渗漏液中TN和NO3--N的含量较高。整个稻季TN的流失负荷为11.77-35.63 kg/hm^2。硝态氮的流失负荷为5.85-25.78 kg/hm^2,占总流失量的50.12%-75.53%,占稻季总施氮量的7.96%-9.75%。[结论]稻田氮素的渗漏损失以NO3^--N为主,NO3^--N的浓度变化曲线随着水稻生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能减少氮素的渗漏流失量,但是不会按施肥量减少的比例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反冲洗对污水土地好氧生物过滤系统的影响。[方法]在流量1.4 m~3/d和曝气量1.8 m~3/h的条件下,以海泊河污水厂初沉池出水为试验进水,系统19 d完成挂膜。在气冲强度13.9 L/(m~2·s),水冲强度0.1 L/(m~2·s)的条件下,研究系统不同反冲洗周期(4、8 d)和反冲洗时间(1、2、4、6 min)下进出水COD和氨氮含量。[结果]4 d周期反冲洗4、2、1 min对系统生物膜破坏较小,平均出水COD含量为76.0 mg/L,出水氨氮含量均在5 mg/L以下,维持系统连续运行28 d。在8 d反冲洗周期中,反冲洗1、2、4 min后平均出水COD含量为93.0 mg/L、氨氮含量为6.8 mg/L,与4 d周期时出水相比略高;反冲6 min后,系统生物膜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出水COD和氨氮分别上升至130.8和14.1 mg/L,系统恢复需要4 d。[结论]建议对类似系统4~8 d进行1次4 min的反冲洗,如果出现堵塞可进行6 min反冲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