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省建三江分局创业农场一队采取选用适宜品种、整地精耕细作、钵盘培育壮苗、提早插秧日期、科学管水施肥、防治病虫草害等综合技术措施,获得了2002年千亩水稻近10t/hm^2的突出成就,为高寒地区水稻大面积夺高产探索出一条可行新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应用水稻优良品种,采取园田育秧、合理稀植、配方施肥、本田旱耙旋耕、三旱整地、对病虫害采取统防统治等综合技术措施,使水稻产量达到9000kg/hm2,节本增效1675元/hm2。该项技术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昭东 《杂交水稻》2007,22(4):35-36,48
SL-8H(SL-1A/SL-8R)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菲律宾西领农业技术公司合作选育的高产、优质、高抗的热带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年通过菲律宾国家品种审定。该组合近年在菲律宾年推广面积为7万~15万hm^2,单产7~9t/hm^2.2004年旱季在菲律宾制种1600hm^2,平均单产2.13t/hm^2。介绍了该组合在菲律宾南部基地Banaybany旱季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豫南稻区不同施钾处理在水稻、小麦和油菜三种作物上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钾处理增加效果明显,其中稻田和麦田施钾124.5kg/hm^2处理,油菜田施钾186.75kg/hm^2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效果最明显。水稻、小麦、油菜分别在施钾146.6kg/hm^2、145.6kg/hm^2、183、6kg/hm^2时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6869.3kg/hm^2、3517.1kg/hm^2、2424.2kg/hm^2。  相似文献   

5.
全圣  王中跃 《杂交水稻》2003,18(5):42-43
新香优63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新香A与明恢63配组而成的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抗性较强,米质较优,在沅陵县作中稻种植100hm^2,平均单产达7.85t/hm^2。介绍了其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种是在水田灌溉缺水条件下采取的种稻方法。鉴于近年来受干旱影响,水田面临严重缺水的形势,为了确保缺水不减收,1998年进行了水稻旱种试验示范。实践证明,水稻旱种不仅节水,而且省工、成本低,比种旱粮作物效益高,在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l水稻旱种优点1.l节约用水水稻旱种一般平均每公顷需水2250-3000m’,是常规种稻的1/4,提高水的利用率达4-5倍。盈.2降低成本,经济效益高水稻旱种可比常规种稻每公顷节省工时费(育苗、插秧)240.00元,农用物资费(塑料布、架条、草绳、化肥、农药等)262.50元,水电费150.…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有效SiO2时水稻生育有促进作用。施硅肥的植株比不施硅肥(对照)生长旺盛,分蘖旱,分蘖多,茎秆粗壮,抗病抗倒。生育进程有提前趋势,有效分蘖率、结实率和粒重均有明显提高,比对照增产5.8%。在硅肥基施600kg/hm^2的基础上。于有效分蘖末期(6月30日)再追施150kg/hm^2,比基施增产1.5%,比对照增产7.3%。施硅肥净增效益212.06~265.52元/hm^2。投入产出比1:1.7。增产增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富友”牌双微生物液体肥和有机长效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进行了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基施有机长效肥1500kg/hm^2,秧苗二叶一心期喷施一次液体肥(肥量1kg/hm^2,250倍液),并在返青、分蘖、抽穗期追施尿素,总量为600kg/hm^2,可节省二铵225kg、增产9%左右,增加纯经济效益100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水田面积、产量、水稻品种、育苗方法、整地措施、插秧密度、田间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概述了盘山县水稻生产发展历程。表明,盘山地区4万hm^2水稻单产平均达到10365kg/hm^2,重点采用了种植高产高效优质品种、育苗方法进行8项改进、旋耕整地、插秧实行合理稀植、田间管理科学化等水稻栽培配套技术新体系一并指出,未来农业必须向生产无公害产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是农业部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试点项目最北部的一个实施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极有利于发展水稻生产。近年水稻面积发展到10.7万hm^2,单产达到7500kg/hm^2,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15%以上,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水稻种植大县。五常市稻区的技术对黑龙江省170万hm^2水田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2004年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试点在82hm^2的面积上开展高产科技攻关,实现平均单产8734.5kg/hm^2,出现了9000kg/hm^2的典型。本文还对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今后发展水稻生产的前景及实现再高产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水稻地膜打孔育苗技术是在隔离层育苗和软盘育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了几项育苗技术的优点,降低育苗成本,节约用水,能在盐碱较重地区培育壮秧,提高水稻产量,经15a试验结果表明,节约育苗水20%左右,降低育苗成本120元/hm^2,平均增产450kg/hm^2。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优化定抛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波  任万军  杨文钰 《杂交水稻》2006,21(5):64-68,72
