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帆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2):96-97,101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家蚕的的微粒子病、白殭病本是一种严重的蚕病,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采取彻底消毒严格蚕种检验;贯彻科学养蚕创用防僵药剂,现已基本上消灭了微粒子病和控制了白殭病的发生。现在夏秋蚕生产的主要蚕病是脓病和软化病,脓病中又以中肠型脓病在秋期危害较严重,是当前养蚕生产中的薄弱环  相似文献   

4.
家蚕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地说,蚕得病后是很难治愈的,故对蚕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尽管在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较为严格的消毒,然而蚕在饲养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食下和接触一些病原物,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蚕儿发病,甚至死亡.因此,在养蚕期间务必加强蚕病的防治工作.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的常见病有10多种,属于病毒性的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属于细菌病的有败血病、细菌性肠胃病和卒倒病;属于真菌病的有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节肢动物寄生引起的病害有蝇蛆病和壁虱病;另外,还有农药、煤烟及工厂废气引起的中毒症等.现将这些主要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害蚕儿的主要蚕病有软化病、硬化病及脓病.从最近的动向看来,软化病和脓病成为危害的主体.根据养蚕统计年报,1979年蚕作良好,蚕病危害损失率降低到1.8%,其中软化病和脓病所造成的损失率占85%,它的为害85%以上发生在初、晚秋蚕期.统计上所指的软化病,按病原不同可分两类.由病毒引起的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等一类软化病占为害的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所谓细菌性软化病为害较少.鉴于脓病(核多角体病)也是病毒病,所以本文打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市每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和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市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一、蚕病发生现状和原因分析我省蚕病由于贯彻“预防为主”大搞群众运动,十几年来没有大面积流行,蚕茧产量持续上升,但在多次养蚕情况下,各种蚕病的散在发生并未停止,个别社队甚至颗粒无收。在高温晴热、叶质差、虫害多的秋蚕时节,中肠型脓病和空头病为害尤大,是威胁三秋养蚕稳定高产的老大难病害。白僵和曲霉等真菌病在春夏霉雨季节和水网地带时有发生,蚕种场多  相似文献   

8.
张军 《四川蚕业》2012,40(3):55-55
<正>栽桑养蚕的目的是要获得量多质优的蚕茧,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易发生脓病、僵病等传染性蚕病,并造成严重损失。在养蚕生产中除采取坚持"三消制度",杀灭病原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抗病力等措施外,还应加强观察,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蚕病蔓延传染,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9.
汤勤  俞蓉 《广西蚕业》2004,41(3):47-48
目前,农村普遍发生的蚕病,主要有病毒病、真菌病等传染性蚕病,其中僵病、血液型脓病的危害最大,其次是空头性软化病。春蚕期发病较轻,以白僵病、血液型脓病为主,中晚秋大蚕发病普遍,为害较重。病毒病大多在5龄第3~5天大批发病,僵病3龄  相似文献   

10.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一个大敌。近年来,蚕区干部群众对蚕病的防治取得了一些经验,减少了蚕病的发生,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把养蚕消毒说成是“洋框框”,使得有章不循,蚕病的预防工作流于形式,以致有的地方蚕病仍然威胁着蚕茧生产,特别是脓病、僵病和空头型软化病,在一些地区还比较严重,现仅就我省的情况,对蚕病综合防治方面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在我市的桑蚕主产区宜州市和环江县发生了多起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出现大蚕普遍暴发蚕病的罕见现象,农户养蚕几乎颗粒无收,损失惨重。经过调查诊断为家蚕中肠型脓病,本分析了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大蚕发生中肠型脓病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我省有关科研单位所研制的新蚕药复方抗菌增茧素和新型的养蚕消毒药剂——消毒净,90年下半年开始于我县农村养蚕生产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通过宣传,这两种新药物已经在我县迅速地推广应用。一、复方抗菌增茧素的实验与推广。 90年夏秋期,我县于鱼湾镇水头村进行用复方抗菌增茧素的实验并以氯霉素为对照。实验方法:(1)选取发生蚕病比较严重的蚕户为实验户,蚕病主要为脓病和“白口仔”病。亦选取个别实验户为发生蚕白僵病的。(2)实验区与对照区同样进行常规的消毒防病处理;即养蚕前用漂白粉药液消毒  相似文献   

