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由于各级党委重视,充分依靠群众,近两年来,我省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工作发展较快,防治面积逐年增加,治虫效果不断提高.全省由一九七二年的二个点生产白僵菌四千多斤,发展到一九七四年有二十个县三十个国营林场生产白僵菌原粉十一万五千八百多斤(含孢量一般在150-200亿/克),防治面积达十九万八千六百多亩.几年的实践证明,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有以下几个优点:  相似文献   

2.
编后     
由省林科所主持的我省利用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协作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依靠广大群众,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大面积放蜂治虫的成功。浙江省农林局、科技局于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金华地区召开了“浙江省利用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现场会”。到会的有来自全省的15个县的农林局、13个国营林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自一九七○年开始,在有关国营林场、人民公社的配合下开展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研究。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研究,初步摸索出一套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方法。今年第一代松毛虫卵期,在浙南、浙北、高山、丘陵等各种不同地形、林型、和虫情的条件下,释放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总面积达一万亩以上,普遍收到良好效果,最高达96.2%(见一九七○~一九七二年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总检表)。取得了放蜂的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4.
应用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在我国已有二十年历史,发表的研究报告,生产应用总结也不胜枚举。但是,一九八一年以来,对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评价出现了争议。为切实验证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以求实的态度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于一九八五年六月至九月上旬,在东辽县的白泉林场的和平、兴泉、县矿三个林区2,245.5亩落叶松人工林中,设九处放蜂试验区,三处对照区,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进行大面积效果测定研究。今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沂南县北大山林场自一九七四年育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七年来,从年育蜂一百余卡一百二十万头,发展到年育蜂二十六万卡三十亿头。以赤眼蜂防治毛虫面积最初仅四亩现已扩大到一万三千余亩。还供应了临沂地区九个县十三个国营林场二万五千亩松林的用蜂和沂南县农业局、植保站、地区水稻站蜂卡2.9万张(大蜂卡)3540万头蜂。防治  相似文献   

6.
我省自1973年开展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试验工作,两年来在省农业局的领导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协作组,开展多点试验。1973年选定南京地区的东善桥林场、茅山地区的东进林场和苏北云台山区的朝阳林场为试点,同时开展马尾松毛虫和赤松毛虫的防治试验。1974年试点扩大到我省主要林区的12个国营林场和生产大队。两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共收集柞蚕、蓖蔴蚕、松毛虫新鲜卵2400多斤,培育赤眼蜂31亿多头,放蜂防治试验面积7760亩,取得育蜂治虫的初步成效。现将两年来试验效果和初步体会,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赤眼蜂在落叶松毛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 ma dendrolimi)防治落叶松毛虫(Dendrolim us superans)是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桦南县2010-2012年在6个林场开展了释放赤眼蜂卡防治落叶松毛虫试验,对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蜂卡卵平均出蜂率70%、80%、85%.落叶松毛虫卵平均寄生率30%、40.70%、41.37%效果良好.应用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在林间连续3年释放不同蜂量的松毛虫赤眼蜂,落叶松毛虫卵的寄生率提高6.10%以上.  相似文献   

8.
我省松毛虫防治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三年防治面积一百三十六万亩(发生面积三百八十八万亩),特别去年以来,一些地区大力推广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龙溪地区防治十八万亩中,应用白僵菌防治的面积占十七万多亩,大量应用白僵菌治虫的龙海、长泰两县已基本控制了松毛虫大发生。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外已广泛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我省在文化大革命前就着手赤眼蜂应用技术的研究,特别是1973年以来,利用赤眼蜂防治了马尾松毛虫、竹青虫、杉梢小卷蛾、竹斑蛾等多种林业害虫,防治面积共达17万多亩,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防治效果。但就防治效果而言,出现了时高时低的现象,这里牵涉的因素很复杂,如赤眼蜂的质量、气候环境的影响,还有害虫卵块密度和放蜂量等。1974年我们对赤眼蜂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从六十年代开始对林木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应用白僵菌、青虫菌和赤眼蜂等防治马尾松毛虫和杨树桑天牛等林木害虫,取得明显效果。从1972到1984年,全省应用生物防治松毛虫面积达1050.98万亩。尤其是1975~1979年,全省每年生产白僵菌粉270~960吨,治虫59~130万亩,繁殖赤眼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有近百年历史。1936年我国广东省进行了赤眼蜂防治甘蔗螟的试验。在林业上,1958年江苏省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良好。1964年吉林省林科所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获得成功,找到  相似文献   

