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紫花苜蓿对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的修复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修复作用,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解决受污染河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过筛的底泥(以风干土计)混和均匀后装入长方形PVC箱(0.6m×0.5m×0.4m),底部设有渗流通气孔;将箱中底泥用去离子水调至30%~60%持水率(WHC)。2010年4月播入紫花苜蓿种子,生长7d后间苗,每隔30d采集植物根际土壤样品,监测底泥重金属含量、细菌及酶的活性。10月收获植物并测定植物根、茎、叶部分的重金属吸收情况。[结果]紫花苜蓿的同一部位对不同的重金属积累量不同,且同一重金属在植株的不同部位积累量也不同。紫花苜蓿对Zn的总积累量最大,且主要积累在根部;Ni、Cr、Cu和Pb也主要积累在根部;Mn在紫花苜蓿叶片中的积累最多,占植物中总积累量的42.47%;各种重金属在茎内的积累量均较低。紫花苜蓿对Ni、Cu、Pb和Cr的降解效果比较好,延长种植作物的种植时间或增加作物的播种次数有利于重金属的降解;紫花苜蓿对Mn的降解效果不明显。种植紫花苜蓿后,底泥中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脱氢酶活性也有所提高。[结论]紫花苜蓿对Zn、Ni、Cr、Cu和Pb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以用于解决受污染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园林植物对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河道疏浚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绿萝、吊竹梅和花叶万年青对底泥中Cu、Zn、Cd、Pb等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和修复效率。结果表明,4种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河道疏浚底泥具有较好的耐性;绿萝对Cu、Zn和Cd的积累总量最高,分别达到147.60、176.81、4.52 mg/kg;吊竹梅中积累的Pb含量最高,达31.92 mg/kg;虽然4种植物均未达到重金属富集植物标准,但对各种重金属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富集效果和转运效果,绿萝对Cu和Zn的转移系数分别为1.45和1.94,吊兰对Cd的转移系数为1.49;种植4种植物后,河道疏浚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绿萝对Cu和Zn的修复效率分别达到55.3%和45.0%,吊竹梅对Zn的修复效率达到40.1%。综合4种园林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吸收总量、富集和转移特征,以及修复效率,绿萝、吊兰和吊竹梅对重金属污染河道疏浚底泥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3.
玉米修复河道疏浚底泥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的根际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对重金属(Zn、Pb、Cu、Cd、Ni)-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城市排污河道疏浚底泥修复的根际作用与相关机理。结果表明:①玉米对不同的重金属均有积累能力,但对不同种类的重金属积累数量差异较大,这不仅与重金属在底泥中的总量有关,而且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和毒性、迁移特性及根际微生物有关。②根际pH的降低促进了Pb、Ni碳酸盐结合态的溶解、释放。在根际的活化作用下,离子交换态的重金属数量明显高于非根际,残渣态的重金属数量明显减少,第一季种植后根际Pb、Zn、Cu、Ni的离子交换态分别增加了0.7、787.5、3.67、9.86mg·kg-1,残渣态分别减少了67%、76%、71%、89%。根际Pb、Cu、Ni的铁锰结合态的数量均有增加。③种植后底泥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底泥的晶粒变大,晶格强度增加;铁锰等物质增强了对Pb、Cu、Ni、Cd的吸附,且晶格强度越强,吸附能力越好。④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脲酶活性不仅与重金属总量有关,而且与离子态的重金属数量有更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在黑麦草修复重金属(Zn,Pb,Cu,Cd,Ni)——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城市排污河道疏浚底泥的过程中投加EDTA(1mmol/kg和3mmol/kg),柠檬酸(5mmol/kg和15mmol/kg),DTPA(1mmol/kg和3mmol/kg),研究了对黑麦草生长及重金属积累、底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mmol/kg的柠檬酸提高了重金属在植物地上部分的积累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增大柠檬酸的投加量阻碍了植物的生长、抑制了对重金属的吸收。3mmol/kg的EDTA和DTPA均能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量,但也降低了植物的叶绿素含量。5mmol/kg的柠檬酸降低了底泥的pH,但其它2种螯合剂对底泥的pH没有明显的影响。3种螯合剂均增加了底泥溶液中重金属的浓度;增大了底泥大颗粒体积百分比,降低了其比表面积和晶格强度,有助于底泥颗粒释放吸附的重金属;提高了底泥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加了底泥的TOC含量。5mmol/kg的柠檬酸提高了底泥脲酶的活性,但效果不显著,而其它2种螯合剂均明显降低了脲酶活性,3种螯合剂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鼠李糖脂与EDDS强化黑麦草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鼠李糖脂和EDDS对黑麦草生长与吸收土壤重会属Cu、Zn、Ph和Cd,以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向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施加1 g·kg-1的鼠李糖脂将显著降低黑麦草地上部的生物量.EDDS比鼠李糖脂具有更强的溶解土壤Cu、Zn、Pb和Cd的能力;同时施加1 g·kg-1的鼠李糖脂和0.4 g·kg-1的EDDS大幅增加了土壤溶液中Cu、Zn、Pb和Cd的浓度,显著增加了黑麦草地上部植株中Cu、Zn、Pb和Cd的含量,促进了土壤脲酶和脱氢酶的活性.鼠李糖脂与EDDS易生物降解,环境风险小,用于黑麦草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具有很大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6.
