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降低东北林蛙幼蛙入林生活期间的死亡率,利用2日龄蝇蛆和蟋蟀若虫作为辅助喂养东北林蛙的饵料,分不同喂养处理组对东北林蛙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辅助投放活饵有利于降低东北林蛙死亡率,以投放蝇蛆和蟋蟀混喂处理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靖宇县3龄林蛙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非冬眠越冬组、半冬眠越冬组、冬眠组、人工增氧冬眠组4种不同越冬方案,观察水中溶解氧质量浓度(DO)对东北林蛙越冬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冬眠组消耗DO速率远高于半冬眠组和冬眠组,而半冬眠组消耗DO速率也略高于冬眠组,林蛙在受到干扰处于活跃状态时消耗DO速率要高于冬眠状态下林蛙;当林蛙出现死亡后其消耗DO速率变慢,林蛙死亡临界DO为1.6 mg·L-1;人工增氧可改善林蛙越冬环境,延长其安全越冬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外源性病原体的侵袭日益加重,急切需要从多种生物体中搜寻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目前研究发现两栖类的生态类型多种多样且复杂多变,能够分泌出大量具有特殊结构、功能特殊的抗菌肽类物质,这种物质耐热性好、广谱抗菌活性强,能够为筛选抗菌药物提供重要研究信息。通过林蛙皮肤分泌物中的抗菌肽生物活性、抑菌机制、应用现状和研究价值等进行综述,为抗菌肽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望江南茎为原料,经超声波乙醇提取后,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得到4种萃取物,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试了4种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活性,发现氯仿萃取物的综合抑菌效果最佳;进一步通过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氯仿萃取物,得到组分1、组分2和组分3;利用质谱法分析确定了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组分1中起主要抑菌效果的化合物。结果表明:极性较小的组分1抑菌效果显著,组分1中检测出22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7个、蒽醌类13个、多酚类1个、香豆素类1个。选择3种单体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对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和MBC值均小于氯仿萃取物,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最强,MIC值均为0.2 g/L,MBC值均为0.39 g/L;大黄素甲醚综合抑制效果最佳,可能为望江南中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化合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林蛙作为东北林区的特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林蛙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1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理想肉食品。并且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就是著名的哈士蟆油,具有滋补强壮,补虚退热的功效。 近年来,由于乱捕乱杀,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数量锐减,甚至有的山区已经绝迹。人工养殖林蛙是保护利用合理开发野生资源的一项措施,是发展林区多种经营的一项新兴产业。1 林蛙的生物学特性 林蛙繁殖越冬在水中,生长、发育和捕食在陆地。1年中有5个月时间生活在森林草丛之中,其余时间生活在水里。 林蛙向水性很强,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它的活动一般不过山脊,但若养殖场外有较大的水系,部分林蛙可外逃。 林蛙食性比较复杂,一般以捕食昆虫为生。2 林蛙生活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林蛙肺丝虫病的有效防治方法,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几种敏感药物,并以不同的药物、用药方式、用药量,对2个蛙场自然发生肺丝虫病的林蛙进行了现场防治试验。其结果表明,伊维菌素、丙硫苯咪唑作为林蛙驱虫药物是有效的;实施预防应采取环境消毒与定期拌饵投喂的方法;注意用药剂量,药量过大会使林蛙拒食或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的3种不同饲料配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1组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大,身体最长;T3组饲料所喂养的蝌蚪生长速度快,完成变态的时间最短;T2组饲料喂养的蝌蚪生长最慢,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最长,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小;各组中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从本研究室保藏的一株来自于凯菲尔粒的嗜酸乳杆菌培养基质中分离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组分——细菌素,对该嗜酸乳杆菌所产生的细菌素的分离方法及表面活性剂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在添加了油酸的MRS培养基中培养16h后达到产细菌素高峰;对细菌素分离纯化研究包括三个步骤: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色谱(IEC)和疏水作用色谱(HIC)。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细菌素的抑菌活性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遗传多样性与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贾学渊  马建章 《林业研究》2010,21(2):239-245
本文利用11个微卫星多态位点检测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6个东北林蛙种群的75个个体分布于中国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11个位点在所有种群中得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10个不等,平均5.6个;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2,属于中度多态。基因分化系数(FST)分析表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的种群间遗传分化显著(P<0.001),基于Nei's DA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树和AMOVA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准确性。因此, 建议将分布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东北林蛙划分为两个单独的管理单元加以保护和管理。图2表7参46。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闽楠幼林根系分泌物组分及各组分相对含量的影响,为闽楠人工林的栽培经营和提升其开发利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湖南省祁阳县金洞林场4种不同施肥处理的5年生闽楠幼林进行根系分泌物的采集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的鉴定分析.[结果]从有机肥、复...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薛松  李志荣  倪翠萍 《防护林科技》2004,(Z1):92-93,105
在原有种植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树种和模式对洪泽湖大堤防护林进行规划更新。在充分考虑防护功能的同时 ,注重堤防美化、生态保护和投资效益 ,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牡丹江野生百合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沙棘嫩枝扦插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自知  王星 《沙棘》2003,16(4):23-24
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是在特定的高温高湿条件进行的,插条很易受到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致病。经多年育苗推广的实践,介绍了插条常见病害的发病时期、症状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了运用合适的水分管理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思路,可供生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我国林业应走可持续经营带动多目标、多功能经营的超常规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策略,以加快中国林业与国际林业同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9.
针叶树种播种育苗的出苗率和出苗后的保苗率是针叶树种育苗成败的关键技术,云杉属是针叶树种育苗最难的一个属,兰云杉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种子处理技术,苗木出土后,易遭病菌危害,立枯而陆续死亡。本实验采用了9种种子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0.5%K2MNO4水溶液浸种15min,再用冷水冲洗3~4遍,在自然冷水吸胀24h,后在室温下堆积催芽,和采用10%巴士消毒液以雾化状态喷雾于堆积的种子上,边喷边翻动,保持均匀;15min后冷水冲洗3~5次,用冷水浸种24h并在室温下堆积催芽处理后,其苗木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