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水源涵养林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功能,一般要求其具备层数多、冠长率高、冠幅完整以及树种多样等特点。但是在林业开发过程中,不同的采伐强度也会影响水源涵养林的林分结构,进而影响水源涵养林正常的生态功能。本文结合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分析了在经营管理中,不同的采伐强度对其林分结构以及生态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徂徕山生态公益林健康评价及经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益林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现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对其进行健康评价和经营决策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根据徂徕山生态公益林的调查及分析数据,选用适合徂徕山生态公益林健康评价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赤杨纯林的健康等级为Ⅰ;刺槐纯林、麻栎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健康等级为Ⅱ;赤松纯林、油松纯林、黑松纯林、日本落叶松纯林的健康等级为Ⅲ;油松/侧柏混交林的健康等级为Ⅳ.根据评价结果及样地调查,对不同健康等级的林分从调节密度、增强间伐力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保护与发展的经营决策,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效益,保证林分的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3.
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冠幅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基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和一面坡林场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24块标准地的3 164株长白落叶松样木及3 574株水曲柳样木的数据,分别构建了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模型。  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方式林分内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林木竞争因子的关系,从6种常用的线性和非线性基础冠幅模型中选取最优模型,并将混交比例Si和树木在混交带内位置P作为哑变量,加入其他树木变量和林分变量,分别构建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模型,并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在不同混交比例Si和混交带不同位置P下差异显著;冠幅与DDH(林木胸径与林分优势木胸径之比)和HDH(林木树高与林分优势高之比)成正相关,与大于对象木的胸高断面积之和(BAL)成负相关,与距离无关的竞争因子可以反映树木的竞争压力,对冠幅具有影响;长白落叶松冠幅与冠长率(CR)成正相关,与高径比(HD)成负相关;水曲柳冠幅与水曲柳优势木平均高(H0Fra)成正相关,与高径比(HD)成负相关。包含混交比例哑变量Si和混交带位置哑变量P的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拟合冠幅(CW)的Ra2分别为0.564 2和0.545 9,加入树木变量和林分变量后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拟合CW的Ra2分别为0.674 5和0.589 6。  结论  包含混交带位置哑变量P、混交比例哑变量Si、树木变量(CR和HD)、林分变量(H0Fra)的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冠幅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混交林内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为进一步研究混交林树木树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地处秦岭的28年生油松飞播林进行标准地调查,从林木个体在地面上的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大小分化度等3个方面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高密度林分林木属团状分布,中密度林分为随机分布,低密度林分为均匀分布; 各类林分的混交程度都很微弱,几乎为油松纯林; 高密度林分的林木大小差异不大,低密度林分差异很大,中密度林分介于二者之间。据此,对油松高密度林分应采取抚育间伐措施,使其结构合理,功能和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揭示抚育对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是确定合理间伐和修枝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分木材储量,摆脱木材匮乏困境有着重要意义。以河北省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幼龄林15年生,中龄林22年生,近熟林38年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T0对照,T1轻度间伐10%,T2中度间伐20%,T3重度间伐30%,T4极重度间伐35%)和修枝强度(P1轻度修枝,P2中度修枝50%,P3重度修枝66%)对林分生长(胸径、树高、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年生林分蓄积3 a总生长量(V)随间伐强度及修枝强度增加均呈增加趋势,V(T0)<V(T2)<V(T1)<V(T4)<V(T3),V(P1)<V(P2)<V(P3)。22年生林分除T2外,蓄积总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减小,V(T0)> V(T1)> V(T3)> V(T4)> V(T2);随修枝强度增加而减小,V(P1)> V(P2)> V(P3)。38年生林分除T3外,蓄积总生长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V(T3)<V(T0)<V(T1)<V(T2)<V(T4);随修枝强度的增加呈先减后增趋势,V(P1)> V(P3)> V(P2)。林龄与间伐强度存在交互效应,15,22,38年生蓄积3 a总生长量分别以V(T4+P2)(2.10 m3·hm-2),V(T0+P2)(1.13 m3·hm-2),V(T4+P3)(0.63 m3·hm-2)最大。通过本试验研究明确了抚育对各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为合理开展人工林抚育技术增加林木生长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元宝枫混交林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北京八达岭林区不同混交模式林分生产力、生物量及其分配状况、林分土壤养分分配状况、混交距离对油松生长的影响与不同林分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混交模式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结果表明,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的生产力、生物量及其分配状况均好于油松-元宝枫带状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林下枯落物分解速度较快,积累量明显少于油松-元宝枫带状混交林与油松纯林,说明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作用,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涵养水源功能好于油松-元宝枫