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朝阳地区77个降水站点1963—2016年实测降水数据,应用M-K非线性统计方法对朝阳市近54a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1963~2016年朝阳市年降水量略微下降,下降趋势不显著,M-K统计值为-0.7684,未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年降水量突变点分布出现在1965年、1976年、1984年;汛期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非汛期降水量则呈现上升趋势,M-K统计值分别为-1.1652和1.037,也均未能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汛期降水量突变年份和年降水量突变年份一致,非汛期降水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91年和2005年。朝阳市各年代际降水总体呈现南部大北部偏小的分布趋势,从1980年代开始,朝阳市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10 a丰、枯变化趋势。研究成果对于朝阳市水资源量的定量评估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合柳河流域11个降水站点1963—2016年近54a实测降水数据对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流域内年降水递减趋势不显著但汛期降水呈现显著递增变化,年降水突变点主要集中在1970、1980及1990年代.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变化,降水空间总体呈现10a丰、枯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
近45年来浏阳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9—2013年浏阳河流域12个雨量站的降水资料,结合百分位方法定义极端降水阈值,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联合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极端降水指数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极端降水比率表现为上升趋势,10年上升率分别为7.3mm,9.5mm/d,0.3%,极端降水日数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054d/10a。(2)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分别在1991年、1992年存在明显突变,极端降水日数、极端降水比率突变不显著。(3)极端降水指数均存在7~8a,10~11a和25~27a的主周期,且丰枯交替变化明显。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浏阳河流域的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朝阳市降水周期变化规律,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朝阳市1953—2015年降水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雨序列变化周期和突变点,并对降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朝阳市年降水量存在3~9 a,10~22 a,23~40 a 3类尺度的变化周期,未来3 a将出现降雨量偏少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1950—2022年时间序列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旨在保障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和持续性,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调度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云模型以及Copula函数等方法,分析水源区和受水区降水变化趋势以及丰枯遭遇特征。[结果](1)1950—2022年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分别按照年降水量34.75和39.35 mm/(10 a)幅度减少,水源区年降水量存在43 a的主周期,受水区年降水量存在55 a的主周期。(2)云模型隶属云图夏季降水量分布不均且离散程度较高,而冬季分布均匀且较集中。(3)调水不利的组合汛期和非汛期遭遇频率分别为23.15%和25.92%。[结论]水源区和受水区年降水量均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水源区丰枯交替变化显著;南北丰枯异步概率大于丰枯同步,同枯频率不高,有利于调水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政策和技术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工程的规划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更好地监测福建省北部的水土流失变化,选取1980~2009年福建北部13个雨量站的逐日降水数据,估算研究区的降雨侵蚀力R值,分析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集中在3~8月,呈弱双峰式分布;1980~2009年间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30a内出现一次突变情况,年际变化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且降雨侵蚀力分布不均,降雨侵蚀力高值集中于研究区西北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大兴安岭地区不同龄组兴安岭落叶松林枯落物蓄积量持水特性,为该地区森林水文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方法]选择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标准样地测定枯落物蓄积量,并采用浸水法测定枯落物持水特性,分析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枯落物水文效应。[结果]4个龄组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蓄积量变化介于28.03~34.32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介于87.09~109.52t/hm2,最大持水量表现为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且半分解层的蓄积量都大于未分解层;经统计分析,试验4个龄组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的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均符合对数关系,且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也符合指数关系;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能力总体来看,半分解层对降雨的拦蓄能力较未分解层强。[结论]大兴安岭地区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蓄积量差异显著(除成熟林和近熟林之间),成熟林、近熟林和中林龄对于降水的拦蓄能力较幼龄林强。  相似文献   

8.
依据辽宁省近30 a的降水监测数据资料,在详细分析了马尔可夫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预测分析了其2016—2017年的降水丰枯状况,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结果显示:研究区域2016年降水属于平水年,而2017年降水为偏丰水年,该预测分析结果与区域降水实际状况整体保持一致;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可通过将点值扩大至区间,从而提高降水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本研究可为辽宁省防洪减灾与水资源管理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近50a来甘肃省河西中部地区径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研究区径流数据,以年际极值比和变差系数反映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研究区年内径流呈单峰型,夏季所占比例最高,冬季最低;该区径流以降水量补给为主。(2)年均径流近年来呈减少趋势,丰枯变化较小,但与其海拔呈正相关;从西至东由减少趋势逐渐减弱至增加趋势明显。(3)年均径流突变性特征一致性较差,年际变化具有多尺度循环振荡周期,主要存在8和24a明显准周期,其中8a波动最强,其径流先后经历了"多—少—多—少……"13次循环交替,2010年之后径流再次减少,可能持续到2018年。(4)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对该区径流变化产生影响,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微弱。[结论]研究区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近50a其丰枯变化较小,从东到西由增加趋势转变为减少趋势,突变性特征一致性较差,具有8a显著周期,气温和降水主导径流变化。  相似文献   

