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产漆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对烟秆降解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烤烟秸秆中木质素降解提供理论依据,丰富降解木质素的真菌资源。从腐殖质中分离高产漆酶的木质素降解真菌1株,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其液态发酵产漆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和对碳、氮源和Cu2+进行正交试验,最后测定了该株菌对烤烟秸秆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1)该株真菌形态学鉴定为半知菌亚门,粘头霉属(Moniliales Gliocephalias sp.)命名为Z-1。基础培养基中产漆酶的最大值出现在液态发酵第4天,酶活为2.72 U/mL。(2)单因素试验中Z-1最适宜产酶发酵条件为:麦芽糖25 g/L、酵母膏10 g/L、Cu2 +浓度2.5 mmol/L。(3)正交试验中,培养基麦芽糖30 g/L、酵母膏12 g/L、Cu2 +浓度2.5 mmol/L处理产酶最高,酶活为3.24 U/mL,较基础培养基中高出18.89%。(4)液态发酵菌株对烟秆粉末降解30天后,失重率50%、木质素降解率39.39%、纤维素降解率36%。该株真菌产酶较高,对烤烟秸秆降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以聚乙烯醇为唯一碳源从堆肥中筛选所得降解细菌HK1为出发菌株,对该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无色透明圈法确定产酶方式,然后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菌株HK1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该菌在细胞内外均有PVA降解酶的分布,并且胞外酶活水平最高。该菌产酶最佳装液量为50 mL/250 mL三角瓶,最佳接种量为6%,最适温度30℃,最佳碳源和氮源种类分别为PVA和NH4NO3。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该菌产酶的最佳营养条件为:PVA浓度2.5 g/L,NH4NO3 0.6 g/L,pH 7.0。在此条件下,菌株HK1产酶能力是优化前的225%。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强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活性的细菌菌株,探究其降解秸秆木质纤维素的特性。从太白山林区温泉采集土壤样品并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富集培养,利用脱色圈试验和比色法筛选出目标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种类。对高温富集初筛所得菌株的纤维素酶、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测定。菌株X-08的纤维素酶活为0.02872 U/mL,菌株M-17的MnP、LiP和Lac酶活分别为51 U/mL、672 U/mL和192 U/mL。鉴定出菌株X-08为Anoxybacillus rupiensis,M-17为Geobacillus thermocatenulatus。采用双菌降解玉米秸秆,20天后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24.51%和20.47%。研究结果为农业废弃物生物降解提供了新的细菌菌种资源,并为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处理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土壤及腐烂的秸秆中筛选一组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复合菌系,并研究其在天然纤维素中的应用。通过采用刚果红染色液法对分离的菌株初步筛选,利用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力。选取无拮抗高效降解纤维素菌株进行组合培养构建降解纤维素复合菌系。结果表明,3株真菌混合培养后酶活力效果优于单一菌株。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F1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F2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及F5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复合培养后,在碳源为秸秆时,单菌株酶活值分别为F1 39.2 μmol/mL,F2 31.4 μmol/mL,F5 40.6 μmol/mL,真菌组合F1+F2+F5培养后酶活值为50.12 μmol/mL,复合真菌系酶活值比F5单菌株提高了23%。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复合菌系对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优于单一菌株,菌株F1、F2和F5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黑曲霉UCD69菌株为原始菌株,酶活为25.8μ/g,经过一次紫外诱变,筛选出UCD-69-4菌株,酶活为46.7μ/g,UCD-69-4菌株再经过一次γ-射线诱变,筛选出UC-19菌株,酶活为77.6μ/g. 通过实验,确定了几个影响菌体生长和产GOD的主要因素水平,其最适培养条件为旦白胨(动物)0.3%,蔗糖10%,MgSO_4·7H_2O0.01%,(NH_4)_2HPO_40.04%,在每个500ml三角瓶中装入100ml培养液,接种孢子量以200~300万个为宜,摇瓶培养32.5小时左右,温度30℃.  相似文献   