吴卿  高亚洁  李东梅  赵彩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76-17378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修复作用,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解决受污染河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过筛的底泥(以风干土计)混和均匀后装入长方形PVC箱(0.6m×0.5m×0.4m),底部设有渗流通气孔;将箱中底泥用去离子水调至30%~60%持水率(WHC)。2010年4月播入紫花苜蓿种子,生长7d后间苗,每隔30d采集植物根际土壤样品,监测底泥重金属含量、细菌及酶的活性。10月收获植物并测定植物根、茎、叶部分的重金属吸收情况。[结果]紫花苜蓿的同一部位对不同的重金属积累量不同,且同一重金属在植株的不同部位积累量也不同。紫花苜蓿对Zn的总积累量最大,且主要积累在根部;Ni、Cr、Cu和Pb也主要积累在根部;Mn在紫花苜蓿叶片中的积累最多,占植物中总积累量的42.47%;各种重金属在茎内的积累量均较低。紫花苜蓿对Ni、Cu、Pb和Cr的降解效果比较好,延长种植作物的种植时间或增加作物的播种次数有利于重金属的降解;紫花苜蓿对Mn的降解效果不明显。种植紫花苜蓿后,底泥中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脱氢酶活性也有所提高。[结论]紫花苜蓿对Zn、Ni、Cr、Cu、Pb和Mn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以用于解决受污染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
油菜因具有生长快速、生物量较高、且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性及吸收积累能力的特点,常用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本试验在湖南郴州某尾矿区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农田,种植芥菜型油菜 (BJ) 、甘蓝型油菜 (BL) 、加拿大甘蓝型油菜 (CBL) 和本地油菜 (LR) 4个品种,对比不同品种油菜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情况。结果表明:Pb 主要积累在油菜的根部,Cu、Zn、Cd 在油菜的根、叶中的积累浓度都很高,而茎和果实中的重金属含量很低;油菜叶对重金属的积累浓度表现为:Zn >Cu >Pb >Cd,根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量的顺序为:Pb >Zn >Cu >Cd;重金属在不同品种油菜间的吸收积累及转运情况存在差异性显著,地上部分 (叶) 的富集能力表现为:Cu:BJ≥LR >BL >CBL,Zn:BL >CBL >BJ >LR,Pb:BJ≈LR >BL≈CBL,Cd:BL >CBL >BJ >LR;重金属从茎秆转移到叶片转运系数 (Tsl) 为:Cu:LR >BJ≈CBL >BL,Zn: BL >LR >BJ >CBL,Pb:BJ >CBL≈LR >BL,Cd:BJ >BL >CBL >LR。总的来说,芥菜型油菜适合Cu、Pb 污染的土壤;甘蓝型油菜对Zn、Cd 的吸收积累效果最好,非常适合用来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湘江流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湘江长株潭段共采集了6个底泥样品,监测了Cu、Pb、Zn、Cd、Ni、Cr、As、Hg8种重金属元素,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湘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湘江长株潭段底泥受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Zn〉Cu〉Pb=Ni〉Hg〉As=Cr;金属污染物对湘江长株潭段构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Pd〉Cu〉Zn〉As〉Cr,其中Cd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于评价效果,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所反映的情况有所差异,原因主要是参比体系及参比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沉水植物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苦草、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修复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其生物有效性,对沉水植物修复前后底泥中重金属Cu、Zn、Pb、Cd、Hg、As、Cr的总量和赋存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可以有效去除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并降低生态风险,其中对底泥中Cu、Pb、Cd、Hg的去除率较高,但对Cr的去除率较低。不同季节生长的沉水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修复效果不同。聚类分析显示,苦草、黑藻等春夏季生长沉水植物对Cd、As、Cu、Zn、Pb的去除效果较好,而菹草等越冬沉水植物对Cr的去除作用较好。形态分析显示,底泥中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MF)较高的Cu和Cd在沉水植物修复后底泥中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相比其他元素显著增加。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率与其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可以有效表征沉水植物对底泥中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对工业区大塑涡涌水质及底泥重金属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大塑涡涌水体COD、氨氮、总磷、DO与重金属Cr均超过地表水V类水体标准,属于劣V类水体;底泥重金属Cu、Zn与Cd平均含量超出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且重金属Cu、Zn、Pb平均含量超过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该河段疏浚底泥不宜作为肥料直接施用于农田;大塱涡涌表层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总体为强,几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平均程度从大到小为:Cd>Cu>Pb>Zn>Cr.  相似文献   