13.
正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防治最难的一类病害,按病原不同可分血液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四种,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在开化蚕区统俗称空头病。近年来,我县养蚕生产上以血液型脓病和空头病发生最为常见,严重时粒茧无收,不仅给蚕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还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为了科学防治家蚕病毒病,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巩固蚕桑产业,笔  相似文献   

14.
养蚕无病高产的途径,从根本上讲,是从养蚕现场的防病以及蚕的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做好脓病、软化病的防治工作。由于这样做的结果,最近十多年来蚕病确实逐渐减少了。然而,被害量虽然减少,但占软化病中大部分的病毒病(病毒性空头病、中肠型脓病)时常可以看到爆发性的发生,总是威胁  相似文献   

15.
于永霞 《广西蚕业》2005,42(2):49-50
近来,有许多蚕农来电反映:“养蚕最头疼的是每批五龄蚕都发生脓病,给蚕添食什么药都试过了,不管用”。现就这个问题做一下解答。蚕农说的脓病是指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广西蚕区经常发生的一种蚕病,养蚕户一旦发生这种病,非常难控制,往往出现批批蚕都发生脓病的现象。这里强调要控制住脓病蚕的发生,办法在于防而不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0-70
答:蚕的中肠型脓病病毒来源于病死蚕体、蚕沙及桑树上携带这种病毒的鳞翅目昆虫如桑螟等,通过污染桑叶而造成蚕食下传染。一旦蚕得了病,排出的蚕粪又会污染蚕座、桑叶、蚕具、养蚕环境等,造成消毒难于彻底,只要养蚕环境有病原存在,随时都会引发中肠型脓病的发生。因此,这种病与蚕种无关,不属于蚕种胚胎传染的病。但是蚕种保管不好,被这种病原污染了,也会因为蚕种表面带这种病原,而使蚕发生中肠型脓病。  相似文献   

17.
夏秋季蚕病的发生情况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秀琼 《广西蚕业》2004,41(2):21-23
通过对藤县新、老蚕区12个村114个养蚕户的夏秋季蚕病发生种类和损失情况的调查,发现细菌性蚕病和血液型脓病发生较普遍,对蚕茧产量影响较大的是血液型脓病和中毒病。针对我县农村蚕病发生的特点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8.
睢宁县农村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的养蚕方式,除部分蚕农小蚕期进行联户共育外,绝大部分养蚕户都是分户饲养。由于千家万户分户饲养,其技术水平、养蚕条件、消毒防病等工作水平不一,给技术指导和防病技术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致使农村蚕区蚕病病原普遍扩散。特别是近年来,蚕病危害逐年加重,夏秋蚕期经常暴发脓病及僵病。2003年中秋蚕睢宁县大面积暴发蝇蛆病,平均张产茧不足20kg;2005年中秋蚕临近上蔟前大面积暴发脓病,全县平均张产茧20余kg;2007年晚秋蚕,全县大面积暴发僵病;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总结经营专业化小蚕共育成功经验,提出了血液型脓病、僵病、败血病的预防方法。脓病重点防接触传染和交叉传染;白僵病用自配的防僵粉在蚕不同的生长期用不同浓度的防僵粉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细菌病则注意不要喂湿叶、堆沤叶、污叶和虫叶,定时添食蚕服康1号,控制蚕头密度。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射阳县的特佣、盘湾、洋马等养蚕重点乡镇小蚕期普遍发生僵病和脓病,不仅给广大蚕农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挫伤了群众的栽桑养蚕积极性.为了确保蚕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搞好今后的小蚕饲养工作尤为重要,对此,笔者调查分析了小蚕饲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