6.
旨在通过研究一株能够降解超富集植物的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S-C3菌株的产纤维素酶条件,为其降解超富集植物体提供一定参考。通过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温度、装液量、培养基初始pH和培养时间等生长条件,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S-C3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是:以1%的CMC-Na为碳源,1%的蛋白胨和1%的酵母粉为氮源,接种量为3%,培养温度为37℃,装液量为70 mL,初始p H为8,其滤纸酶活FPA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分别在第4天和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223.74 U/mL和257.67 U/mL。该试验获得了菌株BS-C3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7.
黑曲霉发酵生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黑曲霉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Z2为菌株,进行了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确定了黑曲霉的最佳培养条件:麸皮和玉米芯为最佳碳源,麸皮: 玉米芯的最佳比例为4:3,最佳氮源为KNO3,碳氮比为5:1,碳氮含量为4%,最适产酶pH为5.8,最佳产酶温度为30 ℃,最佳产酶时间为5d。黑曲霉所产纤维素酶各组分酶活力分别为: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为66.41 U/mL,滤纸分解酶活力为61.73 U/mL。  相似文献   

8.
以黑曲霉为发酵菌株,研究其β-葡萄糖苷酶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通过对不同碳源、氮源、磷酸盐、金属离子、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等单因素研究,发现麦麸、(NH_4)_2SO_4和KH_2PO_4对产酶有促进作用。3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到该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麦麸28.4 g/L,(NH_4)_2SO_41.2 g/L,KH_2PO_42.0 g/L,发酵液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达到(1 493.90±12.09)U/mL。  相似文献   

9.
低温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使用RodamineB平板筛选法,从新疆具有典型低温环境地区的近200份土样中筛选分离到11株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其中1株酶活较高的菌株L22,根据形态观察初步断定为假丝酵母,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属低温脂肪酶。摇瓶发酵确定该菌株产脂肪酶的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葡萄糖0.5%,豆饼粉2%,玉米浆2%,KB2BHPOB4B0.5%,NaNOB3B0.5%,橄榄油0.25%,初始pH值为7,发酵温度为20℃,摇床培养48h,酶活最高可达7.17U/mL,添加适量的油脂对产脂肪酶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筛选出耐受一定浓度铀及其伴生重金属胁迫的纤维素降解菌株,以期达到重金属富集植物体减容减重的目的。通过重金属浓度梯度摇瓶筛选和羧甲基纤维素(CMC-Na)水解圈等方法筛选出一株有较强重金属抗性的纤维素降解菌株C1。经过形态学,菌株培养特征,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鉴定为革兰氏阳性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菌株C1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在第4天最高为99.16 U/mL;滤纸酶活(FPA)在第3天达到最高为85.89 U/mL;在10天时秸秆失重率为33.10%。筛得一株耐受一定浓度铀及伴生重金属胁迫的纤维素降解菌C1,对处置富集重金属植物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B.subtilis LZ2-70产芽孢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ilae Kleb.)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LZ2-70菌株的芽孢形成率及芽孢数量,在摇瓶发酵基础上对影响该菌芽孢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培养基最佳浓度和组合,以及种龄、接种量、培养液初始pH和培养时间等发酵条件。摇瓶发酵生产芽孢的最佳条件为:0.5% 麦芽糖、2% 黄豆饼粉、0.05% KH2PO4和0.1% MnSO4·H2O、培养液初始pH值8.0、种龄24 h、装瓶量30 mL/ 250 mL 、接种量10%、发酵时间48 h、培养温度为30 ℃、摇床转速为200 r·min-1。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中LZ2-70菌株的芽孢数量达到6.6×109 个·mL-1,芽孢形成率为98.94%。  相似文献   

12.
几丁质酶产生菌发酵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一株几丁质酶高产菌株--地衣芽孢杆菌JDZ-3 (Bacillus licheniformis JDZ-3)产几丁质酶的发酵条件。在影响几丁质酶产生的主要因素中,培养基的最佳初始pH为7.0,几丁质酶的最佳碳源为胶体几丁质,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金属离子为Mg2+,最适的发酵温度为30℃。在单因素优化法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该菌株产几丁质酶发酵培养基的三大营养元素的组成为:胶体几丁质0.2%,酵母膏0.6%,MgSO4?H2O 0.1%。利用此培养基于30℃发酵72h,其上清液中的几丁质酶的活力可达2.76U/mL。  相似文献   