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此外,15a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混交距离应大于760cm;混交方式采用块状混交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结构化森林经营思想为理论基础,从与水源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密切相关的林分物种组成(树种混交)、种内及种间竞争、空间分布格局、垂直结构4个方面选择混交度、竞争指数、角尺度、林层指数、空间密度指数、开阔比数作为水源林健康经营和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建立洞庭湖水源林林分多目标空间优化模型,应用改进的群智能粒子群算法求解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并针对模型输出的目标树空间结构单元制定周密的经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能准确定位林分空间关系的薄弱环节,调控措施能显著改善林分空间结构,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为恢复洞庭湖水源林生态功能和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应用优化模型进行水源涵养林健康经营突破了传统森林经营模式,为智能信息技术在森林空间经营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项试验研究,是用数学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云杉胸径与冠幅面积的相关关系,确定抚育间伐的强度。试验共设置固定标准地50块,临时标准地20块,调查样木4138株,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胸径与冠幅面积回归方程为C_w=0.213D~(1.2823)胸径与密度回归方程为N=-166+24513(1/D)并编制出云杉定量间伐标准表。79年春在5个林场设置了定量间伐试验地36块,分别采用1.0~0.6不同经营密度,经两年观察,28块抚育试验地的平均材积生长率为3.67%,大大超过未抚育林分平均生长率2.03%的55%,在不同经营密度试验中,还看出其中以0.8~0.7的轻度抚育间伐,其林分生长率最快,分别为1.0经营密度的2~2.5倍。另外据林分生态因子的调查分析,采用定量间伐可以改善林分的生态因子,随着经营密度的增加,林内温、湿、风、光、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特别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这两个主要因子,进行定量间伐后,都有较明显的增加现象。说明抚育间伐对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将更为有利。此外,通过抚育还能使林分优良木由17%增加到30%,改善卫生状况,提高林木质量。初步肯定,定量间伐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生物学效果,是一种科学的和简便的经营管理水源林的主要措施。随着间伐工作的发展,目前确定间伐强度的方法,逐步由定性间伐转入定量间伐。所谓定量间伐,是从数学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林分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数量为基础,确定各时期的间伐强度。这类方法一般是以单位面积保留株数来控制间伐强度。进行作业时,首先根据有关图表,查出应保留株数,确定适宜的间伐强度,然后参照林木分级的原则,选定间伐木,砍伐的数量受预定强度的限制。近年来有关定量间伐的研究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多采用数学分析、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林分各调查因子生长量的变化规律和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并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回归方程,设计林分生长数学模式,用以解决各种林分生长预测和抚育间伐问题,使抚育间伐工作走向定向培育、科学管理的现代化轨道。根据国内报导,关于定量间伐的试验研究工作,多在人工林内进行,为了探索天然林实行定量间伐的途径,进一步解决永续经营模型问题,我们对祁连山林区云杉定量间伐,进行了初步研究。祁连山林区属于水源涵养林,它是河西商品粮基地水源补给的绿色水库。该林区树种单一,主要是青海云杉,呈片、块状纯林分布,适宜进行定量间伐的条件。多年来祁连山林区各林场,对云杉林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抚育间伐,但是间伐强度如何确定?主要理论根据又是什么?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场不抚育不行,抚育多少又有争论,所以至今仍沿用旧法各行其事。因此,为了提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简便的间伐强度标准,以便调整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达到充分发挥涵养水源的防护性能。另外生产上也迫切要求对祁连山云杉开展定量间伐的研究。本文仅就79~81年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功能需求和资源现状等,将该林场森林资源按经营目的划分为严格保护的水源涵养林、重点保护的风景林、保护经营的其他公益林和集约经营的木质产品及非木质产品林5个经营类型。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和近自然经营等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对每个经营类型提出抚育间伐、补植和封山育林等不同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典型森林类型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区112块标准地,从林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土壤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整体及18种典型森林类型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中天然林多为异龄、复层和混交结构,而人工林多数是同龄、单层和纯林结构;从林分稳定性等角度来看,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天然林结构要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1.
间伐改变林分环境,也对林木生长、森林碳储量及林木竞争关系造成一定影响,研究15%、25%、35% 3个间伐强度处理8 a后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中杉木的径阶分布、碳密度分配特征及竞争指数,对森林经营的指导和森林碳汇发展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35%抚育间伐强度均使杉木径阶分布频率偏离正态性;间伐改变了林木各器官碳密度的分配,其趋势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树干碳密度占总量的比例先减小再增加,而树枝生物量分配规律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5%和35%间伐强度,杉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均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其中25%间伐强度时生物量和碳密度最大,而15%间伐强度的杉木生物量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而碳密度却小于对照样地;同CK相比,T15样地杉木的Hegyi竞争指数减少了2.05%,而T25、T35分别增加了36.07%和14.66%;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Hegyi竞争指数、间伐强度共同解释了碳密度变化的61.3%,且Hegyi竞争指数增长不利于林分碳密度增加,竞争压力通过改变各器官的碳密度来响应。  相似文献   

12.
