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博河、精河流域防洪减灾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博河、精河流域的自然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洪水成因及特征、历史洪水、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等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了博河、精河流域防洪近期、远期目标:近期以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河道治理、堤防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远期建成干流、支流水库、完善堤库、堤坝、堤林结合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当出现特大洪水时不造成较大损失。防洪对策是:不断优化防洪布局;加强河道整治;治理山洪沟;加固病险水库、建设防洪水库;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境;加强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型水库是我国水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但这些小型水库普遍存在配套设施老化、管养措施不到位等现象,从而给防洪度汛带来很多隐患。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于小型水库工程重视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病险水库列入国家除险计划。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将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落实到位,对水库质量严格把关,从而将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大大提高。基于此,分析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其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河东水库位于浊漳河流域平顺河支流南大河上,地处壶关县集店乡西旺庄村南,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的小(Ⅰ)型水库。据安全专项排查,发现大坝坝体及输水、泄水建筑物存在年久失修、防洪标准不达标等安全隐患,需进行应急除险加固改造。论述了除险加固改造方案及建筑物设计。  相似文献   

4.
浅谈新荣区小水库存在的问题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市新荣区共有大小水库及池塘25座,大多为20世纪60—70年代所建。经过多年运行,目前工程设施上存在挡水坝高度不够、溢洪道损毁较严重、放水涵管漏水、进库道路不畅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坝体除险加固、加宽和增高溢洪道、改造放水涵洞(管)、搞好渠道防渗、修复完善水库对外道路和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库除险加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清河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为例,以水库的基础资料为基础,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为前提,将项目管理软件Primavera6.0资源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清河水库除险加固资源优化中,实现了大坝工程"高级工"、"胶轮车"、"混凝土"的资源平衡,溢洪道工程"工长"、"高级工"、"手持风钻"的资源平衡,使资源冲突的作业相互错峰避让,达到了资源合理化、最大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汾河二库是汾河上游干流上的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供水、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1996年11月开工建设,1999年12月下闸蓄水。由于工程未按照设计内容全部完工,自开始蓄水运行近20 a来从未达到正常蓄水位,而且坝面出现渗水现象,对坝基的抗滑稳定性和坝基渗漏量影响较大。为了解决正常蓄水运行,2014年11月开展了应急专项除险加固,主要建设内容为帷幕灌浆等,2015年8月29日完工。为分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大坝渗流效果,在纵横四条廊道内各设了监测断面共20个监测孔,进行观测。对除险加固前后坝基扬压力和大坝渗流量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坝基扬压力和大坝渗流量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大坝右岸减小趋势较左岸明显,除险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增设溢洪道时病险淤地坝滞洪库容确定及调洪演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了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病险淤地坝现状,分析了部分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报告及部分已实施的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运行情况,基于淤地坝理论体系,在维持原设计功能不变、原防洪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提出增设溢洪道时病险淤地坝滞洪库容确定及调洪演算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秦庄水库位于高平市东城办事处秦庄村北,距市区中心约3.0 km,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养殖为一体的小(2)型水库。由于距市区很近,防洪设施仅为500 mm的一条泄洪涵管,难以满足基本泄洪要求,给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进行除险加固十分必要。除险加固工程主要为新建一条315.5 m的泄洪渠,重点介绍了其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张家沟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II)型水库,建成运行近40年来,淤积严重,坝坡出现裂缝、孔穴和塌坑,放水设施不完善或损毁,上坝道路狭窄,防洪能力降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三类病险水库。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必须进行除险加固改造。主要改造内容为坝体整修、坝坡护砌、贴坡排水、溢洪道和卧管整修。论述了除险加固改造方案工程设计和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水利工程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灌溉、防洪安全保障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由于部分小型水库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问题,使得除险加固施工技术成为目前急需改进的技术措施。基于此,阐述了中小型水库存在的施工技术问题和相关加固技术,分析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技术的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证水库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红坑水库在除险加固建设竣工后的运行中大坝出现局部小范围塌陷险情。本文分析了塌陷的原因,探讨了应急抢险修复措施,并对小型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后的运行维护管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燕凹沟水库位于浮山县燕凹沟村东面的涝河一级支流上,控制流域面积11 k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功能的小(1)型水库。由于存在坝体渗漏、溢洪道泄槽侧墙毁坏与裂缝、防洪标准低和泥沙淤积严重等问题,属于病险水库。为了排除安全隐患,提高防洪标准,实施改造十分必要。针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中的溢洪道布置,提出了三种方案,并对其从水流条件、投资、施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最终选定了最为经济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淤地坝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治理工程,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是保障淤地坝安全运行、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项主要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坝的防洪标准,做好洪水组合计算,是坝系工程除险加固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以山西临县万安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为例,将坝系内大中型淤地坝划分为若干层次,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从而直观、快捷地分析流域内各坝的分布特征及上下游坝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坝的防洪标准、洪水组合和水文计算方法,为坝系工程除险加固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控制沟道侵蚀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在山西已有400多年的建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淤地坝建设大体经历了集体组织建设(1985年以前)、骨干坝试点建设(1986—2002年)、沟道坝系工程建设(2003—2014年)和巩固提高除险加固(2015年至今)4个阶段。如何搞好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和安全运用,就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初步设计中的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临县万安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为例,对坝系工程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小型水库是我国水利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中要树立保护优先、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理念,落实管理机构建设、水土保持方案报审制度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等水土保持工作。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能够优化小型水库工程整体布局、落实"三同时"制度、发挥水土保持方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林水库位于汾河一级支流柳根河上,地处平遥县岳壁乡高林村东南,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小(1)型水库。水库下游分布有9个自然村3万余人、2 113.3 hm~2耕地,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国家级文物古迹双林寺,以及山西南北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区位十分重要。该水库始建于1971年,运行40多年来,淤积严重,设施不健全,部分坝体损坏,防洪能力大大下降,经鉴定属病险水库。针对水库现状,论述了除险加固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永川区小型水库为背景,分析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重要性,提出了除险加固的前期准备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现已确认的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1 020座,除险加固工程设计任务繁重而艰巨。根据设计工作实践,就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中的明渠修复、泄槽侧墙高度计算、消力池断面确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后楼水库大坝控制流域面积81 k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该水库1958年兴建,停建后又续建,直到1974年大坝主体才基本完工。由于修建时间长,边设计边施工,现存在设计标准低、设施不健全、设施老化、坝体漏水等安全隐患,需对坝体和溢洪道进行除险加固改造。据测算,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范围为13.73 hm2,预测新增水土流失量2 169 t。针对项目区的地域实际及特点,提出了分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淤地坝除险加固是确保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增设溢洪道是淤地坝除险加固的主要建设内容。根据大中型淤地坝在坝系中的位置,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坝的防洪标准,做好洪水组合和调洪计算,是溢洪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山西省在淤地坝除险加固设计中的实际处理方案,按单坝和坝系2种情况讨论防洪标准,按单坝、设计坝上游串联一座淤地坝和并联几座淤地坝3种情况分析洪水组合,根据不同的淤积高程进行了调洪计算,还提出了建立坝系水动力学洪水演进模型,通过模型试验完善坝系洪水组合和溢洪道设计理论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