13.
纳豆激酶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纳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液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的培养基组成(碳氮比和离子组成)和培养条件(温度、pH值、发酵时间、接种量和装液量等)对产酶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分别为:可溶性淀粉2.0%,大豆蛋白胨1.5%,Na2HPO4·12H2O0.4%,KH2PO40.2%,MgSO4·7H2O0.075%,CaCl20.01%,培养温度37℃,pH值7.0,发酵时间24h,转速180r/min,种龄16h,接种量3%,装液量25mL/250mL。在优化发酵条件基础上,进行了5,20L发酵工艺放大的初步研究,在此条件下,摇瓶,5L罐和20L罐发酵酶活最高分别达到915,1086,946IU/mL。  相似文献   

14.
高产核酸酶菌株的分离、筛选与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生产需求的高产核酸酶P1的菌株。以2%RNA作为唯一碳、氮源的筛选培养基,从桔园土壤中初步筛选出65株具有产生核酸酶P1的菌株。结果表明:以其中酶活较高的YC34号菌株为出发菌株,该菌株的初始酶活性为127.3 U/mL,通过紫外诱变、微波诱变、LiCl诱变3种方式依次进行复合诱变处理后,获得酶活最高的突变株YC34-1,其粗发酵液的酶活达到360.7 U/mL,较原始出发菌株酶活增长了183.3%,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潜力。经初步形态学鉴定该菌株可归属为青霉属柑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RSS-1菌株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条件,提高其抗菌活性物质的产量,以发酵液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活性为指标,在摇瓶条件下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该菌株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RSS-1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组分比例为2.0%的玉米淀粉,1.5%的蛋白胨,0.05%的MgSO_4;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0,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5天,100 mL三角瓶装液量25 mL,接种量为0.1%,转速为180 r/min。优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RSS-1菌株的无菌培养滤液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1株酵母菌产GABA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专利菌株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GPT-5-11为供试菌株(专利号:201010182948.5),通过液态发酵试验优化其培养条件,研究γ-氨基丁酸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成分( g /L) 为:葡萄糖24.5,酵母膏6.2,大豆蛋白胨6.2,吐温80 2ml,乙醇4ml,MgSO4?7H2O 0.2,MnSO4?4H2O 0.045,L-MSG12.5,含0.5%谷氨酸。培养基中添加L-MSG浓度为12g/L,pH值为6.5,37℃发酵48 h。在最优条件下,γ-氨基丁酸产量最高可达2.58g/L。  相似文献   

17.
研究蒜渣碱提多糖对DPPH·,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以及抑制猪油和芝麻油快速氧化的效果。当多糖与DPPH·质量比为1.6时,电子顺磁共振(ESR)测定5 min就检测不出DPPH·;当多糖质量浓度为0.16 mg/mL时,可以清除50%羟基自由基;当质量浓度为0.2 mg/mL时,可以清除50%的超氧自由基;多糖对猪油和芝麻油的氧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增加时,抑制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氯啶菌酯与氟啶胺混剂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开发防治稻瘟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氯啶菌酯、氟啶胺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并进行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啶菌酯、氟啶胺及其配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混剂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1.4417、0.5445、0.2313、0.2693、0.1695、0.4151、0.2796、0.3395和0.3428 μg/mL,7种混剂的增效系数分别为4.69、3.79、5.49、1.90、2.46、1.90和1.81,氯啶菌酯与氟啶胺配比为2:1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各处理对稻穗瘟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600 mL/hm2、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450 mL/hm2、30%氯啶菌酯SC 450 mL/hm2、75%三环唑WP 300 g/hm2、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300 mL/hm2、40%稻瘟灵EC 1200 g/hm2、30%氟啶胺SC 450 mL/hm2,防效分别为88.39%、83.40%、80.22%、72.91%、71.28%、65.09%和60.79%,并且均对水稻生长安全。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600 mL/hm2对稻瘟病防效优良,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开发为稻瘟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