对3种不同树种组成的杉木混交林采用近自然经营方式和常规经营方式,对比分析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分生长、林内环境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经营方式相比,近自然经营的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平均枝下高、平均单株材积和平均蓄积量等指标明显高于常规抚育的林分,各项指标分别提高了7.90%、10.20%、7.10%、16.98%、30.91%和26.50%; 同时林内灌草植被生长旺盛,林分总生物量增加49.71 t·hm-2; 林地土壤理化学性质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表现出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究辽东栎林、油松林空间结构特征,揭示林分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天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灵空山典型辽东栎林、油松林为例,选取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密集度(C)和林层指数(S)5个指标表征林分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年轮条估算林分生产力,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天然林空间结构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天然林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出聚集分布的水平格局,整体林分呈弱中度混交状态。其中,辽东栎林处轻微劣势状态,油松林则呈中庸状态(U1=0.502,U2=0.471)。2种天然林密集度均持较高水平,辽东栎林略优于油松林(C1=0.955,C2=0.994)。2种天然林垂直结构均较为简单,油松林垂直结构略优于辽东栎林(S1=0.408,S2=0.419)。辽东栎林生产力(V1=3.828 t·hm-2·a-1)显著大于油松林(V2=2.909 t·hm-2·a-1)(P<0.05)。冗余分析表明,辽东栎林林分生产力与U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CMS呈负相关,空间结构指标中U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0.7%);油松林林分生产力与UCM呈正相关,与S呈负相关,与W呈显著负相关(P<0.05),空间结构指标中W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7.1%)。林分空间结构能有效解释天然林生产力变化(75%以上),可依据空间结构参数对林分进行优化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天然林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柳杉人工林近自然改造过程中林分空间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四川省崇州林场进行的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纯林近自然森林改造过程中,将有培育前途的柳杉立木作为"目标树",其间混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多作为"生态目标树"予以保留,"目标树"周围影响其生长的树木作为"干扰树"予以择伐;在择伐后,又在林分中补植入楠木(Phoebe zhennan)和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等乡土阔叶树种,以加速其向混交林方向演替。本文采用物种隔离指数(CS)、大小分化度(T)和聚集指数(R),分析补植后林分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补植入阔叶树种后,林分的混交程度与物种隔离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林木胸径的大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而树木的分布格局则在改造过程中保持着均匀分布的格局。这一研究有助于为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湖南省慈利县二类调查数据,根据森林主导功能的差异、森林林种种类和坡度的不同,将慈利县森林划分成不同的森林功能区,并基于森林功能区按照树种的不同将其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经营小班。最后,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绘制出森林功能分区图和经营小班划分图。结果表明,公益林的面积多于商品林的面积,其中特殊公益林区和一般公益林区面积为1 290 hm2,限制性商品林和一般性商品林面积为1 144 hm2,马尾松和杉木是主要的经济树种。划分经营小班有利于森林的分类经营,为实现林业从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向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经营方式转变提供条件,进而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并为促进森林经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人工林森林经营模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经营模式(轮伐期经营、近自然经营、无经营)下中龄马尾松人工林样地2期调查数据,利用One-way ANOVA分析森林经营对林分以及单木生长量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对森林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相对于轮伐期经营主要是对林分上层木和下层木生长促进效果明显,对中层木生长影响与轮伐期经营效果差异不明显,轮伐期经营与无经营相比较,能有效促进中层林生长,但对上层木及下层木的促进效果不明显;近自然经营能够有效增加林分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而轮伐期经营则不然;2种经营模式均能有效增加林分树种多样性与均匀度,但近自然经营明显优于轮伐期经营(两者树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总的来说,近自然经营优于轮伐期经营,后者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林分结构,但并没有根本上改善林木生长状况。最后,根据不同经营模式下当前的林分结构提出相应的后续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黔中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次生林的经营水平,采用各类临时样地调查和设置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长期观测相结合,以及调查分析马尾松次生林现有经营管理措施等方法,在根据森林分类经营原则划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的基础上,针对防护林、建筑用材林和纤维刨花板原料林等不同经营目标,初步提出贵州省都匀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的配套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经营马尾松次生林要坚持严格封山,加强护林防火.保留母树15~30株·hm^-2,更新后第2年及时间苗,保留密度为3000—5000株·hm^-2。如经营生态公益林,在林下或林窗补植阔叶树苗木,可不进行幼林抚育、幼林及中龄林间伐和林地施肥。如经营商品用材林,林中空地补植马尾松苗木,连续2~3a每年进行1次幼林抚育,林龄7a时进行强度为30%~50%的幼林间伐,林龄13—14a时进行强度为20%-40%的中龄林间伐,同时进行中龄林施肥,施过磷酸钙1000—1500g·株^-1,尿素150—300g·株^-1。表4参12  相似文献   

18.
1990年对浙江省湖州市所属3县1区现有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进行了测定分析。根据胸径生长与树冠幅的相关关系,编制了杉木林适宜经营密度表,从而制定了该地区的杉木林抚育间伐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中选取6种处于发育中期阶段的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和针阔混交林)33块样地,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用方差分析(ANOVA)探索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比较同一林分类型内不同土壤层次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土壤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各林分类型的PCA综合得分进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而pH值、全氮和全磷均无显著变化。同样,除常绿阔叶林A层的有效磷和针阔混交林A层的速效钾分别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外,其余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轴(35.9%)主要代表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其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碳的因子载荷值较大;第2主轴(15.4%)主要代表全量养分和pH值的变化;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结论从保育土壤的角度来看,不同林分类型的肥力状况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此外,相对于人工针叶纯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因而建议针对人工针叶林进行补植改造,朝向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方向转变,从而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