11.
排污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栽培试验研究了黑麦草对排污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种植黑麦草后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减少,各种重金属在黑麦草体内的累积量均为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Cu的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含量相差最大,地下部分为309.66 mg/kg,比地上部分高出171.40 mg/kg。地上部分累积的重金属含量与其离子交换态含量有一定相关性。种植黑麦草后沉积物中微生物数量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刈割处理对稻草轮作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和体外消化量的影响。[方法]以黑麦草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四水平研究稻草轮作模式下不同刈割处理对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和体外消化量的影响。[结果]在4个水平留茬高度下,40cm高度刈割黑麦草千物质产量最高,达5357.50kg/hm^2;在40cm高度刈割下,留萑高度为6cm的刈割处理黑麦草的千物质产量最大,达1562.50kg/hm^2;40cm高度下刈割并留茬6cm处理下的黑麦草干物质体外消化量最大,为1064.68kg/hm^2。[结论]在黑麦草高度为30~40cm且留茬高度为6cm左右时刈割,能取得最高的干物质产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着重阐述植物修复的类型、机理,并就国内外近年来植物修复在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植物增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银  王光辉  胡苏杭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074-5076,5108
目前,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状况愈发严重,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的绿色技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该文综述了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有机物及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中的应用,包括螯合诱导修复、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等,最后提出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修复环境污染物的方法,它以安全、经济、高效等特点而受世人瞩目。文中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积累、固化、挥发的修复机制和植物消除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根系分泌物以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机制作了系统阐述,并介绍了转基因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重金属含量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修复和调控的重要性及对无公害生产的影响,提出用农艺调控和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其中农艺调控措施主要包括施加化学改良剂、增施有机肥、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改变耕作制度、改变蔬菜布局和品种以及合理施用化肥,降低重金属从土壤向蔬菜中的迁移等,利用超累积植物吸收并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提取技术是最有前景的植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7.
吴卿  郑波  赵彩云  李东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70-14771
[目的]采用种植黑麦草的方式对城市排污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方法]通过栽培试验的方法,从去除效果、最佳去除时间、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等方面,研究了黑麦草对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结果]在种植黑麦草3个月后,底泥中N i含量基本稳定,Cr、Mn达到最佳去除效果,其中Cr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57.1%);在种植黑麦草4-5个月后,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分别提高到原来的4.59和10.34倍;在种植黑麦草3-4个月后,细菌数、真菌数均提高至原来的2-3倍。可见,种植黑麦草对受污染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酶活性的提高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具有明显作用,黑麦草的种植时间以4个月左右为宜。[结论]该研究为河道沉积物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