10.
嘉陵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降雨侵蚀力是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对预测土壤侵蚀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嘉陵江流域12个气象站的日降雨量资料,利用章文波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流域的降雨侵蚀力。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变异与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于800~9 000MJ.mm/(hm2.h.a)之间;流域内降雨侵蚀力年际变率Cv在0.346~0.493之间,除平武站呈显著减少外并无显著变化趋势;年内降雨侵蚀力随季节变化,夏秋季降雨侵蚀力较大,冬春季降雨侵蚀力较小。降雨侵蚀力年内集中度高,6—9月份的降雨侵蚀力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80%以上。近50a降雨侵蚀力存在35a,21a的主周期变化,且对应不同的丰枯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年降雨侵蚀力无明显变化,但年内却相对集中于夏秋两季,因此仍要做好汛期的水土流失等灾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信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降水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江西省信江流域1960—2005年逐日降水数据,利用ClimDex模型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分析信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类极端降水指数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其中以极端降水量(R95P)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经EEMD分解得出各项极端降水指数的IMF分量,具体表现出2.56~2.88 a,5.11~6.57 a,9.20~11.50 a和22.59~36.48 a的准周期,其中以IMF1方差贡献率最大,IMF3的振荡周期较为显著。在3种典型年的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上,五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和极端降水量(R95P)呈中部略高于周边地区,且极端多水年高于平水年和极端少水年,表明流域中部地区极端多水年的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江汉平原四湖流域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湖流域5个试验站1958—2000年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四湖流域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四湖流域降水在区内差异不明显,但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间标准差、变异系数分别为204.9、0.19,春、夏两季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70.49%。采用Z指数法分析该区域多年降水旱涝情况,结果表明出现雨涝和干旱年的概率相当(分别为25.58%、27.91%);采用降水量模比差积曲线法及游程理论分析四湖流域降水多年丰枯变化趋势和连丰、连枯情况,结果表明四湖流域多年降水存在3个明显的连丰时段、5个明显的连枯时段。  相似文献   

13.
雨水资源是黑龙江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生产的主要水源。由于降雨、大风及蒸发量三个气候因素的影响,该区域春旱机率为65.7%,夏秋旱的机率为34.3%。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失多变”,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严重,降水利用率仅为20%~30%。通过对降雨、作物供需错位、土壤干旱、水分的生产潜力、依据雨水自身特性分析,得出实施集雨利用的必然性。通过典型实例证明集雨利用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朝阳县六家子小流域2014—2021年降雨历时、雨强和雨量等数据资料,分析该小流域降雨侵蚀力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在P<0.01水平上雨强、雨量与降雨侵蚀力显著相关,年际降雨侵蚀力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丰枯交替波动特征;汛期侵蚀性降雨比较集中,应高度关注7~8月特别是Ⅱ、Ⅲ降雨类型,研究结果可以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护生态环境、预测和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朝阳地区全年平均降水量约450~580 mm,且年内分布不均,是辽宁省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对朝阳地区历史降水及近8 a降水数据的分析,就如何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的需求,提出了通过水情预报及水情检测以及兴修小水利工程,将丰水期的雨洪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最大程度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氯离子示踪法计算沙漠降雨入渗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地区的降雨入渗补给量,基于沙漠东南部两个剖面的氯离子质量浓度、质量含水率数据,利用氯离子示踪法计算了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地区的降雨入渗补给量。结果表明乌海子、诺尔图地区的年平均补给率分别为0.81 mm/a和1.24 mm/a,仅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0.9%和1.4%,因此当地现代降水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十分微弱,即当地现代降雨并非为此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3-2011年共59a的长序列降水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和Mexican Hat小波变换,分析滨海滩涂地区东台市年降水量及各季节降水量的多尺度周期振荡特征和演变趋势。两种小波分析的综合比较表明,Morlet小波在揭示滨海降水序列周期细节特征和提升主周期特征的显著性水平方面更具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滩涂地区降水量变化以年代际尺度为主周期,其中夏季降水与年降水周期均具24a、16a和9a的第一、二、三主周期,春、秋和冬季降水主周期则分别为16a、23a和17a;研究区降水量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周期特征与江淮地区降水量的整体特征一致,但是滨海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降水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周期振荡显著水平较低;根据研究区降水量在年代际尺度主周期上的振荡特征,预测研究区未来8~12a的年降水和夏季降水,未来8a的春、冬季降水,未来11~12a的秋季降水均可能呈整体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拓展小波分析的适用机制理论研究领域,对滩涂围垦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滨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农业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玛纳斯河红山嘴水文站60a的径流资料,综合运用R/S分析、Morlet小波、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集中度和集中期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红山嘴站径流进行年际和年内的规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玛纳斯河红山嘴断面60a径流年际变化不大,长期有上升趋势,径流序列有较强的长期持续性;年径流存在14~35a、6~13a和3~5a周期,第一主周期为21a,然后是28a及13a;径流周期在1980年以前变化频繁,且变化幅度小,1980年以后周期变长,变化幅度增大;丰枯水周期按照平、枯、丰的顺序变化;1994年为径流突变点。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集中程度高,主要集中在7月底;大部分月径流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月径流突变年份基本都在199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近47年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张家口1960-2006年的气温、降水量、径流深和地下水埋深等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张家口年平均气温呈整体上升趋势,并且以0.4℃/10 a的速率上升;气温升高主要在冬季,以0.68℃/10 a的速率上升。降水量的直线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夏季和年降水量距平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966-1979年和1990-1996年为降水相对较多期,1980-1989年和1997-2006年降水相对较少;降水的阶段性变化特点使清水河也表现出基本相同的丰枯特点,只是时间上略有滞后;当地气候变化特点以及过度开采也造成了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要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科学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利用陕西省1961—2009年96个观测站的年降水、气温资料以及1997—2006年水利部公布的水资源资料,基于线性拟合、水资源丰枯评价指标、变差系数及产水模数等方法和指标,对陕西省近50 a来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气候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降水、气温的水资源评估模型能够对陕西省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估,且评估效果好于只考虑降水的评估模型。近50 a来陕西省气候趋于暖干,年平均气温自20世纪90年代升高,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年降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减少,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受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影响,近50 a来陕西省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1991年前后发生突变,水资源量显著减少。20世纪90年代之前,陕西省水资源量正常偏多,之后水资源正常偏枯,且年际变化显著,年水资源量不稳定。陕西省属于旱年缺水类型,天然供水量的减少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供需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