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棉花不同密度下辐热积与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辐热积与棉花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为辐热积监测棉花生长发育状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供试棉花品种为鲁棉研24号和新陆早50号,设置3个密度处理,分别是240×103(D1)、176×103 (D2)和82.5×103株/hm2(D3),每隔7~10d对棉花干物质、株高、蕾铃数等指标进行测定,从石河子气象站获得棉花生育期内的辐射数据.[结果]降低密度能增加单株结铃数,但密度过小导致棉花单铃重有所减小,不利于棉花产量形成.鲁棉研24号和新陆早50号均以在176×103株/hm2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分别为4 852.27和5 167.73 kg/hm2.适当降低密度有利于减少各生育期所需累积辐热积,同时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棉花早熟,但密度过低将产生反作用.[结论]176×103株/hm2密度条件下,棉花所需辐热积最小,生育期最短,产量构成因子相对最好,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杂交棉高产高效生产为目标,通过降低杂交棉用种量,探讨杂交棉冠层及产量的形成规律.[方法]以新陆早43号和鲁棉研2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稀播密度对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杂交棉密度降至10.5×104株/hm2时,通过发挥个体与群体协调增产优势,总铃数在150×104个/hm2左右,达到3 300kg/hm2超高产水平;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速率(CAP)上升快,冠层光吸收率高,光合产物积累多,提高了干物质生产能力和转化率,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在稀播密度下降到4.5×104株/hm2时,产量在2 700kg/hm2以下,下降幅度达18.1;~21.7;.[结论]适当降低杂交棉的密度,发挥个体增产潜力,能够达到节本、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杏树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分布规律及结构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杏树为试材,为了解杏树冠层内透光率随树龄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采用LP-80型冠层分析仪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PAR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在不同树龄杏树冠层三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研究了杏树冠层内透光率随树龄(2~6 a)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杏树冠层内部平均PAR的垂直分布具有随着向下累计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在冠层中上部,透光率较高,PAR递减很明显,冠层下部则维持较低水平,变化不大,在相同的天气和时间条件下不同树龄冠层内PAR同一相对高度的透光率有随树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但在不同时刻不同天气条件下,即使同一棵树相同高度同一方位冠层内也具有不同的消光系数,影响杏树冠内光分布的因素是多样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6年生杏树冠层中部的全天平均透光率分别为49.5;、30.0;、27.5;、13.4;和7.8;,冠层下部的平均透光率分别为29.1;、12.1;、10.9;、6.4;和5.9;;杏树冠层叶面积指数LAI (Leaf Area Index)与透光率呈极显著指数相关关系,其表达式为Y=131.39 e-0.896 3X(R2=0.907**);试验结果也可为果树冠层内PAR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研究及冠层结构的优化提供试验方法和理论验证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鲁棉研28为试材,在冀南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比例增加而伏桃比例降低,单位面积铃数、皮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7万株/hm2时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在5.1万株/hm2到10.5万株/hm2之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衣分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多雨年份,不同密度棉花株高、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干旱年份,低密度成铃率高而高密度成铃率低。  相似文献   

5.
探究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果枝类型和密度对棉花群体光分布和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果枝类型的棉花筛选出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主区为品种(P1:新陆中82号,P2:新陆中41号),副区为密度(12万、15万、18万、21万、24万株/hm2),分析不同果枝类型和密度对棉花群体光分布和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冠层开度减小,同一冠层的光照度逐渐减小,光截获率逐渐增大;P1品种比P2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大,垂直方向P1品种比P2品种的光照度下降速度快、光截获率增加快;随着密度的增大,果枝数逐渐减少,内、外位铃的成铃率降低,且内位铃的成铃率逐渐向中下部集中。综合叶面积指数、光强分布、光截获率等分析,P1品种适宜密度为18万株/hm2,P2品种适宜密度为21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密度对杂交棉群体冠层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水平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与产量的变化规律,为南疆杂交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兆丰1号和鲁棉研30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下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LAI先增后减,到盛花期达到最大值,18.75×104、26.25×104株/hm2显著高于11.25× 104株/hm2;冠层开度先降后升,盛铃期达最小值,透光率在盛铃期表现为11.25 ×104 <18.75 ×104 <26.25 ×104(株/hm2),铃对位叶Tr先降后升而其SPAD值及Pn均呈先升后降,其中18.75 ×104 >11.25 ×104 >26.25 ×104(株/hm2)的规律.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单株结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兆丰1号的单铃重呈显著性差异,鲁棉研30号差异不显著,总铃数表现出18.75×104 >26.25×104 >11.25 ×104(株/hm2)的规律,衣分无差异.其中18.75 × 104栋/hm2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800 kg/hm2.[结论]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18.75×104株/hm2密度处理既能发挥杂交棉个体优势,同时具备群体优势,最终夺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3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笔者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2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105000株/hm~2。  相似文献   