12.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已在我省蓬勃开展。为了进一步发挥赤眼蜂在消灭松毛虫及其它害虫上的作用,我们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柞蚕(Antheraeapernyi G.Mene Ville.)卵的贮藏利用方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生物防治农林害虫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蓬勃发展,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已在南方各省大量推广使用。据统计,一九七四年南方十三省(区)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面积达337万亩,占该年总防治面积的35.4%,是目前生物防治林业害虫的一个重要部分。我省自一九七二年以来,进行试验和推广,实践证明:只要保证菌粉质量,掌握有利的气候条件,杀虫效果一般可达80%以上,是防治松毛虫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浙江省安吉县龙山林场连续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以下简称赤眼蜂、松毛虫),放蜂量每亩高达20万头以上,寄生率虽在80%~90%以上,但松毛虫还是经常发生,因而对赤眼蜂的治虫效果产生了怀疑。为此作者进行了调查和试验,探索提高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的途径。本文着重报道放蜂量及放蜂效果,并对某些有关问题加  相似文献   

15.
<正> 我省现有飞播林1,600万亩(不包括1981、1982年播种面积),其中500-1,000万亩处于松毛虫常灾区,松毛虫常年大发生,危害严重。防治松毛虫是飞播林管理的重要内容。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对阳江、开平、惠东等县的28.5万亩飞播林的松毛虫,采用飞机超低容量喷洒白僵菌油剂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飞播林防治松毛虫,找到了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对白僵菌应如何评价我省从1976年开始土法上马,建立白僵菌厂,到目前为止己建菌厂11座,共生产白僵菌1600余吨,防治松毛虫283万多亩。朝阳地区6县18个林场83个乡,1976—82年共防治松毛虫157万亩,平均杀虫率达70%以  相似文献   

17.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一九七四年我省有三十三个县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先进技术,治虫面积达六十四万多亩,超过原计划的百分之六十,比一九七二年增加了六十多倍.效果十分显著,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生物治虫办法好,节省投资花工少,不害人畜护天敌,农林害虫都灭掉,林茂粮丰畜兴旺,全靠党的好领导."马尾松是我省低山丘陵地区的主要用材树种,建国以来,造林保存面积达一千五百  相似文献   

18.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防治松毛虫是我国普遍推广应用的一种生物防治方法.我省从70年代初以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田间应用试验,仅华莹山林区防治面积就达3千多ha.为充分发挥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对我省的赤眼蜂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研究和技术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研究以及二十二年来在省内66个县撒放900t白僵菌粉,防治142万余亩松林松毛虫,实践证明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不会影响养蚕业,不会增加家蚕的僵病数量,这主要是由于防治松毛虫用的是松毛虫白僵菌,它对家蚕致病力低,对松毛虫致病力高,菌株不同;放菌治虫后,白僵菌数量很快消退到原来自然界的水平;松毛虫白僵菌在自然界的数量达不到使家蚕致病的数量。白僵菌的生产解决了三大技术难点:产品干燥技术,机械分离白僵菌孢子技术和高孢粉生产技术。解决了白僵菌的生产问题。明确了使用方法:纱布袋撒粉、机械喷粉和飞机喷洒;确定了放菌量,常规菌粉0.5~1.0kg/亩,高孢粉1.0~10.0g/亩;明确了放菌时间,每年10~11月份,3~4月份防治越冬代松毛虫;浙南、浙东南、沿海县市是我省最适合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地区,白僵菌的防治效果在70%以上。解决了白僵菌的使用问题。全省已广泛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有些地区白僵菌防治面积占总防治面积的1/3,已成为我省防治松毛虫的主要手段。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挽回损失折合人民币3184.09方元,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 我省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防治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Bu-ther)]始于1969年,但随着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发展,逐渐发现该蜂对落叶松毛虫卵的寄生率低(0—16.3%),防治效果差。到八十年代初,生产单位已不再使用其防治松毛虫。1982—1984年,为摸清赤眼蜂对松毛虫卵寄生率低的原因,我们利用本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在保证使用壮蜂和严格按林间放蜂技术操作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