水稻优化定抛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主要影响有效穗数进而影响产量,12万穴/hm^2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密度在18万~36万穴/hm^2内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在穗中的分配比例均以127万穴/hm^2处理最少,24万~36万穴/hm^2处理较大,但30万和36万穴/hm^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低,且36万穴/hm^2处理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变差,因此最适密度为24万穴/h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采取不同的灌溉方法,即:插秧至返青阶段有水不淹心;返青至分蘖高峰期寸水不露泥;拔节孕穗至蜡熟末期间歇灌溉,缺水补水。结果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模式稻田可节水1800m^3/hm^2,可增产625.5kg/hm^2,纯增收1431元/hm^2。  相似文献   

14.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密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水稻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单穗总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单产以每公顷栽植12万丛(穴)为最高,达10050kg/hm^2,分别比7.5万丛/11m^2、21万丛/hm^2.25.5万丛/hm^2增产11%、11%和19.4%,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两段育苗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两段育苗试验研究表明,提前育秧争取有效积温,延长苗期生长期,可实现水稻高产。该项技术可以减少支出80~100元/hm^2,增产40%左右,是一项有效的节支增收技术。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在洞庭湖区采用4种不同施氮量水平并以不同基追肥比例进行了水稻减氮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基追肥比例4:6条件下,中等施氮量165kg/hm^2的产量最高为6650kg/hm^2,而以135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投比最高,达15.70。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氮素施用量以135~165kg/hm^2,基追肥比以4:6可以获得较高的产投比,达到减氮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湘北平湖区机械直播早稻硕丰2号高产配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芽谷丸化剂包衣机械直播秧苗质量高;(2)适宜大田施氮量为165kg/hm^2;(3)适宜直播播种量为75kg/hm^2;(4)直播后18d内用5%稻杰悬浮剂750mL/hm。加10%千斤乳油600mL/hm^2,防除稻田杂草90%以上,能有效控制草害;(5)示范平均产量7.28t/hm^2。水稻机械直播解决了人工撒播出苗、除草、倒伏难题,有利于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双辽地区风沙大及水田日益严重缺水状况,开展了水稻垄系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垄系节水栽培方式,稻田日均地温增加0.2~1.2℃,节省肥料投入25%,节水30%,稻谷增产6.7%~7.9%,可节支(化肥350元/hm^2、水费300元/hm^2)增收(鸡2400元/hm^2)达3050元/hm^2,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水稻强化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8  
2000年选用12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稻组合在四川绵阳、温江进行了SRI试验,设4.5万穴/hm^2和7.5万穴/hm^2两个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两个试点各组合产量以7.5们/hm^2密度处理较高,增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穗的大幅度增加;SRI条件下,水稻的分蘖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单株分蘖数可达70-80个(4.5万穴/hm^2密度下);SRI以选择穗型中等偏大、分蘖力中等偏上的组合为宜。对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冷浸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在冷浸田进行杂交中稻——再生三稻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旱地育秧、2.5叶左右移栽、每蔸插2粒谷苗、移栽密度23.31万穴/hm^2、宽行窄株、起垄栽培、湿润管理、重施有机肥作底肥、适留高桩30~50cm、加强催芽肥和壮苗肥的施用等技术,两季产量可达14.44t/hm^2,其中再生稻产量可达5.71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