8.
不同滴灌模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滴灌模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光截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干旱区棉花高产节水的途径和技术措施.[方法]选用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有限滴灌(I425,滴灌量425 mm)和常规滴灌(I500,滴灌量500 mm)滴灌模式,每种滴灌模式下设3个种植密度:低密度(D12,12×104株/hm2)、中密度(D24,24×104株/hm2)、高密度(D36,36×104株/hm2).测定不同生育期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簇倾角(MTA)、冠层开度(DIFN)、光截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指标.[结果]与常规滴灌模式相比,有限滴灌模式减缓了盛蕾至初花期株高增长速度,保持盛铃后期至吐絮期较高的LAI,增加了MTA和DIFN,进而显著提高了冠层中、下部的光吸收率,在不显著降低籽棉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WUE.常规滴灌条件下,LAI、MTA、冠层总光吸收率(LIR)以中密度处理较高;有限滴灌条件下,上述参数均以高密度处理最高.常规滴灌中密度处理、有限滴灌高密度处理均显著提高单位面积铃数,最终获得了较高的籽棉产量;WUE则以有限滴灌高密度处理较高.[结论]在保持较高叶面积指数条件下,通过调节叶倾角,保证冠层中、下部较高的光吸收率,提高冠层总光吸收率,是有限滴灌高密度种植模式实现棉花高产节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在北疆生态条件下,种植密度对高产棉花品种新陆早33号叶片光合速率、冠层结构、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探讨了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高产影响的生理机理.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越小,单株叶片光合速率越大;随种植密度增大,叶面积指数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盛铃期,31.5万株/hm2处理密度过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发育,造成叶面积指数下降,其叶面指数小于27万株/hm2处理;高密度条件下植株个体发育不良,群体内部条件趋于恶化,造成冠层结构不良,导致叶片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加快,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纤维主要品质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就产量而言,22.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7万株/hm2处理、31.5万株/hm2处理次之;就品质来讲,随种植密度增大,棉纤维长度、比强度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条件下夏玉米群体冠层辐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郑单958玉米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升高,两品种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均在82 500株/hm2处理时最高。透光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冠层顶部透光率显著高于冠层底部。吐丝期两品种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表现为75 000株/hm2、82 500株/hm2处理高于67 500株/hm2、90 000株/hm2处理。穗位上第3叶Fv/Fm、qP高于穗位叶和穗位下第3叶,NPQ低于穗位叶和穗位下第3叶。随生育进程茎粗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浚单20茎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郑单958在密度为9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2 166.070kg/hm2,而浚单20则在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 705.709kg/hm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光强、光质和光周期三个因子对一品红生长的影响。其中光周期对一品红的开花有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光质对植物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增殖、诱导率及内含物的影响,指出不同光质对离体组织的作用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12个网纹草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12个网纹草主要栽培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通过曲线拟合和计算得到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光合作用参数。结果表明:各品种最大光合速率均比较低,最高的是‘Red Star’,仅为4.74μmol·m-2·s-1;所有品种的光饱和点均在240~521μmol·m-2·s-1,因此在栽培时应控制光照条件,PAR小于520μmol·m-2·s-1为宜,否则易发生日灼;所有测试品种的光补偿点均小于7μmol·m-2·s-1,说明这些网纹草品种均可适应室内极弱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光照在养鸡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光照对性成熟的影响 ,光照在蛋鸡、肉鸡生产中的作用 ,光照强度、光色、光照对免疫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16.
首先介绍了富营养化水体的形成机理和造成的危害;然后从光强、光质和光周期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光照对水华微藻暴发的影响;分析了光照与营养因子对微藻暴发的协同作用;最后提出必须深入了解藻类对光的吸收特性及对光的竞争能力,进而有效监测并防止水华的暴发。  相似文献   

17.
穿龙薯蓣光合蒸腾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穿龙薯蓣与光有关的各项生理生态指标,讨论了光对穿龙薯蓣生长发育的作用及影响。结果表明,穿龙薯蓣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不同垂直绿化植物的光合能力,选取10种常见垂直绿化植物为试验材料,使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其不同光合参数,并且绘制相应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在10种植物中,鹅掌柴的光饱和点0(LsP)最高,为281.55 μmol/(m2·s),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强.鹅掌柴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也最高,为13.31μmol/(m2·s),光合能力最强,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其次是肾蕨、圆叶椒草、银边吊兰.银边吊兰、白鹤芋、肾蕨和红掌的光补偿点较低,分别为7.47、7.76、8.20、9.90μ.mol/(m2-s),对弱光的适应能力较强.红掌的蒸腾速率明显最低,具有较好的节水性和抗旱性,巢蕨和彩叶万年青次之.肾蕨的光合量子效率(α)最高,为0.1059,光合潜能最高,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最强,其次为彩叶凤梨.最后,对这10种植物的配置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鹏翀  鲍淳松  江燕  周虹  冯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23-1024,1040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和光照条件对红蓝石蒜(Lycoris haywardii)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红蓝石蒜栽培的最适土壤和光照条件,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土壤[沙土,沙土∶泥炭土3∶1(上层30 cm为沙土,下层10 cm为泥炭土)和园土︰泥炭混合土(5∶4)]和光照[遮阴93%、70%和0%3个梯度]双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和光照条件对红蓝石蒜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和鳞茎湿重等生长量及光响应曲线参数的影响。[结果]不同的土壤和光照条件下,红蓝石蒜的生物量及光响应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养分越高、光照越充足,单丛叶片数量越多,而对于叶片长度和鳞茎湿重,一定的土壤养分对其有促进作用,遮阴对叶片长度有促进作用,而充分的光照有利于鳞茎湿重的增加;土壤养分越高使得红蓝石蒜拥有越高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点(LSP),而适量的土壤养分提高了表观量子效率(NAQY)和光补偿点(LCP);而遮阴处理使得其NAQY升高,但Pmax、LSP和LCP降低。土壤和光照的交互作用也都存在显著差异(单丛平均叶片长度除外),且光照的影响较土壤要大。[结论]红蓝石蒜在生长期属于耐阳植物,为了提高其产量,应保证适量的土壤养分和充足的光照。  相似文献   

20.
冬季温室补光对果菜类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季和早春的季节性不良气候环境,常会造成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明显不足,从而影响果菜类作物的生长发育。人工补光是冬季改善温室内光照条件的有效办法。从补光光质、光强和时间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冬季温室补光对果菜类蔬菜的生长发育、产品品质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展望了温室补光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